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府前街地处济南老城核心地段,位于省政府大门前,东西分别是芙蓉街和将军庙街历史文化风貌区,与其一并规划为济南市“泉城特色风貌区”。
距今4000年前的上古时期,济南始现城市文明。元,此街称“宪衙街”“同知巷”“澄清里”,明称之“布政司街”,御赠“海岱雄藩”;清,改称为“布政司大街”;建国时期,改称为“省府前街”。
历史上,省府前街一直作为府治、宪司、藩司、布政司、省府等政治文化中心,是声名显赫的历史文化名街。
省府前街一号——省政府大院,山东省人民政府机关驻地,院内有东区、西区两条建筑中轴线,是明清时期的济南贡院和布政使司署合并后的一部分:东区为明清时期的济南贡院旧址,是山东举行省级科举考试的地方,至今有600余年的历史;西区为高级官署所在地,有据可考的历史近千年。
近几十年来,快速迈进的都市化步伐,逐步冲淡了济南老城区的古旧风貌,但千年岁月仍留下足够的历史足迹。省府大院作为济南老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回眸这个地域的历史人文风貌,有利于济南老城区建设和传统文化的发扬。
一条街:老名片,新名片
省府前街原名布政司大街,在历下区西北部,因山东省人民政府驻此得名。北起山东省人民政府南门,南止泉城路。
因所处位置特殊,历代有许多官吏都在这里建造府邸,其中,元代著名文学家张养浩的“七聘堂”尤为著名。
张养浩曾做过监察御史,他为官清正,屡抨时政,为当时的权贵所不容。辞官归隐后,他在大明湖边建造了一所住宅,白天与三五好友泛舟湖上,饮酒赋诗唱曲,夜里则秉烛思读,过着神仙般的悠闲生活。后来,朝廷因吝他的才学,曾七次下诏征用,前六次他都不为所动,第七次时,因当时发生灾害,张养浩才为救灾重返仕途,为百姓服务,最终累死在救灾岗位上。后人敬其不阿权贵、不惧高压的品性,就把他的故宅称为“七聘堂”。
明代后期至清代康雍乾时期,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街上逐渐繁华起来,成为经营书籍、笔墨、古董、裱褙、印刷、体育用品等的商业街。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偷桃》中描写过在布政司衙门口看杂技的情形。清初西周生所著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里便有考生“从守道门前四牌坊到了布政司街里面,由布政司街各家书铺里看过书”的记述。其中提到的四牌坊,便是小布政司街的旧称。
如今,泉城路上的华丽橱窗每天更替着新一轮的时尚,省府前街排满了寻找车位的汽车。当门上斑驳的木板变成了玻璃;布满岁月年轮的青砖墙换成了水泥墙;路面上的一块块青石板砖替换成了柏油石子;当曾经“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景象逐渐远去;当千佛山在明湖中的倒影显得模模糊糊……老济南的悠远痕迹正在现代社会飞速的发展进程中渐渐消逝,历史的优越感似乎正在逐渐消融。
省府前街,一条拥有2000年历史的街道,一条见证了济南历史变迁的古老街巷,正在现代化的革新中变换模样。
作为“济南特色标志区”及“泉城路商业金街”的重要组成项目,红尚坊成为这一区域新的特色——复合型商业街区,济南新的“城市名片”。
大院的当代变迁
此区域内,最核心的当属省府大院。
泉城路北,大明湖南;贡院墙根街西,寿佛楼后街东。
1940年,伪省长唐仰杜在东区北侧建高台房子,整修周围的平房,作为办公用房。自此,东区和西区的办公用房连成一片。
1945年日本投降,大院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接收,省政府主席王耀武在高台房子办公。高台房子以东为建设厅,建设厅以南为财政厅,原贡院南部仍为教育厅驻地。
1948年济南解放,大院东区和西区均由济南市军管会接收。1949年3月,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省人民政府由青州迁至大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改为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1979年12月,第五届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大院成立,之后历届政府都在这里办公,省政府大院一直是山东省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
建国后,大院门前的布政司大街更名为省府前街,东西走向的布政司小街一分为二,更名为省府东街和省府西街。省府东街东接芙蓉街,省府西街西接鞭指巷。贡院后街因划入大明湖公园而消失了,但从历史记载看,应紧靠大明湖南岸。由此可以确认,东区和西区最初的范围,东邻贡院墙根街,西至鞭指巷,南起省府东、西街,北到大明湖南岸。
1965年修建明湖路时,把原贡院的北部,包括今大明湖“遐园”、省图书馆、省政府机关“八座楼”宿舍等地隔到了路北,并将机关北门开在了大明湖路上,基本形成了现在大院的格局。
距今4000年前的上古时期,济南始现城市文明。元,此街称“宪衙街”“同知巷”“澄清里”,明称之“布政司街”,御赠“海岱雄藩”;清,改称为“布政司大街”;建国时期,改称为“省府前街”。
历史上,省府前街一直作为府治、宪司、藩司、布政司、省府等政治文化中心,是声名显赫的历史文化名街。
省府前街一号——省政府大院,山东省人民政府机关驻地,院内有东区、西区两条建筑中轴线,是明清时期的济南贡院和布政使司署合并后的一部分:东区为明清时期的济南贡院旧址,是山东举行省级科举考试的地方,至今有600余年的历史;西区为高级官署所在地,有据可考的历史近千年。
近几十年来,快速迈进的都市化步伐,逐步冲淡了济南老城区的古旧风貌,但千年岁月仍留下足够的历史足迹。省府大院作为济南老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回眸这个地域的历史人文风貌,有利于济南老城区建设和传统文化的发扬。
一条街:老名片,新名片
省府前街原名布政司大街,在历下区西北部,因山东省人民政府驻此得名。北起山东省人民政府南门,南止泉城路。
因所处位置特殊,历代有许多官吏都在这里建造府邸,其中,元代著名文学家张养浩的“七聘堂”尤为著名。
张养浩曾做过监察御史,他为官清正,屡抨时政,为当时的权贵所不容。辞官归隐后,他在大明湖边建造了一所住宅,白天与三五好友泛舟湖上,饮酒赋诗唱曲,夜里则秉烛思读,过着神仙般的悠闲生活。后来,朝廷因吝他的才学,曾七次下诏征用,前六次他都不为所动,第七次时,因当时发生灾害,张养浩才为救灾重返仕途,为百姓服务,最终累死在救灾岗位上。后人敬其不阿权贵、不惧高压的品性,就把他的故宅称为“七聘堂”。
明代后期至清代康雍乾时期,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街上逐渐繁华起来,成为经营书籍、笔墨、古董、裱褙、印刷、体育用品等的商业街。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偷桃》中描写过在布政司衙门口看杂技的情形。清初西周生所著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里便有考生“从守道门前四牌坊到了布政司街里面,由布政司街各家书铺里看过书”的记述。其中提到的四牌坊,便是小布政司街的旧称。
如今,泉城路上的华丽橱窗每天更替着新一轮的时尚,省府前街排满了寻找车位的汽车。当门上斑驳的木板变成了玻璃;布满岁月年轮的青砖墙换成了水泥墙;路面上的一块块青石板砖替换成了柏油石子;当曾经“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景象逐渐远去;当千佛山在明湖中的倒影显得模模糊糊……老济南的悠远痕迹正在现代社会飞速的发展进程中渐渐消逝,历史的优越感似乎正在逐渐消融。
省府前街,一条拥有2000年历史的街道,一条见证了济南历史变迁的古老街巷,正在现代化的革新中变换模样。
作为“济南特色标志区”及“泉城路商业金街”的重要组成项目,红尚坊成为这一区域新的特色——复合型商业街区,济南新的“城市名片”。
大院的当代变迁
此区域内,最核心的当属省府大院。
泉城路北,大明湖南;贡院墙根街西,寿佛楼后街东。
1940年,伪省长唐仰杜在东区北侧建高台房子,整修周围的平房,作为办公用房。自此,东区和西区的办公用房连成一片。
1945年日本投降,大院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接收,省政府主席王耀武在高台房子办公。高台房子以东为建设厅,建设厅以南为财政厅,原贡院南部仍为教育厅驻地。
1948年济南解放,大院东区和西区均由济南市军管会接收。1949年3月,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省人民政府由青州迁至大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改为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1979年12月,第五届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大院成立,之后历届政府都在这里办公,省政府大院一直是山东省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
建国后,大院门前的布政司大街更名为省府前街,东西走向的布政司小街一分为二,更名为省府东街和省府西街。省府东街东接芙蓉街,省府西街西接鞭指巷。贡院后街因划入大明湖公园而消失了,但从历史记载看,应紧靠大明湖南岸。由此可以确认,东区和西区最初的范围,东邻贡院墙根街,西至鞭指巷,南起省府东、西街,北到大明湖南岸。
1965年修建明湖路时,把原贡院的北部,包括今大明湖“遐园”、省图书馆、省政府机关“八座楼”宿舍等地隔到了路北,并将机关北门开在了大明湖路上,基本形成了现在大院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