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61-01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本质上“主客两分式”的教育教学,主体是教师,学生成了客体,完全处于一种受动状态,他们的学习活动制约于主体预设的框架之中。学生稍有“山重水复”,“旁逸斜出”便遭封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大力弘扬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发展,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得更精彩,让学生的生命在教学中飞扬。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本质上“主客两分式”的教育教学,主体是教师,学生成了客体,完全处于一种受动状态,他们的学习活动制约于主体预设的框架之中。学生稍有“山重水复”,“旁逸斜出”便遭封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大力弘扬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发展,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得更精彩,让学生的生命在教学中飞扬。
一、创设和谐的情境,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人的情绪得到充分放松的时候,他的接受能力是最强的。”要建立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尊重学生和确立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前提。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中,最精彩的片段要数他把课堂变成了《实话实说》节目制作现场,支老师成了崔永元,学生推荐的代表成了特邀嘉宾,有生物学博士、天文学博士、地质学家、环保部部长、宇航员,前两排同学成了现场观众,而其他同学就是场外的热心观众。节目围绕着“只有一个地球”的话题,有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有观众的提问,还不断有“热线电话”打进来。课堂气氛是那样地轻松和谐,学生的思维是那样地敏捷。它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己的才干,使课内与课外,个人学与集体学,知识与表达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幽默风趣的节目中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环保意识。支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教学,创设平等对话氛围,让学生传达、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理解与表达、输入和输出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体系”中自主地学语文、用语文,形成综合能力,促进主体性发展。
二、拓展选择的时空,还给学生更多自主权
传统教学中教师长期硬性地规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严重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放手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选择权,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留下充足、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例如:教学《景阳冈》一文,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呢?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同学们这样的一篇长课文,你能用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整理一下,让其他读者一看就明白课文写一件什么事吗?”话音刚落,学生便投入了紧张而有个性的学习当中去了。不久,便有学生举手发言了。
生甲:我用列小标题的方法: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生乙:我用图文结合的方法。(生主动上黑板板书展示)
生丙:我用小说里的章回法:第一回:好酒痛饮十八碗,第二回:趁酒兴独自上山冈,第三回:好武松智勇杀大虫;第四回:天色暗挨下山冈来。
这精彩的回答,无疑是学生自行选择“学法”的硕果,同时也是学生潜能和灵性的充分释放的结果。
三、捕捉课堂的生成,激发学生开放性思维
任何精彩的课堂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激情与智慧的互动交往中生长出来的。教师若能敏捷地捕捉住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学习而设计教学”,通过富于智慧的教学策略,重构教学,定会生长出较之“知识”更具再生力的因素。
例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中的“渑池之会”时,有个学生忽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渑池之会”上,赵王和秦王究竟谁战胜了谁?这个问题挑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课堂一下子像炸开了的油锅,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战成了平局,有的说秦王胜了赵王,有的说赵王胜了秦王。我欣喜地发觉这不就是新课程提倡的“生成性资源”吗?为此,面对这种争论不休的局面,我没有一锤定音,而是分小组进行讨论,结果学生意见得到了统一,大家都认为是赵王胜了秦王。理由是:
生甲:课本上说:“秦王没有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赵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认为是赵王胜。
生乙: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为赵王击缶,但秦国是强国、大国,赵国是小国、弱国,因此可以说是赵王胜秦王。
生丙:我是从乐器的声音中听出来的,瑟的声音优雅动听,赵王鼓的是胜利之歌,而秦王击缶的声音像敲罐子的声音一样,所以我觉得是赵王战胜了秦王。
以上这个例子说明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计划同课堂的真实情境间经常性地存在着某种偏轨,我认为,这种“偏”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碰撞的自我解读。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催放,情感正在撞击,视界正在敞亮,这是比任何设定的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的资源。也惟若此,“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浮想联翩”这种美好的境界才会在我们的课堂孕育成长。
四、设计开放的问题,张扬学生个性
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诠释也极富独特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文本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应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弘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例如我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在课接近尾声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学了这篇课文,说说你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顿时课堂沸腾起来,有的说喜欢小柳树,有的喜欢小枣树,争论不休,我让学生考虑两分钟后,我让学生自己分成两组,各自说理由。一时间,双方各抒己见,唇枪舌剑。
甲组:柳树很美,枣树光秃秃的不美;
乙组:柳树骄傲,枣树对柳树的嘲笑置之不理;
甲组:柳树能知错就改;
乙组:枣树不但会结枣子,而且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能宽容别人;
……
辩论在继续,探讨不间断,虽然学生在争辩中并未得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解放,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问题。这才是给予我们的丰厚无比的回报。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本质上“主客两分式”的教育教学,主体是教师,学生成了客体,完全处于一种受动状态,他们的学习活动制约于主体预设的框架之中。学生稍有“山重水复”,“旁逸斜出”便遭封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大力弘扬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发展,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得更精彩,让学生的生命在教学中飞扬。
一、创设和谐的情境,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人的情绪得到充分放松的时候,他的接受能力是最强的。”要建立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尊重学生和确立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前提。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中,最精彩的片段要数他把课堂变成了《实话实说》节目制作现场,支老师成了崔永元,学生推荐的代表成了特邀嘉宾,有生物学博士、天文学博士、地质学家、环保部部长、宇航员,前两排同学成了现场观众,而其他同学就是场外的热心观众。节目围绕着“只有一个地球”的话题,有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有观众的提问,还不断有“热线电话”打进来。课堂气氛是那样地轻松和谐,学生的思维是那样地敏捷。它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己的才干,使课内与课外,个人学与集体学,知识与表达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幽默风趣的节目中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环保意识。支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教学,创设平等对话氛围,让学生传达、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理解与表达、输入和输出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体系”中自主地学语文、用语文,形成综合能力,促进主体性发展。
二、拓展选择的时空,还给学生更多自主权
传统教学中教师长期硬性地规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严重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放手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选择权,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留下充足、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例如:教学《景阳冈》一文,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呢?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同学们这样的一篇长课文,你能用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整理一下,让其他读者一看就明白课文写一件什么事吗?”话音刚落,学生便投入了紧张而有个性的学习当中去了。不久,便有学生举手发言了。
生甲:我用列小标题的方法: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生乙:我用图文结合的方法。(生主动上黑板板书展示)
生丙:我用小说里的章回法:第一回:好酒痛饮十八碗,第二回:趁酒兴独自上山冈,第三回:好武松智勇杀大虫;第四回:天色暗挨下山冈来。
这精彩的回答,无疑是学生自行选择“学法”的硕果,同时也是学生潜能和灵性的充分释放的结果。
三、捕捉课堂的生成,激发学生开放性思维
任何精彩的课堂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激情与智慧的互动交往中生长出来的。教师若能敏捷地捕捉住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学习而设计教学”,通过富于智慧的教学策略,重构教学,定会生长出较之“知识”更具再生力的因素。
例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中的“渑池之会”时,有个学生忽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渑池之会”上,赵王和秦王究竟谁战胜了谁?这个问题挑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课堂一下子像炸开了的油锅,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战成了平局,有的说秦王胜了赵王,有的说赵王胜了秦王。我欣喜地发觉这不就是新课程提倡的“生成性资源”吗?为此,面对这种争论不休的局面,我没有一锤定音,而是分小组进行讨论,结果学生意见得到了统一,大家都认为是赵王胜了秦王。理由是:
生甲:课本上说:“秦王没有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赵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认为是赵王胜。
生乙: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为赵王击缶,但秦国是强国、大国,赵国是小国、弱国,因此可以说是赵王胜秦王。
生丙:我是从乐器的声音中听出来的,瑟的声音优雅动听,赵王鼓的是胜利之歌,而秦王击缶的声音像敲罐子的声音一样,所以我觉得是赵王战胜了秦王。
以上这个例子说明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计划同课堂的真实情境间经常性地存在着某种偏轨,我认为,这种“偏”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碰撞的自我解读。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催放,情感正在撞击,视界正在敞亮,这是比任何设定的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的资源。也惟若此,“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浮想联翩”这种美好的境界才会在我们的课堂孕育成长。
四、设计开放的问题,张扬学生个性
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诠释也极富独特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文本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应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弘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例如我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在课接近尾声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学了这篇课文,说说你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顿时课堂沸腾起来,有的说喜欢小柳树,有的喜欢小枣树,争论不休,我让学生考虑两分钟后,我让学生自己分成两组,各自说理由。一时间,双方各抒己见,唇枪舌剑。
甲组:柳树很美,枣树光秃秃的不美;
乙组:柳树骄傲,枣树对柳树的嘲笑置之不理;
甲组:柳树能知错就改;
乙组:枣树不但会结枣子,而且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能宽容别人;
……
辩论在继续,探讨不间断,虽然学生在争辩中并未得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解放,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问题。这才是给予我们的丰厚无比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