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疆巩留县库勒矿区位于伊犁亚板块伊什基里克晚古生代裂谷带。该裂谷带为早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发展起来的石炭—二叠纪火山—沉积盆地,以产金、铜、铅锌多金属矿为主,是西天山地区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本文主要对该地区的地质背景,对其主要矿产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控矿的因素,以期对相关部门的工作起到帮助作用。
[关键词]新疆巩留 库勒矿区
中图分类号:P618.41;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006-01
一、库勒矿区的地质背景分析
1、地层
区域地层出露有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第三系和第四系等。对库勒地区金矿有影响的主要地层建造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流纹岩、安山玢岩、安山质角砾凝灰熔岩以及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中的硅质岩。
石炭系广泛发育,主要由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C1d)、阿克沙克组(C1a)和中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C2y)组成。
①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C1d):本组以中性、酸性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岩性复杂。主要有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安山岩、流纹质和安山质凝灰岩、角砾岩等,属多韵律火山喷发产物。
②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C1a):区域上主要的铜铅锌赋矿地层,按岩性又分为上下两个亚组,其中下亚组(C1aa)为一套正常沉积的碎屑岩夹砂岩、泥质灰岩;上亚组(C1ab)主要为碳酸盐岩,岩性为灰色灰岩,含大量腕足类化石,与下亚组呈整合过渡关系。
③中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C2y):分布范围小,仅在南东部伊什基里克山南坡一带出露。由一套中酸性喷发岩和碎屑岩组成,下部为凝灰质砾岩、砂岩、粗砂岩;
2、构成
褶皱构造主要为伊什基里克复式向斜,其轴向为北西西,走向上波状弯曲,轴面近于直立,褶皱两翼较为协调,两翼倾角30~40°。核部地层为下石炭统上部阿克沙克组(C1a),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和正常沉积的碎屑岩建造,是本区铜铅锌铜的主要容矿层;两翼由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C1d)和部分中石炭统及上二叠统组成。勘查区主要地层建造为大哈拉军山组中酸性火山熔岩,与区域金矿化所处的地层建造一致。
区域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与褶皱构造伴生的是一系列东西向压扭性断裂,多出现在复式褶皱带内向斜与背斜邻接的部位,是区域最醒目的线性构造。以伊什基里克山脊基底断裂和伊什基里克山北坡山前大断裂为区内的主干断裂,近东西走向,控制了区内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和矿产的空间分布,其次级北西向断裂发育,是本区主要的控矿构造,两组构造复合部位又往往是成矿的最有利地段。区内已发现的金矿(化)点和化探分散流异常均分布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中酸性火山岩中,空间上沿主干断裂展布,并受次级北西向断裂控制。以特克斯—阿希大断裂为代表的南北向张性断裂,与东西向构造一起,成矿前即已形成,是基底构造的组成部分,并控制着南北向排列的火山机构。本区构造控岩控矿作用明显:近东西向深断裂系统是控岩构造和矿液运移的主要通道,北西向断裂、火山机构中的弧形断裂及放射状断裂则是矿液集中、富集、沉淀的场所,是容矿构造。
二、库勒矿区区域矿产分析
1、矿产资源
库勒矿区体主要分布于勘查区北西部,受石英脉-石英网脉控制,含矿岩性为硅化凝灰岩、石英网脉、石英脉,硅化安山岩,围岩主要是凝灰岩、安山岩、闪长岩。矿体展布形态为北西-南东和北东-南西向两组,矿体多呈脉状,矿脉有分支复合、间断现象。目前,以Cu≥0.3×10-2、Au≥1×10-6为边界品位,共圈出铜金矿体群9个,在这9个矿体群中,包括铜矿体28个,金矿体5个、铜金矿体3个。代表性的有:层控热液型铜矿(切特木斯铜矿、库姆斯萨依铜矿等);与火山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特克斯金矿、库勒矿区、托斯啪金矿、博故图金矿、卡拉萨依金矿等);与矽卡岩热液脉有关的多金属矿(阿尔恰勒Cu、Pb、Zn、Au等);与海相火山喷流—沉积作用有关的多金属矿(阔拉萨依Pb、Zn、Cu;阿库拉Fe、Cu等);斑岩型铜钼矿(阿尔恰勒铜钼、苏阿苏钼矿)。
2、矿石质量
(1)矿石矿物有: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孔雀石、自然银、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褐铁矿、磁铁矿、针铁矿、赤铁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
黄铜矿:0.15-4mm,他形粒状,铜黄色,浸染状分布于早晚两期的脉石英间,多被孔雀石、褐铁矿交代。偶见黄铁矿微粒与黄铜矿聚集共生。
斑铜矿、辉铜矿:它形粒状,含量极少。
孔雀石:胶状、纤维状呈微脉状分布于石英脉或方解石脉中,显翠绿色内反射,与褐铁矿密切共生,局部伴随闪锌矿分布,有时包含星点状自然铜。
自然银:偶见,有红色氧化圈,0.08mm粒状。
方铅矿: 0.4—2.5mm粒状,聚集成团分布于脉石英间、次生石英间。
闪锌矿:灰色,微带淡蓝色反射色,反射率低,0.54—0.8mm粒状,浸染状、聚集成团分布于脉石英间。
黄铁矿:粒度 0.08~0.2mm,他形晶粒状,多以细粒浸染状分布,有时以脉状产出,地表多氧化成褐铁矿保留五角十二面体晶形。
褐铁矿:浸染状分布,含量小于1%,粒径0.06-0.4mm,微细粒,保留黄铁矿五角十二面体晶形假象,伴随绢英岩化出现。
磁铁矿:粒径0.08-0.2mm,八面体或菱形十二面体晶形,浸染状分布。
针铁矿:呈纤状,针状集合体,灰色微带蓝色。
赤铁矿:微量,粒径0.05—0.32mm粒状,残留磁铁矿八面体假象,零星分布。
(2)脉石矿物
石英:呈脉状、粒状充填裂隙分布于岩石中;
方解石:粒径0.2-0.8mm粒状,局部聚为透镜体分布。
庫勒矿区点以Au、Cu、Ag、Mo、Zn、Sb、Bi等元素的异常发育为特征,Au、Cu异常排序值最大,异常强度高,元素组合好,是本区优势矿种。下图为库勒矿区主成矿元素数值变化图1:
三、库勒矿区的控矿因素分析
矿床形成于伊什基里克石炭—二叠纪裂谷带内,受东西向伊什基里克基底大断裂的控制,矿化主要发育在基底断裂的次级北西向破碎带内的碎裂蚀变含角砾凝灰岩中。共生组合矿物为黄铜矿、辉铜矿和金;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为主。
矿体与火山岩有关,与火山机构有关,矿区早期喷发了酸性流纹岩,中期爆发了凝灰岩、含角砾凝灰岩,岩石中富含Au、Cu、Fe、S等成矿物质,后期喷溢了安山岩。由于火山潜热,地层厚度增加,地质构造等原因,造成了Au、Cu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迁移方式是:金可能是以金硫络合物形式铜以硫化物形式伴随二氧化硅迁移交代成矿。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新疆巩留县库勒矿区的研究,对该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层、构造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详细分析了库勒矿区的矿产资源以及矿石质量,并对该矿区的控矿因素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对相关部门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飞.新疆巩留县库茹尔铜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J].新疆有色金属,2013-06-15.
[2] 聂江涛.新疆巩留特克斯达坂一带断裂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J].长安大学,2007-01-16.
[关键词]新疆巩留 库勒矿区
中图分类号:P618.41;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006-01
一、库勒矿区的地质背景分析
1、地层
区域地层出露有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第三系和第四系等。对库勒地区金矿有影响的主要地层建造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流纹岩、安山玢岩、安山质角砾凝灰熔岩以及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中的硅质岩。
石炭系广泛发育,主要由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C1d)、阿克沙克组(C1a)和中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C2y)组成。
①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C1d):本组以中性、酸性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岩性复杂。主要有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安山岩、流纹质和安山质凝灰岩、角砾岩等,属多韵律火山喷发产物。
②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C1a):区域上主要的铜铅锌赋矿地层,按岩性又分为上下两个亚组,其中下亚组(C1aa)为一套正常沉积的碎屑岩夹砂岩、泥质灰岩;上亚组(C1ab)主要为碳酸盐岩,岩性为灰色灰岩,含大量腕足类化石,与下亚组呈整合过渡关系。
③中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C2y):分布范围小,仅在南东部伊什基里克山南坡一带出露。由一套中酸性喷发岩和碎屑岩组成,下部为凝灰质砾岩、砂岩、粗砂岩;
2、构成
褶皱构造主要为伊什基里克复式向斜,其轴向为北西西,走向上波状弯曲,轴面近于直立,褶皱两翼较为协调,两翼倾角30~40°。核部地层为下石炭统上部阿克沙克组(C1a),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和正常沉积的碎屑岩建造,是本区铜铅锌铜的主要容矿层;两翼由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C1d)和部分中石炭统及上二叠统组成。勘查区主要地层建造为大哈拉军山组中酸性火山熔岩,与区域金矿化所处的地层建造一致。
区域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与褶皱构造伴生的是一系列东西向压扭性断裂,多出现在复式褶皱带内向斜与背斜邻接的部位,是区域最醒目的线性构造。以伊什基里克山脊基底断裂和伊什基里克山北坡山前大断裂为区内的主干断裂,近东西走向,控制了区内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和矿产的空间分布,其次级北西向断裂发育,是本区主要的控矿构造,两组构造复合部位又往往是成矿的最有利地段。区内已发现的金矿(化)点和化探分散流异常均分布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中酸性火山岩中,空间上沿主干断裂展布,并受次级北西向断裂控制。以特克斯—阿希大断裂为代表的南北向张性断裂,与东西向构造一起,成矿前即已形成,是基底构造的组成部分,并控制着南北向排列的火山机构。本区构造控岩控矿作用明显:近东西向深断裂系统是控岩构造和矿液运移的主要通道,北西向断裂、火山机构中的弧形断裂及放射状断裂则是矿液集中、富集、沉淀的场所,是容矿构造。
二、库勒矿区区域矿产分析
1、矿产资源
库勒矿区体主要分布于勘查区北西部,受石英脉-石英网脉控制,含矿岩性为硅化凝灰岩、石英网脉、石英脉,硅化安山岩,围岩主要是凝灰岩、安山岩、闪长岩。矿体展布形态为北西-南东和北东-南西向两组,矿体多呈脉状,矿脉有分支复合、间断现象。目前,以Cu≥0.3×10-2、Au≥1×10-6为边界品位,共圈出铜金矿体群9个,在这9个矿体群中,包括铜矿体28个,金矿体5个、铜金矿体3个。代表性的有:层控热液型铜矿(切特木斯铜矿、库姆斯萨依铜矿等);与火山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特克斯金矿、库勒矿区、托斯啪金矿、博故图金矿、卡拉萨依金矿等);与矽卡岩热液脉有关的多金属矿(阿尔恰勒Cu、Pb、Zn、Au等);与海相火山喷流—沉积作用有关的多金属矿(阔拉萨依Pb、Zn、Cu;阿库拉Fe、Cu等);斑岩型铜钼矿(阿尔恰勒铜钼、苏阿苏钼矿)。
2、矿石质量
(1)矿石矿物有: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孔雀石、自然银、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褐铁矿、磁铁矿、针铁矿、赤铁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
黄铜矿:0.15-4mm,他形粒状,铜黄色,浸染状分布于早晚两期的脉石英间,多被孔雀石、褐铁矿交代。偶见黄铁矿微粒与黄铜矿聚集共生。
斑铜矿、辉铜矿:它形粒状,含量极少。
孔雀石:胶状、纤维状呈微脉状分布于石英脉或方解石脉中,显翠绿色内反射,与褐铁矿密切共生,局部伴随闪锌矿分布,有时包含星点状自然铜。
自然银:偶见,有红色氧化圈,0.08mm粒状。
方铅矿: 0.4—2.5mm粒状,聚集成团分布于脉石英间、次生石英间。
闪锌矿:灰色,微带淡蓝色反射色,反射率低,0.54—0.8mm粒状,浸染状、聚集成团分布于脉石英间。
黄铁矿:粒度 0.08~0.2mm,他形晶粒状,多以细粒浸染状分布,有时以脉状产出,地表多氧化成褐铁矿保留五角十二面体晶形。
褐铁矿:浸染状分布,含量小于1%,粒径0.06-0.4mm,微细粒,保留黄铁矿五角十二面体晶形假象,伴随绢英岩化出现。
磁铁矿:粒径0.08-0.2mm,八面体或菱形十二面体晶形,浸染状分布。
针铁矿:呈纤状,针状集合体,灰色微带蓝色。
赤铁矿:微量,粒径0.05—0.32mm粒状,残留磁铁矿八面体假象,零星分布。
(2)脉石矿物
石英:呈脉状、粒状充填裂隙分布于岩石中;
方解石:粒径0.2-0.8mm粒状,局部聚为透镜体分布。
庫勒矿区点以Au、Cu、Ag、Mo、Zn、Sb、Bi等元素的异常发育为特征,Au、Cu异常排序值最大,异常强度高,元素组合好,是本区优势矿种。下图为库勒矿区主成矿元素数值变化图1:
三、库勒矿区的控矿因素分析
矿床形成于伊什基里克石炭—二叠纪裂谷带内,受东西向伊什基里克基底大断裂的控制,矿化主要发育在基底断裂的次级北西向破碎带内的碎裂蚀变含角砾凝灰岩中。共生组合矿物为黄铜矿、辉铜矿和金;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为主。
矿体与火山岩有关,与火山机构有关,矿区早期喷发了酸性流纹岩,中期爆发了凝灰岩、含角砾凝灰岩,岩石中富含Au、Cu、Fe、S等成矿物质,后期喷溢了安山岩。由于火山潜热,地层厚度增加,地质构造等原因,造成了Au、Cu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迁移方式是:金可能是以金硫络合物形式铜以硫化物形式伴随二氧化硅迁移交代成矿。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新疆巩留县库勒矿区的研究,对该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层、构造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详细分析了库勒矿区的矿产资源以及矿石质量,并对该矿区的控矿因素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对相关部门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飞.新疆巩留县库茹尔铜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J].新疆有色金属,2013-06-15.
[2] 聂江涛.新疆巩留特克斯达坂一带断裂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J].长安大学,200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