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下,综合性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成为语文学科教改的两大亮点,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内外语文写作、阅读、听说活动,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吃透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本着为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的原则,以塑造学生的独立品格和人文学性为宗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开放思维,灵活运用教学技术和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地锻造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使语文教学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综合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正改变着小学语文的教学架构,基于核心素养的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和效力。核心素养强调将培养目标作为整体看待,综合提升学生在态度、技能和知识上的表现,同时培养学生的“非认知性”和“认知性”素养。而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需要教师能够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开展教学工作,实现语文育人价值,为核心素养的全面渗透提供了优渥的土壤。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中受人瞩目的新概念,传统的语文课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核心素养在涵盖范围上更加全面,它包含了从语文知识、语言技能、文化修养到文明素养等各方面的内容,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和方向。充分发挥综合性学习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优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以生为本,就是语文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为了综合而综合,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甚至不同的学生都需要设计对应的综合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以生为本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能够“接生气”,按照学生的爱好兴趣设计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让教学变得更加有趣,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要求教师能够从临近学科中汲取教学营养,通过有机整合实现教学理念和技能的综合性升级,但需要注意的是落脚点是为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服务,因此,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听说读写在内的各方面语文能力必须得到综合提升。
语文的综合教学实践活动是为学生“量身定制”的,以推动学生综合水平提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不要迷信传统的教学范式,而应该大胆创新,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学生的词汇能力差,那么就可以针对性地加强词汇积累的实践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就可以针对性地加强阅读方面的实践活动;学生的道德意识薄弱,可以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总之,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没有一成不变的范式,而应是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的灵活的“线索”,一端牵着课堂,一端牵着生活。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思路
(一)学科融合,开拓“跨学科”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的传统教学思维具有较大的束缚性,思路狭隘、教学方法单一,往往将各门学科割裂开来开展教学工作,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突破各学科间的界限,融会贯通、开拓创新,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取长补短,融促共进,这就是教学方法的“综合性”视域。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人文学科中寻找教学方法创新的灵感,比如从思想品德学科、音乐学科、美术学科中提炼教学灵感,营造情感,打造具有综合性的高效教学方法。比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桂林山水以其多姿多彩的自然风景成为很多人的向往之地,对小学生同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充分运用美术和音乐等,创设教学情境,比如用多媒体课件将桂林山水的图片、视频、音乐作品等展现给学生,通过这种更加贴近小学生形象思维模式的直观教学方法呈现出课本抽象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全面直观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魅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身边的“山水”,向家长请教或者自己查询资料,找到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山水。这样,在教学每一篇课文中,学生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语文学科知识,还巧妙地提升了自己音乐、美术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既丰富了课堂信息量,也激活了语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生活延伸,打造生活化教学视域
随着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语文综合活动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综合活动,就是要求语文学习能够深入生活,生活活动能够进入语文课堂,贯彻生活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师的全面指导下,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社会和自然现象中发掘和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和话题,并开展相应的探究,主动地应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内化学科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提升语文知识和技能。比如,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时,教师可以将教学迁移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走进生活,去生活中发现“雷锋”,去生活中做雷锋,真正地感受雷锋精神的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外调查走访发掘身边的雷锋故事,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开展互动交流,结合课本内容“生”入浅出的探讨雷锋精神,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即去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并将自己的小故事写成日记记录下来,激发学生主动“做雷锋”的愿望。这样,才能打造真正的综合性课堂,让学生立足课本、深入生活,带着问题而来,又带着问题而去,用好“生活老师”,切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三)以生为本,塑造语文课堂“小主人”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需要教师彻底摒弃守旧的“以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全面建立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石。教师的身份摇身一变,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主导者,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引导学生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地与同学和教师交流,为综合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比如,在教学《果园机器人》一文时,为了充分赋予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范式,为课堂注入趣味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将课文中的角色和故事演绎出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比如,第一小组负责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和生词以及经典语句;第二小组负责对课文的段落做出总结和分析,充當一回小老师;第三小组负责充分发挥自己的“演技”,将课文情节演绎出来;第四小组则充当评委,负责对以上三组学生的表现打分。
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自我表现”信心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勇气,更能够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重视,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能够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习得更多的技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将小学语文综合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三、结语
语文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不是短期内就能达成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全面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以综合性教学推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改革,不断融入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真正依靠综合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切实实现语文学科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媛媛.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几点体现——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18(1).
[2]林晓静.小学语文教材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以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教科书为例[J].学苑教育,2017(3).
[3]刘楠楠.聚焦核心素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呈现分析[J].语文知识,2016(24).
作者简介:魏洒洒,女,1987年生,浙江余姚人,大学本科,二级教师,现任教于浙江省余姚市老方桥小学,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综合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正改变着小学语文的教学架构,基于核心素养的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和效力。核心素养强调将培养目标作为整体看待,综合提升学生在态度、技能和知识上的表现,同时培养学生的“非认知性”和“认知性”素养。而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需要教师能够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开展教学工作,实现语文育人价值,为核心素养的全面渗透提供了优渥的土壤。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中受人瞩目的新概念,传统的语文课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核心素养在涵盖范围上更加全面,它包含了从语文知识、语言技能、文化修养到文明素养等各方面的内容,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和方向。充分发挥综合性学习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优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以生为本,就是语文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为了综合而综合,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甚至不同的学生都需要设计对应的综合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以生为本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能够“接生气”,按照学生的爱好兴趣设计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让教学变得更加有趣,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要求教师能够从临近学科中汲取教学营养,通过有机整合实现教学理念和技能的综合性升级,但需要注意的是落脚点是为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服务,因此,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听说读写在内的各方面语文能力必须得到综合提升。
语文的综合教学实践活动是为学生“量身定制”的,以推动学生综合水平提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不要迷信传统的教学范式,而应该大胆创新,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学生的词汇能力差,那么就可以针对性地加强词汇积累的实践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就可以针对性地加强阅读方面的实践活动;学生的道德意识薄弱,可以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总之,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没有一成不变的范式,而应是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的灵活的“线索”,一端牵着课堂,一端牵着生活。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思路
(一)学科融合,开拓“跨学科”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的传统教学思维具有较大的束缚性,思路狭隘、教学方法单一,往往将各门学科割裂开来开展教学工作,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突破各学科间的界限,融会贯通、开拓创新,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取长补短,融促共进,这就是教学方法的“综合性”视域。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人文学科中寻找教学方法创新的灵感,比如从思想品德学科、音乐学科、美术学科中提炼教学灵感,营造情感,打造具有综合性的高效教学方法。比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桂林山水以其多姿多彩的自然风景成为很多人的向往之地,对小学生同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充分运用美术和音乐等,创设教学情境,比如用多媒体课件将桂林山水的图片、视频、音乐作品等展现给学生,通过这种更加贴近小学生形象思维模式的直观教学方法呈现出课本抽象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全面直观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魅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身边的“山水”,向家长请教或者自己查询资料,找到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山水。这样,在教学每一篇课文中,学生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语文学科知识,还巧妙地提升了自己音乐、美术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既丰富了课堂信息量,也激活了语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生活延伸,打造生活化教学视域
随着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语文综合活动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综合活动,就是要求语文学习能够深入生活,生活活动能够进入语文课堂,贯彻生活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师的全面指导下,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社会和自然现象中发掘和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和话题,并开展相应的探究,主动地应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内化学科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提升语文知识和技能。比如,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时,教师可以将教学迁移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走进生活,去生活中发现“雷锋”,去生活中做雷锋,真正地感受雷锋精神的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外调查走访发掘身边的雷锋故事,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开展互动交流,结合课本内容“生”入浅出的探讨雷锋精神,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即去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并将自己的小故事写成日记记录下来,激发学生主动“做雷锋”的愿望。这样,才能打造真正的综合性课堂,让学生立足课本、深入生活,带着问题而来,又带着问题而去,用好“生活老师”,切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三)以生为本,塑造语文课堂“小主人”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需要教师彻底摒弃守旧的“以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全面建立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石。教师的身份摇身一变,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主导者,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引导学生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地与同学和教师交流,为综合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比如,在教学《果园机器人》一文时,为了充分赋予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范式,为课堂注入趣味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将课文中的角色和故事演绎出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比如,第一小组负责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和生词以及经典语句;第二小组负责对课文的段落做出总结和分析,充當一回小老师;第三小组负责充分发挥自己的“演技”,将课文情节演绎出来;第四小组则充当评委,负责对以上三组学生的表现打分。
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自我表现”信心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勇气,更能够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重视,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能够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习得更多的技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将小学语文综合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三、结语
语文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不是短期内就能达成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全面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以综合性教学推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改革,不断融入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真正依靠综合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切实实现语文学科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媛媛.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几点体现——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18(1).
[2]林晓静.小学语文教材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以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教科书为例[J].学苑教育,2017(3).
[3]刘楠楠.聚焦核心素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呈现分析[J].语文知识,2016(24).
作者简介:魏洒洒,女,1987年生,浙江余姚人,大学本科,二级教师,现任教于浙江省余姚市老方桥小学,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