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便对古典音乐并不热衷的听众,也多多少少听过吕思清的名字。中国国家大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伦敦皇家歌剧院……在这些世界顶级音乐殿堂里,经由其手指抚出的小提琴旋律,绕梁入耳。
标志性的微卷头发,精湛的演奏水准,多年来,吕思清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或许正因为频频相见,人们常常忘记了他的年龄,当年那个夺得国际上最重要小提琴比赛之一———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的1 7岁男孩,如今也已步入半百之年。知天命之年,吕思清比以往更加沉静。阅历的增长让他琴弦上的乐音常演常新。开启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自称“一把年纪”的吕思清把更多的心思倾注在音乐的普及和传承中。在时光的磨砺中,昔日意气风发的少年成为了心怀感恩的引路人。
即便在这个特殊的春季,他也闲不住,主动加入国家大剧院的古典音乐频道,以一曲代表作《梁祝》抚慰人们同舟共济、共战疫情,如同音乐里流淌的破茧化蝶的勇气与力量。一把琴,一段人生。琴音缓缓,细水长流。“把音乐送到你的身边”
还是大寒时节,一个晴朗的午后。周一下午的国家大剧院正是闭馆的时候,巨大的玻璃穹顶下安静宁谧,唯余西咖啡厅一侧的圆桌前还有笑声传来。三个小时后,小提琴家吕思清将有一场重要演出,他的行程安排向来紧张。但若是谈到一年一度的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哪怕可以借助一通电话、几条微信语音,吕思清还是愿意抽出时间,与剧院的工作人员面对面地聊上一会儿。国家大剧院自启幕运营以来,集结了一大批艺术家参与到艺术普及中,吕思清便是里面的常客。“那里就像是我的‘音乐之家’。”每年繁花似锦的春夏之交,“五月音乐节”都会如约而至。除了名家云集的室内音乐会,“五月音乐节”一直都在努力地“走出去”,用公益演出把音乐带进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送往更多人身边。从城市里人流熙攘的写字楼到六环外的田间地头,从霓虹闪烁的高楼广厦到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古建筑,音乐家的脚步都已遍及。
“五月音乐节”的艺术总监,正是吕思清。“让更多人有机会通过更多渠道接触到古典音乐,让他们的生活因为结缘音乐而变得更美好。”他常提起一句话:“如果你没时间来听音乐,我们就把音乐送到你的身边。”这几乎成为了他的某种“信条”,进而驱策着他多年来与音乐家们东奔西走。“去过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艺术总监要以身作则。”去年的“五月音乐节”,吕思清走进雄安新区,为忙碌的建设者们献上了一场休闲解闷儿的午间音乐会。社区、医院、学校,甚至副中心建设工地的食堂……临时搭起的舞台总是相对简陋,吕思清从不在意,只要观众想见他,他都会带上自己价值不菲的名琴欣然前往。
有人为吕思清觉得不值。以他的声望和水准,大可节省下这些时间,在殿堂级的音乐厅里收获更多乐迷由衷的掌声与欢呼,或者干脆休息片刻也是好的。最近几年来,每当“五月音乐节”要“走出去”,吕思清都打头阵,往返路途的消耗、密集的演出,有时会在他的眼里或者面对观众的笑容里留下些疲倦,但他乐在其中:“我关于音乐的很多设想得以实现。音乐本来就该流淌在城市的血脉中。”吕思清始终难忘201 5年在门头沟区斋堂镇柏峪村的那场演出。柏峪村是地方戏曲“燕歌戏”之乡,历史悠久,古朴沧桑。当吕思清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时,大爷大妈们静静地看着他,眼神满是好奇,吕思清意识到,“他们当中有很多人还没亲眼看过小提琴,没听过小提琴的声音。”演出的效果到底如何,吕思清与同行的几位音乐家都有点儿忐忑。弓子搭上琴弦,演奏开始,全场寂静。然而当维瓦尔第《四季》中《春》的旋律告一段落时,一位大爷说,他听到了鸟叫的声音。“没错,就是鸟鸣!”吕思清惊喜异常。还有个小姑娘跑到院子里折了枝开得正好的花,热情地递到吕思清手上。
古典音乐作为舶来的艺术,总是与“高雅”二字如影随形,吕思清却不以为然,归根结底,古典音乐能够带来的就是一种“感受”。“感受”无关对错和高下,更何况,人们的“感受”常常是互通的。当同一段旋律响起,无论几百年前远在欧洲的维瓦尔第,还是对小提琴颇感陌生的农民大爷,心中浮现的都是同一个春天。“能与音乐为伴,是人生的一种幸福,但一座人口上千万的城市,能够真正来到音乐厅里的能有多少?”有时路途太远,有时工作繁忙,现实的障碍很多,想要让更多人感受古典音乐,首先要给大家一个能够接触到它的机会,而这些努力,就要靠音乐家的薪火传承了。
“音乐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
201 9年12月25日,中山公园音乐堂里,吕思清与著名指挥家余隆、夏小汤以及中国爱乐乐团合作了一场音乐会。这场演出,是中国爱乐乐团为吕思清送上的50岁生日祝福。许多观众直到那时才发觉,当初一举夺得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的少年,竟已在舞台上陪伴大家如此之久。
如今,吕思清对音乐的感知越发敏锐细致,“年轻的冲劲儿和激情”沉淀下来,化作如今更游刃有余的“平衡和思考”。“50岁了,会有新的感受,或者说随时都有。音乐是一种很奇妙的艺术形式,它生命旺盛,能给予你很多东西,当然这取决于你给予它多少,越是挖掘,越能收获。”总有人会向吕思清抛来这样的疑问:一首曲子拉了几百遍,不烦吗?它不会变成一种机械的程序化吗?但就是这一次次的重复换来了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恰是音乐对音乐家的一种赠予。“在不同的时段演奏同一首曲子,我總是能得到新的灵感,这是音乐带给我最神奇的感受。”吕思清从观众的反响中也获益良多。他常常举例,如果一位观众刚刚失恋,一曲《梁祝》于他而言悲痛到了极致;但在一位陷入爱河不久的观众听来,旋律中情意绵绵的部分更加难忘。“观众的心境不同,对演奏的理解不同,而且他们也在跟随音乐成长。”一言以蔽之,音乐的变化永无止境,对它的探索和解读更是穷极无涯,“在音乐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未完待续)
据千龙网
标志性的微卷头发,精湛的演奏水准,多年来,吕思清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或许正因为频频相见,人们常常忘记了他的年龄,当年那个夺得国际上最重要小提琴比赛之一———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的1 7岁男孩,如今也已步入半百之年。知天命之年,吕思清比以往更加沉静。阅历的增长让他琴弦上的乐音常演常新。开启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自称“一把年纪”的吕思清把更多的心思倾注在音乐的普及和传承中。在时光的磨砺中,昔日意气风发的少年成为了心怀感恩的引路人。
即便在这个特殊的春季,他也闲不住,主动加入国家大剧院的古典音乐频道,以一曲代表作《梁祝》抚慰人们同舟共济、共战疫情,如同音乐里流淌的破茧化蝶的勇气与力量。一把琴,一段人生。琴音缓缓,细水长流。“把音乐送到你的身边”
还是大寒时节,一个晴朗的午后。周一下午的国家大剧院正是闭馆的时候,巨大的玻璃穹顶下安静宁谧,唯余西咖啡厅一侧的圆桌前还有笑声传来。三个小时后,小提琴家吕思清将有一场重要演出,他的行程安排向来紧张。但若是谈到一年一度的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哪怕可以借助一通电话、几条微信语音,吕思清还是愿意抽出时间,与剧院的工作人员面对面地聊上一会儿。国家大剧院自启幕运营以来,集结了一大批艺术家参与到艺术普及中,吕思清便是里面的常客。“那里就像是我的‘音乐之家’。”每年繁花似锦的春夏之交,“五月音乐节”都会如约而至。除了名家云集的室内音乐会,“五月音乐节”一直都在努力地“走出去”,用公益演出把音乐带进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送往更多人身边。从城市里人流熙攘的写字楼到六环外的田间地头,从霓虹闪烁的高楼广厦到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古建筑,音乐家的脚步都已遍及。
“五月音乐节”的艺术总监,正是吕思清。“让更多人有机会通过更多渠道接触到古典音乐,让他们的生活因为结缘音乐而变得更美好。”他常提起一句话:“如果你没时间来听音乐,我们就把音乐送到你的身边。”这几乎成为了他的某种“信条”,进而驱策着他多年来与音乐家们东奔西走。“去过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艺术总监要以身作则。”去年的“五月音乐节”,吕思清走进雄安新区,为忙碌的建设者们献上了一场休闲解闷儿的午间音乐会。社区、医院、学校,甚至副中心建设工地的食堂……临时搭起的舞台总是相对简陋,吕思清从不在意,只要观众想见他,他都会带上自己价值不菲的名琴欣然前往。
有人为吕思清觉得不值。以他的声望和水准,大可节省下这些时间,在殿堂级的音乐厅里收获更多乐迷由衷的掌声与欢呼,或者干脆休息片刻也是好的。最近几年来,每当“五月音乐节”要“走出去”,吕思清都打头阵,往返路途的消耗、密集的演出,有时会在他的眼里或者面对观众的笑容里留下些疲倦,但他乐在其中:“我关于音乐的很多设想得以实现。音乐本来就该流淌在城市的血脉中。”吕思清始终难忘201 5年在门头沟区斋堂镇柏峪村的那场演出。柏峪村是地方戏曲“燕歌戏”之乡,历史悠久,古朴沧桑。当吕思清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时,大爷大妈们静静地看着他,眼神满是好奇,吕思清意识到,“他们当中有很多人还没亲眼看过小提琴,没听过小提琴的声音。”演出的效果到底如何,吕思清与同行的几位音乐家都有点儿忐忑。弓子搭上琴弦,演奏开始,全场寂静。然而当维瓦尔第《四季》中《春》的旋律告一段落时,一位大爷说,他听到了鸟叫的声音。“没错,就是鸟鸣!”吕思清惊喜异常。还有个小姑娘跑到院子里折了枝开得正好的花,热情地递到吕思清手上。
古典音乐作为舶来的艺术,总是与“高雅”二字如影随形,吕思清却不以为然,归根结底,古典音乐能够带来的就是一种“感受”。“感受”无关对错和高下,更何况,人们的“感受”常常是互通的。当同一段旋律响起,无论几百年前远在欧洲的维瓦尔第,还是对小提琴颇感陌生的农民大爷,心中浮现的都是同一个春天。“能与音乐为伴,是人生的一种幸福,但一座人口上千万的城市,能够真正来到音乐厅里的能有多少?”有时路途太远,有时工作繁忙,现实的障碍很多,想要让更多人感受古典音乐,首先要给大家一个能够接触到它的机会,而这些努力,就要靠音乐家的薪火传承了。
“音乐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
201 9年12月25日,中山公园音乐堂里,吕思清与著名指挥家余隆、夏小汤以及中国爱乐乐团合作了一场音乐会。这场演出,是中国爱乐乐团为吕思清送上的50岁生日祝福。许多观众直到那时才发觉,当初一举夺得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的少年,竟已在舞台上陪伴大家如此之久。
如今,吕思清对音乐的感知越发敏锐细致,“年轻的冲劲儿和激情”沉淀下来,化作如今更游刃有余的“平衡和思考”。“50岁了,会有新的感受,或者说随时都有。音乐是一种很奇妙的艺术形式,它生命旺盛,能给予你很多东西,当然这取决于你给予它多少,越是挖掘,越能收获。”总有人会向吕思清抛来这样的疑问:一首曲子拉了几百遍,不烦吗?它不会变成一种机械的程序化吗?但就是这一次次的重复换来了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恰是音乐对音乐家的一种赠予。“在不同的时段演奏同一首曲子,我總是能得到新的灵感,这是音乐带给我最神奇的感受。”吕思清从观众的反响中也获益良多。他常常举例,如果一位观众刚刚失恋,一曲《梁祝》于他而言悲痛到了极致;但在一位陷入爱河不久的观众听来,旋律中情意绵绵的部分更加难忘。“观众的心境不同,对演奏的理解不同,而且他们也在跟随音乐成长。”一言以蔽之,音乐的变化永无止境,对它的探索和解读更是穷极无涯,“在音乐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未完待续)
据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