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在中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老师很容易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趣低,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57-01
一、初中语文老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老师教学观念陈旧,语文阅读教学较少。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用。
(二)语文老师肢解教材。因受信息及条件的限制,很多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背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却仍然不会读。
(三)语文老师为考而教。教师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像、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这种练习无休无止,机械乏味,而且常常错误百出。
(四)语文老师重写轻读。许多语文教师认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要么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去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么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地、浮光掠影地将“读”带过,“立竿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仿写一篇。
(五)语文教师课外不阅读。有相当多的教师自己就不阅读,或者说不会阅读。有的教师备课不是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钻研与感悟上,而是死背、照搬教学参考资料,或者过分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以至于弄成花架子;有的教师不注意在自己的文化底蕴上、文学修养上、知识积累上下功夫,而是去背那些文章写法、写作知识、阅读技法之类的东西。
二、初中学生不爱学习语文的问题
(一)学生漠视语文。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二)学生应付老师,平衡自己。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三)学生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四)投机取巧。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初中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中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三、如何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教育的前提。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三)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四)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现在面临很大挑战,需要全体语文教学工作者不畏困难,充满激情,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学时代》2012年08期,《浅析初中生语文学习现状及调控措施》,作者:祁国清;
[2]《魅力中国》2011年3月上,《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创新教育》,作者:杨荣玉;
[3]《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10期,《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研究》,作者:黄强。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57-01
一、初中语文老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老师教学观念陈旧,语文阅读教学较少。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用。
(二)语文老师肢解教材。因受信息及条件的限制,很多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背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却仍然不会读。
(三)语文老师为考而教。教师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像、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这种练习无休无止,机械乏味,而且常常错误百出。
(四)语文老师重写轻读。许多语文教师认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要么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去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么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地、浮光掠影地将“读”带过,“立竿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仿写一篇。
(五)语文教师课外不阅读。有相当多的教师自己就不阅读,或者说不会阅读。有的教师备课不是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钻研与感悟上,而是死背、照搬教学参考资料,或者过分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以至于弄成花架子;有的教师不注意在自己的文化底蕴上、文学修养上、知识积累上下功夫,而是去背那些文章写法、写作知识、阅读技法之类的东西。
二、初中学生不爱学习语文的问题
(一)学生漠视语文。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二)学生应付老师,平衡自己。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三)学生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四)投机取巧。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初中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中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三、如何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教育的前提。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三)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四)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现在面临很大挑战,需要全体语文教学工作者不畏困难,充满激情,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学时代》2012年08期,《浅析初中生语文学习现状及调控措施》,作者:祁国清;
[2]《魅力中国》2011年3月上,《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创新教育》,作者:杨荣玉;
[3]《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10期,《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研究》,作者: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