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三个强化”的有机统一 加强基层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建设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tou119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建明检察长在第十三次全国检察工作会议(以下简称“十三检”会议)的报告中强调,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是检察工作的根本任务。他说,要牢牢把握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切实把功夫下在监督上,努力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同时,曹建明检察长在报告中还浓墨重彩地提出,在实现发展目标的道路上,必须更加注重把握“六个有机统一”,这一论断是对近年来检察工作的科学总结,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了检察工作中一系列重大关系,概括了检察机关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基本要求。
  “坚持贯彻检察工作总要求,实现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强化队伍建设的有机统一”, “三个强化”的总体要求深刻把握了检察工作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推进检察工作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三驾马车”。根据我国《宪法》第一百二九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由此得出,我国将检察权原则上定位为法律监督权,检察人员最根本的宪政职责应是强调对法律的一种强势监督,据此对检察权进行配置的其他职权,例如公诉权、自侦权,也都是对这种根本职责的派生。检察机关依法承载的法律监督职能在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作为基层检察院我们处在执法办案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必须切实将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和强化队伍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促进检察事业的科学发展。
  检察机关的地位和职责赋予其法律监督职能具有国家性、专门性、规范性、程序性、强制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表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具有独特的性质,是其他形式的监督不能替代的,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如此,但我们也应同时看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首先,我国对法律实施的监督除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以外,还包括党的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察监督、民主党派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以及其他形式的监督,这些监督形式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在制度设计上基本属于程序性监督,即主要是依法启动程序或作出程序性的决定来发挥监督作用,它不具有实体性的行政处分权或司法裁决权,必须接受权力机关或司法机关的裁决,而这些裁决本身就构成了对法律监督权的监督和制约。
  其次,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缺乏前瞻性和主动性,缺乏了解有关部门执法情况的机制和渠道,监督手段较弱,难以保证监督的效力。如检察机关虽有立案监督权,但由于无法了解执法机关的具体执法情况,导致立案监督产生滞后性,难以对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等现象实施有效的监督;在侦查活动监督、刑罚执行监督中,同样由于检察机关因掌握具体执法情况滞后等原因,不能及时对侦查中的违法行为以及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问题提出监督纠正意见。对于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按照刑诉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检察机关只能以提出纠正违法意见的方式履行监督职责,而且这种意见的监督效力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刚性措施,监督意见往往得不到有效落实,影响了监督的效力。
  再次,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基本上是一种建议和启动程序权。对诉讼中的违法情况提出监督意见,往往通过要求启动法律规定的救济程序,建议有关机关纠正违法,这种监督方式并不具有終局性或实体处理的效力。诉讼中的违法情况是否得以纠正,最终还是要由其他有关机关决定。特别是要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问题,不仅需要检察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责,也需要有关机关认真接受监督,自觉纠正违法现象。否则,可能导致监督流于形式,难以实现法律监督的最终目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效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起不了多大作用。
  “坚持以强化法律监督为立身之本,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坚持以强化自身监督为发展之基,严以律己,切实保障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保证,做到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能力素质、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确保公正廉洁”。“十三检”报告中的这一精神,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法律监督、自身监督、队伍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三者有机统一到服务检察大局中来指明了方向。
  一方面基层检察机关应强化法律监督观念,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提供正确导向。观念引导行为,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执法行为。强化法律监督观念是由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检察改革和检察创新的需要决定的。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必须强化自身的法律监督观念,真正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和规范监督,使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作用更加充分和有效地发挥。当前,检察改革和检察创新工作正在逐步深入,在改革中也难免出现一些有违检察工作性质和检察工作发展规律的现象发生,只有牢固树立法律监督观念,才能保证检察改革和检察创新工作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进行,并向更深层次发展,避免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可以说,改革越深入,越需要深层次检察理念的指引,因此,曹建明检察长“六个有机统一”的提出,将正确引领检察机关进一步深入检察改革和检察创新,这也是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的要求。
  另一方面基层检察机关应提高执法素质,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执法素质问题其实质是人的素质问题,因此,强化自身监督、强化队伍建设是解决检察机关执法素质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法治的需要、人民的期望,是检察机关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的关键。“立检为公、执法为民”是检察人员应树立的执法观,要求将反映人民意志的法律规定贯彻落实到每一次执法过程,将公平正文融会贯通于每一个具体案件,既要重视打击犯罪,又要注意保障人权;既要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也要保护个人合法权益;既要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要提高检察人员的执法素质,养成良好的法律素养是能否公正执法的重要保证,提高业务技能是解决公正执法的客观需要。
  同时基层检察机关应完善管理机制,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提供制度保证。由于法律监督职能的多样性,法律监督内容的原则性以及相关法律规定的分散性使得检察人员在履行具体职责的时候,对其职责内容很难全面把握。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办案流程管理规范,可以通过外在制度促进检察人员内在素质的提高,也可以为每一名检察人员的素质展现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建立规范完善的检察管理机制对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确保法律监督能力建设持续稳定开展、巩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成果的制度保证,是检察机关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的现实选择,是检察机关构建质量评价机制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为检察机关实现公平正义提供客观标准。
  (作者通讯地址:福建省泰宁县人民检察院,福建 泰宁 354400
其他文献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对“徇私舞弊”在认识上不统一,导致一些渎职侵权案件在办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争议,在某些特殊类渎职犯罪案件中,由于不具备“徇私舞弊”情节,导致该类案件无法得到有效追究,还存在着“徇私舞弊”类渎职案件证据难以收集、固定,造成了这类案件在查处力度上受到影响。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徇私舞弊”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弊端陈述已见,以期立法机关对渎职犯罪进行修改,从而加大对各类渎职犯罪行为
期刊
曹建明检察长在全国“十三检”会议上,系统提出了大局观、核心价值观、执法观、业绩观、权力观和发展观等“六观”。“六观”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检察工作中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检察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总结升华和创新发展。全面落实“十二五”时期检察工作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必须深刻理解“六观”的精神实质,用“六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执法是法律监督工作的根本
期刊
摘 要:社区矫正是我国对监外执行罪犯的一种具有帮教、安置、矫正的执行方式。目前基层检察院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定期检察不到位、重点问题认识不够、保障不足等问题,在逐渐完善社区矫正立法的同时,检察机关应当积极探索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方式与方法,努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关键词:社区矫正;检察监督;问题;对策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社区矫正监督主体是检察机关。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
期刊
摘 要:举证责任制度是诉讼裁判机制中的基本制度,在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是指证明被告人有罪、无罪或者其他与犯罪有关的特定事项的责任如何在相对双方间进行配置的问题。现代刑事诉讼中,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始终由控诉方承担是被普遍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我国的新刑诉法修订后,从立法角度明確了检察机关公诉案件的举证责任。  关键词:举证责任;法律推定;证明责任分配    一、举证责任的内涵  (一)诉讼举证
期刊
逮捕是刑事诉讼法中最为严厉的一种强制措施,对于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或者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发挥着重要作用。1996年《刑事诉讼法》确立的逮捕措施在运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逮捕率过高;逮捕羁押不分,超期羁押现象严重;逮捕条件表述抽象,存在缺陷;审查逮捕程序行政化倾向过于严重。此次修法,在逮捕方面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
期刊
推进民主法制,就是要通畅纠纷解决的渠道。当前,我国以审判为主的单一纠纷解决模式既难以满足当事人对程序选择多样化的需求,也难以有效化解法院诉讼爆满而引发的司法危机。与此同时,在国外,ADR作为一种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在消除诉讼迟延、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节约国家有限的司法资源等方面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司法ADR,即法院附设的ADR(court annexedADR),是指20世纪70年代始,形成于
期刊
摘 要:在刑法理论界,关于骗取贷款罪的主观要件一直存在争议。在罪过形态上,或持过失论的,或持故意论的。过失论和故意论二元对立的观点值得商榷,持复合罪过形式的较为合理。在犯罪目的上,排除了非法占有的目的(单位犯本罪的除外),但必须要厘清其具体含义,方可区分骗取贷款罪和贷款诈骗罪。  关键词:骗取贷款罪;主观方面;结果无价值;行为无价值;非难可能性    一、引言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偷越国(边)境案件高发,本文从基层检察院办理此类案件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这类案例高发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偷越国(边)境;原因;建议    一、某县办理偷越国(边)境案件的基本情况  我院2009年至2011年办理的偷越国(边)境案件共12件12人。  (一)典型案件  高某偷越国(边)境案。高某,重庆铜梁县人,于2004年3月至2009年2月期间,借用金某、高某(系
期刊
一、基本案情:  某县一山村靳家四兄弟老宅基地后面生长着一棵近百年的桂花树,2011年10月,经营花木生意的同村民组的金某,欲购得此桂花树,便电话联系远在外地城市务工的靳家四兄弟中的老二靳某,商讨购树事宜。靳某在电话中表示愿意出卖桂花树,但双方对桂花树的价格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金某出价2000元,靳某认为低了,金某答复,都是同村民组人,价格好说,树若卖出好价钱,再多给点钱,另外移树的事由其组织人员进
期刊
摘 要:证人出庭作证,对于核实证据、查明案情、正确判断案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的修正案主要明确证人出庭的范围,不出庭的强制措施,对证人的保护内容和范围,本文主要从现有法律规定入手,就修正案中关于证人的保护内容和范围进行探讨,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证人出庭作证;证人保护;人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