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加强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样也是部队院校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场改革中,部队院校如何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先进的教育手段,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部队有用人才,是部队高校亟需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员与学员相对关系的探讨,较清晰地理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员 学员 主体 素质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一场以加强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正在兴起,军队院校教育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改革中,部队院校如何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结合起来,是一个亟需认真研究的课题。现就这一课题,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学员是主体
在教学发展史中,对教师与学员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有许多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员谁是主体、谁是客体上。对此,目前教育界有三种看法:一是教为主体说。即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认识的对象,是客体,教学应以教师为中心;二是学为主体说。即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和教材是学生认识的对象,是客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三是双重主体说。即认为教育活动是教与学的结合,从教的活动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认识的对象,是客体。从学的活动看学生是主体,教师和教材是认识对象,是客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互为主客体。我们认为前两种观点过分强调了教学关系的一方面,忽视了另一方,人为地割裂了教与学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而第三种看法,是对教学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辩证认识,因而是科学的,也是正确的。由此可知在课堂上学员就是主体。
以学员为主体,就要符合学员的特点和要求。军校学员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群体成分的多样性。由于军校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因而各院校都普遍存在着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青年学生学员,士兵学员、军官学员、文职干部学员同住一校的情况。这就使得同一院校具有多种类型的学员,而不同类型的学员又各有其特点,具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二是个体角色的双重性。军队学员既是学生又是军人,既是官又是兵,这就使得他们与地方院校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
教学活动是复杂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照教学哲学思想来分,可分为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注入式教学方法两大类。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建立在确认学员主体的思想基础上,从学员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员学习动机的作用,强调教员的主导性与学员的主动性相结合;注入式教学方法是建立在认为学员是任教员灌输知识的“容器”的思想基础上,忽视学员的主体地位,往往从教员的主观愿望出发,进行强行灌输和机械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教员讲,学员听;教员写,学员记,强调学员死记硬背。传统的课本课堂教学方式即注入式教育方法。教员占有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员整节课只有被动地听讲,不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根据学员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青年学生、士兵学员、军官学员等,一般来说他们的年龄层次、心理特征、阅历、知识水平都是有区别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也应适合这种区别,不能一律对待。例如,军官学员、文职干部学员的感性知识比较丰富,就应多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青年学员感性知识比较缺乏,特别对军事知识了解很少,就应多用参观法、实习法等,引导他们增强感性知识,以便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第二,根据学员个体角色的双重性,采取具有军校特色的教学方法。实兵演习和想定作业等都是军队现有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对于把学员培养成一名称职的军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尽量应用。
第三,以学员为主体,就要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是在教员指导下以学员自学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按照自学、解说、精讲、演练四个环节进行,并把这四个环节融为一体,使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主转移到以学为主上来。这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于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
二、引导学员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
教学的目的是把学员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全面提高学员的素质,在学员毕业后使学员成为一个合谐发展的人。以全新的高度引导学员学习,使学员不急功近利,力求全面发展、科学发展。
学员的学习目标要与学院的培养目标相吻合,现在军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员能自觉献身军队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保卫者,到地方能积极投入国家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建设者。军队的教育目的不仅要着眼于基层部队或野战部队的需要,而且必须满足我军全面建设、长远发展和质量建设。在教学中明确学员的学习目的,便于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便于改进学员的学习方法,发挥其内在的能动作用,实现其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课程教学与一般的政治教育不同,它有着规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员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改进其学习方法,必须与所讲授的内容相结合。在课程教学中,首先,要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必须在明确教学目的前提下才能完成好教学任务。学院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适应军队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里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除了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具备智能品质、道德修养、技能技术、身体素质等诸多内容在内的能力和素质。其次,教员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和示范的作用,教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和其自身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员,影响着教学目的的实现。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教员要想在课程教学中达到教学的目的必须得有过硬的“本领”——高素质,即高水平的品德、知识、能力修养。
三、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促进知识向智能转化
教学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有着存在于教学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教学的基本规律。如何把握好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员能力和素质的一个重要问题。
1.掌握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能动作用规律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活动的支柱和动力,教员必须要研究双方的地位、作用。在教学中教员和学员都在能动地从事着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员通过对学员的需要、兴趣的影响而端正学员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并根据学员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来改进教学方法、讲课艺术,使学员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员在课堂教学中教授知识,要重在启发、引导、激励,不但要教学员怎么样“学会”而且要教学员“会学”,不但把“金子”给他们,还要把“点金术”教给他们,使学员具备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员还要和学员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学会调动学员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为其智力因素提供动力,使学员自觉地以教学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在消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努力探索未知,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互转化规律
知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智能是智力与能力的总称。智力是认识过程中以思维力为核心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综合。能力是掌握运用知识完成一定活动的心理条件。“转化论”认为,掌握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基础,发展智能是掌握知识的条件,没有智能就无从获取、理解和运用知识。在课程教学中教授知识与发展智能要同步进行。首先,要使学员掌握智力价值高的知识,即基本知识(学科的基本概念、规律、法则、原理、知识结构等),进而促进学员掌握新知识的速度质量及其思维的活跃性。比如,在进行汽车发动机维修课气门脚间隙调整这一课程讲授时,教员不可能将所有车型的气门脚间隙调整方法面面俱到地都讲到。教员如果运用《汽车构造》课所讲的点火顺序、配气相位、气门的早开迟闭等理论引导学员去分析,就会从根本上使学员弄清调整气门脚间隙的原理,举一反三。同时又使学员在这一课程中加深了对《对汽车构造》课内容的理解。
其次,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这是将所传授的知识向智能化转化的催化剂。“启”是激其思;“发”是导其悟。在教学的过程中,着力于对学员的点拨、引导、激励,促进学员的思维,使其内化知识、领悟真谛。比如在课堂上将车辆在部队的使用中实际遇到的某个具体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中的问题提出来,让学员运用教员所讲授上的知识、思路去寻找答案,不但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也有利于学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课程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特别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是知识转化成智能的“桥梁”。院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包括军队各部门)所需的专业人才。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与社会主义建设、军队的正规化、信息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学员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在获取军事、专业技能的同时,将间接抽象理论和直接经验体会应用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之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检验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深化理论知识,促进知识向智能的转化,培养和提高学员在洞察力、应变力、求知欲、专业追求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要注意调动学员的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提供动力。学员成长环境、自身素质基础是不一样的,其学习动机、兴趣、意志等也不尽相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学员的学习起着定向、推动、调节、强化动力等作用,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斗志对于智慧、才华的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军校学员毕业后,大都从事专门业务的管理。要想下部队后踢好头三脚,没有过硬本领,扎实的技术,要干好本职工作,创开局面是比较困难的,而搞好实践性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研究.
[2]军队院校教育特点.
[3]现代军校教育论.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员 学员 主体 素质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一场以加强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正在兴起,军队院校教育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改革中,部队院校如何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结合起来,是一个亟需认真研究的课题。现就这一课题,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学员是主体
在教学发展史中,对教师与学员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有许多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员谁是主体、谁是客体上。对此,目前教育界有三种看法:一是教为主体说。即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认识的对象,是客体,教学应以教师为中心;二是学为主体说。即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和教材是学生认识的对象,是客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三是双重主体说。即认为教育活动是教与学的结合,从教的活动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认识的对象,是客体。从学的活动看学生是主体,教师和教材是认识对象,是客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互为主客体。我们认为前两种观点过分强调了教学关系的一方面,忽视了另一方,人为地割裂了教与学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而第三种看法,是对教学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辩证认识,因而是科学的,也是正确的。由此可知在课堂上学员就是主体。
以学员为主体,就要符合学员的特点和要求。军校学员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群体成分的多样性。由于军校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因而各院校都普遍存在着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青年学生学员,士兵学员、军官学员、文职干部学员同住一校的情况。这就使得同一院校具有多种类型的学员,而不同类型的学员又各有其特点,具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二是个体角色的双重性。军队学员既是学生又是军人,既是官又是兵,这就使得他们与地方院校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
教学活动是复杂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照教学哲学思想来分,可分为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注入式教学方法两大类。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建立在确认学员主体的思想基础上,从学员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员学习动机的作用,强调教员的主导性与学员的主动性相结合;注入式教学方法是建立在认为学员是任教员灌输知识的“容器”的思想基础上,忽视学员的主体地位,往往从教员的主观愿望出发,进行强行灌输和机械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教员讲,学员听;教员写,学员记,强调学员死记硬背。传统的课本课堂教学方式即注入式教育方法。教员占有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员整节课只有被动地听讲,不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根据学员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青年学生、士兵学员、军官学员等,一般来说他们的年龄层次、心理特征、阅历、知识水平都是有区别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也应适合这种区别,不能一律对待。例如,军官学员、文职干部学员的感性知识比较丰富,就应多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青年学员感性知识比较缺乏,特别对军事知识了解很少,就应多用参观法、实习法等,引导他们增强感性知识,以便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第二,根据学员个体角色的双重性,采取具有军校特色的教学方法。实兵演习和想定作业等都是军队现有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对于把学员培养成一名称职的军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尽量应用。
第三,以学员为主体,就要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是在教员指导下以学员自学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按照自学、解说、精讲、演练四个环节进行,并把这四个环节融为一体,使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主转移到以学为主上来。这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于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
二、引导学员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
教学的目的是把学员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全面提高学员的素质,在学员毕业后使学员成为一个合谐发展的人。以全新的高度引导学员学习,使学员不急功近利,力求全面发展、科学发展。
学员的学习目标要与学院的培养目标相吻合,现在军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员能自觉献身军队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保卫者,到地方能积极投入国家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建设者。军队的教育目的不仅要着眼于基层部队或野战部队的需要,而且必须满足我军全面建设、长远发展和质量建设。在教学中明确学员的学习目的,便于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便于改进学员的学习方法,发挥其内在的能动作用,实现其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课程教学与一般的政治教育不同,它有着规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员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改进其学习方法,必须与所讲授的内容相结合。在课程教学中,首先,要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必须在明确教学目的前提下才能完成好教学任务。学院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适应军队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里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除了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具备智能品质、道德修养、技能技术、身体素质等诸多内容在内的能力和素质。其次,教员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和示范的作用,教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和其自身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员,影响着教学目的的实现。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教员要想在课程教学中达到教学的目的必须得有过硬的“本领”——高素质,即高水平的品德、知识、能力修养。
三、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促进知识向智能转化
教学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有着存在于教学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教学的基本规律。如何把握好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员能力和素质的一个重要问题。
1.掌握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能动作用规律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活动的支柱和动力,教员必须要研究双方的地位、作用。在教学中教员和学员都在能动地从事着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员通过对学员的需要、兴趣的影响而端正学员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并根据学员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来改进教学方法、讲课艺术,使学员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员在课堂教学中教授知识,要重在启发、引导、激励,不但要教学员怎么样“学会”而且要教学员“会学”,不但把“金子”给他们,还要把“点金术”教给他们,使学员具备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员还要和学员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学会调动学员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为其智力因素提供动力,使学员自觉地以教学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在消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努力探索未知,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互转化规律
知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智能是智力与能力的总称。智力是认识过程中以思维力为核心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综合。能力是掌握运用知识完成一定活动的心理条件。“转化论”认为,掌握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基础,发展智能是掌握知识的条件,没有智能就无从获取、理解和运用知识。在课程教学中教授知识与发展智能要同步进行。首先,要使学员掌握智力价值高的知识,即基本知识(学科的基本概念、规律、法则、原理、知识结构等),进而促进学员掌握新知识的速度质量及其思维的活跃性。比如,在进行汽车发动机维修课气门脚间隙调整这一课程讲授时,教员不可能将所有车型的气门脚间隙调整方法面面俱到地都讲到。教员如果运用《汽车构造》课所讲的点火顺序、配气相位、气门的早开迟闭等理论引导学员去分析,就会从根本上使学员弄清调整气门脚间隙的原理,举一反三。同时又使学员在这一课程中加深了对《对汽车构造》课内容的理解。
其次,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这是将所传授的知识向智能化转化的催化剂。“启”是激其思;“发”是导其悟。在教学的过程中,着力于对学员的点拨、引导、激励,促进学员的思维,使其内化知识、领悟真谛。比如在课堂上将车辆在部队的使用中实际遇到的某个具体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中的问题提出来,让学员运用教员所讲授上的知识、思路去寻找答案,不但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也有利于学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课程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特别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是知识转化成智能的“桥梁”。院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包括军队各部门)所需的专业人才。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与社会主义建设、军队的正规化、信息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学员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在获取军事、专业技能的同时,将间接抽象理论和直接经验体会应用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之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检验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深化理论知识,促进知识向智能的转化,培养和提高学员在洞察力、应变力、求知欲、专业追求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要注意调动学员的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提供动力。学员成长环境、自身素质基础是不一样的,其学习动机、兴趣、意志等也不尽相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学员的学习起着定向、推动、调节、强化动力等作用,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斗志对于智慧、才华的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军校学员毕业后,大都从事专门业务的管理。要想下部队后踢好头三脚,没有过硬本领,扎实的技术,要干好本职工作,创开局面是比较困难的,而搞好实践性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研究.
[2]军队院校教育特点.
[3]现代军校教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