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数学课堂上老师应该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来接受知识传授呢?下面我就我十几年的教学心得来说几点中学课堂上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融合数学故事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数学故事的产生是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反映,能够显示数学知识点的本质,如果用这样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避免数学的枯燥性和单调性,使学生感觉数学是有趣的而且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且认识到数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例如:讲授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时,教师引用印度古代的一个故事:静静的湖面上,一支笔直的荷花,露出水面半英尺,一阵微风把它吹斜,恰巧使荷花与水面齐平,一位老翁发现此时荷花离开原位置二英尺。你能帮助老翁计算一下,湖水深几英尺?
显然,由于创设的问题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乐趣,发现了数学的有用性。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并非远离生活,就会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设题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规律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有效地选用一组数学问题组织教学,并且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除了解决个别数学问题的方法的变化,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方法,以达到对问题本质的了解、问题难点的突破、问题规律的掌握、知识技能的巩固、思维的拓展和迁移等目的。这种题组并不是几个独立数学问题的简单组合,而是注重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它们的解决能启示某些问题的规律,能引导与启发学生掌握这些规律。
例如:八个人参加某次会议,如果每两人互相握一次手,那么共握手多少次?在解决这道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分别考察人数为2人、3人、4人……的情况,类推得出一般性结论。显然,当人数分别为2,3,4……时,握手次数分别为1,3,6……这是一个有规律数列,容易知其第七项为28,即八人共握手28次,进一步还可以推知n个人共握手次。还可以把此问题的结论推广为解决线段上n个点求线段数的问题,n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最多个交点问题。
题组教学有其独特的作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和解题技巧方面能够自主地形成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题组教学,降低教学难度,减少学生解题的盲目性,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是很有趣的而且数学不再是独立的知识点是具有连贯性的,从而在解决综合题目的时候能够自然地把所涉及的知识点连贯起来解题,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实验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学习新知识的预备知识,但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不容易被学生发现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等实践活动,探索规律,提出猜想,然后通过逻辑论证得到定理和公式。然后教师恰当对学生进行一些方法和解题这种教学方法比教师直接平铺直叙来的效果更好,更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假如月饼是由六颗骰子被掷出点决定,根据点得到相应月饼,这就是数学概率问题,即假如4个“四点红”或者5个点数相同或者6个点数相同就是状元,6个点数都不同的得“对堂饼”,4个点数相同(四除外)得“四进饼”,3个点数相同得“三红饼”,2个点数相同得“二举饼”,有一个“四点红”的得“一秀饼”。然后让学生自己从月饼的方法中列出以下问题:(1)得一个四点红的概率是多少?(2)得两个四点红的概率是多少?(3)得状元的几率又是多少?
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可以降低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使学生容易理解,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在实验的情境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融合疑惑猜想创设问题情境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增强直觉思维的深刻作用是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的问题。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指出:“直接从教师或书本那儿被动地不假思索地接受过来的知识,可能很快忘掉,难以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通过设置悬念,引入新课,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想解决问题的心理,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可能出现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案和不同的答案,产生了不同的认知冲突,教师这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他们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收获新知识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概率的时候可以设置问题情境: 赵大叔承包了一个鱼塘,想知道①鱼塘里大概有多少条鱼?②另外你能帮他想办法求出共有多少种鱼吗?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一下,如果你觉得哪个同学的设计方法不合理的请帮他指出来。
这样子的话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疑惑去探究新的知识点进入学习的新领域,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与讨论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创设疑惑情境,可以产生很好的师生互动的效果。让学生参与讨论,自己慢慢解决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勇于挑战数学。这样子的话学生不仅能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新的知识点也能够很好地发现自己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好。
总而言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从而获得最佳效果。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并要善于挖掘教材潜力,创设美好的数学情境教学,以便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得积极、主动,通过自主探索去解决问题,使得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可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落实课程改革的一种实际行动,是我们广大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一、融合数学故事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数学故事的产生是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反映,能够显示数学知识点的本质,如果用这样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避免数学的枯燥性和单调性,使学生感觉数学是有趣的而且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且认识到数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例如:讲授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时,教师引用印度古代的一个故事:静静的湖面上,一支笔直的荷花,露出水面半英尺,一阵微风把它吹斜,恰巧使荷花与水面齐平,一位老翁发现此时荷花离开原位置二英尺。你能帮助老翁计算一下,湖水深几英尺?
显然,由于创设的问题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乐趣,发现了数学的有用性。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并非远离生活,就会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设题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规律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有效地选用一组数学问题组织教学,并且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除了解决个别数学问题的方法的变化,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方法,以达到对问题本质的了解、问题难点的突破、问题规律的掌握、知识技能的巩固、思维的拓展和迁移等目的。这种题组并不是几个独立数学问题的简单组合,而是注重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它们的解决能启示某些问题的规律,能引导与启发学生掌握这些规律。
例如:八个人参加某次会议,如果每两人互相握一次手,那么共握手多少次?在解决这道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分别考察人数为2人、3人、4人……的情况,类推得出一般性结论。显然,当人数分别为2,3,4……时,握手次数分别为1,3,6……这是一个有规律数列,容易知其第七项为28,即八人共握手28次,进一步还可以推知n个人共握手次。还可以把此问题的结论推广为解决线段上n个点求线段数的问题,n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最多个交点问题。
题组教学有其独特的作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和解题技巧方面能够自主地形成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题组教学,降低教学难度,减少学生解题的盲目性,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是很有趣的而且数学不再是独立的知识点是具有连贯性的,从而在解决综合题目的时候能够自然地把所涉及的知识点连贯起来解题,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实验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学习新知识的预备知识,但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不容易被学生发现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等实践活动,探索规律,提出猜想,然后通过逻辑论证得到定理和公式。然后教师恰当对学生进行一些方法和解题这种教学方法比教师直接平铺直叙来的效果更好,更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假如月饼是由六颗骰子被掷出点决定,根据点得到相应月饼,这就是数学概率问题,即假如4个“四点红”或者5个点数相同或者6个点数相同就是状元,6个点数都不同的得“对堂饼”,4个点数相同(四除外)得“四进饼”,3个点数相同得“三红饼”,2个点数相同得“二举饼”,有一个“四点红”的得“一秀饼”。然后让学生自己从月饼的方法中列出以下问题:(1)得一个四点红的概率是多少?(2)得两个四点红的概率是多少?(3)得状元的几率又是多少?
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可以降低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使学生容易理解,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在实验的情境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融合疑惑猜想创设问题情境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增强直觉思维的深刻作用是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的问题。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指出:“直接从教师或书本那儿被动地不假思索地接受过来的知识,可能很快忘掉,难以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通过设置悬念,引入新课,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想解决问题的心理,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可能出现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案和不同的答案,产生了不同的认知冲突,教师这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他们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收获新知识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概率的时候可以设置问题情境: 赵大叔承包了一个鱼塘,想知道①鱼塘里大概有多少条鱼?②另外你能帮他想办法求出共有多少种鱼吗?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一下,如果你觉得哪个同学的设计方法不合理的请帮他指出来。
这样子的话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疑惑去探究新的知识点进入学习的新领域,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与讨论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创设疑惑情境,可以产生很好的师生互动的效果。让学生参与讨论,自己慢慢解决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勇于挑战数学。这样子的话学生不仅能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新的知识点也能够很好地发现自己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好。
总而言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从而获得最佳效果。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并要善于挖掘教材潜力,创设美好的数学情境教学,以便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得积极、主动,通过自主探索去解决问题,使得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可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落实课程改革的一种实际行动,是我们广大教师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