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十年,是信息技术对战争和武器装备作用最大的十年。在军事技术这对隐形翅膀的托举之下,海、空军主战装备正在刺破蓝天、犁开浪花飞速向前,陆军装备则成为世界军事转型的落伍者。作为陆军象征的坦克也一度陷入“危机”。当激进的改革随着拉姆菲尔德声音的远去而日益务实后,坦克在十年之中的后半段,开始发力追赶,终于在向城市化转型、向信息化过渡、向轻重结合发展的道路上碾出了几道印痕。
进军城市
二十世纪末,工业革命后期的冲刺塑造了城市的辉煌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大都市日益成为现代信息社会时代的象征。美军颁布的第一部《联合城市战纲要》断言:“城市是21世纪最有可能的战场”,是未来作战的“战争和战役重心”。当战争的轨迹使坦克距离“为旷野而战”的原始理念与用途越来越远时,M1A1/2、“豹”2、“挑战者”2、“勒克莱尔”、T-90等三代坦克不情愿地撞向城市的大门。为减少和避免看不见的致命“暗算”,不再沦为格罗兹尼的T-80,坦克以提高城市作战能力为目标,以防护和火力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多项改进。
耳聪目明,观瞄系统改进 2002年6月,以色列推出了“梅卡瓦”4主战坦克。它通过安装4台周视摄像机。使坦克乘员可以在闭窗条件下,利用摄像机提供的高清晰图像实时掌握坦克周边360~和顶部的目标情况,无需车长或炮长暴露于车外观察。2006年6月德国推出的“城市豹”(“豹”2 PSO),在观察能力最弱的车体后部也装有摄像机,驾驶员能及时观察后面的情况。美国陆军根据在伊拉克的实战经验,正在为M1A1/2系列坦克驾驶员安装车外摄像机,以避免车长暴露在炮塔外引导行驶时遭敌火力杀伤。被称为“巷战王”的M1A2 TUSK坦克的车载智能测绘系统,甚至能迅速绘制周边建筑内部结构的三维地图。法国的“勒克莱尔一城区行动”坦克配备的新型全景式光学观瞄系统,首次使车长具有360度观察能力。
点面并重,火力系统改进为塑造针对城市目标的新型毁伤能力,坦克在火力系统的改进方面普遍采取了增加新弹种和遥控武器站的办法。
城市作战中,传统的坦克炮配备的弹种对硬目标杀伤作用有余,对人员杀伤作用不足,无法有效阻止轻便灵活的反坦克手。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对人员、器材杀伤破坏作用的新弹种十分必要。以色列为了提高坦克杀伤软/硬目标的能力,专为120毫米滑膛炮研制了反人员,器材弹药。这种炮弹内有6颗具有独立引信的子弹,每颗子弹内又装有大量的成型钨制弹片用于增大杀伤效果。打击大面积人员目标时,6颗子弹在目标上空相继引爆,形成密集弹片杀伤带。打击掩体、水泥建筑等目标时,6颗子弹可同时引爆。为了增强对建筑物内和掩体内人员目标的杀伤能力,德国为“豹”2A5坦克的主炮专门研制了新型120K可编程空爆榴弹,由炮长通过火控系统设定起爆方式,能够在穿透三层砖墙后触爆或空爆。2006年法国改进的“勒克莱尔一城区行动”(AZUR)主战坦克,配备了新型榴弹120 HE—F1。2006年8月,美国研制的M1A2TUSK坦克,主炮增加了高爆榴弹和延时破甲弹,能穿透建筑物墙壁后再爆炸,有效杀伤躲藏在建筑物里的敌人。
城市作战中,实现车载辅助武器的闭窗打击十分必要。美军M1A2TUSK配备了在舱盖关闭条件下可昼夜操作的遥控武器站。“城市豹”车顶上装有遥控武器站,同时配有1挺7.62或12.7毫米机枪和1具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能形成和保持长时间的压制火力。“勒克莱尔一城区行动”坦克顶部装有在车内瞄准和射击的1挺7.62毫米遥控机枪。
软硬结合,防护设备改进
城市作战中,面对无处不在的威胁,再强悍的车载火力也难以完全保证坦克装甲车辆不受反坦克武器的攻击,因此采用主,被动一体的防护系统,是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手段。目前,改进手段除了采用传统的主动装甲之外,还有格栅装甲、新型防雷套件、主动拦截系统和光电主动干扰系统等。
格栅装甲是一种外挂式轻便装甲,主要用于抵御采用空心爆破战斗部的火箭弹。现代城市战中,火箭筒作为一种轻便反坦克武器既十分普遍,又最难防御。进入阿富汗的“豹”2为抵御基地组织的火箭筒袭击,在车体四周加装了格栅装甲。这种格栅装甲距离车体距离46毫米,格栅间距离为50毫米。由于RPG-7式40毫米火箭筒发射的是超口径70.5毫米或85毫米的火箭增程破甲弹,这样,火箭弹弹体前部的锥体撞击到格栅装甲空格处时没有撞击引信压电晶体。从而无法引爆战斗部,格栅装甲对RPG-7的有效防护率可达60%。
新型防雷套件主要用于增强坦克易遭攻击的薄弱部位防护,M1A2 TUSK坦克两侧和尾部都安装了附加装甲,侧裙板增加反应装甲板,底部也增加了一层防护板,触雷时可避免车底被击穿。“梅卡瓦”4为了提高防地雷能力,在V形双重车底的基础上还专门加装了防地雷组件。“城市豹”上安装了新开发的防雷组件,从车底一直延伸到车体两侧,在反坦克地雷爆炸时能将爆炸威力分流,避免坦克底部被穿透。在前5个负重轮上部装备了新型先进被动反应装甲侧裙板,炮塔上也安装了可延伸至炮塔尾部的侧装甲。为进一步降低损毁概率,M1A2TUSK坦克还在瞄准镜、进排气口等暴露设施上装有外层金属网的聚碳酸酯护罩,来阻止小型燃烧瓶和手榴弹这些防异物措施大大降低了小型爆炸装置可能造成的损伤。
将主动防护系统应用在城市巷战中的装甲战车上,是很多国家的通用做法。俄罗斯的“竞技场”E主动防御系统,能够保障坦克和步兵战车防护制导和非制导反坦克导弹及反坦克火箭筒的攻击,能保障坦克在任何战斗条件下搜索和摧毁来袭击目标。德国研制的“阿维斯”主动防护系统,由Ka波段搜索与跟踪雷达和旋转座式双管榴弹发射架组成,试验中拦截效率很高。以军为“梅卡瓦”4坦克装备“风衣”主动防御系统。可全方位监控、拦截敌方发射的反坦克导弹。日本、韩国也将为本国坦克研制或者引进主动防御系统。
相对硬杀伤式拦截系统,光电主动干扰系统可以称为软杀伤式拦截系统,主要是通过光学手段干扰来袭导弹的瞄准设备,诱使导弹偏离目标达到保护坦克的目的。十年之中,随着这一技术的日益成熟,在坦克上的应用也更为普遍。如俄罗斯“施托拉“1”(Shtora)系统,能干扰反坦克导弹的制导系统使之失去目标,或发射烟幕弹把坦克遮蔽起来。“特舒尔”7红外干扰系统,可让红外制导导弹失去控制。为了加强“豹”2炮塔顶部的防护能力,德国专门配备了特殊防护辅助单元,在坦克遭到威胁时,防护单元会被快速激活,在提醒坦克乘员的同时,红外干扰器通过不断发射编码脉冲信号,诱骗反坦克导弹的导引头。烟幕弹发射器能瞬间在坦克前方形成一道热成像仪难以完全穿透的烟幕墙,从而实现保护自己的目的。
巧颜弄色,城市迷彩涂装坦克装甲车辆城市作战中,根据不同城市特点进行迷彩涂装,能够使车辆与背景的对比度尽量小,破坏和扭曲装甲战斗车辆的可辨轮廓,降低视觉对近距 离目标的辨别能力,达到提高隐身能力的目的。德国的“城市豹”坦克展示了一种新颖的城市迷彩,充分体现了城市的色彩与背景形状特点,对于降低发现概率起到了一定作用。
城市迷彩是根据城市街道及建筑物的颜色分布、形状特点确定。由于城市街道路面一般以灰白色和深灰色居多,并施划白色或黄色的各种标线,城市颜色的分布特点是以浅灰色为主,白、黄、绿、深灰等颜色为辅的复杂的色彩体系。由于主要背景物呈现出明显的几何外形,因此,坦克装甲车辆城市迷彩斑点形状一般为矩形和线形,迷彩斑点大小要适应背景同类斑点的尺寸。车辆顶部可设置纵向白色斑点,模仿道路标线,并避免对称分布。车体上斑点形状尽可能丰富。如德国的“城市豹”坦克采用了白、黄、绿三色迷彩,斑点多呈矩形,对扭曲外部视觉轮廓很有帮助。
目标:三代半
在三代坦克俱乐部的成员中,除了M1A1/2、“豹”2、“勒克莱尔”、“梅卡瓦”4、T-90这些顶级坦克进行了城市化,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正在进行新一代主战坦克的研制。除俄罗斯把T-95称为第四代坦克外,其它国家均未划代。从日本TX坦克和韩国K2坦克的基本战术与技术指标来看,基本上是在90式和K1A1基础上,根据本国未来陆战的设想进行的改进,与三代的距离不远,一般称为三代半坦克。
俄罗斯的T-95坦克虽然宣称为第四代坦克,但只能理解为俄罗斯的第四代坦克,与世界范围的第四代坦克概念还有差距。虽然俄国防部长马卡罗夫宣称领先西方国家15-20年,但从实际情况看,只属于个别指标。这一点上看,T-95坦克主炮的135-140毫米口径仍然领先,但威力只是赶上了西方坦克现有水平。配备的“狙击手”激光制导反坦克/直升机导弹,采用装甲串联破甲战斗部和激光驾束半自动瞄准线指令制导,导弹最远射程和最佳攻击距离提高到6000米与5000米,最远距离上的命中率与最佳距离上的命中率则继续保持在至少80%以上,最大穿甲厚度超过1200毫米。此外,T-95还使用和配备了钛合金装甲、自动跟踪目标能力的火控系统和运动自动感应系统,坦克的综合作战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但从总体上分析。T-95坦克只达到西方三代半的水平。
2005“韩国陆军节”上。韩国陆军对外展示了新型XK-2坦克,这种坦克综合作战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一是火力强大,120毫米主炮不仅能发射120毫米钨合金穿甲弹,还能发射反坦克导弹或反直升机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用管”能力。二是首次安装了车际信息系统和旅级部队战斗指挥系统。三是增强人性化设计提高战斗能力。综合分析,XK-2坦克只是让韩国坦克进入了较为先进的三代坦克行列。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小号美国坦克”的名声。
轻重间的摇摆
“坦克将成为过去的记忆——英国在93年后停止坦克的生产”。2009年5月3日,英国《星期日邮报》用充满怀念味道的标题描述英国的这一历史性决定。由于英国政府未来将不再生产坦克,英国最大的武器生产商BAE系统公司宣布关闭自己生产“挑战者”2主战坦克的工厂。即将从伊拉克撤出的英军“挑战者”2坦克旅,可能成为最后一支英国重型坦克部队。英军认为当前的冲突需要的是小型和轻型的装甲武器,重型坦克已不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
轻重之争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未来作战对陆上装甲装备的需要,绝不是一个“轻”或“重”字就能解决的。首先,未来作战中全面的国土入侵模式已不是常态了,通常是使用远程打击力量率先摧毁战争潜力,全面战争已经从陆上的全面占领转换为全面打击、全面摧毁。在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的条件下。战争的可控性提高了,模式改变了,即使有全面大战,这个大战也难以重复以前大战的模式。选择轻重的基本条件有两点:一是战略是攻是防,二是对手是轻是重。从战略角度看,如果奉行出境作战、全球干预的攻势战略,设想进攻性使用陆上作战力量。重型装备就不是最佳选择;反之,对于奉行防守战略的军队而言,不需要装备的远程投送。加之重型装备综合作战能力略强,选择重型装备对付远道而来的轻型装备恐怕还有优势。从对手情况看,如果对手装备综合战斗能力很强的主战坦克,那么放弃重型装备无异于自杀。印度和巴基斯坦始终追求T-90和“哈利德”的数量,不但不淘汰重型坦克,印度还要引进T-90S的生产线,甚至要把陆军十分不满的“阿琼”坦克也进行批量生产,声称要在南亚次大陆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坦克集群。
可见,轻重之争的剧烈摇摆,与其说是坦克技术路线的碰撞,不如说是军事战略与作战需求的强力左右。
2009:起点或者拐点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过去十年坦克的发展却出现了自坦克诞生9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动荡与摇摆。2009,似乎注定要形成陆战之王风云史上一个与众不同的点位。这个点位,既是新一代坦克发展起点,也足以构成坦克发展史上的一个拐点。
新起点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型坦克的发展就是例证,这些坦克由于与顶级三代坦克相比较,战术与技术水平处于中、下位置,因此,瞄准更高水平向三代坦克的后期水平甚至向三代半发展,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四代坦克的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仍没有像“4S”就是四代战机一样的共识,因此,四代坦克的概念仍有名无实。但无论怎样评价,这些新型坦克仍是在原来传统坦克的模式上向前延伸,将十年中的这种发展称为起点符合逻辑。
新拐点如果说2009是坦克发展的拐点,似乎其中蕴含的意义更加石破天惊。就坦克本意而言,应当是集机动、火力、突击和防护于一体的武器装备。但93年以来,这四个要素始终被禁锢在装甲外壳之内,因此,人们理所应当在把坦克想像成当今这种钢甲重炮的结合体。但就其本意而言,这种结合体只是这四个要素集成的模式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如四个要素某一项技术的突破,可能会导致这些要素以新的模式实现与现在完全不同的集成方式,而这种方式可能就是第四代坦克的核心特征。选择轻型或许就是对新型集成方式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也许不成熟,也许难有共识,但毕竟是对这种新型集成方式的一种尝试。
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第四代坦克概念,到那时,坦克的历史会感谢2009。
进军城市
二十世纪末,工业革命后期的冲刺塑造了城市的辉煌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大都市日益成为现代信息社会时代的象征。美军颁布的第一部《联合城市战纲要》断言:“城市是21世纪最有可能的战场”,是未来作战的“战争和战役重心”。当战争的轨迹使坦克距离“为旷野而战”的原始理念与用途越来越远时,M1A1/2、“豹”2、“挑战者”2、“勒克莱尔”、T-90等三代坦克不情愿地撞向城市的大门。为减少和避免看不见的致命“暗算”,不再沦为格罗兹尼的T-80,坦克以提高城市作战能力为目标,以防护和火力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多项改进。
耳聪目明,观瞄系统改进 2002年6月,以色列推出了“梅卡瓦”4主战坦克。它通过安装4台周视摄像机。使坦克乘员可以在闭窗条件下,利用摄像机提供的高清晰图像实时掌握坦克周边360~和顶部的目标情况,无需车长或炮长暴露于车外观察。2006年6月德国推出的“城市豹”(“豹”2 PSO),在观察能力最弱的车体后部也装有摄像机,驾驶员能及时观察后面的情况。美国陆军根据在伊拉克的实战经验,正在为M1A1/2系列坦克驾驶员安装车外摄像机,以避免车长暴露在炮塔外引导行驶时遭敌火力杀伤。被称为“巷战王”的M1A2 TUSK坦克的车载智能测绘系统,甚至能迅速绘制周边建筑内部结构的三维地图。法国的“勒克莱尔一城区行动”坦克配备的新型全景式光学观瞄系统,首次使车长具有360度观察能力。
点面并重,火力系统改进为塑造针对城市目标的新型毁伤能力,坦克在火力系统的改进方面普遍采取了增加新弹种和遥控武器站的办法。
城市作战中,传统的坦克炮配备的弹种对硬目标杀伤作用有余,对人员杀伤作用不足,无法有效阻止轻便灵活的反坦克手。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对人员、器材杀伤破坏作用的新弹种十分必要。以色列为了提高坦克杀伤软/硬目标的能力,专为120毫米滑膛炮研制了反人员,器材弹药。这种炮弹内有6颗具有独立引信的子弹,每颗子弹内又装有大量的成型钨制弹片用于增大杀伤效果。打击大面积人员目标时,6颗子弹在目标上空相继引爆,形成密集弹片杀伤带。打击掩体、水泥建筑等目标时,6颗子弹可同时引爆。为了增强对建筑物内和掩体内人员目标的杀伤能力,德国为“豹”2A5坦克的主炮专门研制了新型120K可编程空爆榴弹,由炮长通过火控系统设定起爆方式,能够在穿透三层砖墙后触爆或空爆。2006年法国改进的“勒克莱尔一城区行动”(AZUR)主战坦克,配备了新型榴弹120 HE—F1。2006年8月,美国研制的M1A2TUSK坦克,主炮增加了高爆榴弹和延时破甲弹,能穿透建筑物墙壁后再爆炸,有效杀伤躲藏在建筑物里的敌人。
城市作战中,实现车载辅助武器的闭窗打击十分必要。美军M1A2TUSK配备了在舱盖关闭条件下可昼夜操作的遥控武器站。“城市豹”车顶上装有遥控武器站,同时配有1挺7.62或12.7毫米机枪和1具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能形成和保持长时间的压制火力。“勒克莱尔一城区行动”坦克顶部装有在车内瞄准和射击的1挺7.62毫米遥控机枪。
软硬结合,防护设备改进
城市作战中,面对无处不在的威胁,再强悍的车载火力也难以完全保证坦克装甲车辆不受反坦克武器的攻击,因此采用主,被动一体的防护系统,是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手段。目前,改进手段除了采用传统的主动装甲之外,还有格栅装甲、新型防雷套件、主动拦截系统和光电主动干扰系统等。
格栅装甲是一种外挂式轻便装甲,主要用于抵御采用空心爆破战斗部的火箭弹。现代城市战中,火箭筒作为一种轻便反坦克武器既十分普遍,又最难防御。进入阿富汗的“豹”2为抵御基地组织的火箭筒袭击,在车体四周加装了格栅装甲。这种格栅装甲距离车体距离46毫米,格栅间距离为50毫米。由于RPG-7式40毫米火箭筒发射的是超口径70.5毫米或85毫米的火箭增程破甲弹,这样,火箭弹弹体前部的锥体撞击到格栅装甲空格处时没有撞击引信压电晶体。从而无法引爆战斗部,格栅装甲对RPG-7的有效防护率可达60%。
新型防雷套件主要用于增强坦克易遭攻击的薄弱部位防护,M1A2 TUSK坦克两侧和尾部都安装了附加装甲,侧裙板增加反应装甲板,底部也增加了一层防护板,触雷时可避免车底被击穿。“梅卡瓦”4为了提高防地雷能力,在V形双重车底的基础上还专门加装了防地雷组件。“城市豹”上安装了新开发的防雷组件,从车底一直延伸到车体两侧,在反坦克地雷爆炸时能将爆炸威力分流,避免坦克底部被穿透。在前5个负重轮上部装备了新型先进被动反应装甲侧裙板,炮塔上也安装了可延伸至炮塔尾部的侧装甲。为进一步降低损毁概率,M1A2TUSK坦克还在瞄准镜、进排气口等暴露设施上装有外层金属网的聚碳酸酯护罩,来阻止小型燃烧瓶和手榴弹这些防异物措施大大降低了小型爆炸装置可能造成的损伤。
将主动防护系统应用在城市巷战中的装甲战车上,是很多国家的通用做法。俄罗斯的“竞技场”E主动防御系统,能够保障坦克和步兵战车防护制导和非制导反坦克导弹及反坦克火箭筒的攻击,能保障坦克在任何战斗条件下搜索和摧毁来袭击目标。德国研制的“阿维斯”主动防护系统,由Ka波段搜索与跟踪雷达和旋转座式双管榴弹发射架组成,试验中拦截效率很高。以军为“梅卡瓦”4坦克装备“风衣”主动防御系统。可全方位监控、拦截敌方发射的反坦克导弹。日本、韩国也将为本国坦克研制或者引进主动防御系统。
相对硬杀伤式拦截系统,光电主动干扰系统可以称为软杀伤式拦截系统,主要是通过光学手段干扰来袭导弹的瞄准设备,诱使导弹偏离目标达到保护坦克的目的。十年之中,随着这一技术的日益成熟,在坦克上的应用也更为普遍。如俄罗斯“施托拉“1”(Shtora)系统,能干扰反坦克导弹的制导系统使之失去目标,或发射烟幕弹把坦克遮蔽起来。“特舒尔”7红外干扰系统,可让红外制导导弹失去控制。为了加强“豹”2炮塔顶部的防护能力,德国专门配备了特殊防护辅助单元,在坦克遭到威胁时,防护单元会被快速激活,在提醒坦克乘员的同时,红外干扰器通过不断发射编码脉冲信号,诱骗反坦克导弹的导引头。烟幕弹发射器能瞬间在坦克前方形成一道热成像仪难以完全穿透的烟幕墙,从而实现保护自己的目的。
巧颜弄色,城市迷彩涂装坦克装甲车辆城市作战中,根据不同城市特点进行迷彩涂装,能够使车辆与背景的对比度尽量小,破坏和扭曲装甲战斗车辆的可辨轮廓,降低视觉对近距 离目标的辨别能力,达到提高隐身能力的目的。德国的“城市豹”坦克展示了一种新颖的城市迷彩,充分体现了城市的色彩与背景形状特点,对于降低发现概率起到了一定作用。
城市迷彩是根据城市街道及建筑物的颜色分布、形状特点确定。由于城市街道路面一般以灰白色和深灰色居多,并施划白色或黄色的各种标线,城市颜色的分布特点是以浅灰色为主,白、黄、绿、深灰等颜色为辅的复杂的色彩体系。由于主要背景物呈现出明显的几何外形,因此,坦克装甲车辆城市迷彩斑点形状一般为矩形和线形,迷彩斑点大小要适应背景同类斑点的尺寸。车辆顶部可设置纵向白色斑点,模仿道路标线,并避免对称分布。车体上斑点形状尽可能丰富。如德国的“城市豹”坦克采用了白、黄、绿三色迷彩,斑点多呈矩形,对扭曲外部视觉轮廓很有帮助。
目标:三代半
在三代坦克俱乐部的成员中,除了M1A1/2、“豹”2、“勒克莱尔”、“梅卡瓦”4、T-90这些顶级坦克进行了城市化,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正在进行新一代主战坦克的研制。除俄罗斯把T-95称为第四代坦克外,其它国家均未划代。从日本TX坦克和韩国K2坦克的基本战术与技术指标来看,基本上是在90式和K1A1基础上,根据本国未来陆战的设想进行的改进,与三代的距离不远,一般称为三代半坦克。
俄罗斯的T-95坦克虽然宣称为第四代坦克,但只能理解为俄罗斯的第四代坦克,与世界范围的第四代坦克概念还有差距。虽然俄国防部长马卡罗夫宣称领先西方国家15-20年,但从实际情况看,只属于个别指标。这一点上看,T-95坦克主炮的135-140毫米口径仍然领先,但威力只是赶上了西方坦克现有水平。配备的“狙击手”激光制导反坦克/直升机导弹,采用装甲串联破甲战斗部和激光驾束半自动瞄准线指令制导,导弹最远射程和最佳攻击距离提高到6000米与5000米,最远距离上的命中率与最佳距离上的命中率则继续保持在至少80%以上,最大穿甲厚度超过1200毫米。此外,T-95还使用和配备了钛合金装甲、自动跟踪目标能力的火控系统和运动自动感应系统,坦克的综合作战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但从总体上分析。T-95坦克只达到西方三代半的水平。
2005“韩国陆军节”上。韩国陆军对外展示了新型XK-2坦克,这种坦克综合作战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一是火力强大,120毫米主炮不仅能发射120毫米钨合金穿甲弹,还能发射反坦克导弹或反直升机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用管”能力。二是首次安装了车际信息系统和旅级部队战斗指挥系统。三是增强人性化设计提高战斗能力。综合分析,XK-2坦克只是让韩国坦克进入了较为先进的三代坦克行列。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小号美国坦克”的名声。
轻重间的摇摆
“坦克将成为过去的记忆——英国在93年后停止坦克的生产”。2009年5月3日,英国《星期日邮报》用充满怀念味道的标题描述英国的这一历史性决定。由于英国政府未来将不再生产坦克,英国最大的武器生产商BAE系统公司宣布关闭自己生产“挑战者”2主战坦克的工厂。即将从伊拉克撤出的英军“挑战者”2坦克旅,可能成为最后一支英国重型坦克部队。英军认为当前的冲突需要的是小型和轻型的装甲武器,重型坦克已不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
轻重之争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未来作战对陆上装甲装备的需要,绝不是一个“轻”或“重”字就能解决的。首先,未来作战中全面的国土入侵模式已不是常态了,通常是使用远程打击力量率先摧毁战争潜力,全面战争已经从陆上的全面占领转换为全面打击、全面摧毁。在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的条件下。战争的可控性提高了,模式改变了,即使有全面大战,这个大战也难以重复以前大战的模式。选择轻重的基本条件有两点:一是战略是攻是防,二是对手是轻是重。从战略角度看,如果奉行出境作战、全球干预的攻势战略,设想进攻性使用陆上作战力量。重型装备就不是最佳选择;反之,对于奉行防守战略的军队而言,不需要装备的远程投送。加之重型装备综合作战能力略强,选择重型装备对付远道而来的轻型装备恐怕还有优势。从对手情况看,如果对手装备综合战斗能力很强的主战坦克,那么放弃重型装备无异于自杀。印度和巴基斯坦始终追求T-90和“哈利德”的数量,不但不淘汰重型坦克,印度还要引进T-90S的生产线,甚至要把陆军十分不满的“阿琼”坦克也进行批量生产,声称要在南亚次大陆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坦克集群。
可见,轻重之争的剧烈摇摆,与其说是坦克技术路线的碰撞,不如说是军事战略与作战需求的强力左右。
2009:起点或者拐点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过去十年坦克的发展却出现了自坦克诞生9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动荡与摇摆。2009,似乎注定要形成陆战之王风云史上一个与众不同的点位。这个点位,既是新一代坦克发展起点,也足以构成坦克发展史上的一个拐点。
新起点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型坦克的发展就是例证,这些坦克由于与顶级三代坦克相比较,战术与技术水平处于中、下位置,因此,瞄准更高水平向三代坦克的后期水平甚至向三代半发展,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四代坦克的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仍没有像“4S”就是四代战机一样的共识,因此,四代坦克的概念仍有名无实。但无论怎样评价,这些新型坦克仍是在原来传统坦克的模式上向前延伸,将十年中的这种发展称为起点符合逻辑。
新拐点如果说2009是坦克发展的拐点,似乎其中蕴含的意义更加石破天惊。就坦克本意而言,应当是集机动、火力、突击和防护于一体的武器装备。但93年以来,这四个要素始终被禁锢在装甲外壳之内,因此,人们理所应当在把坦克想像成当今这种钢甲重炮的结合体。但就其本意而言,这种结合体只是这四个要素集成的模式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如四个要素某一项技术的突破,可能会导致这些要素以新的模式实现与现在完全不同的集成方式,而这种方式可能就是第四代坦克的核心特征。选择轻型或许就是对新型集成方式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也许不成熟,也许难有共识,但毕竟是对这种新型集成方式的一种尝试。
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第四代坦克概念,到那时,坦克的历史会感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