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阐述了运用再现手段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作用。
关键词:再现 听说 运用
“The reappearance”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 “to hear” in the active utilization
Zhang Shilin
Abstract: The student heard ability the raise is one of language teaching primary missions,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d is training the student using the reappearance method to hear ability aspect some procedures and the function.
Keywords: The reappearance Hears The 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99-02
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①能集中注意听课、听报告,会作记录,能复述和传达要点。②继续说好普通话,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做到发音准确,口齿清楚,停顿合理,语调自然,音量适当,语言连贯,用语文明。③与人交谈,能正确理解别人的语意,能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④能在集体场合发言,说得清楚、具体、有中心、用词恰当。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运用“再现”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初中学生“听说”能力。
1.“再现”的界定
所谓“再现”就是指“过去经历的事情重新出现”(《现代汉语词典》),“已掌握的知识能回想起来、已学会的动作能再实现和已经历的情感能再体验的过程”(《辞海》)。在学生“听说”活动中的“再现”,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借助各种媒体,把学生或他人说的内容、说时情景“记录”下来,重新在学生面前展现,让学生再次甚至多次感受自己或他人说的内容,细辩自己或他人说的优劣的过程,是对已经历过的“听说”活动中的情感能再体验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和“听说”评价的有效手段之一。
2.“再现”的方式
2.1 录音“再现”。
教师在组织学生朗诵、讲故事、演讲等说话活动时,把学生朗诵、讲故事、演讲的内容用录音设备,如录音笔、录音机等录下来,然后利用适当的时机再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再次感受、体验、评判。
教师根据“听说”训练目标、要求,布置“听说”训练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制作”自己的“说话”录音。“说话”训练材料有时教师提供,有时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去选择。学生制作“说话录音”过程,往往是“说”与“听”多次反复的过程。教师有重点地选择一部分制作得较好的同学的录音,“听说”交流时在班内再现出来,让所有的同学一起来鉴赏。而对某些制作不太理想的同学的录音,教师对他们的录音“个别”再现,在肯定其某些优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来找出存在的主要不足,教师帮助他们重新制作“说话”录音,并对他们重新制作的“说话”录音与前一次比较再现,充分肯定其进步,并指明其努力的方向。
教师利用现有的“录音”教材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朗读录音作为指导学生朗读训练的示范,可反复再现,让学生模仿,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利用录音机录下广播节目中有关小说、散文、配乐诗诵读、广播剧等播音节目,在“听说”活动教学中再现出来,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训练。
2.2 录像“再现”。
教师把学生朗诵、讲故事、演讲时情景用录像设备,如摄像机、照相机、手机(有摄像功能)等摄录下来,然后在“听说”训练或“听说”评价时再现出来,让学生再次感受、体验、评判,教师作有的放矢的指导或分析评议。
教师利用录像设备刻录下有关“演讲”、“辩论”、“评书”等电视节目,然后通过再现,让学生了解“演讲”、“辩论”的一些基本技巧,领略“演讲者”、“辩论者”、“评书艺术家”的风采,并对学生进行“听说”指导:如让学生说说演讲者演讲的中心是什么,辩论双方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及各自如何驳对方的。指导学生汲取他人在“说”中的优点。
2.3 投影或幻灯“再现”。
教师把学生平时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或看到过的某些现象,如助人为乐献爱心的事例、校内外某些不讲文明的现象等,制作成漫画或概述性文字为形式的投影片或幻灯片,“再现”出来,组织学生“说话”训练。
3.“再现”运用的作用
3.1 能激发初中学生“听说”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朱熹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再现”是培养和激发初中学生“听说”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平时朗诵、讲故事、演讲是讲给别人“听”的,往往“听”不到自己声音,尤其较难辨别自己朗诵、讲故事、演讲的优劣。而通过录音、录像,把学生朗诵、讲故事、演讲的内容和情景,可再次在他们面前再现,以便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体验、评判。而学生在再感受、再体验、再评判的过程中,往往能引起某种情绪兴奋。这里既有自身价值被肯定的喜悦,也有再现中记忆和情感迁移的作用,从而诱发学生“听说”的欲望。
教师充分利用录音机录下“广播节目”中有关小说、散文、配乐诗朗诵等播音,然后利用教学时间或语文拓展课时间“再现”给学生听,播音员标准的普通话及滿含激情的播音和那些小说、散文、诗歌特有的魅力,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教师利用录像“再现”有关“演讲”、“辩论”、“评书”等电视节目,演讲者、辩论者、评书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讲、辩论、评书等表演艺术,极易激发学生对“听说”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再现”的过程就是满足了初中学生精神世界中的这种需要。如从学生对“再现”的内容的制作,到对制作内容的鉴赏,学生始终是“听说”的探索者,是“听说”活动的主体。尤其当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听说”成果得到他人肯定时,会激发他们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听说”活动中去。
3.2 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
“再现”手段的运用主要能让学生在感知、模仿、纠正、创造过程中,更有效地逐渐培养初中学生的“听说”能力。
3.2.1 感知。
从“再现”的方式来看,“再现”在学生面前的主要是有声的语言及有像的画面,而这些有声有语言及有像的画面能直接诉诸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听说”能力,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训练。如能根据记叙文的有关特点,让学生听读记叙文时能复述主要内容;能根据说明文的特点,让学生听读说明文时能听出说明对象及其对象的特点;根据议论文的特点,让学生听读议论文要能听出作者的观点和论述的理由;让学生能辨别“说话人”语音的轻重、语气的强弱、语调的高低、语势的缓急等,以感悟“说话人”要表达的情感色彩。当然,学生对“再现”的内容的感知侧重于培养他们“听”的能力。
3.2.2 模仿。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可充分利用现有的与教材相配套的音像教材,作为指导学生朗读的范本,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如贾平凹的《月迹》、垃封丹的《百兽自夸》等脍炙人口的华章,当学生模仿录音读出“月亮在这儿呢!”欢呼之声、读出猴子对自己丑陋的相貌和缺点沾沾自喜津津乐道的语气语调时,你一定会对学生这种极强的模仿能力和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而欢喜。
3.2.3 纠正。
运用“再现”手段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口头表达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纠正,如语音是否准确,用词是否恰当,语气语调是否合理,条理是否清楚,中心是否明确等。也能更有效地纠正学生在“说话”时不良仪态,如有些学生上台朗诵、讲故事时,眼睛不正视前方听众,而是或仰望天花板或俯视地面;有些学生忘了要说的语词时,其模样更为尴尬,有的搔头皮、有的扯衣角、有的托下巴。他们的这种不良仪态是无意识的,不由自主的。教师把学生这种不良的仪态,用摄像机摄录下来,然后利用适当时机再现给学生自己感受、评判,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自己“说话”时仪态的重视,在以后的“说话”活动中会引起“有意”注意,从而纠正在“说话”时不良仪态。
3.2.4 创作。
这里的“创作”主要是指学生能根据书面语言文字结合自己对这些书面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情感的理解,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朗诵、讲故事等),或根据幻灯投影所提供的信息,经过大脑判断、联想用口头语言表述一段有条理、有中心、用词恰当的话。对学生这种“创作”可用录音机或摄像机“记录”下来。这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说”再训练,也可为学生自我评价及教师评价其“听说”能力发展情况的依据。
在“听说”活动中,主要有这样一些构成因素: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判断力、想象力等。通过“再现”,学生在感知、模仿、纠正、创作过程中还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听说”注意力、“听说”记忆力、“听说”思维力。
3.3 能准确评估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情况。
在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听说”能力的教学工作中,如何恰如其分地去评估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情况,笔者把“再现”作为一种参照手段,既可对班中学生的“听说”能力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又可对学生过去的“听说”活动和现时的“听说”活动进行纵向比较,这样使教师和学生都“知道结果”,从而达到反馈的目的,并不断促进新的“听说”教学活动。
关键词:再现 听说 运用
“The reappearance”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 “to hear” in the active utilization
Zhang Shilin
Abstract: The student heard ability the raise is one of language teaching primary missions,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d is training the student using the reappearance method to hear ability aspect some procedures and the function.
Keywords: The reappearance Hears The 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99-02
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①能集中注意听课、听报告,会作记录,能复述和传达要点。②继续说好普通话,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做到发音准确,口齿清楚,停顿合理,语调自然,音量适当,语言连贯,用语文明。③与人交谈,能正确理解别人的语意,能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④能在集体场合发言,说得清楚、具体、有中心、用词恰当。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运用“再现”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初中学生“听说”能力。
1.“再现”的界定
所谓“再现”就是指“过去经历的事情重新出现”(《现代汉语词典》),“已掌握的知识能回想起来、已学会的动作能再实现和已经历的情感能再体验的过程”(《辞海》)。在学生“听说”活动中的“再现”,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借助各种媒体,把学生或他人说的内容、说时情景“记录”下来,重新在学生面前展现,让学生再次甚至多次感受自己或他人说的内容,细辩自己或他人说的优劣的过程,是对已经历过的“听说”活动中的情感能再体验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和“听说”评价的有效手段之一。
2.“再现”的方式
2.1 录音“再现”。
教师在组织学生朗诵、讲故事、演讲等说话活动时,把学生朗诵、讲故事、演讲的内容用录音设备,如录音笔、录音机等录下来,然后利用适当的时机再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再次感受、体验、评判。
教师根据“听说”训练目标、要求,布置“听说”训练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制作”自己的“说话”录音。“说话”训练材料有时教师提供,有时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去选择。学生制作“说话录音”过程,往往是“说”与“听”多次反复的过程。教师有重点地选择一部分制作得较好的同学的录音,“听说”交流时在班内再现出来,让所有的同学一起来鉴赏。而对某些制作不太理想的同学的录音,教师对他们的录音“个别”再现,在肯定其某些优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来找出存在的主要不足,教师帮助他们重新制作“说话”录音,并对他们重新制作的“说话”录音与前一次比较再现,充分肯定其进步,并指明其努力的方向。
教师利用现有的“录音”教材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朗读录音作为指导学生朗读训练的示范,可反复再现,让学生模仿,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利用录音机录下广播节目中有关小说、散文、配乐诗诵读、广播剧等播音节目,在“听说”活动教学中再现出来,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训练。
2.2 录像“再现”。
教师把学生朗诵、讲故事、演讲时情景用录像设备,如摄像机、照相机、手机(有摄像功能)等摄录下来,然后在“听说”训练或“听说”评价时再现出来,让学生再次感受、体验、评判,教师作有的放矢的指导或分析评议。
教师利用录像设备刻录下有关“演讲”、“辩论”、“评书”等电视节目,然后通过再现,让学生了解“演讲”、“辩论”的一些基本技巧,领略“演讲者”、“辩论者”、“评书艺术家”的风采,并对学生进行“听说”指导:如让学生说说演讲者演讲的中心是什么,辩论双方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及各自如何驳对方的。指导学生汲取他人在“说”中的优点。
2.3 投影或幻灯“再现”。
教师把学生平时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或看到过的某些现象,如助人为乐献爱心的事例、校内外某些不讲文明的现象等,制作成漫画或概述性文字为形式的投影片或幻灯片,“再现”出来,组织学生“说话”训练。
3.“再现”运用的作用
3.1 能激发初中学生“听说”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朱熹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再现”是培养和激发初中学生“听说”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平时朗诵、讲故事、演讲是讲给别人“听”的,往往“听”不到自己声音,尤其较难辨别自己朗诵、讲故事、演讲的优劣。而通过录音、录像,把学生朗诵、讲故事、演讲的内容和情景,可再次在他们面前再现,以便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体验、评判。而学生在再感受、再体验、再评判的过程中,往往能引起某种情绪兴奋。这里既有自身价值被肯定的喜悦,也有再现中记忆和情感迁移的作用,从而诱发学生“听说”的欲望。
教师充分利用录音机录下“广播节目”中有关小说、散文、配乐诗朗诵等播音,然后利用教学时间或语文拓展课时间“再现”给学生听,播音员标准的普通话及滿含激情的播音和那些小说、散文、诗歌特有的魅力,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教师利用录像“再现”有关“演讲”、“辩论”、“评书”等电视节目,演讲者、辩论者、评书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讲、辩论、评书等表演艺术,极易激发学生对“听说”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再现”的过程就是满足了初中学生精神世界中的这种需要。如从学生对“再现”的内容的制作,到对制作内容的鉴赏,学生始终是“听说”的探索者,是“听说”活动的主体。尤其当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听说”成果得到他人肯定时,会激发他们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听说”活动中去。
3.2 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
“再现”手段的运用主要能让学生在感知、模仿、纠正、创造过程中,更有效地逐渐培养初中学生的“听说”能力。
3.2.1 感知。
从“再现”的方式来看,“再现”在学生面前的主要是有声的语言及有像的画面,而这些有声有语言及有像的画面能直接诉诸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听说”能力,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训练。如能根据记叙文的有关特点,让学生听读记叙文时能复述主要内容;能根据说明文的特点,让学生听读说明文时能听出说明对象及其对象的特点;根据议论文的特点,让学生听读议论文要能听出作者的观点和论述的理由;让学生能辨别“说话人”语音的轻重、语气的强弱、语调的高低、语势的缓急等,以感悟“说话人”要表达的情感色彩。当然,学生对“再现”的内容的感知侧重于培养他们“听”的能力。
3.2.2 模仿。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可充分利用现有的与教材相配套的音像教材,作为指导学生朗读的范本,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如贾平凹的《月迹》、垃封丹的《百兽自夸》等脍炙人口的华章,当学生模仿录音读出“月亮在这儿呢!”欢呼之声、读出猴子对自己丑陋的相貌和缺点沾沾自喜津津乐道的语气语调时,你一定会对学生这种极强的模仿能力和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而欢喜。
3.2.3 纠正。
运用“再现”手段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口头表达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纠正,如语音是否准确,用词是否恰当,语气语调是否合理,条理是否清楚,中心是否明确等。也能更有效地纠正学生在“说话”时不良仪态,如有些学生上台朗诵、讲故事时,眼睛不正视前方听众,而是或仰望天花板或俯视地面;有些学生忘了要说的语词时,其模样更为尴尬,有的搔头皮、有的扯衣角、有的托下巴。他们的这种不良仪态是无意识的,不由自主的。教师把学生这种不良的仪态,用摄像机摄录下来,然后利用适当时机再现给学生自己感受、评判,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自己“说话”时仪态的重视,在以后的“说话”活动中会引起“有意”注意,从而纠正在“说话”时不良仪态。
3.2.4 创作。
这里的“创作”主要是指学生能根据书面语言文字结合自己对这些书面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情感的理解,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朗诵、讲故事等),或根据幻灯投影所提供的信息,经过大脑判断、联想用口头语言表述一段有条理、有中心、用词恰当的话。对学生这种“创作”可用录音机或摄像机“记录”下来。这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说”再训练,也可为学生自我评价及教师评价其“听说”能力发展情况的依据。
在“听说”活动中,主要有这样一些构成因素: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判断力、想象力等。通过“再现”,学生在感知、模仿、纠正、创作过程中还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听说”注意力、“听说”记忆力、“听说”思维力。
3.3 能准确评估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情况。
在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听说”能力的教学工作中,如何恰如其分地去评估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情况,笔者把“再现”作为一种参照手段,既可对班中学生的“听说”能力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又可对学生过去的“听说”活动和现时的“听说”活动进行纵向比较,这样使教师和学生都“知道结果”,从而达到反馈的目的,并不断促进新的“听说”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