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朴齐家(1750-1805),朝鲜王朝著名的文人、思想家,是朝鲜后期“北学派”的代表人物。其著作有《北学议》、《贞蕤集》、《明农草稿》、《贞蕤诗稿》。他分别于1778年3月、1790年5月、1790年10月、1801年2月四次出使中国,先后结交了一百多位清朝文士,并且进行了频繁的诗歌酬唱交流,在中韩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促进了中韩两国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朴齐家 清朝文人 唱酬诗 交流
朴齐家(1750-1805),字次修、在先、修其,号楚亭、贞蕤居士、苇杭道人、苕翡堂、竟信堂等。朴齐家作为大家族的庶支,在当时朝鲜的社会制度下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幼而学文章之言,长而好经济之术,数月不归家,时人莫知也。”①凭借自己的学识与才能,在正祖朝得到朝廷重用,担任奎章阁检书官,同时也是朝鲜“汉诗四家”的重要人物之一。并于1778年3月、1790年5月、1790年10月、1801年2月四次出使中国。朴齐家在燕行期间,常常将朝鲜文人的作品介绍给清友人,积极传播朝鲜诗人的声名,促进了清文人对当时朝鲜文人、朝鲜文化的了解,同时又把清代文人及他们的作品介绍到朝鲜,对18世纪中朝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充当中朝两国文化交流使者的同时,还积极地与清朝文人进行大量诗文、尺牍、笔谈等方面的交流,其中就有潘庭筠、罗聘、纪昀、翁方纲等一大批著名学者。
本文主要通过对朴齐家与清学士之间的诗文唱和的研究,以窥清代中韩文人的诗歌唱酬之风,从中不仅可以体会到中韩文人深厚的友情,还能看到朝鲜汉文学发展水平,更能窥探到中韩两国文人以诗歌为媒介在文化、学术上的相互交流与借鉴。
一.朴齐家的燕行及与清人交流概况
朴齐家与朝鲜北学派文人朴趾源、洪大容等有密切交游,与李德懋、李书九、柳琴、柳得恭等人志同道合,经常共同交流和讨论社会、学术问题。洪大容、朴趾源等人早年就已有过燕行经历,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在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先进性,正是因为前人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以及他们与中国文士深入交流而取得的学识上的进步,使得朴齐家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并渴望与清朝贤士交流。他与李德懋、李书九、柳得恭等人的诗选集《韩客巾衍集》早在1776年就被柳琴带到北京,在清朝文人中引起了众多注目,其中潘庭筠、李调元还为之评点、作序,这使他们的盛名远播燕京,更为他们与清朝文人的交流打下了基础。
1778年,朴齐家作为朝鲜使节团一员第一次来到中国。通过这一次的燕行经历,朴齐家对于清朝的繁荣和发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开始反思朝鲜国内的种种弊端,主张积极学习清朝有用之学并写出《北学议》一书。在主动学习清朝的文物制度的同时,朴齐家还与许多清朝学者进行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其主要的交流方式有诗文的唱和、题赠,笔谈,书信往来和礼物的互赠等。
樸长馣是朴齐家的第三子,他收集整理了朴齐家与清人的交流资料,编撰了《缟苎集》。这部书籍分上下两册,各有三卷,以年次编列,上册共记述了172位清文人的资料,内容包括他们的字号、生辰、官职以及他们相识的始末,并附有笔谈。下册收录了朴齐家与其中71位清文人交流的尺牍、诗文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其中就包括与清文人唱酬、互赠的诗歌。通过《缟苎集》详实的记录,我们可以对朴齐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就朴齐家与清人的交流来说,此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着重针对《缟苎集》和朴齐家的诗文集中所记载的唱酬诗来研究他与清文人之间的交流。
二.朴齐家与潘庭筠、李调元的交流
朴齐家出使中国之前,《韩客巾衍集》就已传到中国,潘庭筠、李调元不仅为此书作序还进行了评论。李调元评价朴齐家的诗“工于七律,梦淂、香山其鼻祖也。而嵚崎历落之气,则似过之无不及焉”②,潘庭筠评价朴齐家的诗“脱手如弹丸,不为僻涩之音,所谓文入妙来,无过熟耳。襟期磊落,如见其人。”③朴齐家在看到潘庭筠和李调元的评点后,给二人分别去信,在信中他不但表达了自己的感动与敬仰之情,还表示了交友的意向。潘庭筠和李调元也以积极的态度回应,《缟苎集》有记:“先以诗文书札相通,而后竞面接”。1778年,朴齐家第一次出使中国,就去拜访了李调与元潘庭筠,而此时的李调元做了广东学政,未能谋面。在朴齐家出使中国的四次经历中,都无缘与李调元相见,但二人时常通过书信往来,交流诗的用韵等学术问题,二人成为好友。据统计,朴齐家写给李调元的赠诗有6首,两人和诗1组。
朴齐家赠诗为《题几何室所藏云龙山人小照》,此处节选:
鸡林一卷诗,木瓜琼瑶报。
诗中有知己,珍重一言付。
朴齐家在柳琴书斋中看到李调元的小像,为之题诗,写到之前李调元为《韩客巾衍集》作序一事,深受感动,以及二人之间以诗会友,因交流诗歌而成为知己的感慨,表达了对友情的珍重。
李调元作次韵诗《和寄楚亭先生(节选)》:
人材不择地,我看朴夫子。
尤为脱俗累,寄我述怀诗。
在诗中表达了对朴齐家才学的称赞,并理解了朴齐家所寄的述怀诗中表现出的脱离俗世的洒脱胸怀。
朴齐家与潘庭筠有笔谈交流,亦有赠诗5首。朴齐家在回朝后陆续创作了128篇怀人诗,其中就有写潘庭筠和李调元。如下列二首:
李雨邨 调元
羹堂罢官去,多作成都游。
猖狂意殊得,绝似杨用修。
却闻二三子,须从凾海求。
——朴齐家《怀人诗仿蒋心馀》
潘秋 庭筠
潘郎文采出东吴,价重鸡林折扇啚。
料道春来频锁直,可应风月忆西湖。
——朴齐家《戏仿王渔洋岁暮怀人》
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对李调元、潘庭筠的崇拜之情和欣赏之意。如写李调元罢官归乡,心情自由放纵,而自由的心使李调元更有了创作的灵感,并将之比作杨慎(1488-1559,字用修,明代著名文学家),同是辞官后奋发创作,编写著作,最后还提到了李调元将朝鲜文人的作品写入《凾海》一事。 三.朴齐家与罗聘的题画诗交流
罗聘,号两峰,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擅长画人物、鬼、梅、兰、竹等。朴齐家在燕行期间多次拜访了罗聘,并与其进行了诗文交流,其中就包括了许多题画诗。罗聘有名作《鬼趣图》8幅,所描绘的是诡谲怪诞的鬼怪世界,以此来讽喻现实社会,题诗者有数百人,朴齐家也曾为此图题诗:
墨痕灯影两迷离,鬼趣图成一笑之。
理到幽明无处说,聊将伎俩吓纎儿。
——《题罗峰先生鬼趣图卷》
朴齐家与罗聘有很多绘画方面的交流,常为其画作题诗,如:
道人画竹时,还从色相起。
君看竹成后,妙不在形似。
莫说无人采,非关尔不香。
聊将一孤萼,含笑答春光。
——《题两峰画竹兰草》
朴齐家对罗聘的绘画作品给予肯定和赞扬,通过题画诗,也表现了中朝两国在艺术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朴齐家对绘画的鉴赏能力,以及同为东亚国家的中国和朝鲜在艺术方面的相通之处。
在朴齐家即将回国之际,罗聘为朴齐家画了一幅墨梅图,以寄托别离之情,并题诗一首表其心意,如:
一枝蘸墨奉清尘,花好何妨彻骨贫。
想到薄冰残雪候,定思林下水边人。
——《次修检书将归朝鲜,作此小幅,以当折柳之意》
不仅如此,还另为朴齐家画了一幅小像并题诗二首,曰:
相对三千里外人,欣逢佳士写来真。
爱君丰韵将何比,知是梅花化作身。
何事逢君便与亲,忽闻别我话酸辛。
从今淡漠看佳士,唯有离情最怆神。
——《既作墨梅奉赠,又复为之写照,因作是二绝以志別云》
这些诗不仅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表明了日后相聚的强烈愿望。朴齐家归国后,二人仍常有书信往来,或评书法绘画,或论学术,二人之间常有礼物互赠,如朴齐家曾寄去日本墨、朝鲜笠等,两人友谊非常深厚。
罗聘一生布衣,卖画为生,“画名甚高而生活甚苦”,而朴齐家注重以文会友,而并不在意门第身份,与罗聘真情互诉,充分表现了朴齐家开放的态度以及真诚的交友之道。
四.朴齐家与张问陶的文学交流
朴齐家常请清文人为他的诗歌或诗集作序、点评,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以图在诗歌创作方面得到进益。朴齐家燕行之时,清文坛盛行“神韵说”、“性灵说”,他在北京期间也与两派文人有所交往,经常互相唱和、题赠,其中性灵派著名诗人张问陶就是其好友。《缟苎集》中可见张问陶与朴齐家的书信往来及诗歌唱酬。张问陶的信中提出了希望朴齐家再赠送一卷朝鲜书籍《箕田说稿》的请求。这说明朴齐家与清文人在书籍等文学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交流与学习。另外两人还有唱酬诗一组,如:
惭愧多情鬂易华,可堪斜日照三叉。离心脉脉依风纛,绮语霏霏落粲花。
古雨今云如梦里,淡烟乔木是天涯。君归试向醒园宿,凾海篇中说四家。
——朴齐家《别船山吉士》
朴齐家在即将回国前赠诗与张问陶,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黯淡心情,离愁别绪如同风中飘扬的旗帜飒飒不止,而后又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建议张问陶或许可以去和并称蜀中三才子的李调元等人一同谈起与自己交流的往事,也期望与清文士的友情可以长存。
张问陶亦有和诗与朴齐家:
洗盏铅华气自华,新奇原不在尖叉。胸前合有玲珑玉,笔底能开顷刻花。
诗律肯参唐以后,乡心漫逐水无涯。海天小别何曾远,中外如今是一家。
——张问陶《庚戌八月题次修检书诗卷时将东归即以送别》
张问陶的和诗表现出对朴齐家的推重,不仅称赞朴齐家的妙笔生花,还肯定了他在诗学论上的主张,即在作诗时不应仅限于学习唐诗,还应该对唐以后的各代诗都有所涉猎和学习。这也是朴齐家与大多朝鲜文人的不同之处,他认为只有广泛学习各代诗歌,才能综百家之长,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同时张问陶在诗中也表达了中韩友好关系,展现了中韩文人虽语言不通,但文字相通,心有灵犀的交流状况。
五.朴齐家与纪昀、翁方纲的学术交流
朴齐家除了与上述几位清朝文士有诗歌酬唱之外,与其他清文人也有较多的诗歌交流,这不仅是他自己积极交往清文人的结果,也是他的诗歌广泛传播的原因使然。朴齐家一生共4次出使清朝,其中第二、三次燕行,在中韩文人交流史上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在此两次燕行过程中,朴齐家结识了有姓名可考的清文人40多位。如礼部尚书纪昀、满人四川提督魁伦、校勘大家彭元瑞、金石学代表人物翁方纲等等。他们彼此之间相酬唱和、饮酒赋诗,朴齐家归国时,就有许多人向其赠诗,朴齐家也作了诗歌赠别回应。如朴齐家与纪昀就有如下唱酬诗:
贡篚趋王会,诗囊贮使车。清姿真海鹤,秀语揔天葩。
归国怜晁监,题诗感赵骅。他年相忆处,东向望丹霞。
——纪昀《送而后检理归国》
辱题僧孺馆,胜御李鹰车。披扇惊文藻,陈诗媿正葩。
虫心犹慕鹄,驽足敢先骅。喜我书厨润,归沾玉井霞。
——朴齐家《次韵礼部尙书晓岚纪公(昀)诗扇见赠》
纪昀以晁监、赵骅为典表示了对朴齐家的惜别之意,以及预想到将来若是思念之时东望朝鲜的情景。而朴齐家则回顾了交往时的故事,表现了自己的志向,以及对友谊的真情期盼。
朴齐家与翁方纲也常有赠诗:
萧然金石出风尘,落笔长歌句有神。
不觉清谈高一格,苏斋门下瓣香人。
——朴齐家《寄翁侍郎》
这首诗首先称赞了翁方纲在金石学上取得的不凡成就,其次又赞扬其在作诗方面的卓越才能,再点明了苏斋的清淡人格,以及他门下弟子也深受老师的影响而品格高尚、学术高超。朴齐家还有写翁方纲的怀人诗: 覃溪学士癖于苏,燕处长悬笠屐图。
宛转人行金石里,恰如九曲蚁穿珠。
——朴齐家《续怀人诗》
首联描绘了翁方纲推崇苏轼,并将苏轼画像挂在书房每天欣赏的情景,第二联刻画了翁方纲沉迷于金石学的研究,就如同蚂蚁穿珠一往无前。可谓对翁方纲的性格和特点非常熟悉,并给予赞赏。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朴齐家对翁方纲金石学方面的学术成就给予了肯定,并将之介绍引入到朝鲜,受其影响,朴齐家的弟子金正喜之后出使燕京时,便主动与翁方纲、阮元结交,互相交流了金石学、考据学等方面的问题,对朝鲜经学和考证学的兴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朴齐家对中韩两国的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具有先驱之功。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友邦,文化相近,诗歌交流古已有之,源远流长,至十八世纪后期十九世纪初,两国的使节往来空前频繁,这些使节在中韩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沟通作用,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在这些使节之中,朴齐家可作为重要代表,通常使节仅有一次燕行,而朴齐家共有四次燕行经历,并且可以说是当时结识清文人最多的朝鲜学者。他在来华期间与中国的文人、学者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广泛交流,其中朴齐家与清文人的唱酬诗,除了表现了中朝文人间的深厚情谊,还大大显示了朝鲜学者的汉诗创作水平,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清代中期中韩文人诗歌唱酬的新局面,为这一时期中韩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朴齐家归国后作了128篇怀人诗,描绘了众多交往的清朝文人,不仅是和清文人交往的真实写照,还加深了当时的朝鲜学者对清文化的了解,丰富了朝鲜的文化思想。
参考文献
[1](朝)朴长馣《缟苎集》,《楚亭全书》,亚细亚文化社,1992
[2](朝)朴齐家《贞蕤集》,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61
[3](朝)朴齐家《贞蕤阁集》,民族文化推进会,2000
[4](朝)李德懋《入燕记》,《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选编》(影印本)第21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朝)柳得恭《燕臺再游录》,《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选编》(影印本)第25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6]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7]孙艳玲,《18-19世纪朴齐家与清朝文人的交流研究——以〈缟苎集〉为中心》,2013
[8]李敦球,《论18世纪后期朝鲜进步文人的中国外交使行》,《世界历史》,1998年03期
注 释
①【韩】朴齐家:《小传》,《贞蕤阁文集》卷三,《韩国文集丛刊》第261册,第649页
②【韩】朴长馣:《缟苎集》,《巾衍集评》,第208页
③【韩】朴长馣:《缟苎集》,《巾衍集评》,第222页
本文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清代中韩文人唱酬诗整理研究”(编号:201710304062Y)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指导老师:千金梅)
关键词:朴齐家 清朝文人 唱酬诗 交流
朴齐家(1750-1805),字次修、在先、修其,号楚亭、贞蕤居士、苇杭道人、苕翡堂、竟信堂等。朴齐家作为大家族的庶支,在当时朝鲜的社会制度下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幼而学文章之言,长而好经济之术,数月不归家,时人莫知也。”①凭借自己的学识与才能,在正祖朝得到朝廷重用,担任奎章阁检书官,同时也是朝鲜“汉诗四家”的重要人物之一。并于1778年3月、1790年5月、1790年10月、1801年2月四次出使中国。朴齐家在燕行期间,常常将朝鲜文人的作品介绍给清友人,积极传播朝鲜诗人的声名,促进了清文人对当时朝鲜文人、朝鲜文化的了解,同时又把清代文人及他们的作品介绍到朝鲜,对18世纪中朝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充当中朝两国文化交流使者的同时,还积极地与清朝文人进行大量诗文、尺牍、笔谈等方面的交流,其中就有潘庭筠、罗聘、纪昀、翁方纲等一大批著名学者。
本文主要通过对朴齐家与清学士之间的诗文唱和的研究,以窥清代中韩文人的诗歌唱酬之风,从中不仅可以体会到中韩文人深厚的友情,还能看到朝鲜汉文学发展水平,更能窥探到中韩两国文人以诗歌为媒介在文化、学术上的相互交流与借鉴。
一.朴齐家的燕行及与清人交流概况
朴齐家与朝鲜北学派文人朴趾源、洪大容等有密切交游,与李德懋、李书九、柳琴、柳得恭等人志同道合,经常共同交流和讨论社会、学术问题。洪大容、朴趾源等人早年就已有过燕行经历,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在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先进性,正是因为前人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以及他们与中国文士深入交流而取得的学识上的进步,使得朴齐家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并渴望与清朝贤士交流。他与李德懋、李书九、柳得恭等人的诗选集《韩客巾衍集》早在1776年就被柳琴带到北京,在清朝文人中引起了众多注目,其中潘庭筠、李调元还为之评点、作序,这使他们的盛名远播燕京,更为他们与清朝文人的交流打下了基础。
1778年,朴齐家作为朝鲜使节团一员第一次来到中国。通过这一次的燕行经历,朴齐家对于清朝的繁荣和发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开始反思朝鲜国内的种种弊端,主张积极学习清朝有用之学并写出《北学议》一书。在主动学习清朝的文物制度的同时,朴齐家还与许多清朝学者进行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其主要的交流方式有诗文的唱和、题赠,笔谈,书信往来和礼物的互赠等。
樸长馣是朴齐家的第三子,他收集整理了朴齐家与清人的交流资料,编撰了《缟苎集》。这部书籍分上下两册,各有三卷,以年次编列,上册共记述了172位清文人的资料,内容包括他们的字号、生辰、官职以及他们相识的始末,并附有笔谈。下册收录了朴齐家与其中71位清文人交流的尺牍、诗文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其中就包括与清文人唱酬、互赠的诗歌。通过《缟苎集》详实的记录,我们可以对朴齐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就朴齐家与清人的交流来说,此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着重针对《缟苎集》和朴齐家的诗文集中所记载的唱酬诗来研究他与清文人之间的交流。
二.朴齐家与潘庭筠、李调元的交流
朴齐家出使中国之前,《韩客巾衍集》就已传到中国,潘庭筠、李调元不仅为此书作序还进行了评论。李调元评价朴齐家的诗“工于七律,梦淂、香山其鼻祖也。而嵚崎历落之气,则似过之无不及焉”②,潘庭筠评价朴齐家的诗“脱手如弹丸,不为僻涩之音,所谓文入妙来,无过熟耳。襟期磊落,如见其人。”③朴齐家在看到潘庭筠和李调元的评点后,给二人分别去信,在信中他不但表达了自己的感动与敬仰之情,还表示了交友的意向。潘庭筠和李调元也以积极的态度回应,《缟苎集》有记:“先以诗文书札相通,而后竞面接”。1778年,朴齐家第一次出使中国,就去拜访了李调与元潘庭筠,而此时的李调元做了广东学政,未能谋面。在朴齐家出使中国的四次经历中,都无缘与李调元相见,但二人时常通过书信往来,交流诗的用韵等学术问题,二人成为好友。据统计,朴齐家写给李调元的赠诗有6首,两人和诗1组。
朴齐家赠诗为《题几何室所藏云龙山人小照》,此处节选:
鸡林一卷诗,木瓜琼瑶报。
诗中有知己,珍重一言付。
朴齐家在柳琴书斋中看到李调元的小像,为之题诗,写到之前李调元为《韩客巾衍集》作序一事,深受感动,以及二人之间以诗会友,因交流诗歌而成为知己的感慨,表达了对友情的珍重。
李调元作次韵诗《和寄楚亭先生(节选)》:
人材不择地,我看朴夫子。
尤为脱俗累,寄我述怀诗。
在诗中表达了对朴齐家才学的称赞,并理解了朴齐家所寄的述怀诗中表现出的脱离俗世的洒脱胸怀。
朴齐家与潘庭筠有笔谈交流,亦有赠诗5首。朴齐家在回朝后陆续创作了128篇怀人诗,其中就有写潘庭筠和李调元。如下列二首:
李雨邨 调元
羹堂罢官去,多作成都游。
猖狂意殊得,绝似杨用修。
却闻二三子,须从凾海求。
——朴齐家《怀人诗仿蒋心馀》
潘秋 庭筠
潘郎文采出东吴,价重鸡林折扇啚。
料道春来频锁直,可应风月忆西湖。
——朴齐家《戏仿王渔洋岁暮怀人》
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对李调元、潘庭筠的崇拜之情和欣赏之意。如写李调元罢官归乡,心情自由放纵,而自由的心使李调元更有了创作的灵感,并将之比作杨慎(1488-1559,字用修,明代著名文学家),同是辞官后奋发创作,编写著作,最后还提到了李调元将朝鲜文人的作品写入《凾海》一事。 三.朴齐家与罗聘的题画诗交流
罗聘,号两峰,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擅长画人物、鬼、梅、兰、竹等。朴齐家在燕行期间多次拜访了罗聘,并与其进行了诗文交流,其中就包括了许多题画诗。罗聘有名作《鬼趣图》8幅,所描绘的是诡谲怪诞的鬼怪世界,以此来讽喻现实社会,题诗者有数百人,朴齐家也曾为此图题诗:
墨痕灯影两迷离,鬼趣图成一笑之。
理到幽明无处说,聊将伎俩吓纎儿。
——《题罗峰先生鬼趣图卷》
朴齐家与罗聘有很多绘画方面的交流,常为其画作题诗,如:
道人画竹时,还从色相起。
君看竹成后,妙不在形似。
莫说无人采,非关尔不香。
聊将一孤萼,含笑答春光。
——《题两峰画竹兰草》
朴齐家对罗聘的绘画作品给予肯定和赞扬,通过题画诗,也表现了中朝两国在艺术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朴齐家对绘画的鉴赏能力,以及同为东亚国家的中国和朝鲜在艺术方面的相通之处。
在朴齐家即将回国之际,罗聘为朴齐家画了一幅墨梅图,以寄托别离之情,并题诗一首表其心意,如:
一枝蘸墨奉清尘,花好何妨彻骨贫。
想到薄冰残雪候,定思林下水边人。
——《次修检书将归朝鲜,作此小幅,以当折柳之意》
不仅如此,还另为朴齐家画了一幅小像并题诗二首,曰:
相对三千里外人,欣逢佳士写来真。
爱君丰韵将何比,知是梅花化作身。
何事逢君便与亲,忽闻别我话酸辛。
从今淡漠看佳士,唯有离情最怆神。
——《既作墨梅奉赠,又复为之写照,因作是二绝以志別云》
这些诗不仅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表明了日后相聚的强烈愿望。朴齐家归国后,二人仍常有书信往来,或评书法绘画,或论学术,二人之间常有礼物互赠,如朴齐家曾寄去日本墨、朝鲜笠等,两人友谊非常深厚。
罗聘一生布衣,卖画为生,“画名甚高而生活甚苦”,而朴齐家注重以文会友,而并不在意门第身份,与罗聘真情互诉,充分表现了朴齐家开放的态度以及真诚的交友之道。
四.朴齐家与张问陶的文学交流
朴齐家常请清文人为他的诗歌或诗集作序、点评,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以图在诗歌创作方面得到进益。朴齐家燕行之时,清文坛盛行“神韵说”、“性灵说”,他在北京期间也与两派文人有所交往,经常互相唱和、题赠,其中性灵派著名诗人张问陶就是其好友。《缟苎集》中可见张问陶与朴齐家的书信往来及诗歌唱酬。张问陶的信中提出了希望朴齐家再赠送一卷朝鲜书籍《箕田说稿》的请求。这说明朴齐家与清文人在书籍等文学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交流与学习。另外两人还有唱酬诗一组,如:
惭愧多情鬂易华,可堪斜日照三叉。离心脉脉依风纛,绮语霏霏落粲花。
古雨今云如梦里,淡烟乔木是天涯。君归试向醒园宿,凾海篇中说四家。
——朴齐家《别船山吉士》
朴齐家在即将回国前赠诗与张问陶,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黯淡心情,离愁别绪如同风中飘扬的旗帜飒飒不止,而后又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建议张问陶或许可以去和并称蜀中三才子的李调元等人一同谈起与自己交流的往事,也期望与清文士的友情可以长存。
张问陶亦有和诗与朴齐家:
洗盏铅华气自华,新奇原不在尖叉。胸前合有玲珑玉,笔底能开顷刻花。
诗律肯参唐以后,乡心漫逐水无涯。海天小别何曾远,中外如今是一家。
——张问陶《庚戌八月题次修检书诗卷时将东归即以送别》
张问陶的和诗表现出对朴齐家的推重,不仅称赞朴齐家的妙笔生花,还肯定了他在诗学论上的主张,即在作诗时不应仅限于学习唐诗,还应该对唐以后的各代诗都有所涉猎和学习。这也是朴齐家与大多朝鲜文人的不同之处,他认为只有广泛学习各代诗歌,才能综百家之长,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同时张问陶在诗中也表达了中韩友好关系,展现了中韩文人虽语言不通,但文字相通,心有灵犀的交流状况。
五.朴齐家与纪昀、翁方纲的学术交流
朴齐家除了与上述几位清朝文士有诗歌酬唱之外,与其他清文人也有较多的诗歌交流,这不仅是他自己积极交往清文人的结果,也是他的诗歌广泛传播的原因使然。朴齐家一生共4次出使清朝,其中第二、三次燕行,在中韩文人交流史上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在此两次燕行过程中,朴齐家结识了有姓名可考的清文人40多位。如礼部尚书纪昀、满人四川提督魁伦、校勘大家彭元瑞、金石学代表人物翁方纲等等。他们彼此之间相酬唱和、饮酒赋诗,朴齐家归国时,就有许多人向其赠诗,朴齐家也作了诗歌赠别回应。如朴齐家与纪昀就有如下唱酬诗:
贡篚趋王会,诗囊贮使车。清姿真海鹤,秀语揔天葩。
归国怜晁监,题诗感赵骅。他年相忆处,东向望丹霞。
——纪昀《送而后检理归国》
辱题僧孺馆,胜御李鹰车。披扇惊文藻,陈诗媿正葩。
虫心犹慕鹄,驽足敢先骅。喜我书厨润,归沾玉井霞。
——朴齐家《次韵礼部尙书晓岚纪公(昀)诗扇见赠》
纪昀以晁监、赵骅为典表示了对朴齐家的惜别之意,以及预想到将来若是思念之时东望朝鲜的情景。而朴齐家则回顾了交往时的故事,表现了自己的志向,以及对友谊的真情期盼。
朴齐家与翁方纲也常有赠诗:
萧然金石出风尘,落笔长歌句有神。
不觉清谈高一格,苏斋门下瓣香人。
——朴齐家《寄翁侍郎》
这首诗首先称赞了翁方纲在金石学上取得的不凡成就,其次又赞扬其在作诗方面的卓越才能,再点明了苏斋的清淡人格,以及他门下弟子也深受老师的影响而品格高尚、学术高超。朴齐家还有写翁方纲的怀人诗: 覃溪学士癖于苏,燕处长悬笠屐图。
宛转人行金石里,恰如九曲蚁穿珠。
——朴齐家《续怀人诗》
首联描绘了翁方纲推崇苏轼,并将苏轼画像挂在书房每天欣赏的情景,第二联刻画了翁方纲沉迷于金石学的研究,就如同蚂蚁穿珠一往无前。可谓对翁方纲的性格和特点非常熟悉,并给予赞赏。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朴齐家对翁方纲金石学方面的学术成就给予了肯定,并将之介绍引入到朝鲜,受其影响,朴齐家的弟子金正喜之后出使燕京时,便主动与翁方纲、阮元结交,互相交流了金石学、考据学等方面的问题,对朝鲜经学和考证学的兴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朴齐家对中韩两国的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具有先驱之功。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友邦,文化相近,诗歌交流古已有之,源远流长,至十八世纪后期十九世纪初,两国的使节往来空前频繁,这些使节在中韩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沟通作用,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在这些使节之中,朴齐家可作为重要代表,通常使节仅有一次燕行,而朴齐家共有四次燕行经历,并且可以说是当时结识清文人最多的朝鲜学者。他在来华期间与中国的文人、学者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广泛交流,其中朴齐家与清文人的唱酬诗,除了表现了中朝文人间的深厚情谊,还大大显示了朝鲜学者的汉诗创作水平,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清代中期中韩文人诗歌唱酬的新局面,为这一时期中韩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朴齐家归国后作了128篇怀人诗,描绘了众多交往的清朝文人,不仅是和清文人交往的真实写照,还加深了当时的朝鲜学者对清文化的了解,丰富了朝鲜的文化思想。
参考文献
[1](朝)朴长馣《缟苎集》,《楚亭全书》,亚细亚文化社,1992
[2](朝)朴齐家《贞蕤集》,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61
[3](朝)朴齐家《贞蕤阁集》,民族文化推进会,2000
[4](朝)李德懋《入燕记》,《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选编》(影印本)第21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朝)柳得恭《燕臺再游录》,《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选编》(影印本)第25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6]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7]孙艳玲,《18-19世纪朴齐家与清朝文人的交流研究——以〈缟苎集〉为中心》,2013
[8]李敦球,《论18世纪后期朝鲜进步文人的中国外交使行》,《世界历史》,1998年03期
注 释
①【韩】朴齐家:《小传》,《贞蕤阁文集》卷三,《韩国文集丛刊》第261册,第649页
②【韩】朴长馣:《缟苎集》,《巾衍集评》,第208页
③【韩】朴长馣:《缟苎集》,《巾衍集评》,第222页
本文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清代中韩文人唱酬诗整理研究”(编号:201710304062Y)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指导老师:千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