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益言:丹心永系红岩魂

来源 :读写月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ingro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文链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板块推荐书目《红岩》
  《红岩》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直到现在,那些狱中战士的英勇事迹都让人难以忘怀。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桂梅曾说:“在我的一生中,《红岩》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支撑我走到了今天。”《红岩》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一部浸润着生命和鲜血的共产主义奇书”。这部奇书,记录着当年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革命先烈斗争的故事,红岩精神影响着代代中国人民,也将继续为中华民族铸魂建魄。它的作者之一杨益言,同样也深受红岩精神的影响。革命的胜利不易,前辈的牺牲难平,杨益言将自己在监狱中的悲痛回忆浸润在小说中,他曾立志要将那些狱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写出来。
  1925年,杨益言出生于重庆。在动荡的年代里,杨益言注定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赶上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上中学的时候,他又赶上了1937年的“七七”事变。杨益言读高中的时候曾萌发“实业救国”的想法,于是,一头扎进了数理化。1944年,他高中毕业,如愿考上了上海同济大学电机工程系。当时正处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年代,杨益言放弃了“实业救国”的梦想,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两党政治大搏斗之间,毅然选择了共产党。然而,1948年初,杨益言因参加反美反蒋的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并遭缉捕。面对敌特追踪,随时有被捕的危险,杨益言离开了上海,回到了家乡四川。然而,在那一年,杨益言被特务逮捕,被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集中营,开启了杨益言永生难忘的黑暗监狱生活。
  杨益言被抓时,眼睛被黑布蒙上,他被人推上一辆美制的军用吉普车,一路颠簸地向着弯弯曲曲、起伏不定的公路驶去。他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什么,命运将他推向了一条充满恐惧的未知道路。
  当他被人从漆黑的囚车里推出来的时候,眼前又是黑黢黢的一片,他被关进了一处极端秘密的监狱,阴森恐怖的气氛笼罩其中。他看见了无数的牢门、狱墙、电网,狭小的空间里充斥着霉米饭的臭味、便桶的臭气,还有刑伤溃烂的腥味。那时,他觉得自己陷入了绝境;但随后,幽黑的牢狱里传来阵阵低沉雄壮的歌声:“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这歌声振聋发聩,接着一个兵工厂的青年共产党员热情地接待了杨益言。通过他,杨益言认识了狱中二十个陌生的面孔。杨益言不曾想到,在这座深不见底的集中营里,竟燃起了星星之火,于是,杨益言也加入了狱中秘密联系的活动。在后来的回忆中,杨益言说:“这座阴森恐怖的集中营,并不是一个完全禁锢了的世界,并不只是一个有着革命者反抗歌声的世界,它同时更是一个革命和反革命你死我活、激烈搏斗的战场。”
  在渣滓洞集中营,杨益言被关在2号房间里,与关押江姐的牢房相隔十几米。他常常听到受难同志义愤填膺的反抗,他知道,反抗意味着刑罚。当时,江姐和其他难友与反动派作了英勇的斗争,这给杨益言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牢狱中的非人折磨、敌人的丑恶嘴脸,还有战友们威武不屈的反抗斗争,一幕幕血与泪的记忆冲击着杨益言的内心。在为悼念新四軍战士而举行的追悼会上,杨益言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拾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的挽联。他想着将来有一天,狱中能写作的老同志要是能把这些事情写出来,该多好。可是,杨益言没能等到这一天,重庆解放前,被囚禁在集中营的战友,绝大多数都被敌特秘密杀害了。那些会写作的老同志,没能幸存下来。
  1949年,杨益言从渣滓洞监狱出狱。带着强烈的悲愤之情,杨益言先后书写了许多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在集中营制造的滔天罪行。之后的几年里,杨益言和罗广斌走进华蓥山武装起义革命遗址,重踏先烈足迹,潜心创作,担任起以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革命先烈斗争事迹为题材,创作长篇小说《红岩》的任务。
  1956年到1961年,杨益言和罗广斌被安排在两间平房里潜心创作。他们白天搜集资料,走访革命前辈,动笔写作往往要到傍晚才开始,大多数要熬上一个通宵。


  那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上下都饥荒一片。当时,每当傍晚的时候,他们会领到一个小黑馒头。但是,杨益言常常领到馒头就把它放在一边,不看也不去想。到了下半夜的时候,实在饿了,就掰一小块,再掰一小块,直到最后连渣都不剩了。没想到,一个馒头居然很耐吃。1960年,进入了写作的关键期。那年冬天很冷,写到凌晨两三点的时候,人都乏了,手冻得僵直发白,笔都拿不动了。于是,罗广斌常常半夜来敲杨益言的门,他腋下夹着稿子,拼命搓着双手,嘴里呵着白气。进来后也不多说,就念稿子给杨益言听,他们每次读到江姐的片段,都情难自抑。直到几十年后,八十多岁的杨益言依旧能够清晰而流利地背诵大段《红岩》的文字。
  《红岩》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然而,文革期间,《红岩》和其作者都饱受摧残,《红岩》被污蔑为“叛徒之书”成为禁书,罗广斌含冤而死。历经风雨,文革结束后,《红岩》重新发行。功名半纸,风雪千山,《红岩》的书写让杨益言名满全国,也让杨益言深深体会到了人生的意义所在。他始终记得自己作为一名党员的身份和责任,在危难时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在和平年代,要为人民做好事、为人民造福祉。
  20世纪60年代,杨益言就把收到的稿费全部交了党费。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许云峰、江姐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英雄的故事,2001年,杨益言和罗广斌的夫人胡蜀兴把小说手稿捐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杨益言常教导自己的孩子:不能随便接受媒体采访,更不能随便谈《红岩》,任何时候都不准打着他或者《红岩》的招牌为自己行方便。在他看来,一个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善良和正直的品质最为重要。因此,《红岩》虽然没有给杨益言的孩子们带来经济上的利益,但红岩精神却深深地影响着他们。
  杨益言的一生如同一本书,他用他的笔杆记录别人的故事,书写自己的人生沧桑。他用文字的力量,激动人心,鼓舞后人。九十功名尘与土,执笔书心,丹心不改,精神永存。
其他文献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整体入轨成最佳方案  毛新愿殷向荣  执行第一大任务的环绕器,集中了整个探测器的推进系统、能源系统、通信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等核心系统,是整个任务成败的关键。只有连续进行一次深空机动和四次轨道修正,才能确保“天问一号”始终飞行在理想轨迹上,最终和火星如期相遇。  与火星成功“相遇”,指的是冲进火星的引力影响范围。太阳占据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以上,是太阳系内的引力中心,它会把火
期刊
【导语】人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总是“姗姗来迟”。是我们的目标定得太高?是我们的准备工作做得还不够充分?是我们奋斗的方法还不科学、方式不对路子?是行动不够积极、付出不够多?其实,获得成功有途径和方法,掌握了获得成功的方法,就等于找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密码……  “折腾”的人生最精彩  戴坤旭  2019年《开讲啦》的“五四”特别节目现场在一艘海军舰艇上,邀请的嘉宾是被网友称为“人生履历牛到电视剧都不敢
期刊
【课文链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灯光》  长夜漫漫,却总有人以身为炬,即使只有一丝光亮亦要将生命燃尽,化为他人前进的指引。火柴或取于巨木,能划亮暗沉的夜空;星火或燃自熊焰,可照明一方的盲目。王愿坚笔下的《灯光》一文中的郝副营长便是那千万中的一员。他是寂寂无名的劳苦大众的儿子,是寻常的四万万同胞之一,却毅然将自己的身躯燃作胜利火炮的引线。他笑着想象将来孩子们能够无忧地在灯光下读书学习时才想起自己不
期刊
1.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开始广泛使用以DDT为代表的化学杀虫剂。它们在农药生产商的包装下看似无害,但是公众对真相一无所知。为此,忧心忡忡的蕾切尔·卡森写下了《寂静的春天》,将剧毒农药的危害告诉世人:它们会通过食物链层层传递,破坏生态系统,并最终危害人类的健康。  《寂静的春天》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推动了国际社会对剧毒农药进行限制。它催生了现代环境运动,促使我们寻求一条与大自然和谐
期刊
烦闷  烦闷是昏沉夏季的  心脏中央流不出的  化脓的血  是从四周向地面合拢的云  他们来过  在同一个烦闷的夏季  我们记得  大地记得——  千百年后人们挖出  不朽的石碑  和同样不朽的刻字  一如  那声惊雷  改变了民族的命运  旗帜飞扬——  让我们将  说过的话  重复一万次  做过的事  重复一万次  走过的征途  重复一万次  致七月——  烦闷的,降下的昏暝  风暴  就要从
期刊
【課文链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落地,杨利伟平安归来。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  无论是作为个人的还是国家的,从“神舟五号”顺利落地的那一刻起,他完成了光荣的使命和梦想。一时间,关于他的报道
期刊
【课文链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其父邓以蛰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1935年到1940年春,邓稼先先后在北京的志成中学和崇德中学学习。读书求学期间,他结识了比他高两级的好友杨振宁。1947年,邓稼先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26岁时,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人称“娃娃博士”。195
期刊
【课文链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  1964年10月16日下午,新疆罗布泊地区一道强光划破苍穹,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以它惊天动地的威力向世界宣告: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天,一位将军在大漠的戈壁滩写下了这样一首詞:  东风起舞,壮志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霞光喷射云空,腾起万丈长龙。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  这是在写原子弹爆炸的情形,却也是他个人经历的写照。 
期刊
(一)  豆花不撒谎  尤今  上好的豆花,常常让我联想起上佳的丝绸。极白、极软、极滑、极细致,像一个温柔的梦。  小时候,家在陋巷,巷子里常有此起彼落的叫卖声。卖豆花的,是一名沉默寡言的中年男子,他的声音,沙哑而沧桑,好像宋朝的人在呼唤唐朝的一个魂魄:  “豆——花,豆——花啊!”  我们像鸟一样从屋里飞出去,喧嚣而快乐。  豆花,安安稳稳地睡在古朴的圆形木桶里,雪般的白、水般的滑、棉絮一样的软
期刊
网红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在大街小巷、网络内外被人们纷纷传唱,直到王琪登上了2021年的春晚,一夜间《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击中了无数人心灵的回音壁,也红遍了大江南北。听着这首歌,我忍不住要发问,《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为什么会如此流行?我认为除了歌手王琪的天籁之音、具有辨识度的音色和通俗唱法在中国易于流行,最主要的原因还要归结于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混沌和人们意识的逐渐觉醒。这首会生长出故事的歌词,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