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应试取向的教育目的观对学科教学的影响依然未能缓解,从语文教学看,内容窄化、方式僵化、过程简化等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最大限度地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发挥教学科研的作用,2016年开始,申报承担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读悟—说悟”:理解表达相融共生的阅读教学研究》,启动新一轮以阅读教学为重点的语文教学科研实践。以下就该课题的学理设计和实践操作简要介绍。
一、“读悟—说悟”课堂教学结构形态探索
从文章阅读的外部感官活动的展开过程看,“读”与“说”是两种基本行为方式,这两种行为方式在时间上构成前后相继的延续关系,在逻辑上构成相辅相成的因果关联。在“简约”“有效”的原则指导下,将这样的时间关系、意义关系、认知活动过程加以“三位一体”的整合,我们确定以“导读”和“导说”作为两个主体环节,来架构阅读教学的基本结构形态,在这两个主体环节构成的“横轴”上,进行“子环节”的科学“布点”,将有益于提升“导读”效果、“导说”效果的教学行为策略穿插其中,形成全程性程序体系,这一程序体系的结构图式如图1。
这一图式由五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每个环节内部都包含指向文本之“读”、指向内容之“悟”和指向言语之“说”等三项学习活动,且三者融为一体;而其中每一个指向都随着五个环节依次展开的教学进程,有序推进,渐次提升,形成一个有梯度、有利于“读”“悟”“说”能力逐步形成的完整实践过程,它们在整体上同时体现了语言作品学习规律、儿童认知活动规律和语言表达实践规律。
二、“读悟—说悟”课堂中的导学策略探索
导学策略,是“附着”在课堂教学结构主线上的教师的教学引导、指导行为,其行为主体是教师,行为主旨是帮助学生更积极、更顺利、更有效地学,集中体现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和主导作用。按照课题设计的主旨,我们的实践探索从导读和导说两个方面推进:
1.导读策略的探索
探索导读策略,旨在“带着”学生尽快走进文本,用思维解析文本,让情感触摸文本“内心”,使学生正确深刻地参悟语言文字。探索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1)原型呈现策略的探索——从学生生活积累可能性缺失的现实出发,对文本内容与学生认知基础或见闻经历距离较大的语言文字,适时以直观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事物、场景等具体形象感知中,理解语言文字,领悟其意蕴和思想。
(2)问题指路策略的探索——从学生理解语言依托的内在思路出发,根据文本特点或学生阅读实情,扣住主线设计若干提问,借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语言文字。
(3)背景映衬策略的探索——对内容涉及特殊历史背景,或作者有着特殊经历的课文或语言文字,利用合适环节和时机,引入这些背景资料,与课文内容相互比照,助益课文理解。
(4)外材印证策略的探索—— 因篇幅限制或表达需要,文本以简约方式“触及”却未具体表述的事例或数据,教学时巧妙将其呈现出来,以文外材料丰富课堂教学,深化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5)疑难点策略的探索——
对于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的语句或问题,学生确实很难找到思维的突破口时,教者及时进行必要的适度的讲授、解说、提示、点拨,让学生的认识找到新的出发点。
2.导说策略的探索
探索导说策略,旨在“推动”学生有效交流,用语言外化阅读感悟,以对话催生智慧“火花”,使学生在积极言说中提升表达能力。探索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1)消除羞怯,鼓励勇敢地
说——通过增强生本意识、贯彻课堂民主、倡导平等对话、推行“容错”教学,将尊重与呵护落到实处,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2)制订规范,训练正确地
说——针对惯于以“关键词”直接对接问题要点的“残缺”语言现象,提出把话说完整、说通顺的若干必备指标,以此规范学生应答提问、发表见解、提出异议等过程中的语言表达活动。
(3)提示思路,指导有序地
说——严肃对待学生发言语无伦次、条理混乱的现象,在复杂话题出现后,及时运用恰当方式将话题作横向“切分”或纵向“推演”,帮助学生理出说话头绪。
(4)讲求完美,鼓励生动地
说——有意设计言语蓝图,或及时借鉴典型范例,或巧妙进行方法点拨,鼓励学生把话说得有趣一点,形象一点,艺术一点,感人一点,教会学生慢慢懂得“即兴讲话”也能自由驾驭语言文字。
(5)倡导互尊,学会文雅地
说——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价值出发,引导和教育学生在言语交流时注意体态平稳、心态平和、情态平静,努力体现并涵养自
己置身于美好“语文”世界时的“优雅”气质。
三、“读悟—说悟”理念下的阅读品质培养
閱读品质体现的是学生学习品质,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阅读素养。我们着力从读书习惯和解悟方法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
1.着力训练良好的读书习惯
(1)训练专注沉潜的读书习
惯——纠正因教师过度强调效率而导致的学生烦躁诵读的劣习,指导学生学会体正、气静、意注、神往,做到将语言文字细细入目、深深入脑,除此以外,目无他顾,心无旁骛。
(2)训练想象伴随的读书习
惯——扭转应试教育中语文学习被动接受的“无思维”现象,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在触及文本时便依据文本描述进行“过电影”式的表象呈现,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的场景、事件。
(3)训练情感融入的读书习
惯——改变应试教育导致的学生情感冷漠倾向,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时便尽快把握其情感基调,继而以此为“底色”进入文本细读,注入诵读过程,并随着具体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进而渐渐加深体验。
(4)训练灵活多变的读书习
惯——针对应试态势下诵读方式众“生”一致、单一机械的弊病,经常指导或提示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特点,根据阅读环境或条件状况,根据自身阅读优势和诵读目的之不同,随时变换和灵活运用不同的诵读方式,使诵读过程尽量“舒适”,诵读效果达到最佳。
2.悉心指导有效的解悟方法
(1)指导学生根据语义解悟文本——语言文字的一般意义是派生种种特殊意义的根基和土壤,故解读文本遇到涵义深刻的词语或文字,应该从其一般意义出发。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启发学生理解和感悟语言文字时,坚持注重启发学生将语境与语言的一般意义紧密联系,借此探寻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2)指导学生妙用比较解悟文本——语言活动中,或言语作品中,“同义异词”和“相反相成”现象极为常见,因此,在学生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时,我们会特别引导学生对有关语句进行“去词”“添词”或“换词”处理,再与原
句比较,从而实现对原句的深刻
理解。
(3)指导学生依据修辞解悟文本——很多语言文字,其含义深刻是因为其恰当且巧妙运用了某种积极修辞手段,我们在教学中,也十分注重从了解积极修辞手段及其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入手,当领悟了修辞手段的效果时,文本的含义也就迎刃而解了。
(4)指导学生凭借语境解悟文本——整篇文章对文中各处语言文字而言,都是一种语境,这种语境对各处语言文字的意义有着显性或隐性的影响。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从寻找显性语言关联开始,学会借助语境,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读悟—说悟’:理解表达相融共生的阅读教学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文号为“苏教规D/2016/02/131”。)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一、“读悟—说悟”课堂教学结构形态探索
从文章阅读的外部感官活动的展开过程看,“读”与“说”是两种基本行为方式,这两种行为方式在时间上构成前后相继的延续关系,在逻辑上构成相辅相成的因果关联。在“简约”“有效”的原则指导下,将这样的时间关系、意义关系、认知活动过程加以“三位一体”的整合,我们确定以“导读”和“导说”作为两个主体环节,来架构阅读教学的基本结构形态,在这两个主体环节构成的“横轴”上,进行“子环节”的科学“布点”,将有益于提升“导读”效果、“导说”效果的教学行为策略穿插其中,形成全程性程序体系,这一程序体系的结构图式如图1。
这一图式由五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每个环节内部都包含指向文本之“读”、指向内容之“悟”和指向言语之“说”等三项学习活动,且三者融为一体;而其中每一个指向都随着五个环节依次展开的教学进程,有序推进,渐次提升,形成一个有梯度、有利于“读”“悟”“说”能力逐步形成的完整实践过程,它们在整体上同时体现了语言作品学习规律、儿童认知活动规律和语言表达实践规律。
二、“读悟—说悟”课堂中的导学策略探索
导学策略,是“附着”在课堂教学结构主线上的教师的教学引导、指导行为,其行为主体是教师,行为主旨是帮助学生更积极、更顺利、更有效地学,集中体现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和主导作用。按照课题设计的主旨,我们的实践探索从导读和导说两个方面推进:
1.导读策略的探索
探索导读策略,旨在“带着”学生尽快走进文本,用思维解析文本,让情感触摸文本“内心”,使学生正确深刻地参悟语言文字。探索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1)原型呈现策略的探索——从学生生活积累可能性缺失的现实出发,对文本内容与学生认知基础或见闻经历距离较大的语言文字,适时以直观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事物、场景等具体形象感知中,理解语言文字,领悟其意蕴和思想。
(2)问题指路策略的探索——从学生理解语言依托的内在思路出发,根据文本特点或学生阅读实情,扣住主线设计若干提问,借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语言文字。
(3)背景映衬策略的探索——对内容涉及特殊历史背景,或作者有着特殊经历的课文或语言文字,利用合适环节和时机,引入这些背景资料,与课文内容相互比照,助益课文理解。
(4)外材印证策略的探索—— 因篇幅限制或表达需要,文本以简约方式“触及”却未具体表述的事例或数据,教学时巧妙将其呈现出来,以文外材料丰富课堂教学,深化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5)疑难点策略的探索——
对于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的语句或问题,学生确实很难找到思维的突破口时,教者及时进行必要的适度的讲授、解说、提示、点拨,让学生的认识找到新的出发点。
2.导说策略的探索
探索导说策略,旨在“推动”学生有效交流,用语言外化阅读感悟,以对话催生智慧“火花”,使学生在积极言说中提升表达能力。探索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1)消除羞怯,鼓励勇敢地
说——通过增强生本意识、贯彻课堂民主、倡导平等对话、推行“容错”教学,将尊重与呵护落到实处,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2)制订规范,训练正确地
说——针对惯于以“关键词”直接对接问题要点的“残缺”语言现象,提出把话说完整、说通顺的若干必备指标,以此规范学生应答提问、发表见解、提出异议等过程中的语言表达活动。
(3)提示思路,指导有序地
说——严肃对待学生发言语无伦次、条理混乱的现象,在复杂话题出现后,及时运用恰当方式将话题作横向“切分”或纵向“推演”,帮助学生理出说话头绪。
(4)讲求完美,鼓励生动地
说——有意设计言语蓝图,或及时借鉴典型范例,或巧妙进行方法点拨,鼓励学生把话说得有趣一点,形象一点,艺术一点,感人一点,教会学生慢慢懂得“即兴讲话”也能自由驾驭语言文字。
(5)倡导互尊,学会文雅地
说——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价值出发,引导和教育学生在言语交流时注意体态平稳、心态平和、情态平静,努力体现并涵养自
己置身于美好“语文”世界时的“优雅”气质。
三、“读悟—说悟”理念下的阅读品质培养
閱读品质体现的是学生学习品质,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阅读素养。我们着力从读书习惯和解悟方法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
1.着力训练良好的读书习惯
(1)训练专注沉潜的读书习
惯——纠正因教师过度强调效率而导致的学生烦躁诵读的劣习,指导学生学会体正、气静、意注、神往,做到将语言文字细细入目、深深入脑,除此以外,目无他顾,心无旁骛。
(2)训练想象伴随的读书习
惯——扭转应试教育中语文学习被动接受的“无思维”现象,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在触及文本时便依据文本描述进行“过电影”式的表象呈现,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的场景、事件。
(3)训练情感融入的读书习
惯——改变应试教育导致的学生情感冷漠倾向,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时便尽快把握其情感基调,继而以此为“底色”进入文本细读,注入诵读过程,并随着具体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进而渐渐加深体验。
(4)训练灵活多变的读书习
惯——针对应试态势下诵读方式众“生”一致、单一机械的弊病,经常指导或提示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特点,根据阅读环境或条件状况,根据自身阅读优势和诵读目的之不同,随时变换和灵活运用不同的诵读方式,使诵读过程尽量“舒适”,诵读效果达到最佳。
2.悉心指导有效的解悟方法
(1)指导学生根据语义解悟文本——语言文字的一般意义是派生种种特殊意义的根基和土壤,故解读文本遇到涵义深刻的词语或文字,应该从其一般意义出发。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启发学生理解和感悟语言文字时,坚持注重启发学生将语境与语言的一般意义紧密联系,借此探寻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2)指导学生妙用比较解悟文本——语言活动中,或言语作品中,“同义异词”和“相反相成”现象极为常见,因此,在学生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时,我们会特别引导学生对有关语句进行“去词”“添词”或“换词”处理,再与原
句比较,从而实现对原句的深刻
理解。
(3)指导学生依据修辞解悟文本——很多语言文字,其含义深刻是因为其恰当且巧妙运用了某种积极修辞手段,我们在教学中,也十分注重从了解积极修辞手段及其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入手,当领悟了修辞手段的效果时,文本的含义也就迎刃而解了。
(4)指导学生凭借语境解悟文本——整篇文章对文中各处语言文字而言,都是一种语境,这种语境对各处语言文字的意义有着显性或隐性的影响。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从寻找显性语言关联开始,学会借助语境,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读悟—说悟’:理解表达相融共生的阅读教学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文号为“苏教规D/2016/02/131”。)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