胎死腹中的“天戈计划”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q1981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展开一系列“天”字头防空导弹研发计划,主要有“天弓”、“天翔”和“天戈”三个,预计研制五种防空导弹,涵盖各种射程和空域,以构建完整的防空体系。上述计划中唯一开花结果的就是“天弓”系列导弹。“天翔计划”是要利用“天剑”1和“天剑”2空空导弹改成野战防空导弹,但因研制进度拖沓而被取消。
  至于“天戈计划”,则是仿制瑞典RBS-70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该计划有其特别之处。“中科院”研发新武器,不论是自制或仿制,大多是自己寻求仿品或装备来源,“天戈计划”则是台湾陆军总部先进行战术研究,并购入少数瑞典RBS-70导弹和一部“长颈鹿”(Giraffe)雷达提供给“中科院”进行仿制。“天戈计划”后来因美国出售“小槲树”(Chaparral)导弹以及“中科院”本身人力不足而黯然落幕。
  1982年新加坡参访
  1981年12月9日,刚就任台军“参谋总长”一周的郝柏村接见新加坡国防部副部长杨烈国,双方谈及新加坡防空力量建设时,得知新加坡在防空方面已有一套完整的构想。为广泛搜集资料,作为决策参考,郝柏村立即指示“计划参谋次长室”组团访问新加坡,了解新方的防空构想、武器选择和武器改进等。次年2月2日,台湾代表团访问新加坡,期间听取了新加坡低空防御武器系统、情报传递和作战指挥关系的相关演示文稿,新加坡整体防空系统现状和未来发展计划演示文稿,“轻剑”(Rapier)防空导弹灵活性能演示文稿,“35毫米炮和40毫米炮比较分析”演示文稿,并到坦加空军基地参观RBS-70导弹、“长颈鹿”雷达和瑞士厄立孔公司的35毫米炮演练。
  新军在坦加基地展示一部装在轮式车辆上的“长颈鹿”雷达和两套RBS-70导弹发射架,其中一套架设在地面,另一套则装置在履带式装甲车上。新加坡空军派遣两架F-5E战机从四个不同方向,分四次低空通过机场,参观人员位于塔台,RBS-70导弹射手追瞄目标情况,同步显示连接至塔台的监视屏幕上。四次追瞄中,三次情况良好,仅有一次未能掌握目标,令台军参访团留下深刻印象。
  台陆军低空防御需求评估
  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陆军野战防空能力相当薄弱,军团或军只配属一个防空炮兵连,装备8门单管牵引式40毫米高射炮和8套四联装12.7毫米机枪。重装步兵师和独立旅则配属一个装备16门M42自行高炮(带双管40毫米炮)的防空炮兵连。轻装师和步兵旅以下各级部队并无配属高炮部队,仅有12.7毫米机枪作为防空之用,必要时还须以各型机枪和步枪对空射击,增强火力。这些高射武器不仅数量不足且性能不佳,也没有早期预警雷达提供目标情报,又限于老式目视瞄准,人力装填,射速低(M42自行高炮的单管射速仅120发/分钟),难以达成部队低空防御任务。因此构建一套完整的低空拦截武器系统,加强台湾陆军防空能力已是当务之急。
  台湾陆军炮兵学校1982年对陆军低空防空导弹系统进行需求评估。评估报告中指出:因新式战机低空作战性能越来越优异,陆军部队对低空防空武器的基本要求为:机动、混合、集中和统一运用。
  基于上述理由,陆军炮兵学校认为低空防空导弹必须满足下列性能要求:导弹射程6千米以上,机动性强、飞行速度快、火箭发动机排烟不宜过大;雷达有效探测距离需超过50千米,以便早期获得预警,有充分的反应时间;系统反应时间要快(6~7秒),还要有最佳的涵盖高度,以缩短导弹最低有效高度,将防空死角减至最低;发射速率要快,杀伤力强,命中率高,并有足够的备弹量;再装填时间要短,并要有高度的抗电子干扰性能和敌我识别能力;整个系统重量轻、操作简单,能克服夜间和恶劣天候限制,以防范全天候的敌机攻击;机动越野性高,能适应各种地形,须有适当的装甲保护;系统必须易于训练、保修、储存和搬运,且能单独执行任务。
  台陆军野战防空构想
  1982年3月11日,台湾陆军总部向郝柏村提交了“陆军野战防空战备整备构想”,对防空部队的编组构想是每军团优先成立一个防空炮兵营,以高射机关炮和导弹混合编组运用。装甲独立旅系以8辆M42自行高炮和4套自行化防空导弹编成一个防空炮兵连;重装步兵师以8辆M42和6-8套便携式防空导弹编成一个防空炮兵连;空降旅以4-6套便携式防空导弹编成一个防空炮兵排。
  陆军总部还向郝柏村报告《1983-1988年度中程战略目标计划》,主要装备需求的第一、二优先采购装备为:野战防空所需的36门牵引式高射机关炮,240套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含雷达)。前者为外购,后者以“中科院”自制为原则,在“中科院”未研发完成前,先外购以充实战备。所需经费前者为75亿元新台币,后者为50亿元新台币。
  郝柏村对此的回复是:就台湾陆军作战而言,野战防空初期仍为三军整体防空一部,因此若预算许可,台湾陆军可先建立一部分。三军力求统一为原则,在高射炮方面,台湾海军已购入部分40毫米炮,空军已购置3个35毫米炮营,究竟以谁为准,应做研究分析,至少要做到陆空军地面防空武器趋向一致。在导弹方面,“小槲树”与RBS-70在功能上属同一类型,为简化种类,既然台湾陆军已决定发展RBS-70导弹,即不宜续购“小槲树”导弹。在编列类似预算时,应先决定武器系统,再研究如何筹备预算。同意台湾陆军各军团先编一个防空炮兵营,由“陆军野战防空部队编装研究小组”负责调研。
  台湾陆军总部在1982年5月18日承报郝柏村的防空炮兵营编装,三个军团优先各成立一个防空炮兵营,每营下辖两个牵引式高炮连,每连高炮4门,以及一个便携式防空导弹连,每连配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8套,3个军团防空炮兵营共需快炮和导弹系统各24组。高炮由原计划36门减为24门,每年采购4门编成一个连。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方面,在“中科院”研制完成之前,计划先外购24套RBS-70导弹。至于各装甲旅、空降旅和步兵师所需防空导弹,至少需求158套以上,则视“中科院”研制情形,自1987年度以后逐年补充。
  在导弹数量方面,就战备而言,每组导弹系统应备弹20枚,但因导弹保养寿命有限,因此外购时,每组导弹系统以配备10枚为宜。等“中科院”自制能力建立后再逐年增加。   最终,台湾陆军计划购买RBS-70导弹系统,含导弹发射架和瞄准仪24套,导弹240枚,“长颈鹿”雷达3部(舍敌我识别器和通信装备),训练装备1套,各级保养装备若干套,技术文件1套,训练课程1次,总计18.94亿元新台币。台湾陆军计划在1984-1986年的三个年度内平均安排支付款项。
  炮校的战术研究报告
  在仿制RBS-70的过程中,台湾陆军与“中科院”分别进行战术与技术研究,为该弹的服役打好基础。当时台湾陆军炮兵学校派出三名军官,配合“中科院”的“天戈计划”研究小组人员赴新加坡受训一个月,返台后提出一份“天戈计划”战术研究报告,详细分析RBS-70的战术效益。报告中指出:RBS-70系统优点是机动力强、具有抗电子干扰能力、反应时间和再装填时间短、可与“长颈鹿”雷达配合使用、有敌我识别能力等。比较特别的是系统功能可靠性高,导弹可靠率达92%,瞄准器可靠率更高达98%:长期储存后可靠率略低,预计储存15年、每4年检查保养一次,可靠率维持在85%。另外,导弹系统还能自动修正风向和追踪目标时瞄准器横向角速度的影响,并配备有呼吸式湿度指示器,能提示系统湿度情况,减少保修困难。
  虽然台军肯定RBS-70的性能,但炮校在报告中也指出一些缺点:RBS-70为目视瞄准加光学追踪,如遇能见度不良时,无法射击,激光束受云层、雨水等折射甚大,仅能在天气良好情况下射击:300米内引信无法完成备炸,成为防空死角;系统使用的激光器需用冷却剂提前冷却,如在战场上使用次数过多,导致冷却剂不足或消耗完毕,则瞄准器容易烧坏;导弹对暴露的人员有30米的尾火安全距离,和300米的激光辐射区域;目标信息传递和通信联络主要靠无线电,易受干扰和地形限制;装备对湿气十分敏感,在台湾高盐度、高湿度的气候下,将增加保修和战备机动困难;“长颈鹿”雷达重达7吨(不合载重车),通过15-20吨以下桥梁有困难,通过高速公路涵洞和树林、平交道顾虑甚大。
  炮校也对使用RBS-70系统提出建议和改进之道。
  第一,攻击时,RBS-70导弹可部署在敌机可能进袭之航路的地域,或支持主攻,或伴随掩护装甲部队扩张战果,亦可掩护重要设施,例如师炮兵、师指挥所、预备队,并与高射炮相互配合确保空域安全。
  第二,防御时,根据防空五大特性:选择性、重要性、恢复性、脆弱性和可攻击性,考虑敌机最佳接近路线,以掩护受支持部队空域的安全。系统可担任反空降及反空中机动作战,摧毁敌机于空中,或掩护预备队、师炮兵、师指挥所、补结设施,以维护战斗力。
  第三,部队运动时,可伴随部队行军,有预警时立即就近占领阵地对空作战。通过困难地形或地形要点时,可适时挺进占领阵地,掩护部队安全通过,以保全部队战斗力,顺利到达战场,此亦为目前部队最弱之一环。海岛防御时,可根据海岛之特性和地形之利,以RBS-70导弹占领阵地削弱解放军空军战斗力,增强台军反制能力。
  就战术立场而言,RBS-70导弹系统能满足部队防空需求,再辅以“长颈鹿”雷达,也可提高老旧高射炮性能,尤以行军、集结、宿营时效果最为突出。
  炮校认为,RBS-70比同期问世的西欧“罗兰德”、“轻剑”、“响尾蛇”等野战伴随防空系统简单得多,以当时台湾技术水平可通过自制和外购渠道获得,不仅可解决武器来源问题,也可在设计之初就针对其缺点再配合台军的需求予以改进。
  炮校还基于使用者立场,提出对RBS-70使用方面的改进意见。他们认为,台军独立装甲旅的导弹系统应装在装甲车辆上,重装步兵师要装在轮式车辆上,提高机动力并多带弹药。导弹系统无论装在哪种车辆上,都必须能迅速拆下恢复基本型态,以便必要时由人员携行,增加阵地选择的灵活性。缩短“长颈鹿”雷达天线高度,减轻重量,以便换用台军现役战斗车辆作为搭载平台。至于远期计划,炮校还建议研究由直升机发射和防空/反坦克两用的RBS-70导弹的可行性。
  最后,炮校也对RBS-70的运用编制提出建议,如重装步兵师近期以现有防炮连扩编成两个连,一个连含五个排(两排M42自行高炮、三排RBS-70导弹)。每排编制三个班,每班配一套导弹发射架,全排共9套。营部提供二级补给保养能力,并编制两部“长颈鹿”雷达(每连一部)。独立装甲旅近期规划与重装师编制相同。轻装师、军炮兵和空降旅近期规划编成一个防空炮兵排,配备3-5个发射单位,不编配“长颈鹿”雷达,运用目视搜索,并按现行防空情报网传递情报。
  炮校的“天戈计划”战术研究报告送台湾陆军总部后,陆军总部认为,重装师和独立装甲旅近期发展,仍以现有一个防炮连实施换装为宜。而且报告中各单位的防空编制建议因与“陆军野战防空战备整备构想”不合,而被打了回票。
  胎死腹中的“天戈计划”
  郝柏村对台湾陆军“陆军野战防空战备整备构想”文稿中,曾出现“小槲树”导弹与RBS-70导弹在功能上属同一类型、二者不宜同时拥有的看法。实际上,车载式“小槲树”的任务与单兵便携的RBS-70完全不同,“小槲树”除了机动性较高外,射程和射高都大于RBS-70,两者完全是不同层级的防空系统。
  1983年7月15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售台24辆“小槲树”导弹发射车和384枚MIM-72F“小槲树”导弹。这些导弹无法满足台湾陆军防空需求,当时“中科院”正开发与“小槲树”导弹同级的“天翔”乙型防空导弹。但台湾陆军考虑到开发时间太久,也担心性能无法超越“小槲树”,因此决定添购“小槲树”导弹。1985年6月26日,美国再度宣布售台262枚“小槲树”。
  1983年2月8日第84次军事会谈中,“中科院”向蒋经国演示“国军武器系统中期发展构想”文稿,会后蒋经国指示中止“天戈计划”,理由是“中科院”正忙于“天弓”导弹、IDF战机、“雄风”2反舰导弹等更重大开发项目,无法兼顾“天戈计划”。
  “天戈计划”喊停后,仍有其它军火商来台推销便携式防空导弹和低空预警雷达。1983年7月,台北市议会秘书长邹昌墉曾推荐英国“吹管”便携式防空导弹,但台湾陆军以刚购入“小槲树”为由予以拒绝。美国列谢格勒公司也来台推销其SENTRY手提战术防空警戒雷达,但台军研究后指出,SENTRY雷达探测距离有限,无法有效提供早期预警,且无敌我识别装置,探测到目标后还得与中央作战管制单位或其它早期预警部门验证目标,所以仅算是目标搜索雷达,对野战防空帮助甚微,而且台军也没有便携式防空导弹可供配合,因此无此需求。
  来台RBS-70导弹的归宿
  “天戈计划”取消后,台湾陆军代购并转交“中科院”仿制的RBS-70导弹和“长颈鹿”雷达便成为鸡肋。1983年9月,“中科院”行文陆军总部,询问这批RBS-70该如何处理,当时“中科院”已将4枚RBS-70导弹解剖进行研究。
  台湾陆军总部认为,RBS-70仅有一套发射架,无法作有效的战术运用。回收这项装备唯一用途就是送交外岛(金门)备不时之需,但要长期维持战斗力将有困难。考虑到存放在“中科院”供类似计划参考,比台湾陆军回收可能更有利,因此回函“中科院”保留该装备,做日后研究参考。
  这批RBS-70导弹到底放在“中科院”多久,不得而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它们的最后去处是“国防大学理工学院”(即中正理工学院)兵器系统中心,唯一的RBS-70导弹发射架就陈列在该中心展示馆,另外校园中的兵器公园也陈列着一枚RBS-70导弹实体。至于“长颈鹿”雷达,有可能还在“中科院”。“中科院”在1998年曾展出一部与“长颈鹿”雷达有相同升降式天线的CS/MPS-200C机动雷达车,很可能就是参考这部“长颈鹿”雷达开发的。
  野战防空保护伞缺口
  取消仿制RBS-70导弹后,台湾陆军除了添购“小槲树”,还在1992年8月引进12套低空目标探测雷达(LAADS),为“小槲树”提供目标搜索服务。直到1996年5月和8月,美国先后宣布售台双联装“毒刺”导弹和车载式“复仇者”野战防空系统后,才算补足野战防空缺口。
  台湾陆军在1982年提出的“野战防空战备整备构想”中,拟建的野战防空保护伞至今仍有缺口,一是军团级防空导弹,即“天剑”2陆基型,另一个是防空机关炮。前者在2007年展出“天剑”2陆基型导弹发射车后就没有下文。
  至于防空机关炮,台湾陆军曾对美国配备双管40毫米炮的“约克中士”自行高炮表示浓厚兴趣,但因美国半途而废搞得没有下文,因此陆军防空高射炮一直空缺。直到2005年台北航天展期间,台湾联勤兵工厂展出了与新加坡合作开发的单管40毫米防空机关炮(“天镖项目”),才再现曙光,但未听闻台湾陆军有购买意愿,使得台湾陆军迄今仍无法建立完整的野战防空保护伞。
  【编辑/秦蓁】
其他文献
一年前,《南沙红与黑》专题让我们无数的读者彻夜未眠,那一种种揪心的梦魇令人心碎不已,你和我灵魂间时刻流淌着能触摸那遥远蓝色国土的冲动。  作为一名中国人,最大的荣耀就是走过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和海洋,无论它有多么遥远,无论路途多么艰险。    1 阴有小雨,风力2-3级。补给船今天出发。上船前,南沙守备部队按惯例要举行出征誓师大会,天下着毛毛细雨,誓师大会并没有受影响。    第一项是升国旗、奏国歌。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美国的强力扶持下,韩国政府在军工技术发展方面制定了宏伟的发展计划为了应对驻韩美军整编和朝鲜半岛局努变化,韩国政府提出了扩充本国装备、推进装备国产化、开拓海外市场的构想。2008年李明博政府执政后,将“培育防卫产业”作为执政的重要课题,提出在2012年使韩国防卫产业“进人世界十强”的目标。然而,由“急功近利”引发的多种技术问题与设计缺陷,使韩国大部明星装备曝出多种致命问题,严重影
脉冲电波的早期利用    1920年代,无线电波主要用于电报和广播,直到1925年,才首次出现使用脉冲电波测量距离的事件。为了准确测量电离层的高度,在海军研究实验室(NRL)、西屋电气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和一些无线电爱好者的帮助下,美国科学家布赖特(Breit)和杜夫(Tuve)设计了一套试验方案:发射机和接收机分置两地,发射机向空中辐射方向发射电波,在接收机端测量地面直达电波与电离层反
在美国林林总总的战斗机型号中,有一种型号通过外形你绝对不会认为它是具有空战能力的战斗机,因为它卡通的外表会让你觉得可爱而无杀戮之气。它外形和重量都不大,其用途也只是蜻蜒点水的尝试,结局也和我们期望的那样,没有在实用中身沾血腥,而是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以供人们回忆和欣赏。它就是截止到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喷气式战斗机——XF-85 Goblin(“丑小鬼”)。为B-36而“寄生”二战后期的1944年,美国
锣鼓敲得震天响,千呼万唤始出来。1月29日,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PAK·FA/T-50,终于完成首飞。T-50的亮相,就像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花旦,尽管唱念作打的基本功还在,无奈青春已逝,独缺一抹当年的妩媚,举手投足间显露出久疏舞台的生涩。于是,有网友调侃地称其为“猛禽斯基”,也有人把它比作“被猛禽的侧卫”。是被斯基的猛禽?还是被猛禽的斯基?这还真是个问题,关乎到血统、关乎到基因。认识俄五代,让我们从T
有人说,在航空领域,有两类人可以被称作大师:一类是杰出的飞机设计师。他们将冰冷的钢铁幻化成飞翔的巨鸟;一类是技艺超群的飞行员。他们将钢铁巨鸟的每一丝生命潜能都发挥得淋漓尽致。用勇敢和尾迹在蓝天上织出一块美妙的锦缎……每年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大小航展,就是为这两类大师们搭建的辽阔舞台。  在刚刚落幕的第八届珠海航展上,你看到了什么?当八一队的歼10以六机三角队拉着彩烟掠过头顶的时候,自豪感一定会在你心中
1    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叫032潜艇?先说03,03是从6603来的,根据中苏两国在1953年签定的六·四协定,苏联有偿向我国转让海军舰艇制造技术。潜艇的引进代号是6603(即03)。其它的6601是护卫舰,6602是鱼雷快艇,6604是猎潜艇,6605是扫雷艇。032就是03型潜艇的另一个型号,而032-1则是032潜艇的试验艇。  1958年初,我是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一名
未来10年,新概念武器技术、先进武器平台技术、信息系统技术是世界各国优先发展的技术领域。这些技术领域中的10多项应用技术和基础性技术可能会产生较大突破,并以武器形态出现。  高能激光武器未来10年,美国“机载激光器”计划将重点进行系统集成和试验,演示机载高能激光武器对短程和中远程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高能激光反卫星武器将着重提高对在轨卫星的干扰或毁伤强度,并以天基平台激光武器为目标开展探索研究。另一
彩圈吧
期刊
两架俄罗斯T-50战斗机17日在茹科夫斯基航空城进行首次公开飞行。俄联合航空制造公司总裁透露,到年底前,远东共青城的航空联合体还将再组装出两架T-50试验机,用于特殊科目的测试(如静力测试)。此前他曾向外界透露,今年将成为T-50通过国家验收与技术定型的“决定性的阶段”,许多计划配备的电子设备和武器等都要实际装到T-50身上进行测试。现有的T-50试验机要比未来投产的机型“简陋得多”,不少部件都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