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精神,湖南省教育厅决定,从2007年秋季开始,全省高一年级新生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到目前为止,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新教材已使用了一段时间。绝大多数师生反映,新课程和新教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打破了旧课程和旧教材的知识体系,以生活逻辑为主线,设置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每一模块都围绕一定的主题,以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支撑,并通过整合学生的经验及相关内容而形成整体。它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人才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不及时采取对策,势必影响新教材的使用效果,进而影响整个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不够,教学观念陈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新课程的实施,大部分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程,转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采取新做法,探索新模式,以尽快适应新形势。但也有一部分教师则上边说什么他们做什么,对于新教育理念不加思索地接受。还有一部分教师思想不求上进,工作得过且过,对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闻不问,教育理念落后,教学观念陈旧。加之新课程刚实施,新教材刚使用,一些学校还没来得及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基本上还是沿袭以前的教学评价制度,仍然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实绩、学生的学习及升学,不考虑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这也会促使部分教师不去主动学习新课程,更新教学观念,所以也就出现了在实施新课程中,部分教师“涛声依旧”,观念陈旧。
2.部分教师对新旧知识点把握不准,教学效率低下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变化。删掉了旧教材中繁难偏旧的知识,保留了旧教材中对现实还有用的知识,增加了很多新的适用的知识,知识点增多且体系淡化。这就给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紧凑的教学时间安排,又迫使教师对所教学的课程内容要进行合理的安排,这里面的取舍和构建体现了教师个人的素养和功底,我们习惯把这种本领称之为“教学能力”。这种能力是我们能够立于课改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是刚性的。而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强,对新旧知识点把握不准,对教材不会作有效处理,致使教学效率低下。表现在,一方面对新课程标准已降低难度的一些旧知识点,教师仍习惯性地讲得过深过细。例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新教材只是以“名词点击”的形式,描述了这两种经济现象的特征,并没有对这两种经济现象作深入的分析。这两种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危害、实质、措施,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显然不要求学生在上新课时全面掌握。但有些教师在上新课时,仍习惯性地对这两种经济现象在课堂上作全面分析,重点讲解,这就显然违背了编者的意图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一些新增加的知识点,有些教师由于没有及时进行知识更新,自己还没有弄明白,就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结果学生听后如坠云海,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肯定低下。
3.部分教师对新教材的特点了解不透,教学进度太慢
知识内容多,且淡化了知识体系,这是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必修就有四本书,分别是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新教材在原来《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基础上还加了《文化生活》。以前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内容三年学完,现在是四个内容两年学完。除必修之外,还有6本选修,学生要任选一本。新教材《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实质上是由旧教材《经济常识》《哲学常识》两册内容的浓缩。新教材淡化了理论的系统性,表面上看比旧教材简单了很多,但实际上新教材不少框题的知识点太多、太杂,而且没有系统性。例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框就有11个题目,每个题目又有若干问题需要展开说明和分析。以第一题目“货币的本质”为例,在讲授新课时要弄清五大问题:商品的含义、货币的产生过程、商品的基本属性、一般等价物的含义、货币的含义及本质,后面还有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流通规律、货币的其他职能)和纸币(纸币的产生、含义、作用、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这些内容在旧教材中要用六个课时的教学才能完成。现在用一节课上完,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的学生来讲,都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加之有些学校为了在高考复习中争取“主动”,“赢得”时间,规定思想政治必修课必须在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前完成,高二第二学期学选修,高三整个一年进行高考三轮复习,这样使得教师和学生更加觉得新课学习时间不够用,弄得手忙脚乱,甚至无所适从。另外,新教材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也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例如,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讲的“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产者”?旧教材在讲完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和商品流通后来理解这一论断应该说是“水到渠成”。可新教材简化了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而且远未涉及商品流通,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解释这一论断常感“难为无米之炊”。老师花了大半天功夫解释,学生仍似懂非懂。这既影响了教学进度,又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有效实施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和用好新教材的几点建议或对策
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新课程理念
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新课程理念,这是实施新课程、用好新教材的前提。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高中课程标准为本,用好教材,规范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但出于习惯,不少教师以高中课程标准表达的“粗线条”为由,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对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上,很少甚至不直接接触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认识肤浅。不少教师的新课程教学与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基本上被忽略。导致不少教师对新教材把握不准,教学中把新教材上已经删除的或已经降低难度要求的、旧教材上的内容又重新放入新教材的教学中,以致走进了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的“怪圈”。事实上新课程教学只要以高中课程标准为标准,就能比较恰当地控制教学总量,准确定位教学难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教师要实施新课程和用好新教材,首先必须加强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和与新教材发行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新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是新教材的灵魂,教学参考是实施建议的具体化。教师在上课之前,多花点时间学习研究新课程实施建议及教学参考书,不但不会影响新教材教学的时间,反而会提高新教材的教学实效,即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功”。许多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感到课时不够用,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新教材知识点的难度深度要求没有深入理解,仍然追求讲得“细” “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影响了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实施效果。
2.转变教师职能,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转变教师职能,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这是实施新课程、用好新教材的关键。新课程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于教师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 教师职能也就相应要发生变化,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具体地说,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作业的示范者、活动的组织者、智能的开发者、心理的辅导者、发展的促进者、人生的导航者、成长的帮助者等。这些多重角色功能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服务意识,要有很高的人文修养,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所谓“学不高不可为人师,德不高不可为人范。” “无水无以成江河,无知无以为人师。”当外在的权威失去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就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去建立。而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和专业素养,只有靠教师自己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拓宽视野。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新课程、用好新教材的保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路径是:教材浓缩知识——教师讲解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而新课程和新教材则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主动构建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路径为:教材及教师情境化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提炼、获取并构建新知识。因此教师必须立足于这种变化,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利用或创设各种情境,将知识情境化。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这一现代教学理念,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通过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范例,把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生活题材之中,通过鲜活的生活题材来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教材上已有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教师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设一些新的教学情境,通过对教材的有机整合,将知识点及教学要实现的三个维度目标融入自己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为下一步教学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作好铺垫。
第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多元的学习活动,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交往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教材通过每一课文中的“名词点击” “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等栏目,以及教材的探究活动、每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模块,在学习内容上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利用这些平台,充分利用设置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第三,学生提炼、获取并构建新知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是教师将知识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学习的形态是被动的,学习的结果是间接性的。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提炼、获取并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要学生自己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学生自己应是主体,教师与同学只不过是学生提炼获取并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
总之,课改在进行,政治要挂帅。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既给我们广大高中政治教师提出了挑战,又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只要广大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新课程理念,自觉转变教师职能,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深化课堂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就一定能踏新浪,创佳绩。
(责任编辑:李湘蓉)
一、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不够,教学观念陈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新课程的实施,大部分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程,转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采取新做法,探索新模式,以尽快适应新形势。但也有一部分教师则上边说什么他们做什么,对于新教育理念不加思索地接受。还有一部分教师思想不求上进,工作得过且过,对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闻不问,教育理念落后,教学观念陈旧。加之新课程刚实施,新教材刚使用,一些学校还没来得及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基本上还是沿袭以前的教学评价制度,仍然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实绩、学生的学习及升学,不考虑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这也会促使部分教师不去主动学习新课程,更新教学观念,所以也就出现了在实施新课程中,部分教师“涛声依旧”,观念陈旧。
2.部分教师对新旧知识点把握不准,教学效率低下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变化。删掉了旧教材中繁难偏旧的知识,保留了旧教材中对现实还有用的知识,增加了很多新的适用的知识,知识点增多且体系淡化。这就给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紧凑的教学时间安排,又迫使教师对所教学的课程内容要进行合理的安排,这里面的取舍和构建体现了教师个人的素养和功底,我们习惯把这种本领称之为“教学能力”。这种能力是我们能够立于课改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是刚性的。而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强,对新旧知识点把握不准,对教材不会作有效处理,致使教学效率低下。表现在,一方面对新课程标准已降低难度的一些旧知识点,教师仍习惯性地讲得过深过细。例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新教材只是以“名词点击”的形式,描述了这两种经济现象的特征,并没有对这两种经济现象作深入的分析。这两种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危害、实质、措施,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显然不要求学生在上新课时全面掌握。但有些教师在上新课时,仍习惯性地对这两种经济现象在课堂上作全面分析,重点讲解,这就显然违背了编者的意图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一些新增加的知识点,有些教师由于没有及时进行知识更新,自己还没有弄明白,就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结果学生听后如坠云海,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肯定低下。
3.部分教师对新教材的特点了解不透,教学进度太慢
知识内容多,且淡化了知识体系,这是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必修就有四本书,分别是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新教材在原来《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基础上还加了《文化生活》。以前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内容三年学完,现在是四个内容两年学完。除必修之外,还有6本选修,学生要任选一本。新教材《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实质上是由旧教材《经济常识》《哲学常识》两册内容的浓缩。新教材淡化了理论的系统性,表面上看比旧教材简单了很多,但实际上新教材不少框题的知识点太多、太杂,而且没有系统性。例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框就有11个题目,每个题目又有若干问题需要展开说明和分析。以第一题目“货币的本质”为例,在讲授新课时要弄清五大问题:商品的含义、货币的产生过程、商品的基本属性、一般等价物的含义、货币的含义及本质,后面还有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流通规律、货币的其他职能)和纸币(纸币的产生、含义、作用、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这些内容在旧教材中要用六个课时的教学才能完成。现在用一节课上完,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的学生来讲,都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加之有些学校为了在高考复习中争取“主动”,“赢得”时间,规定思想政治必修课必须在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前完成,高二第二学期学选修,高三整个一年进行高考三轮复习,这样使得教师和学生更加觉得新课学习时间不够用,弄得手忙脚乱,甚至无所适从。另外,新教材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也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例如,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讲的“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产者”?旧教材在讲完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和商品流通后来理解这一论断应该说是“水到渠成”。可新教材简化了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而且远未涉及商品流通,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解释这一论断常感“难为无米之炊”。老师花了大半天功夫解释,学生仍似懂非懂。这既影响了教学进度,又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有效实施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和用好新教材的几点建议或对策
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新课程理念
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新课程理念,这是实施新课程、用好新教材的前提。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高中课程标准为本,用好教材,规范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但出于习惯,不少教师以高中课程标准表达的“粗线条”为由,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对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上,很少甚至不直接接触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认识肤浅。不少教师的新课程教学与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基本上被忽略。导致不少教师对新教材把握不准,教学中把新教材上已经删除的或已经降低难度要求的、旧教材上的内容又重新放入新教材的教学中,以致走进了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的“怪圈”。事实上新课程教学只要以高中课程标准为标准,就能比较恰当地控制教学总量,准确定位教学难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教师要实施新课程和用好新教材,首先必须加强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和与新教材发行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新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是新教材的灵魂,教学参考是实施建议的具体化。教师在上课之前,多花点时间学习研究新课程实施建议及教学参考书,不但不会影响新教材教学的时间,反而会提高新教材的教学实效,即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功”。许多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感到课时不够用,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新教材知识点的难度深度要求没有深入理解,仍然追求讲得“细” “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影响了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实施效果。
2.转变教师职能,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转变教师职能,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这是实施新课程、用好新教材的关键。新课程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于教师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 教师职能也就相应要发生变化,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具体地说,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作业的示范者、活动的组织者、智能的开发者、心理的辅导者、发展的促进者、人生的导航者、成长的帮助者等。这些多重角色功能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服务意识,要有很高的人文修养,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所谓“学不高不可为人师,德不高不可为人范。” “无水无以成江河,无知无以为人师。”当外在的权威失去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就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去建立。而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和专业素养,只有靠教师自己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拓宽视野。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新课程、用好新教材的保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路径是:教材浓缩知识——教师讲解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而新课程和新教材则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主动构建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路径为:教材及教师情境化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提炼、获取并构建新知识。因此教师必须立足于这种变化,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利用或创设各种情境,将知识情境化。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这一现代教学理念,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通过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范例,把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生活题材之中,通过鲜活的生活题材来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教材上已有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教师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设一些新的教学情境,通过对教材的有机整合,将知识点及教学要实现的三个维度目标融入自己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为下一步教学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作好铺垫。
第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多元的学习活动,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交往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教材通过每一课文中的“名词点击” “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等栏目,以及教材的探究活动、每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模块,在学习内容上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利用这些平台,充分利用设置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第三,学生提炼、获取并构建新知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是教师将知识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学习的形态是被动的,学习的结果是间接性的。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提炼、获取并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要学生自己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学生自己应是主体,教师与同学只不过是学生提炼获取并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
总之,课改在进行,政治要挂帅。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既给我们广大高中政治教师提出了挑战,又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只要广大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新课程理念,自觉转变教师职能,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深化课堂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就一定能踏新浪,创佳绩。
(责任编辑:李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