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chr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见春色
  云层亮出白色的根须
  种子爆芽的声音:辽阔,热烈,沉浸
  父亲蹲在地头,喜不自禁
  昨夜,雷雨湿透了泥土,捧出
  春天的心愿
  绕指的风,温暖,酥软
  嫩叶描绘阳光的滑腻,光鲜
  农历里的名词和动词,经过冬天
  被纷纷唤醒
  路过一道道篱笆,停驻凝望
  一树桃花开了,又一树桃花开了
  邻居有女初长成,挨着三月
  眸子含着盈动的春水
  倒映远方、羞涩的年龄、梦幻,以及
  澎湃的心思
  村姑
  白色的光束移动沟洼和山岭
  天空的云,不经意间穿在身上
  窈窕,合体,飘逸
  一直衔着我的名字。飞翔的鸟声
  亲昵,婉转,多汁
  我在山下,在离她很远又很近的某处
  藏起愿望和骚动
  感受吹送的暖风
  不时抬起头颅。内心的海拔
  高过世俗,和回过身来的喊叫
  草地
  戴晶莹的首饰
  亮给早晨,牛蹄,和喊叫
  季节富有,春夏秋,过得滋润
  扑翅山花,蝴蝶驾着清风
  试图掩藏尾随的阴影
  草地边缘
  泅泳鸟声的蚂蚁,努力抬高自己
  到哪里寻找落脚的憩园?
  太阳坐在山顶上
  辽阔的呼吸顺坡瀑下
  清澈的溪畔,村姑照见明亮的内心
  不由自主地调换方位
  荷塘
  独自坐在荷塘,拨弄涟漪
  喊出夏天的近,夏天的远
  折一枚荷叶戴在头上
  冒牌采莲人,不荡小舟,不唱采莲曲
  候着路过的村姑
  红焰托在掌心,照透幽思
  她努起小嘴,现出好看的酒窝
  慢踩莲步,学小女子
  拂袖而去
  从门缝里瞧人,一会扁,一会圆
  甩出好听的字眼:讨厌
  然后
  夏季染上胭脂愁,且,不時失眠
  责任编辑柳江子
  作者简介:伍培阳,湖南邵阳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诗刊》《星星》《诗选刊》《青年文学》《湖南文学》等公开杂志上发表诗歌多首,出版诗集四部。现在邵阳县检察院工作。
其他文献
当我开始抚摸我的故乡时,疙瘩爷正把洋峪川赶进一群羊的肚子里。羊的脚下踩着厚厚的秋天,秋天正好路过我们的村庄,二龙山就被它染红了,竹林畔、堡子坡就变成了黄色,连我们的房子、庭院也全让一片金色包围了。  风吹老了山墙外的石头墩子,太阳把石头墩上坐着的人们晒黑。一些人家的屋顶上,呼啦呼啦地飞过一群鸟雀。秋天,开始了它对一个村庄的深情叙述。  洋峪河正慢条斯理地流着,它在深秋里完全没有必要赶急,一大群刚从
期刊
余凯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兵的,想必是希望代代相传这“凯旋之说”,故得此名———余凯。  余凯姓房,似乎应了这伟大的姓氏,据说他有多房媳妇,多处房子。其实不然,房余凯总共只有一间单位分的80平米的房子,且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传言其貌不扬的房余凯喜欢搞暧昧,从当上局长那会儿开始,上级平级下级,单位同幢大楼的楼上楼下外加隔壁办公室。暧昧之网抛洒得如此之大,自然缘于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缘于他的博爱情
期刊
有一位原籍华县、名为李瑞礼的英语老师,是合阳县教育风物志里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是振兴乡村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魅力人物!至今,每谈及李瑞礼,人们总是这样说:“瑞礼巨擘耳,犹为谈者资!”“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  陕西省合阳县的教育很早便闻名三秦。而地处合阳南端的黑池中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亦是红遍全省的赫赫有名的乡下高中,是三秦大地教育界的一面格外耀眼的旗帜。  尽管,李瑞礼老师一直感恩感
期刊
月牙,一只盛酒的银盏  捧起这只银盏  我要盛下一湖的粼粼波光  更想满上你  今生清纯的柔情  每天取三盅的思念  慢慢饮下,就足以醉在相思树下了  我会把你的笑容  看成一朵出水芙蓉  把你的声音  听成黄鹂的脆鸣  朦胧中,我摊开一地的月光做宣纸  以跌跌撞撞的醉步  又在素描笔下的行云流水  独品一杯酒  悄悄地来,悄悄地去  一湖的涟漪  我不敢碰触,一弯皎洁的唯美  相敬与牵挂是两只比
期刊
大雁塔  在慈恩寺,心很平静  我在想,我会有  一百种离开你的理由  可是,最好  像那只唐朝的大雁  迅疾穿越时空  嘶鸣,撞击,喋血  以一种宗教的姿势  点化生活,顿悟爱情  热烈的夏日过后  你会看到那只大雁  在你生长思念的寒秋或冷冬  用它最坚硬的头颅  撞击你沉睡中  柔软的梦境  无字碑  最痛的情总会无语  最真的爱总会保持沉默  冰冷,由炽烈的岩浆浇铸  武曌啊  假如丢失了
期刊
渭北的家乡有山。金粟山、石叠山近在眼前,是心中亲近的“我们山”。西边的明月山、东边的宝塔山,只是远远地能够望见,没有什么情感的寄托,但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尤其是宝塔山,每天睁开眼,扭转头就能看得见,那一点矗立在山顶上的塔形,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宝塔山,顾名思义,是因为宝塔而得名,是俗称,其真正的名称是万斛山。与石叠山(俗称板桥,又称青龙山)东西遥遥相对,中间是狭长的大水峪,家乡人俗称东峪,
期刊
内容简介: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渭北矿区农村。龙潭镇大林庄女青年邢玉侠与同村两情相悦的退役军人林金虎已经订婚,不料遭到不法暴发户聂玉魁的卑鄙侵害。失身怀孕后担忧名声舆论的精神压力,贪财父亲邢友贵的无情强逼,迫使邢玉侠违心地嫁给了年龄相差悬殊的聂玉魁。面对命运的冰霜,林家父子认识到,婚变的根本原因是贫穷,开始了脱贫致富的奋斗。在公安局退休老局长杨邦义和镇长向宇辉的引导帮助下,身怀厨技的林志才开
期刊
(一)  陈然步子沉重走上楼,轻轻推开门,客厅茶几上摆着一盘花生米和三瓶啤酒。这是他的标配早餐。  魏慧看着他一脸疲惫的样子,问,没睡好。  他打个哈欠,强忍住眼中的泪,说,“佳佳”闹春,吵得厉害。  魏慧打开一瓶啤酒,说,你先喝着,我去热一下红烧狮子头。  陈然说声谢谢!坐在沙发上端起酒瓶,喉咙发出咕咚咕咚声响。整晚上没喝水,相当饥渴。他轻轻搓掉花生米的红外衣,抓起几粒扔在嘴里,眼前房间空落落的
期刊
生  母亲做赤脚医生这一行当,是跟我一远方的爷爷学的。那时母亲年轻,长得好看,在周围村子里东奔西走,免不了有些害羞。而且她也认识了父亲,觉得女人家每天去外村抛头露面终会让人风言风语,所以干脆将“事业”驻扎在村里,跟做了一辈子接生婆的张婆婆学习接生,并很快接了她的班,成为我们村新一代的接生婆。那时,母亲不过刚刚生完姐姐,而我,尚未在这个世界上存在。  接生婆在女人们热衷生孩子的七八十年代,看上去是一
期刊
外公  外公离开我们好多年了,对他老人家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前段时间母亲捎来一张外公的照片,让我们给她复照几张,一下子勾起我对外公好多的回忆。  外公永远是慈祥的。外婆去世很早,我没有见过。外公养育了三个儿子,还收养了三个女儿,一生操持,备尝艰辛。但自我记事起,他从来都是微笑着,很少对人发脾气。记忆中外公只有一次发火是因为小舅在学校抽烟,不小心点着了住校生的被子,外公被叫到了学校,赔偿了人家的损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