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一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面对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的特点,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是上好一堂高效课的重要保证。在课堂中想要对突发事件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和处理,保持课堂平衡,保证课堂效率,如何在组织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针对一年级学生思维的跳跃性、知识认知的偏差、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松散进行教学机智策略的总结。
关键词:教学机智 一年级 语文课堂
本文为执教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和管理的教学反思,虽然备课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又一次走入课堂面对他们,才发现自己的课堂有许多失误,在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时候,是那么捉襟见肘。以下剖析执教一年级失败或成功的案例,提出几点针对一年级语文课堂的教学机智策略。
一、跳出预设,满足认知需求
一年级的课堂上,问题可以说是千奇百怪,学生经常不按常理出牌。那么,如何运用教学机智,化解课堂中的偶发事件,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在原定的教学预设外,针对不同类型的偶发事件,运用不同的教学机智,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甚至可以通过有教学生成点的偶发事件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偶发事件中形成思考,在师生互动中获得感悟。
片段一:执教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文。
师:粽子花样多,有红枣粽、鲜肉粽、红豆粽。同学们,你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对“花样”的理解吗?
生:“花样”就是“样子”。
生:“花样”就是“种类”。
师:对,在这里说的是粽子的种类多,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同学们,你们吃过什么样的粽子?
生:板栗粽。
生:蛋黄粽。
生:(手举得高高的,用期待的眼神等待老师的提问)老师,地上有很多的沙子,是某某同学下课带进来的。
师:认真听老师的问题哦!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呢?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生:(大声嚷)屈原长啥样,老师你见过吗?
师:屈原生活在古代,去世已经很多年了,老师不可能见到。
生:(哭)老师我要上厕所。
这节课的结果可想而知。而且令人难过的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对一些突发事件和答非所问的问题都没有做很好的处理,而往往是被学生弄得一头雾水。痛定思痛,我想起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学生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很多看似都和教学无关,实则密切相关。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可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也许跳出预设及时调控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上课状态随时做出调整,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对待学生的需求,这才是我要做的。
我们熟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需求,学生才会积极努力地学习。
针对教学片段一中的学生问题:“老师,你见过屈原吗?”,完全可以将学生的问题扩展开来,满足学生对屈原这一人物的好奇之心,再次介绍屈原(因为前面已经有所介绍),让学生明确古代和现代的历史差距,对时间概念有基本的了解,解决学生时间概念模糊的问题,而不是怕学生打断自己的思路,打断自己的预设,敷衍了事草草作答。学生有认知的需求,而且一旦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将无法很投入地进入下一环节,所以干脆先打破自己的预设思路,跟着学生来设计课堂,这样他们的认知需求得到了及时满足,课堂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说不定还有超出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
这是一种针对一年级孩子思维跳跃性的教学机智。
二、倾听理解,因势利导
教育机智不仅仅在于抓住学生思维跳跃的火花来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化思想。
片段二:听同校李老师执教統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树和喜鹊》。
师:树和喜鹊成了邻居,他们就不再孤单了。你能用“孤单”造一个句子吗?
生:当我写作业的时候很孤单。
师:哦,你是这样理解孤单的。那老师一个人在办公室的时候也很孤单。但老师孤单的时候改改作业,就不觉得孤单了。老师相信,有事做的时候你是不孤单的,对吗?
生:当我觉得孤单的时候就写作业。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这一棵小树苗长成什么样完全在于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句子没有错,表达了自己心声。一年级学生他们的特点就是实话实说。当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如果能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抛去语文中的对和错,先是保护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发言权,进而进行引导,效果会更好。
这是一种针对一年级学生认知理解偏差进而因势引导的教学机智。
三、以静制动,无为而治
片段三:执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b p m f》。
师:同学们,b和p有什么区别?
生:b和p的半圆位置不一样。
师:你可以用手势来做一做吗?
生:(做手势)
(此时,粘在黑板上的拼音脱开一角斜在那里)
生:(手高举)老师,拼音贴掉了。
师:(瞪他一眼)别管它!
(啪的一声!就在我准备继续讲课时,拼音贴整个掉下来,全班哗然……)
师:(暂停讲课,安静地站在讲台上,用目光巡视全班同学)
生:(迅速安静,小眼睛望着老师)
课后反思本次教学以冷处理的方式处理这堂课上的突发事件,没有想到效果是这样好,可以说是意外的收获。一年级学生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对于这样的哗然我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但当此情景再次出现时,我暂停讲课,不对学生的哗然提出批评,只是用目光巡视全班,无声地提醒学生应该遵守的课堂纪律,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等全班安静,我再提出一个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回到了课堂教学中。比起简单地大声说“安静下来,安静下来”更有效果。 虽然每位执教者都希望教學过程可以完整顺畅,一气呵成。但课堂常常会发生突发事件,这在一年级的课堂尤为常见。初入小学,学生对学校和课堂的环境、上课的纪律不是很熟,课堂上发生的一些事件也是匪夷所思。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以动制静,无为而治的方式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说的“有时候,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
这是一种针对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进而以静制动的方式组织课堂的教学机智。
四、深入挖掘,实现正迁移
片段四:执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的识字加油站。
师:对课件显示的“眉 鼻 嘴 勃 臂 肚 腿 脚”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都是人体的部位。
师:是的,它们都是人体的器官名称。
生:臂、肚、腿、脚都是月字旁的字。
师:你真细心,这几个字大多和什么有关呢?
生:身体。
师;是的,月字旁的字多和身体有关系,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字吗?
生:(急迫地)老师,“阴天”的“阴”。
生:老师,“阴”和身体没关系。
生:……(七嘴八舌,哗然一片)
师:老师看你们吵得面红耳赤,你们想知道吗?那就安静下来听老师说。
师:这个偏旁部首叫作“肉月旁”,一开始它们本是两个字,后来合并为一个偏旁。它的意思或和月有关或和肉有关。如“肝、腿、脸”,字义和身体有关;“阴、朗、胧”,字义和月有关。
在此课的教学中,对月字旁的教学我很满意,成功利用正迁移,将学生的问题扩展,把月字旁的字和身体有关迁移到和月有关。利用字理进行识字的教学,回归本源。把“月”字写法的演变用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真正理解字义,从而实现快速高效地识字。而不是当学生说到“阴”字时,当教室里学生吵得不可开交时,简单地说它和身体没有关系,强制地让同学们安静下来就草草结束。
这是一种针对一年级学生课堂纪律松散进而以迁移知识的方式稳定、丰富课堂的教学机智。
每一点火花的奔放、每一滴收获都浸透着汗水,教学机智不是灵机一动的产物。课堂教学机智的锤炼和养成,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敏捷的应变能力,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在实践中总结反思,这样的教学机智才有灵性,课堂教学才能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李继秀,汪昌华,陈庆华.教育理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2]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教学机智 一年级 语文课堂
本文为执教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和管理的教学反思,虽然备课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又一次走入课堂面对他们,才发现自己的课堂有许多失误,在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时候,是那么捉襟见肘。以下剖析执教一年级失败或成功的案例,提出几点针对一年级语文课堂的教学机智策略。
一、跳出预设,满足认知需求
一年级的课堂上,问题可以说是千奇百怪,学生经常不按常理出牌。那么,如何运用教学机智,化解课堂中的偶发事件,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在原定的教学预设外,针对不同类型的偶发事件,运用不同的教学机智,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甚至可以通过有教学生成点的偶发事件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偶发事件中形成思考,在师生互动中获得感悟。
片段一:执教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文。
师:粽子花样多,有红枣粽、鲜肉粽、红豆粽。同学们,你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对“花样”的理解吗?
生:“花样”就是“样子”。
生:“花样”就是“种类”。
师:对,在这里说的是粽子的种类多,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同学们,你们吃过什么样的粽子?
生:板栗粽。
生:蛋黄粽。
生:(手举得高高的,用期待的眼神等待老师的提问)老师,地上有很多的沙子,是某某同学下课带进来的。
师:认真听老师的问题哦!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呢?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生:(大声嚷)屈原长啥样,老师你见过吗?
师:屈原生活在古代,去世已经很多年了,老师不可能见到。
生:(哭)老师我要上厕所。
这节课的结果可想而知。而且令人难过的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对一些突发事件和答非所问的问题都没有做很好的处理,而往往是被学生弄得一头雾水。痛定思痛,我想起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学生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很多看似都和教学无关,实则密切相关。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可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也许跳出预设及时调控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上课状态随时做出调整,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对待学生的需求,这才是我要做的。
我们熟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需求,学生才会积极努力地学习。
针对教学片段一中的学生问题:“老师,你见过屈原吗?”,完全可以将学生的问题扩展开来,满足学生对屈原这一人物的好奇之心,再次介绍屈原(因为前面已经有所介绍),让学生明确古代和现代的历史差距,对时间概念有基本的了解,解决学生时间概念模糊的问题,而不是怕学生打断自己的思路,打断自己的预设,敷衍了事草草作答。学生有认知的需求,而且一旦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将无法很投入地进入下一环节,所以干脆先打破自己的预设思路,跟着学生来设计课堂,这样他们的认知需求得到了及时满足,课堂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说不定还有超出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
这是一种针对一年级孩子思维跳跃性的教学机智。
二、倾听理解,因势利导
教育机智不仅仅在于抓住学生思维跳跃的火花来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化思想。
片段二:听同校李老师执教統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树和喜鹊》。
师:树和喜鹊成了邻居,他们就不再孤单了。你能用“孤单”造一个句子吗?
生:当我写作业的时候很孤单。
师:哦,你是这样理解孤单的。那老师一个人在办公室的时候也很孤单。但老师孤单的时候改改作业,就不觉得孤单了。老师相信,有事做的时候你是不孤单的,对吗?
生:当我觉得孤单的时候就写作业。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这一棵小树苗长成什么样完全在于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句子没有错,表达了自己心声。一年级学生他们的特点就是实话实说。当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如果能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抛去语文中的对和错,先是保护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发言权,进而进行引导,效果会更好。
这是一种针对一年级学生认知理解偏差进而因势引导的教学机智。
三、以静制动,无为而治
片段三:执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b p m f》。
师:同学们,b和p有什么区别?
生:b和p的半圆位置不一样。
师:你可以用手势来做一做吗?
生:(做手势)
(此时,粘在黑板上的拼音脱开一角斜在那里)
生:(手高举)老师,拼音贴掉了。
师:(瞪他一眼)别管它!
(啪的一声!就在我准备继续讲课时,拼音贴整个掉下来,全班哗然……)
师:(暂停讲课,安静地站在讲台上,用目光巡视全班同学)
生:(迅速安静,小眼睛望着老师)
课后反思本次教学以冷处理的方式处理这堂课上的突发事件,没有想到效果是这样好,可以说是意外的收获。一年级学生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对于这样的哗然我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但当此情景再次出现时,我暂停讲课,不对学生的哗然提出批评,只是用目光巡视全班,无声地提醒学生应该遵守的课堂纪律,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等全班安静,我再提出一个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回到了课堂教学中。比起简单地大声说“安静下来,安静下来”更有效果。 虽然每位执教者都希望教學过程可以完整顺畅,一气呵成。但课堂常常会发生突发事件,这在一年级的课堂尤为常见。初入小学,学生对学校和课堂的环境、上课的纪律不是很熟,课堂上发生的一些事件也是匪夷所思。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以动制静,无为而治的方式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说的“有时候,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
这是一种针对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进而以静制动的方式组织课堂的教学机智。
四、深入挖掘,实现正迁移
片段四:执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的识字加油站。
师:对课件显示的“眉 鼻 嘴 勃 臂 肚 腿 脚”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都是人体的部位。
师:是的,它们都是人体的器官名称。
生:臂、肚、腿、脚都是月字旁的字。
师:你真细心,这几个字大多和什么有关呢?
生:身体。
师;是的,月字旁的字多和身体有关系,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字吗?
生:(急迫地)老师,“阴天”的“阴”。
生:老师,“阴”和身体没关系。
生:……(七嘴八舌,哗然一片)
师:老师看你们吵得面红耳赤,你们想知道吗?那就安静下来听老师说。
师:这个偏旁部首叫作“肉月旁”,一开始它们本是两个字,后来合并为一个偏旁。它的意思或和月有关或和肉有关。如“肝、腿、脸”,字义和身体有关;“阴、朗、胧”,字义和月有关。
在此课的教学中,对月字旁的教学我很满意,成功利用正迁移,将学生的问题扩展,把月字旁的字和身体有关迁移到和月有关。利用字理进行识字的教学,回归本源。把“月”字写法的演变用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真正理解字义,从而实现快速高效地识字。而不是当学生说到“阴”字时,当教室里学生吵得不可开交时,简单地说它和身体没有关系,强制地让同学们安静下来就草草结束。
这是一种针对一年级学生课堂纪律松散进而以迁移知识的方式稳定、丰富课堂的教学机智。
每一点火花的奔放、每一滴收获都浸透着汗水,教学机智不是灵机一动的产物。课堂教学机智的锤炼和养成,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敏捷的应变能力,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在实践中总结反思,这样的教学机智才有灵性,课堂教学才能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李继秀,汪昌华,陈庆华.教育理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2]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