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只有当它*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列夫?托尔斯泰)所以数学教学应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a.a斯托利亚尔)这就是说,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最近几年在实施课程改革以后,小学阶段淡化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初中预备班的分数应用题降低难度后,应用题的课时与训练量比老教材明显减少,而中考对于应用题的要求没有降低,大部分同学解答应用题时比较困难。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目标。要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强的思维能力是学好应用题的前提。在应用题教学中,内容单调的训练往往会使学生厌烦的情绪,应采用灵活的训练方法,启发学生从多方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他们灵活而有效地解答各种问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变换题目,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应用题是由条件和问题组成,所谓条件就是说明已知数量的数值,已知数量间的关系及已知数量关系的语句,也包括确保解题结果的正确性、唯一性的关键句。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是解答应用题的出发点和依据。故一题“多解”、“多变”、“多编”交换问题和条件的练习,能促使学生沿着不同的思路寻求解题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一题多解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引导、启发学生全面、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要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练习过程,训练学生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逐步提高解题的速度,力求逐渐达到思维敏捷、果断、简洁。如工人制造一批零件,三天完成。第一天完成50个零件,第二完成零件数是第一天的1/2,第三天完成的零件数比第二天多30个。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起初学生往往循规蹈矩,按步就班解答:先求第二天的零件数,再求第三天的零件数,最后求这批零件总数,列出算式即50+50×1/2+(50×1/2+30)=130个。通过诱导,学生立即以简单的方法解答:这批零件比第一天的2倍30个,列出算式:50×2+30=130个。又如一项工作单独做,乙正好在规定时间完成,甲需要的时间比规定多16完成,现甲乙合作6天后再有甲单独做,正好在规定时间完成,求规定时间。设:规定时间为x天。解法一:[1/x+1/(x+16)]×6+1/(x+16)×(x-6)=1;解法二:6/x+x/(x+16)=1进行一题多解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几种解法的优劣。解法一、是根据题目的叙述顺序解比较自然,是常用的解法;解法二是根据甲的工作量+乙的工作量=1数量关系解,思路比较巧妙,从而使学生懂得,在解应用题时,要尽可能地选用最常用、简捷的方法。这种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也可以使学生思路开阔。
2、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是指学生能在应用题条件或问题改变的情况下,根据对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的分析,组成一道新的题目,从而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1)改变题目的叙述方法
如一条公路,已经修了240米,正好占全长的2/5,这条路长多少米?改变成这样的叙述,一条公路,修了一部分后,还剩下240米,占全长的2/5,这条公路共长多少米?通过改变题目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以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对同一概念有新的认识,对同一思路有新的内容,加深理解基础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迁移能力。
(2)改变题目的关键语句
如填条件列式计算:工地有黄沙120吨,_____________,工地有石子多少吨?有好几种条件可选择,“石子比黄沙多1/5”,“黄沙比石子多1/5”,“石子比黄沙少1/5”,“石子比黄沙少1/5吨”,“石子是黄沙的1/5”,“黄沙是石子的1/5”。通过这些改变条件后,列式就不一样,打消学生由于看到“多”即用加法,看到“几分之几”就用乘法的不良习惯,通过比较了解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3)调换题目中的问题和条件
如分数应用题:光明学校有240人,预备年级人数占全校人数的1/6,预备年级有多少人?可改成:预备年级有40人,占全校人数的1/6,光明学校有多少人?也可改成:光明学校有240人,其中预备年级有40人,预备年级人数占全校人数的几分之几?通过变换条件和问题的这三题的练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分数三类应用题的特点,及内在的联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4)增加题目的多余条件
也就是说在已知条件中有些条件是多余的,在解题中用不到,这样就要学生从已知条件中找到解答问题所需的条件,打破条件都要使用的习惯,这样使题目增加了难度,有利于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修一条长120米的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3,第二天修了全长的2/5,其余的第三天修完。第三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题中“长120米”是多余的条件。
3、一题多编
自编应用题形式多种多样,在编题时,由于思维的出发点、方向或方法不同,学生会从获得的信息,编出不同的应用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如根据算式120÷-×-可以编成许多应用题:(1)一堆煤用去了1/4,正好是120千克,这堆煤的2/5是多少千克?(2)光明学校预备年级有120人,占全校人数的1/4,初一年级人数占全校的2/5,光明学校初一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样的编题练习,学生积极性高,思维和情绪十分活跃,思路宽广,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解题的技能。
总之,在应用题教学中,通过变换题目,使解题方式不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模式,让学生在改变思维,克服思维对思维的干扰,同时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引伸扩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任何复杂的数学应用题,都是用简单的基本应用题发展而来的,在学生进行习题解答时,就有意识地将某些应用题降低难度,使学生看到应用题的演变,引伸扩展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初三的加权平均数应用题:一个工程队修筑公路,前4天平均每天修12.5千米,后5天平均每天修13.4千米,这个工程队平均每天筑多少千米?
扩展题:
1、一个工程队修筑公路9天共筑路117千米。这个工程队平均每天筑路多少千米?
2、一个工程队修筑公路,前4天共筑路50千米,后5天共筑路67千米。这个工程队平均每天筑路多少千米?
3、一个工程队修筑公路,前4天平均每天筑路12.5千米,后5天共筑67千米,这个工程队平均每天筑路多少千米?
4、一个工程队修筑公路,前4天共筑路50千米,后5天平均每天筑路13.4千米,这个工程队平均每天筑路多少千米?
通过引伸扩展,学生清楚了解这道加权平均数应用题,要先求出前4天的千米数,和5天的千米数,才能最后求出这个工程队平均每天筑路的千米数。学生明白了已知条件的构成不同,其算法也不同,这样,题目虽多而条理清晰,从中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精心设计练习,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能独立思考,善于作出与众不同的有创新设想和别出心裁的解法。数学中应精心设计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题目,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求异创新,生发创造意识,进行创造性的尝试。如联华水果店运来的苹果比梨多240千克,当苹果卖掉1/3的时候,比梨少60千克。苹果和梨各多少千克?解法一:用算术法分析。原来苹果比梨多240千克,当卖掉1/3以后苹果反而比梨少60千克,这卖掉的1/3就是240+60。所以原来苹果的总数是(240+60)/(1/3)=900(千克),原来的梨是900-240=660(千克)。解法二:用几何作图法分析。根据题意,先画两条线,一条表示苹果的数量,一条表示梨的数量,当苹果賣掉1/3的时候,比梨少60千克,如图。
苹果------------------------------
梨----------------------
从小线段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卖掉的1/3,即60+240,这就找到了解决这道题的线索,从苹果总数的1/3求出苹果的总数,进而求出梨的总数。解法三:用方程法分析。设原来苹果为x千克,那么原来的梨为x-240,剩下苹果的总数为(2/3)x,所以列式为:x-240-(2/3)x=40,x=900。这样的练习,学生从算术方法、几何作图法、列方程方法这三个不同角度去分析本题。但这三条途径中,通过讨论,要让学生知道用几何作图法比较简洁,它一方面清楚地表示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另一方面又便于解题。又如,“五个同学在假期中用电话互相联系一次,他们一共要打多少次电话?”用算术法分析,一个同学应与其他四人联系,须打四次电话,那么五个同学4×5次。但在电话联系中,我打给你你打给我属于同一次,所以在4×5中有一半是重复的。因此,他们一共是4×5/2=10(次)。如果把这题转化为几何问题,这五个同学代表五个点,互相联系一次用线段表示,他们的联系次数就是图中线段的条数。这从不同途径和不同方法的解答,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
教学实践证明,在应用题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采用灵活的训练方法,能开拓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真正掌握知识。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饱。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切忌教得很死,只强调教学生学习知识,而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即掌握“捉鱼”的本领
一、变换题目,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应用题是由条件和问题组成,所谓条件就是说明已知数量的数值,已知数量间的关系及已知数量关系的语句,也包括确保解题结果的正确性、唯一性的关键句。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是解答应用题的出发点和依据。故一题“多解”、“多变”、“多编”交换问题和条件的练习,能促使学生沿着不同的思路寻求解题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一题多解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引导、启发学生全面、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要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练习过程,训练学生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逐步提高解题的速度,力求逐渐达到思维敏捷、果断、简洁。如工人制造一批零件,三天完成。第一天完成50个零件,第二完成零件数是第一天的1/2,第三天完成的零件数比第二天多30个。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起初学生往往循规蹈矩,按步就班解答:先求第二天的零件数,再求第三天的零件数,最后求这批零件总数,列出算式即50+50×1/2+(50×1/2+30)=130个。通过诱导,学生立即以简单的方法解答:这批零件比第一天的2倍30个,列出算式:50×2+30=130个。又如一项工作单独做,乙正好在规定时间完成,甲需要的时间比规定多16完成,现甲乙合作6天后再有甲单独做,正好在规定时间完成,求规定时间。设:规定时间为x天。解法一:[1/x+1/(x+16)]×6+1/(x+16)×(x-6)=1;解法二:6/x+x/(x+16)=1进行一题多解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几种解法的优劣。解法一、是根据题目的叙述顺序解比较自然,是常用的解法;解法二是根据甲的工作量+乙的工作量=1数量关系解,思路比较巧妙,从而使学生懂得,在解应用题时,要尽可能地选用最常用、简捷的方法。这种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也可以使学生思路开阔。
2、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是指学生能在应用题条件或问题改变的情况下,根据对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的分析,组成一道新的题目,从而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1)改变题目的叙述方法
如一条公路,已经修了240米,正好占全长的2/5,这条路长多少米?改变成这样的叙述,一条公路,修了一部分后,还剩下240米,占全长的2/5,这条公路共长多少米?通过改变题目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以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对同一概念有新的认识,对同一思路有新的内容,加深理解基础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迁移能力。
(2)改变题目的关键语句
如填条件列式计算:工地有黄沙120吨,_____________,工地有石子多少吨?有好几种条件可选择,“石子比黄沙多1/5”,“黄沙比石子多1/5”,“石子比黄沙少1/5”,“石子比黄沙少1/5吨”,“石子是黄沙的1/5”,“黄沙是石子的1/5”。通过这些改变条件后,列式就不一样,打消学生由于看到“多”即用加法,看到“几分之几”就用乘法的不良习惯,通过比较了解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3)调换题目中的问题和条件
如分数应用题:光明学校有240人,预备年级人数占全校人数的1/6,预备年级有多少人?可改成:预备年级有40人,占全校人数的1/6,光明学校有多少人?也可改成:光明学校有240人,其中预备年级有40人,预备年级人数占全校人数的几分之几?通过变换条件和问题的这三题的练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分数三类应用题的特点,及内在的联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4)增加题目的多余条件
也就是说在已知条件中有些条件是多余的,在解题中用不到,这样就要学生从已知条件中找到解答问题所需的条件,打破条件都要使用的习惯,这样使题目增加了难度,有利于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修一条长120米的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3,第二天修了全长的2/5,其余的第三天修完。第三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题中“长120米”是多余的条件。
3、一题多编
自编应用题形式多种多样,在编题时,由于思维的出发点、方向或方法不同,学生会从获得的信息,编出不同的应用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如根据算式120÷-×-可以编成许多应用题:(1)一堆煤用去了1/4,正好是120千克,这堆煤的2/5是多少千克?(2)光明学校预备年级有120人,占全校人数的1/4,初一年级人数占全校的2/5,光明学校初一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样的编题练习,学生积极性高,思维和情绪十分活跃,思路宽广,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解题的技能。
总之,在应用题教学中,通过变换题目,使解题方式不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模式,让学生在改变思维,克服思维对思维的干扰,同时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引伸扩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任何复杂的数学应用题,都是用简单的基本应用题发展而来的,在学生进行习题解答时,就有意识地将某些应用题降低难度,使学生看到应用题的演变,引伸扩展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初三的加权平均数应用题:一个工程队修筑公路,前4天平均每天修12.5千米,后5天平均每天修13.4千米,这个工程队平均每天筑多少千米?
扩展题:
1、一个工程队修筑公路9天共筑路117千米。这个工程队平均每天筑路多少千米?
2、一个工程队修筑公路,前4天共筑路50千米,后5天共筑路67千米。这个工程队平均每天筑路多少千米?
3、一个工程队修筑公路,前4天平均每天筑路12.5千米,后5天共筑67千米,这个工程队平均每天筑路多少千米?
4、一个工程队修筑公路,前4天共筑路50千米,后5天平均每天筑路13.4千米,这个工程队平均每天筑路多少千米?
通过引伸扩展,学生清楚了解这道加权平均数应用题,要先求出前4天的千米数,和5天的千米数,才能最后求出这个工程队平均每天筑路的千米数。学生明白了已知条件的构成不同,其算法也不同,这样,题目虽多而条理清晰,从中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精心设计练习,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能独立思考,善于作出与众不同的有创新设想和别出心裁的解法。数学中应精心设计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题目,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求异创新,生发创造意识,进行创造性的尝试。如联华水果店运来的苹果比梨多240千克,当苹果卖掉1/3的时候,比梨少60千克。苹果和梨各多少千克?解法一:用算术法分析。原来苹果比梨多240千克,当卖掉1/3以后苹果反而比梨少60千克,这卖掉的1/3就是240+60。所以原来苹果的总数是(240+60)/(1/3)=900(千克),原来的梨是900-240=660(千克)。解法二:用几何作图法分析。根据题意,先画两条线,一条表示苹果的数量,一条表示梨的数量,当苹果賣掉1/3的时候,比梨少60千克,如图。
苹果------------------------------
梨----------------------
从小线段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卖掉的1/3,即60+240,这就找到了解决这道题的线索,从苹果总数的1/3求出苹果的总数,进而求出梨的总数。解法三:用方程法分析。设原来苹果为x千克,那么原来的梨为x-240,剩下苹果的总数为(2/3)x,所以列式为:x-240-(2/3)x=40,x=900。这样的练习,学生从算术方法、几何作图法、列方程方法这三个不同角度去分析本题。但这三条途径中,通过讨论,要让学生知道用几何作图法比较简洁,它一方面清楚地表示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另一方面又便于解题。又如,“五个同学在假期中用电话互相联系一次,他们一共要打多少次电话?”用算术法分析,一个同学应与其他四人联系,须打四次电话,那么五个同学4×5次。但在电话联系中,我打给你你打给我属于同一次,所以在4×5中有一半是重复的。因此,他们一共是4×5/2=10(次)。如果把这题转化为几何问题,这五个同学代表五个点,互相联系一次用线段表示,他们的联系次数就是图中线段的条数。这从不同途径和不同方法的解答,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
教学实践证明,在应用题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采用灵活的训练方法,能开拓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真正掌握知识。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饱。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切忌教得很死,只强调教学生学习知识,而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即掌握“捉鱼”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