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运会能为主办国留下丰厚的“遗产”,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或国家形象的提升、旅游业的发展等等。如今,奥运会对公民健康和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奥运会,已几乎成了推广健康生活和现代社会理念的全球最大舞台。
“无烟奥运”推动中国控烟进程
2003年,第56届世界卫生大会已通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标志着烟草控制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行动并具有国际法效力。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李钟郁与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会面时提出,希望北京能把2008年夏季奥运会办成“无烟奥运”,温家宝当即表示了“完全赞同”。
2007年4月,北京发布《在餐饮业开展控烟工作的通知》,对餐饮行业提出了加强控烟宣传、采取控烟措施等多项要求,已有114家餐饮单位实现了无烟餐厅,年内将实现1000家无烟餐饮单位。
2007年5月,北京启动“健康使者控烟表率——首都医务人员控烟大行动”,让医院成为无烟的工作场所,以此带动全社会实现无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同年9月,北京又推出“绿色TAXI——无烟车厢,人人健康”行动,目前全市6.6万辆出租车实行了车内禁烟。
随着奥运的临近,北京在2008年5月1日颁布《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范围若干规定》,将完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扩大到十类,并增加了部分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范围。
为迎接“无烟奥运”,北京还培训了1200名监督员,同时增加培训了市卫生行政系统监督员1000多名,针对奥运场馆、医疗机构等已开展了三次检查督导。北京新增禁止吸烟标志60多万张,给300万市民发出了禁烟宣传短信。
据统计,5—7月北京共对近两万个公共场所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出778个单位的公共场所有违规现象,96个单位受到“警告、限期改正”处罚。检查员制止劝阻违规吸烟人数29652人次。
中国是世界烟草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13亿烟民中,有3.5亿在中国。北京奥组委运动员服务部医疗卫生处处长甄小珍说,控烟是大势所趋,但如果没有奥运会,北京控烟的步子不会走得这么快。奥运会能推动主办国的公共健康发展,尤其体现在其对立法和政策实施的巨大影响力上。
北京奥组委提出了本届奥运的“健康遗产计划”,以调查记录奥运会如何对主办国居民健康产生可持续的正面影响。计划提出后,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和世卫组织的积极回应。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韩卓升在此间召开的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说:“WHO为什么对奥运会感兴趣?因为奥运会能对公共卫生产生显著影响,是推广健康理念的最好机会!”韩卓升表示,希望借奥运或其他大型赛事推动公共健康的做法,能在更多地方和赛事中实现。
目前,广州的公共场所控烟条例也已拟出第三稿,2010年亚运会也有望成为“无烟亚运”。
“WHO想通过奥运会看到什么?”韩卓升说,“我们想要更多的禁烟区、更高效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更快的应急处理、更好的环境质量、更深的健康认知……”
“奥运健康遗产计划”促进中国公共健康体系完善
韩卓升介绍,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将在奥运村为参赛运动员、赛会服务人员和志愿者提供10万个高质量的安全套,以及用英、法、中三种语言印刷的艾滋病预防和反歧视宣传册。“不仅仅可以使很多运动员和超过10万名赛会志愿者受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奥运会这一全球通用的语言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有关艾滋病的重要信息将在全世界和各个国家广为传播。”
韩卓生说,2008年残奥会期间,奥组委还为参赛运动员设立了专门的轮椅假肢维护中心,中心机械师都已经过特别培训,所有的设备也都将在赛后赠送给北京。“奥运会促使奥组委和北京市采取了大量措施,客观上推动了公共健康,这一影响并不是暂时的,而是可持续的、长期的。”
“我们对亚运村(当中有多个奥运场馆)的10个居委会做过调查,发现这里因承担着奥运医疗卫生服务而诞生了不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他们不断探索如何改进服务方式等,来提高服务的专业水平及服务认可度。”首都儿科研究所卫生与发展研究室主任陈博文介绍说。
在奥运场馆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始提供了一些大医院未设立的服务,如家庭病床、家庭访视等;经常被患者抱怨的服务态度问题在这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经有改善;而社区医生也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关注居民生理问题的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和家庭问题。“我们会在奥运会结束后再作调查,可以说,奥运会的举办确实对这个区域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有一个促进的作用,并具有辐射性。”
在筹办奥运会的7年时间内,一些公共卫生领域的政策、话题也在不断被提出、修正、实施,可以预见的是,这些新思维、新政策的推广或许能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公共卫生系统健全的蓝本之一。
陈博文及其同事从2004年起,从北京亚运村社区随机选取了600个家庭的15岁以上居民共1765人进行逐年跟踪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的健康知识、观念、锻炼习惯及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等。
其调查结果显示,亚运村社区居民对健康生活的理解程度普遍加深,例如,对“不吸烟”、“少盐”、“平衡饮食”、“定期运动”等生活习惯,在2004年,分别有约67%、90%、82%、83%的社区居民对其表示认同。到了2006年,认同比例就上升到了76%、95%、92%和91%。
调查结果还显示,能在运动中感到排汗增加或心跳加快的居民比例从2004年的82.5%上升到2006年的88.2%,意味着居民从事体育锻炼能力的增强。同时,居民对周边体育设施的满意程度和锻炼频率也呈上升趋势。
奥林匹克精神影响中国人观念和行为
奥运会是一项竞技体育的最高规格赛事,然而它能够带动成千上万的普通人更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在于竞技层面的精彩纷呈、扣人心弦,更在于奥运深刻的文化内涵。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说,奥林匹克运动就是文化与体育的结合。参与、竞争、公平、友谊、奋斗等内涵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独特魅力,而学者认为,此种精神也将成为转型中中国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中国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国家体育总局首席专家任海提出,北京奥运将深刻改变中国社会的一些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发展和对外关系发展四个层面。
在个人发展上,奥运会将促使中国人更为尊重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并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例如,为了主办奥运会和残奥会,承办城市必须兴建大量的残疾人辅助设施,可以使残疾人权益为更多人所关注。
在社会发展上,中国传统上是一个“人治”社会,且几千年封建中央集权与改革开放前全面实行的计划经济,都是不利于合作的政治经济组织形式。主办奥运会,促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交通、环保、知识产权保护等的法律法规,也要求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国内外、个人与团体之间的更多合作,大大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法律意识与合作意识。
北京奥运有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约100万社会志愿者,必将推动中国有组织志愿服务的发展,形成一支公民社会的重要力量。
在环保发展层面上,“绿色奥运”有助于国民环保意识的加强。
而在对外关系发展层面上,奥运会加深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奥运会会徽、吉祥物、火炬等的设计都浓缩了中国的文化元素,而这些文化元素借奥运契机走向国际,在国际上刮起“中国风”。任海说,这种文化认同的加强,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对于自身传统与独特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向国内民众展示了中国与世界的密不可分。
任海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提供了一个从全球化角度重新审视和塑造国际形象,促进社会价值观念转变的绝好机会,同时也为奥林匹克的悠久人文传统注入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
他说,经过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奥运会对于中国人的社会整体观念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而为中国留下一笔丰厚的人文精神财富。
一些专家认为,奥运会提倡的是人类的普世价值,体现为身体与心灵、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环境这三个层次的和谐,与中国提倡的和谐理念不谋而合,因而,主办北京奥运会,必将对中国社会价值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编辑:声劲杉
“无烟奥运”推动中国控烟进程
2003年,第56届世界卫生大会已通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标志着烟草控制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行动并具有国际法效力。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李钟郁与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会面时提出,希望北京能把2008年夏季奥运会办成“无烟奥运”,温家宝当即表示了“完全赞同”。
2007年4月,北京发布《在餐饮业开展控烟工作的通知》,对餐饮行业提出了加强控烟宣传、采取控烟措施等多项要求,已有114家餐饮单位实现了无烟餐厅,年内将实现1000家无烟餐饮单位。
2007年5月,北京启动“健康使者控烟表率——首都医务人员控烟大行动”,让医院成为无烟的工作场所,以此带动全社会实现无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同年9月,北京又推出“绿色TAXI——无烟车厢,人人健康”行动,目前全市6.6万辆出租车实行了车内禁烟。
随着奥运的临近,北京在2008年5月1日颁布《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范围若干规定》,将完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扩大到十类,并增加了部分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范围。
为迎接“无烟奥运”,北京还培训了1200名监督员,同时增加培训了市卫生行政系统监督员1000多名,针对奥运场馆、医疗机构等已开展了三次检查督导。北京新增禁止吸烟标志60多万张,给300万市民发出了禁烟宣传短信。
据统计,5—7月北京共对近两万个公共场所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出778个单位的公共场所有违规现象,96个单位受到“警告、限期改正”处罚。检查员制止劝阻违规吸烟人数29652人次。
中国是世界烟草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13亿烟民中,有3.5亿在中国。北京奥组委运动员服务部医疗卫生处处长甄小珍说,控烟是大势所趋,但如果没有奥运会,北京控烟的步子不会走得这么快。奥运会能推动主办国的公共健康发展,尤其体现在其对立法和政策实施的巨大影响力上。
北京奥组委提出了本届奥运的“健康遗产计划”,以调查记录奥运会如何对主办国居民健康产生可持续的正面影响。计划提出后,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和世卫组织的积极回应。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韩卓升在此间召开的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说:“WHO为什么对奥运会感兴趣?因为奥运会能对公共卫生产生显著影响,是推广健康理念的最好机会!”韩卓升表示,希望借奥运或其他大型赛事推动公共健康的做法,能在更多地方和赛事中实现。
目前,广州的公共场所控烟条例也已拟出第三稿,2010年亚运会也有望成为“无烟亚运”。
“WHO想通过奥运会看到什么?”韩卓升说,“我们想要更多的禁烟区、更高效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更快的应急处理、更好的环境质量、更深的健康认知……”
“奥运健康遗产计划”促进中国公共健康体系完善
韩卓升介绍,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将在奥运村为参赛运动员、赛会服务人员和志愿者提供10万个高质量的安全套,以及用英、法、中三种语言印刷的艾滋病预防和反歧视宣传册。“不仅仅可以使很多运动员和超过10万名赛会志愿者受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奥运会这一全球通用的语言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有关艾滋病的重要信息将在全世界和各个国家广为传播。”
韩卓生说,2008年残奥会期间,奥组委还为参赛运动员设立了专门的轮椅假肢维护中心,中心机械师都已经过特别培训,所有的设备也都将在赛后赠送给北京。“奥运会促使奥组委和北京市采取了大量措施,客观上推动了公共健康,这一影响并不是暂时的,而是可持续的、长期的。”
“我们对亚运村(当中有多个奥运场馆)的10个居委会做过调查,发现这里因承担着奥运医疗卫生服务而诞生了不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他们不断探索如何改进服务方式等,来提高服务的专业水平及服务认可度。”首都儿科研究所卫生与发展研究室主任陈博文介绍说。
在奥运场馆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始提供了一些大医院未设立的服务,如家庭病床、家庭访视等;经常被患者抱怨的服务态度问题在这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经有改善;而社区医生也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关注居民生理问题的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和家庭问题。“我们会在奥运会结束后再作调查,可以说,奥运会的举办确实对这个区域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有一个促进的作用,并具有辐射性。”
在筹办奥运会的7年时间内,一些公共卫生领域的政策、话题也在不断被提出、修正、实施,可以预见的是,这些新思维、新政策的推广或许能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公共卫生系统健全的蓝本之一。
陈博文及其同事从2004年起,从北京亚运村社区随机选取了600个家庭的15岁以上居民共1765人进行逐年跟踪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的健康知识、观念、锻炼习惯及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等。
其调查结果显示,亚运村社区居民对健康生活的理解程度普遍加深,例如,对“不吸烟”、“少盐”、“平衡饮食”、“定期运动”等生活习惯,在2004年,分别有约67%、90%、82%、83%的社区居民对其表示认同。到了2006年,认同比例就上升到了76%、95%、92%和91%。
调查结果还显示,能在运动中感到排汗增加或心跳加快的居民比例从2004年的82.5%上升到2006年的88.2%,意味着居民从事体育锻炼能力的增强。同时,居民对周边体育设施的满意程度和锻炼频率也呈上升趋势。
奥林匹克精神影响中国人观念和行为
奥运会是一项竞技体育的最高规格赛事,然而它能够带动成千上万的普通人更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在于竞技层面的精彩纷呈、扣人心弦,更在于奥运深刻的文化内涵。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说,奥林匹克运动就是文化与体育的结合。参与、竞争、公平、友谊、奋斗等内涵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独特魅力,而学者认为,此种精神也将成为转型中中国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中国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国家体育总局首席专家任海提出,北京奥运将深刻改变中国社会的一些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发展和对外关系发展四个层面。
在个人发展上,奥运会将促使中国人更为尊重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并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例如,为了主办奥运会和残奥会,承办城市必须兴建大量的残疾人辅助设施,可以使残疾人权益为更多人所关注。
在社会发展上,中国传统上是一个“人治”社会,且几千年封建中央集权与改革开放前全面实行的计划经济,都是不利于合作的政治经济组织形式。主办奥运会,促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交通、环保、知识产权保护等的法律法规,也要求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国内外、个人与团体之间的更多合作,大大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法律意识与合作意识。
北京奥运有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约100万社会志愿者,必将推动中国有组织志愿服务的发展,形成一支公民社会的重要力量。
在环保发展层面上,“绿色奥运”有助于国民环保意识的加强。
而在对外关系发展层面上,奥运会加深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奥运会会徽、吉祥物、火炬等的设计都浓缩了中国的文化元素,而这些文化元素借奥运契机走向国际,在国际上刮起“中国风”。任海说,这种文化认同的加强,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对于自身传统与独特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向国内民众展示了中国与世界的密不可分。
任海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提供了一个从全球化角度重新审视和塑造国际形象,促进社会价值观念转变的绝好机会,同时也为奥林匹克的悠久人文传统注入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
他说,经过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奥运会对于中国人的社会整体观念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而为中国留下一笔丰厚的人文精神财富。
一些专家认为,奥运会提倡的是人类的普世价值,体现为身体与心灵、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环境这三个层次的和谐,与中国提倡的和谐理念不谋而合,因而,主办北京奥运会,必将对中国社会价值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编辑:声劲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