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全部成果。语言与文化又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它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成果;语言同时也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沟通交流、促进文化趋同和融合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自古以來,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与人类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承载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许多中国人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学习英语的,这个环境即指生存的外部文化环境,也指个体的心理环境。这两种环境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中国人学习英语固有的特点。
英语是讲英语国家的文化载体,传授过程中含有丰富的文化教育因素。英语揭示了讲英语国家的人文习俗、社会心理、意识思想和价值观念等。这是由英语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英语的这种特性就是英语的内在文化性。
在国际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缺乏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可能产生误会,进而妨碍正常的交流。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我们培养学生就要注重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教育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因此,教授中国人英语,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意味着让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或者说是在业已形成的中国语言文化环境中的英语语言文化的移入、吸收和消化,进而在学习者身上生成双文化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教育。
二、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就认为,学习英语只要掌握了语音、语法、词汇便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和交际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毫无疑问,语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该明白,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毕竟不只是为了记忆一些词汇、语法规则。因而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应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要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依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可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双方对中介语(英语)的应用能力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 即了解对方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合作态度等的程度如何。因此,就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其最终的交际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对讲英语国家的文化,甚至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也就是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这也就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在汉语文化背景下教授英语的目标之一。
三、中西文化的偶合与差异
由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类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共同的经历使得即使十分不同的两种语言也会有一些大体对应的说法,如:walk on the ice 如履薄冰,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 三思而后行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和分类。所以中西两种文化的相似只是相对的,而差异则是绝对的。即使这些大体上偶合的说法在不同的环境中也会有其含义上和用法上的差异。如:锦上添花,它的含义是“好上加好”,虽不一定必要,但绝无贬义, 所以不能译成“paint the lily”,因为在西方文化中本短语的含义是“把百合花弄俗了,矫揉造作”,它与汉语的“画蛇添足”的含义类似。把这种体现文化含义的词汇在对比中解释,通过文化上的对比,使学习者有意识地把握那些渗透在语言中的文化现象,认识到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随着国际社会交往不断扩大,对外交流更加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交流通用的语言就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既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传播文化。然而文化因素又在很多方面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之一。那么我们就应当在教学中自觉、系统、更好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部分融于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22000)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自古以來,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与人类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承载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许多中国人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学习英语的,这个环境即指生存的外部文化环境,也指个体的心理环境。这两种环境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中国人学习英语固有的特点。
英语是讲英语国家的文化载体,传授过程中含有丰富的文化教育因素。英语揭示了讲英语国家的人文习俗、社会心理、意识思想和价值观念等。这是由英语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英语的这种特性就是英语的内在文化性。
在国际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缺乏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可能产生误会,进而妨碍正常的交流。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我们培养学生就要注重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教育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因此,教授中国人英语,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意味着让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或者说是在业已形成的中国语言文化环境中的英语语言文化的移入、吸收和消化,进而在学习者身上生成双文化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教育。
二、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就认为,学习英语只要掌握了语音、语法、词汇便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和交际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毫无疑问,语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该明白,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毕竟不只是为了记忆一些词汇、语法规则。因而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应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要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依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可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双方对中介语(英语)的应用能力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 即了解对方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合作态度等的程度如何。因此,就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其最终的交际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对讲英语国家的文化,甚至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也就是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这也就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在汉语文化背景下教授英语的目标之一。
三、中西文化的偶合与差异
由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类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共同的经历使得即使十分不同的两种语言也会有一些大体对应的说法,如:walk on the ice 如履薄冰,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 三思而后行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和分类。所以中西两种文化的相似只是相对的,而差异则是绝对的。即使这些大体上偶合的说法在不同的环境中也会有其含义上和用法上的差异。如:锦上添花,它的含义是“好上加好”,虽不一定必要,但绝无贬义, 所以不能译成“paint the lily”,因为在西方文化中本短语的含义是“把百合花弄俗了,矫揉造作”,它与汉语的“画蛇添足”的含义类似。把这种体现文化含义的词汇在对比中解释,通过文化上的对比,使学习者有意识地把握那些渗透在语言中的文化现象,认识到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随着国际社会交往不断扩大,对外交流更加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交流通用的语言就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既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传播文化。然而文化因素又在很多方面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之一。那么我们就应当在教学中自觉、系统、更好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部分融于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