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教育是全人教育,即一切关注学生生命和生活的教育。它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入手,进一步认识人的社会生命;它使受教育者通过丰富的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完善道德品质,去追求更高尚的精神生活。而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起源、特性及其发展需要,让学生在生命成长及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高其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幸福和谐的一种教育活动。本文主要研究广义的生命教育内涵,现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表述: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与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坚强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明确地表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能初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学非常需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培养一代健全人格的历史需要。
当今社会,强调“以人为本”,越来越重视人的个性化发展。这是因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没有理由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更不能肆意剥夺他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同时,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较重要的教学活动,而教科书中的精选课文所表达的又都是作者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个人情感生活的真实理解和真情再现,作者特定的生命内涵与意识都以课本中的文字符号为载体,隐藏在文字符号的背后。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思想意识、情感因素的对话及交流,是思想碰撞和心灵感应的过程。因此,关注人,以及人的个体生命,注重生命教育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任务。
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个体的生命观,这意味着语文教学进行生命教学也是其本身意义之所在,而语文课本中蕴育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这又是进行生命教育的资源之所在。那么,如何进行生命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人为什么要活着,应怎样活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有意义,生命的价值何在,这是当今中学生倍感迷茫,思考再三也难以解答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命来之不易,生命又都是平等的,我们应尊重每一个生命。对待生命,我们应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一样,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生命不仅惟一而且有限,有生就有死,面对这唯一又有限的生命,我们应学会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并努力使生命焕发无限的魅力。但生命又是有意义的,在民族,国家利益面前,即使生命珍贵也要为之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之。
例如:教学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时,我在总结课文时强调: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肯定,对“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思想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败的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这就是中华名族的生命之魂。正因为有这一生命之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许多党外爱国人士才会在国家及民族危亡时奋不顾身,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之躯践行了“舍生取义”之精髓,像李大钊、赵一曼、江姐、方志敏、刘胡兰等,真是不胜枚举。
教学文天祥《过零丁洋》时,我引导学生讨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决心以死报国,他想让后人明白什么?特别是讲授涉及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的课文时,像毛泽东七律《长征》,我更是注重引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既要珍惜生命,又不能无谓苟且生命,要看为谁而舍生,这就是孟子的“舍生取义”的内涵。
二、引导学生体悟文本中的生命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了解篇章结构,写作特点,更要体悟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生命意识。
例如:《散步》一文的教学,我把生命教学的重点放在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上,通过文字中的“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表现一家人尊老爱幼的动人情景,引导学生明白: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有生就有死,生命又是代代相传的,作为文中的“我”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到这一步的,因此,我们也要向文章中的“我”学习 ,尊老爱幼,将来承担着中年人应该肩负的对于生活的使命,赡养父母,抚养儿女。
再比如教学《敬业与乐业》、《多一些宽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等文章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生命美德教育上,引导学生明白人的一生必须得勤奋,自信,注重心灵美,要积极向上,要学会宽容等。
在教学杜甫《春望》、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鲁迅《藤野先生》等诗文时,我针对杜甫、陆游忧国忧民和鲁迅的弃医从文的事,又引导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还在于要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要忧国忧民,强国富民,国强乃民之幸,国富乃民之福。
三、批判与吸收,完善生命意识
体悟作者在文本中的生命意识,并不是要把生命的全部内涵都纳入自己的生命意识体系中,而是要吸收生命中的积极因素,进而完善自己的生命意识结构。
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我把生命教育的重点放在孔乙己一生悲惨遭遇上,孔乙己积极求取功名在封建时代无可厚非,但他既然未得功名,又轻视人民,不会营生,受封建思想毒害太深,这就是他不能自立于社会,遭人唾弃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功名利禄,因为荣华富贵,天堂生活人人都想,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应该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去获得生命的幸福。
总之,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得到重视,虽然生命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复杂,层次有高有低,但只要我们紧扣文本,并结合学生和现实生活的实际,就一定能够准确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语文教育的历史任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南马厂中学(223243)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表述: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与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坚强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明确地表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能初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学非常需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培养一代健全人格的历史需要。
当今社会,强调“以人为本”,越来越重视人的个性化发展。这是因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没有理由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更不能肆意剥夺他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同时,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较重要的教学活动,而教科书中的精选课文所表达的又都是作者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个人情感生活的真实理解和真情再现,作者特定的生命内涵与意识都以课本中的文字符号为载体,隐藏在文字符号的背后。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思想意识、情感因素的对话及交流,是思想碰撞和心灵感应的过程。因此,关注人,以及人的个体生命,注重生命教育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任务。
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个体的生命观,这意味着语文教学进行生命教学也是其本身意义之所在,而语文课本中蕴育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这又是进行生命教育的资源之所在。那么,如何进行生命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人为什么要活着,应怎样活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有意义,生命的价值何在,这是当今中学生倍感迷茫,思考再三也难以解答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命来之不易,生命又都是平等的,我们应尊重每一个生命。对待生命,我们应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一样,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生命不仅惟一而且有限,有生就有死,面对这唯一又有限的生命,我们应学会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并努力使生命焕发无限的魅力。但生命又是有意义的,在民族,国家利益面前,即使生命珍贵也要为之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之。
例如:教学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时,我在总结课文时强调: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肯定,对“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思想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败的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这就是中华名族的生命之魂。正因为有这一生命之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许多党外爱国人士才会在国家及民族危亡时奋不顾身,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之躯践行了“舍生取义”之精髓,像李大钊、赵一曼、江姐、方志敏、刘胡兰等,真是不胜枚举。
教学文天祥《过零丁洋》时,我引导学生讨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决心以死报国,他想让后人明白什么?特别是讲授涉及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的课文时,像毛泽东七律《长征》,我更是注重引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既要珍惜生命,又不能无谓苟且生命,要看为谁而舍生,这就是孟子的“舍生取义”的内涵。
二、引导学生体悟文本中的生命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了解篇章结构,写作特点,更要体悟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生命意识。
例如:《散步》一文的教学,我把生命教学的重点放在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上,通过文字中的“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表现一家人尊老爱幼的动人情景,引导学生明白: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有生就有死,生命又是代代相传的,作为文中的“我”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到这一步的,因此,我们也要向文章中的“我”学习 ,尊老爱幼,将来承担着中年人应该肩负的对于生活的使命,赡养父母,抚养儿女。
再比如教学《敬业与乐业》、《多一些宽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等文章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生命美德教育上,引导学生明白人的一生必须得勤奋,自信,注重心灵美,要积极向上,要学会宽容等。
在教学杜甫《春望》、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鲁迅《藤野先生》等诗文时,我针对杜甫、陆游忧国忧民和鲁迅的弃医从文的事,又引导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还在于要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要忧国忧民,强国富民,国强乃民之幸,国富乃民之福。
三、批判与吸收,完善生命意识
体悟作者在文本中的生命意识,并不是要把生命的全部内涵都纳入自己的生命意识体系中,而是要吸收生命中的积极因素,进而完善自己的生命意识结构。
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我把生命教育的重点放在孔乙己一生悲惨遭遇上,孔乙己积极求取功名在封建时代无可厚非,但他既然未得功名,又轻视人民,不会营生,受封建思想毒害太深,这就是他不能自立于社会,遭人唾弃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功名利禄,因为荣华富贵,天堂生活人人都想,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应该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去获得生命的幸福。
总之,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得到重视,虽然生命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复杂,层次有高有低,但只要我们紧扣文本,并结合学生和现实生活的实际,就一定能够准确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语文教育的历史任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南马厂中学(22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