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晏子,即晏婴,春秋时期齐国的上大夫,亦即宰相。晏子颇有治国才能,辅佐国君齐景公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家也较为富足。可晏子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却安于清贫。齐景公认为,晏子简朴的习性与他的官位太不相称,多次借故给他各种各样的赏赐,却都被晏子拒绝了,而且拒绝的理由很充分。
一次,齐景公听说晏子的家境近乎贫穷,甚至到了招待国君使者吃饭都要将一份饭菜由两人分食的地步,很是感慨。在深深自责不了解相国的生活状况之余,派人给晏子家送去一千两黄金和一千石粮食,可晏子说什么也不收。齐景公再送,晏子再拒。如是者三番。齐景公送得坚决,无奈晏子拒得更坚决。
又一次,晏子乘车上朝途中,刚好碰到齐景公出城。两辆车相对而过时,齐景公看到晏子乘坐的车子已经很破旧了,便让人给晏子送去了一辆新车。可是,第二天天刚亮,晏子就派人把一次都没用的新车送了回去。
晏婴有一件狐皮大衣,已经穿了30年,有人讥笑他寒酸,他却泰然处之。齐景公看着不忍,便赐给他一件价值千金的狐皮大衣,但他却坚辞不受。
要换了别人,对待国君的赏赐会有另一种态度:国君给我赏赐,说明国君对我的认可,也证明了我的价值,这种赏赐焉有不受之理!被国君赏赐是一种荣耀,无论是坐上国君赏赐的新车,还是穿上国君赏赐的狐皮大衣,抑或是接受国君赏赐的金银和粮食,都无不是显示地位和身份的好机会,如此令人羡慕的好事,还不牢牢抓住?至于接受了国君的赏赐会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这可不是我所考虑的问题。赏赐是国君给的,不是我伸手要的,即使出了问题,与我何干!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接受赏赐的理由都是很充分的。
晏子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他认为拒绝赏赐的理由比接受赏赐的理由要充分得多。
晏子拒赏的理由是:我听人这样说过,把君主赐予的厚赏拿来散发给百姓,是臣子代替君主管理人民,忠臣是不会这样做的;得了君主的赏赐却不散发给百姓,实际上是将国家的财物归为己有,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得到了君王的赏赐而不能与士人共享,就会导致受赏者与同僚、下属之间出现矛盾和隔阂,即便能将赏赐的财物传给后人,也是得不偿失,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他的结论是:我晏婴并不贫穷,只要有衣穿、有饭吃,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忧患了。
晏子还特别说道:君主啊,您派我管理百官,我应该廉洁奉公,这样才能给百官做好榜样。如果我乘坐华丽的车子,穿上您赏赐的价值千金的狐皮大衣,一旦百官跟我学,必然形成奢侈之风,加重百姓的负担啊!齐景公见说他不动,又搬出相国管仲辅助先王齐桓公建立霸业后,接受齐桓公很大一块土地的事实做例子,劝他不要太固执。晏子却不以为然,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圣贤也不见得事事正确。我想,君王说的这件事,恐怕就是管仲想得不周全而我却偶然做得对的地方吧?既然我认为正确,就要坚持这样做。
总之,在晏子看来,生活拮据、贡献突出、工作需要,都不是接受赏赐的理由。尽管类似的赏赐已有先例,自己也不能作为接受的依据。也就是说,拒赏的理由总要大于受赏的理由。
是否接受他人的馈赠和赏赐,是判断为官者清正廉洁与否的重要标准。晏子有那么充分的理由来拒绝国君的赏赐,可见他是多么的清廉自律。其实,拒绝赏赐和给予的理由是否充分,最关键的还在于自己保持清廉的信念坚定不坚定。坚守清廉的信念,拒腐防贪总有难以抗拒的理由;清廉的信念失守,随便一个什么借口都会成为贪腐的“理由”。这,就是晏子拒赏的现实意义。
(责编/朱艳秋)
一次,齐景公听说晏子的家境近乎贫穷,甚至到了招待国君使者吃饭都要将一份饭菜由两人分食的地步,很是感慨。在深深自责不了解相国的生活状况之余,派人给晏子家送去一千两黄金和一千石粮食,可晏子说什么也不收。齐景公再送,晏子再拒。如是者三番。齐景公送得坚决,无奈晏子拒得更坚决。
又一次,晏子乘车上朝途中,刚好碰到齐景公出城。两辆车相对而过时,齐景公看到晏子乘坐的车子已经很破旧了,便让人给晏子送去了一辆新车。可是,第二天天刚亮,晏子就派人把一次都没用的新车送了回去。
晏婴有一件狐皮大衣,已经穿了30年,有人讥笑他寒酸,他却泰然处之。齐景公看着不忍,便赐给他一件价值千金的狐皮大衣,但他却坚辞不受。
要换了别人,对待国君的赏赐会有另一种态度:国君给我赏赐,说明国君对我的认可,也证明了我的价值,这种赏赐焉有不受之理!被国君赏赐是一种荣耀,无论是坐上国君赏赐的新车,还是穿上国君赏赐的狐皮大衣,抑或是接受国君赏赐的金银和粮食,都无不是显示地位和身份的好机会,如此令人羡慕的好事,还不牢牢抓住?至于接受了国君的赏赐会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这可不是我所考虑的问题。赏赐是国君给的,不是我伸手要的,即使出了问题,与我何干!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接受赏赐的理由都是很充分的。
晏子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他认为拒绝赏赐的理由比接受赏赐的理由要充分得多。
晏子拒赏的理由是:我听人这样说过,把君主赐予的厚赏拿来散发给百姓,是臣子代替君主管理人民,忠臣是不会这样做的;得了君主的赏赐却不散发给百姓,实际上是将国家的财物归为己有,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得到了君王的赏赐而不能与士人共享,就会导致受赏者与同僚、下属之间出现矛盾和隔阂,即便能将赏赐的财物传给后人,也是得不偿失,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他的结论是:我晏婴并不贫穷,只要有衣穿、有饭吃,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忧患了。
晏子还特别说道:君主啊,您派我管理百官,我应该廉洁奉公,这样才能给百官做好榜样。如果我乘坐华丽的车子,穿上您赏赐的价值千金的狐皮大衣,一旦百官跟我学,必然形成奢侈之风,加重百姓的负担啊!齐景公见说他不动,又搬出相国管仲辅助先王齐桓公建立霸业后,接受齐桓公很大一块土地的事实做例子,劝他不要太固执。晏子却不以为然,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圣贤也不见得事事正确。我想,君王说的这件事,恐怕就是管仲想得不周全而我却偶然做得对的地方吧?既然我认为正确,就要坚持这样做。
总之,在晏子看来,生活拮据、贡献突出、工作需要,都不是接受赏赐的理由。尽管类似的赏赐已有先例,自己也不能作为接受的依据。也就是说,拒赏的理由总要大于受赏的理由。
是否接受他人的馈赠和赏赐,是判断为官者清正廉洁与否的重要标准。晏子有那么充分的理由来拒绝国君的赏赐,可见他是多么的清廉自律。其实,拒绝赏赐和给予的理由是否充分,最关键的还在于自己保持清廉的信念坚定不坚定。坚守清廉的信念,拒腐防贪总有难以抗拒的理由;清廉的信念失守,随便一个什么借口都会成为贪腐的“理由”。这,就是晏子拒赏的现实意义。
(责编/朱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