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道德基本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觉悟,指导学生的实际行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就是知、信、行的统一。
一、引导学生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达到实效
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利用青少年知识的局限性和认识问题的片面性,宣扬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他们脱离我们国家的国情,简单地进行攀比,造成有些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和错觉,认为我国什么都不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什么都好,崇拜洋产品。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的第一课,从理论和事实上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这样进行教学的:用纵横两方面的对比,使学生能用辨证的观点分析我国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
就是从我国建国到现在50多年的发展变化比。教材用大量事实论述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我国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成为初步比较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学生相信了我们国家自己的力量,并激励学生决心把我国建设得更好。
就是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从建国史和生产力进步史比。从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建国史来比,西方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时期算起经历了大约400多年的时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1949年算起,才不过50多年,资本主义这400年的发展靠的是剥削、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众多国家,其中也靠的是对中国侵略,掠夺了一个世纪,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赖以建立的基础却是被这些资本,帝国主义国家掠夺得贫穷无比,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这样一比,学生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激起了气愤之情,防止了盲目崇外。
教材用事例分析了我国生产力发展和西方生产力的差距,教材指出:“我国农业生产率低下,许多农村里,基本上还是用锄头、镰刀,犁耙极简陋的工具和畜力进行耕作。我国农业劳动力大约是美国的100倍,而生产的粮食却跟他们差不多,工业上,我国纺织厂里,一些三、四十年代的纺纱机还转”。要想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就得靠科技,科技又靠的是人才,人才靠的是每一位同学,现在我国人民科学文化总体水平不高,所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刻不容缓的。这样一横比,就幫助学生在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树立了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使学生产生了压力,学习上产生了动力。通过辩证分析,纵横对比,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达到了教育的实效。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的实效性
中学生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在初中学生中,由于共同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共同的活动环境,使他们对某些问题表现出相同的关注和热情,这些问题就是学生中的热点问题。
由于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正面临着剧烈震荡和深刻变革,由于市场经济的正确导向乏力,社会道德生活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无序、滑坡,某些人的行为出现了失范,有些人为追逐金钱而不择手段,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钱能买文凭,犯了法可以拿钱去保,有钱能使鬼推磨……败坏了社会风气,甚至损害了民族气节。初三政治教材第四课《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课用理论和事实透彻地分析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及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观点,明确地提出了用道德做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同时,对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道德标准。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认清了拜金主义的危害及社会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培养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初三学生大多十四、五岁,生长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时期。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新观念,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在改革开放中,社会上的陈腐旧观念,保守思想也影响了他们。有的人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制度有些怀疑,还有的人认为开放后我国的钱都叫外国人挣去了。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第一课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两个问题分析得很清楚。第一,改革是否改变了社会制度,教材用小岗农民改革的成功和首钢改革经验的事实来说明了改革的正确性,通过对我国旧的体制弊端的分析,证明了改革的必然性和迫切性,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了,不改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没有出路,不改革,社会主义事业有被葬送的危险,改革不是动摇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使各种具体制度和具体管理形式逐步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这样做,恰恰是为了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对外开放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详细地叙述了什么是对外开放及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列宁这段话的真正涵义:“资本主义得到的将是多余的利润,这种多余的东西由它去吧,我们所得到的将是最主要的东西,有了这些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巩固起来,在经济上战胜资本主义”,澄清了学生的认识。
通过教学,提高了学生分辩是非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把握住了学生思想脉搏,使政治课发挥实际效应。
三、引导激发学生解开思想走好人生之路
要使学生实现由“知”到“行”的飞跃,存在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信”,有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认为书本上的例子都是唱高调,书中的道理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就是思想政治课的疑点,要认真分析产生疑点的原因,再找出实际可行的解决办法,分析原因有二:第一,少数中学生受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在思想认识上产生了误解,在实际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两手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解开疑点,达到信。第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一些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如社会上的某些腐败现象,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等也毒害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思想政治课要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理引导教育学生走出误区、相信教材、相信真理,激发学生走好人生的正确之路。
总之,思想政治课,要想达到教学教育的目的,必须从学生的认识实际出发,解决好学生的疑点、难点问题,教育学生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正确方向,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做到知、行统一,实际中见成效。
一、引导学生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达到实效
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利用青少年知识的局限性和认识问题的片面性,宣扬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他们脱离我们国家的国情,简单地进行攀比,造成有些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和错觉,认为我国什么都不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什么都好,崇拜洋产品。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的第一课,从理论和事实上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这样进行教学的:用纵横两方面的对比,使学生能用辨证的观点分析我国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
就是从我国建国到现在50多年的发展变化比。教材用大量事实论述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我国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成为初步比较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学生相信了我们国家自己的力量,并激励学生决心把我国建设得更好。
就是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从建国史和生产力进步史比。从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建国史来比,西方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时期算起经历了大约400多年的时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1949年算起,才不过50多年,资本主义这400年的发展靠的是剥削、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众多国家,其中也靠的是对中国侵略,掠夺了一个世纪,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赖以建立的基础却是被这些资本,帝国主义国家掠夺得贫穷无比,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这样一比,学生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激起了气愤之情,防止了盲目崇外。
教材用事例分析了我国生产力发展和西方生产力的差距,教材指出:“我国农业生产率低下,许多农村里,基本上还是用锄头、镰刀,犁耙极简陋的工具和畜力进行耕作。我国农业劳动力大约是美国的100倍,而生产的粮食却跟他们差不多,工业上,我国纺织厂里,一些三、四十年代的纺纱机还转”。要想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就得靠科技,科技又靠的是人才,人才靠的是每一位同学,现在我国人民科学文化总体水平不高,所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刻不容缓的。这样一横比,就幫助学生在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树立了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使学生产生了压力,学习上产生了动力。通过辩证分析,纵横对比,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达到了教育的实效。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的实效性
中学生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在初中学生中,由于共同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共同的活动环境,使他们对某些问题表现出相同的关注和热情,这些问题就是学生中的热点问题。
由于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正面临着剧烈震荡和深刻变革,由于市场经济的正确导向乏力,社会道德生活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无序、滑坡,某些人的行为出现了失范,有些人为追逐金钱而不择手段,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钱能买文凭,犯了法可以拿钱去保,有钱能使鬼推磨……败坏了社会风气,甚至损害了民族气节。初三政治教材第四课《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课用理论和事实透彻地分析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及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观点,明确地提出了用道德做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同时,对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道德标准。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认清了拜金主义的危害及社会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培养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初三学生大多十四、五岁,生长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时期。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新观念,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在改革开放中,社会上的陈腐旧观念,保守思想也影响了他们。有的人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制度有些怀疑,还有的人认为开放后我国的钱都叫外国人挣去了。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第一课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两个问题分析得很清楚。第一,改革是否改变了社会制度,教材用小岗农民改革的成功和首钢改革经验的事实来说明了改革的正确性,通过对我国旧的体制弊端的分析,证明了改革的必然性和迫切性,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了,不改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没有出路,不改革,社会主义事业有被葬送的危险,改革不是动摇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使各种具体制度和具体管理形式逐步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这样做,恰恰是为了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对外开放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详细地叙述了什么是对外开放及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列宁这段话的真正涵义:“资本主义得到的将是多余的利润,这种多余的东西由它去吧,我们所得到的将是最主要的东西,有了这些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巩固起来,在经济上战胜资本主义”,澄清了学生的认识。
通过教学,提高了学生分辩是非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把握住了学生思想脉搏,使政治课发挥实际效应。
三、引导激发学生解开思想走好人生之路
要使学生实现由“知”到“行”的飞跃,存在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信”,有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认为书本上的例子都是唱高调,书中的道理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就是思想政治课的疑点,要认真分析产生疑点的原因,再找出实际可行的解决办法,分析原因有二:第一,少数中学生受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在思想认识上产生了误解,在实际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两手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解开疑点,达到信。第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一些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如社会上的某些腐败现象,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等也毒害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思想政治课要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理引导教育学生走出误区、相信教材、相信真理,激发学生走好人生的正确之路。
总之,思想政治课,要想达到教学教育的目的,必须从学生的认识实际出发,解决好学生的疑点、难点问题,教育学生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正确方向,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做到知、行统一,实际中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