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坐在北京“殷瑗庐”的客厅里,等候刚从台北来到北京的朱家声先生,他说要取些宝物让我开开眼。我想,“殷瑗庐”顾名思义应该是收藏古玉器的。殷者,殷墟出土的以玉为代表的物件;瑗者,内孔大的玉壁’也。谁知他捧出来的却是一批紫砂壶。这批壶有曼生壶、大彬壶、鸣远壶,更有吴昌硕的、赵之谦的、任伯年的、李叔同的、张大干的、齐白石的、徐悲鸿的……都是名家制壶,名家书画题款、名家刻制,也是名家收藏的。这些大书画家在宣纸上留墨已属珍贵,在紫砂上留痕更是凤毛麟角。这批紫砂壶似乎每一把都有一个故事,然而他给我讲的故事只是手上这一对。
这是民国制壶高手裴石铭制作,国民党要人陈立夫先生题款的一对紫砂壶。70年前陈立夫先生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在宜兴定制了两把紫砂壶,一把题款“艺以弘德”,一把题“德茂浑金、才钦丰玉”,壶盖上题“赏心乐事”四字。行书写得雄浑厚重、柔中寓刚,展示了陈老的诗心才情。两把壶一把留着自己把玩,将另一把“艺以弘德”送给了秘书。
70年后,也就是2000年,台北一位叫朱家声的资深牙医,同时也是位收藏家,在台北举办了“殷瑗庐”紫砂精品展。展出了朱家声与其父多年潜心收藏的紫砂名壶,其中“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的作品十分抢眼。原来朱家声是当年陈立夫秘书的儿子。朱家声拿着陈立夫送给父亲的壶去寻访百岁老人陈立夫,陈老见到了0年前的壶,睹物思人感慨万千。70年沧桑、70年坎坷,故人天各一方,但两把“双胞胎”紫砂壶竟然奇迹般地重逢,真是匪夷所思。陈老当时正患手疾,口述请人写下一篇短文,表达他的心情。短文如下:“此乃民国十九年前后,余任中国国民党秘书长,在上海与于右任、叶恭绰、张大千、徐悲鸿等友人交往时之戏作。曾屡次至徐府观赏这些精美罕见之明清紫砂古壶,对其中‘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诸家及何绍基、钱泳等人之作品印象深刻。今日能异地重逢,甚为欢喜。因手疾不良于书,请蒋文华代笔。陈立夫(亲笔签名)”。不久,又亲手题写了一副对联送给朱家声先生:“治人之疾功同良相,成人之美德比君子”。并把自己珍藏的那把壶送给了朱家声先生。
朱先生介绍说,上世纪30年代的人都知道父亲是陈老秘书,也知道他们都有收藏把玩紫砂壶的嗜好,所以送礼都送两份。陈老的交际面甚广,而且与文化界的名人都很熟悉。清末大画家吴昌硕是陈立夫的表叔,大书法家俞樾曾任曾国藩的军师,又当过吴昌硕的老师,俞樾的孙子俞平伯和许多文人都有交往。这纵横交错的关系是“殷瑗庐”藏品丰富的重要原因。朱家声自小就受到父亲的熏陶,在工作之余不忘紫砂壶的搜集,牙医与社会名流有频繁接触的机会,得到紫砂壶的机缘也较多。连同祖传,“殷瑗庐”收藏的名家之壶竟达200多把。
陈老自己把玩的那些紫砂壶,因年事渐高而疏于整理,这次见到自己秘书的儿子“子承父志”已成大家,心中十分欣慰,就有了将自己多年夙愿交由他来完成的想法。陈立夫晚年极力反对“台独”,主张祖国统一。陈老觉得这两把壶在世纪之交,如手足兄弟般重逢,是人意也是天意。壶源自大陆,源自中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理应送回原籍使更多的人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采。于是将自己的藏壶全部托付给了朱家声,从此朱家声奔走于海峡两岸,致力于陈老未完的心愿。遗憾的是陈老“托孤”不到一年,就与世长辞了。陈老在临终前再次嘱告朱家声:“这些好东西(指自己和朱先生珍藏的紫砂壶)都是来自大陆的,要把它们带回去呵……”殷殷爱国情溢于言表。
2002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武汉博物院相继展出了“殷瑗庐”紫砂精品,笔者因参与江苏电视台“家有宝物”为“殷瑗庐”制作节目,作为撰稿人有幸观赏、把玩了这一对紫砂壶。感到祖国统一,兄弟修好,不正是陈老在壶上镌刻的“赏心乐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