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巍山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6C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城写意
  樱花浪漫 玉兰素洁
  一树燃烧的火把花
  将在炎炎夏日
  引爆狂欢的激情
  端庄的山茶
  年年春天都会上演
  不肯谢幕的繁华
  洁白的流云 一如既往地擦拭
  历经几百年风雨后斑驳的城楼
  古旧的四合院中
  小姐楼的花窗后
  凝固着一桩桩暗香浮动的往事
  历史挥挥手
  便定格了古城曾经的喧嚣与繁盛
  三月的清风
  吹不断绵绵春雨
  多少记忆在梦里辗转反侧
  留一双明眸
  在雨丝里守望
  四月的阳光 温暖了古老的心事
  从青石板上经年流过的日子
  洗净古城的铅华 却洗不净
  唐风宋月遗落的满城风光
  月夜古城
  月夜古城
  月亮挂在纯净如洗的天空
  那时 没有星星
  没有风 只有亮堂堂的月
  悬在空中 月亮
  照亮古城的每个角落
  照亮古城不老的情愫
  我想 古城的月
  也曾挂于南诏王高擎的旌旗
  挂于大明洪武年间
  高高翘起的城楼
  挂于四合五天井 六合同春的深宅大院
  古道驿站的雕花回字木窗
  我想 古城的月光
  也曾洗过细奴逻牧耕之地的山茶
  也曾洗过小街深巷的青石板
  洗过徐霞客的足迹
  洗过杨升庵的妙联佳句
  月光消融了岁月 却
  消融不了古城的绝世华章
  清如泄银的月光
  照亮古城的历史
  照亮古城的风霜
  月下 古城沐六百年风雨
  依然端坐 邀不来佳人
  邀不来吴刚 那就邀一曲洞经
  做伴
  执一把注满往事的玉壶
  独酌一杯琼浆佳酿
  以金戈铁马 盛世辉煌下酒
  南诏土主庙铜像
  瞻仰南诏历代土主铜像
  就是瞻仰南诏的壮大、成长
  就是瞻仰南诏曾经的辉煌
  数十年开疆拓土,金戈铁马
  南诏疆域图的边界线
  蘸着将士的鲜血一拓再拓,一展再展
  “魁雄六诏”的功绩
  岂是一把火能够照亮
  细奴逻、逻盛、盛逻皮、皮逻阁……
  父连子,子连孙,子子孙孙连名不止
  演绎着江山永固的美好愿望
  从大蒙国到大礼国
  从细奴罗到舜化贞
  十三代诏主就是三百多年间
  边陲古国的十三册传奇史传
  三公主,一个白族女子
  联起了白彝两族的情谊
  见证了唯贤是让的风范
  历史选择了她,她也因此
  在南诏画卷中站成一尊铜像
  岁月的霜花白了一年又一年
  时光的河流淌过一春又一春
  青铜迟早会生锈
  唯有历史永远熠熠闪光
  石棺墓
  谁说石头没有生命
  谁说石头没有感情
  石头能永生
  石头有奇观
  就看这石头属于何人
  从被选中那一刻
  一块巨石就和一位奇人连在一起
  “头不顶清天,足不践清土”
  三百多年的风霜
  岂能剥蚀义士的忠魂
  静卧山坡
  沐明月 听清风
  伴萋萋芳草 挽阵阵林涛
  石棺 石亭 石碑
  冰冷的物件
  讲述着热血澎湃的往事
  一段传奇
  随棺盖扣下戛然而止
  一块石头
  伴忠魂获得永生
  死去的是肉身
  永存的是精神
  责任编辑 李智红
其他文献
狗  家里的狗丢了  我很难过  丢了的狗 本来  只是一只拣来的流浪狗  可流浪 并不是它的本性  那只是无家可归的  另一种无奈的生活方式  拣来的流浪狗  很乖巧很听话 也许  它曾经饱尝被遗弃的酸楚  所以加倍珍惜平常的幸福  它和所有的人和睦相处  听从家里每一个人的话  甚至 想方设法讨好世间万物  其实 这只流浪狗  它曾经雍容华贵  曾经纵情地撒娇  它玩耍的姿势优美动人  只是
期刊
海 子  我要说说我见过的海子,不是简单的一条河  苍山在上,在雪与雾中注目人间天堂  洱海在下,在天与地中倾听世道人心  我非贤者和智者,只是过往的人中  渐渐老去的凡人  泥土有低下去的时候  正如我总有弯腰和腿软的时候  一抬眼从车窗望出去,道路开始平阔  我前世与今生之间,上苍为我虚构了一条直  线  谁能说出一个外乡人毛发般细细的孤独  说孤独是可笑的,无用的,大地无言  像我们在烈日下
期刊
夕 阳  夕阳最后望一眼村庄  然后没入山林  等待留给远方  留给浩瀚的星辰  旷野格外寥落  村庄特别柔情  袅袅炊烟升起  又被晚风涂抹成一片心情    这时候 夜色已埋伏在四处  跟着晚归的羊群  悄悄溜进村子  晚 秋  一群大雁由北向南  捎来冬天的讯息  道路 村庄 空旷的田野  还有我 和  留守在村里的兄弟姐妹  在风中伫立  期盼出外务工的亲人归来  山青了 水瘦了  一场雨下
期刊
懒洋洋地或坐或站,晒着太阳,眯着眼睛,顿时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这是多么惬意的享受,而这样的生活我自认为只有在大理才会显得更加生动更加深刻。  漫步在大理古城,你会瞬间觉得时间凝刻在现在时或者回溯到久远的过去时,走在被磨得发亮的古城街道,听着道路边潺潺流水声,看着张张幸福的笑脸,心灵马上就进入一个幸福之地——在这里,烦恼消失了,嘈杂没有了,快乐生长了。这应该就是大理为何成为人人向往之地的主要原因,
期刊
我居住的小城,被一条叫漾濞江的河流环绕。小城很小,几分钟就可以出城直抵江边。看洪峰来袭,观水落石出。我与漾濞江的联系,始于多年以前,那时,我在上游更远处,我与江流一直用钓鱼这种方式深入。一直说“钓鱼”,因为这样说,似乎高雅起来,那些“独钓寒江雪”,“一人独占一江秋”的韵味扑面而来。可我的“钓鱼”,其实只是“捕鱼”——用的是“迷魂阵”一类的小鱼笼诱捕。  小诱惑  我的鱼笼,圆柱形,约十五六厘米高,
期刊
银江河水百里长,波涛滚滚入澜沧。  吞没人畜无其数,难民秋夏痛断肠。  寒风刺骨难涉水,行至河边泪沾裳。  如今架起便民桥,日照双鹤话春江。  这首题为《银江河》的诗,大意说的是双鹤桥今昔发展变化的情景。  银江河,原名“沿江河”,是永平县境内澜沧江的一条支流。因“沿”和“银”近似谐音,且水质像白银一样,亮闪闪的,故而得名。这条孕育了永平古代文明的母亲河,源于龙门乡麦庄丫口,流经永平县城,犁开群山
期刊
我怀念的羽翼常常翱翔在母亲那片晶洁的天宇里。  我的人生记忆,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个饥馑的岁月,金色的南瓜汤就是我的童年。那时候,母亲和我每顿可以在生产队的食堂里打到一小碗清水南瓜汤和巴掌大的一块麦面饼。对我来说,麦面饼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了,母亲说,她不爱吃面饼,只喜欢喝南瓜汤。我信以为真,把那一小块麦面饼据为己有,还边吃边和母亲分享那碗清得见底的南瓜汤。就是在那样艰辛的日子里,公社还常常搞
期刊
口耳心授,手指脚跺,以物示意,是在没有任何文字符号出现之前的远古时期,人类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的最原始最基本的方式,其历经数千万年的岁月洗礼,演变成今天的山歌水调。  山盟海誓动天庭,男女对唱情满坡。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四季轮回中,每逢节庆歌会或花好月圆的夜晚,各部落的情窦初开或成男熟女便三三两两相邀前往,双双将智慧和口才尽力发挥到极致,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的方式让长满翅膀的歌声,飞到茫
期刊
张稼文,1965年4月6日生于云龙县旧州镇(现功果桥镇),现居昆明,从事互联网工作。业余写作者。早期习作散见于《散文诗》《诗刊》《星星》《美文》《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近百家报刊,收入《60年散文诗精选(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新中国50年诗选》《中国诗歌年鉴》《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散文诗创作与欣赏》等20余选本。出版有《我是我从未遇到的人》、《江
期刊
校书之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居然将读书与校书两件毫无相关的事联系到一块了。  一直都爱读书,也爱买书。早年在乡下教书,工资不高,但每每进城,都要到书店里转上一圈,俸去书来,虽不至落落大满,却也一窗明月半床书,每至搬家,书多物少,可谓潦倒至极。在那个空寂的年月,读书充实了生活,同时也充实了自我。从小便习惯了节俭,为买书却下得了狠心,可好书太贵,往往买不到几本,便已掩不住囊中羞涩之苦。但碰上好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