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的硝烟、战火,使配合战斗的大埔中共党组织农军得到锻炼。之后,中共党组织领导民众通过武装暴动,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15团,后扩编为红军第11军第46团、第48团,创建了多块红色革命根据地。
1929年冬,红四军二纵队游击到大埔北部后,闽西苏区在该地建立了中共埔北区委、区苏维埃政府。1930年,在建立埔北、埔西、埔东、埔南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基础上,先后成立大埔县革命委员会和大埔县苏维埃政府。并进行土地革命,成为完整的革命苏区县。是年夏,大埔苏区与东江革命根据地的联系中断,划归闽西苏区领导。9月后,闽西苏区逐渐扩大为闽粤赣根据地。是年冬,在闽西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大埔苏区与饶平、平和三县在大埔东部的双溪和村统—成立饶和埔县委、饶和埔县革命委员会、县苏维埃政府。全县苏区统一划为十一个区,大埔苏区为饶和埔县第八区(埔北)、第九区(埔东)、第十区(埔南)、第十一区(为埔南与饶平两区瓷业区),大埔县成为闽粤赣根据地闽西苏区领导的饶和埔县苏区中心区。不久,埔北苏区为了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安全,施行被毛泽东赞扬过的东固“李文林式”根据地“公开武装斗争同秘密割据相结合”斗争模式,并直属于闽粤赣苏区省委领导。1932年春,闽粤赣省委改福建省委后,大埔县苏区归福建省委领导。大埔县北部(简称埔北)逐渐发展为中共福建省委领导下的县级区域。埔东(第九区)、埔南(第十区)、埔南与饶平三区瓷业区(第十一区)仍隶属于闽粤赣苏区饶和埔县苏区。根据福建省委分配的名额,大埔派曹托生等代表出席了中共福建省第三次临时代表会议,并承担福建省委分配扩红任务100名,大埔一大批赤卫队员北上闽西参加中央红军。1934年1月,埔北代表赖济华还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红军长征后,张鼎丞、谭震林等奉命回闽西,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大埔在其领导下坚持斗争。
在中央苏区的领导下,大埔苏区的党和民众,为革命的胜利、民族的解放、苏区的各项建设,前赴后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一是积极配合党中央建立中央红色交通线及大埔交通中站并用鲜血和生命,使交通线成为“摧不垮打不掉的红色航线”。二是在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二、三、四、五次残酷的“围剿”中,处于中央苏区东南部的大埔苏区民众在党组织领导下积极筹款筹粮,踊跃报名参加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和第五次反“围剿”后中央主力红军安全转移,作出了贡献。三是红军长征中,大埔县数以百计的大埔儿女跟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大部分牺牲在著名的“湘江战役”中,成为长征史上的无名烈士。幸存者继续跟随部队长征,其中知名的有罗明、肖月华、杨兰史、杨辉图、杨永松、萧光等26人,为广东省参加长征人数最多的县。
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埔人民艰苦卓绝,前赴后继,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充分的历史文献资料和革命文物证明,大埔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埔人民对党无限忠诚,为中国革命胜利立下不朽的功勋。
2008年,县委、县政府从大埔发展战略高度出发,把申报中央苏区县的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大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专门成立了以时任县委副书记曾昭明为组长的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申报计划和方案,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申报工作得到全县各镇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在外老领导、老同志的积极支持。
为做好“申苏”工作,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全力以赴做好历史资料和文献的挖掘工作,县老区办、文广局、民政局、档案局等部门领导积极配合;专门召开了各镇分管领导干部会议,全面动员全县人民搜寻革命史迹和文物;申报工作的同志,四出广州,五上福建、江西,拜访了参与中央苏区创建的杨永松、肖光两位老红军,收集整理出大量有说服力的佐证材料和历史文物,精选了主要历史文献资料18篇、回忆与证明材料9篇、文件摘录2篇、主要物证50多件、民国政府有关历史文献档案资料13份、参考史书5部(摘录)、史料摄影照片10张,编成了《要求确认大埔县属于中央苏区范围主要依据》和《关于要求明确认定大埔县属于中央苏区范围的请示》组成配套材料,于2008年6月由曾昭明带队上送省委党史研究室、省老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经专家组审核后终于同意联合具文报中央党史研究室审批。
2009年1月8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以“中史厅函[2009]3号”作出确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今大埔县属中央苏区范围(中央苏区县)”的批复,大埔由此成为广东省第一个被确认的“中央苏区县”。
大埔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恢复了大埔县作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地位。中央苏区县的成功申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为大埔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也为大埔县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929年冬,红四军二纵队游击到大埔北部后,闽西苏区在该地建立了中共埔北区委、区苏维埃政府。1930年,在建立埔北、埔西、埔东、埔南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基础上,先后成立大埔县革命委员会和大埔县苏维埃政府。并进行土地革命,成为完整的革命苏区县。是年夏,大埔苏区与东江革命根据地的联系中断,划归闽西苏区领导。9月后,闽西苏区逐渐扩大为闽粤赣根据地。是年冬,在闽西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大埔苏区与饶平、平和三县在大埔东部的双溪和村统—成立饶和埔县委、饶和埔县革命委员会、县苏维埃政府。全县苏区统一划为十一个区,大埔苏区为饶和埔县第八区(埔北)、第九区(埔东)、第十区(埔南)、第十一区(为埔南与饶平两区瓷业区),大埔县成为闽粤赣根据地闽西苏区领导的饶和埔县苏区中心区。不久,埔北苏区为了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安全,施行被毛泽东赞扬过的东固“李文林式”根据地“公开武装斗争同秘密割据相结合”斗争模式,并直属于闽粤赣苏区省委领导。1932年春,闽粤赣省委改福建省委后,大埔县苏区归福建省委领导。大埔县北部(简称埔北)逐渐发展为中共福建省委领导下的县级区域。埔东(第九区)、埔南(第十区)、埔南与饶平三区瓷业区(第十一区)仍隶属于闽粤赣苏区饶和埔县苏区。根据福建省委分配的名额,大埔派曹托生等代表出席了中共福建省第三次临时代表会议,并承担福建省委分配扩红任务100名,大埔一大批赤卫队员北上闽西参加中央红军。1934年1月,埔北代表赖济华还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红军长征后,张鼎丞、谭震林等奉命回闽西,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大埔在其领导下坚持斗争。
在中央苏区的领导下,大埔苏区的党和民众,为革命的胜利、民族的解放、苏区的各项建设,前赴后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一是积极配合党中央建立中央红色交通线及大埔交通中站并用鲜血和生命,使交通线成为“摧不垮打不掉的红色航线”。二是在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二、三、四、五次残酷的“围剿”中,处于中央苏区东南部的大埔苏区民众在党组织领导下积极筹款筹粮,踊跃报名参加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和第五次反“围剿”后中央主力红军安全转移,作出了贡献。三是红军长征中,大埔县数以百计的大埔儿女跟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大部分牺牲在著名的“湘江战役”中,成为长征史上的无名烈士。幸存者继续跟随部队长征,其中知名的有罗明、肖月华、杨兰史、杨辉图、杨永松、萧光等26人,为广东省参加长征人数最多的县。
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埔人民艰苦卓绝,前赴后继,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充分的历史文献资料和革命文物证明,大埔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埔人民对党无限忠诚,为中国革命胜利立下不朽的功勋。
2008年,县委、县政府从大埔发展战略高度出发,把申报中央苏区县的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大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专门成立了以时任县委副书记曾昭明为组长的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申报计划和方案,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申报工作得到全县各镇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在外老领导、老同志的积极支持。
为做好“申苏”工作,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全力以赴做好历史资料和文献的挖掘工作,县老区办、文广局、民政局、档案局等部门领导积极配合;专门召开了各镇分管领导干部会议,全面动员全县人民搜寻革命史迹和文物;申报工作的同志,四出广州,五上福建、江西,拜访了参与中央苏区创建的杨永松、肖光两位老红军,收集整理出大量有说服力的佐证材料和历史文物,精选了主要历史文献资料18篇、回忆与证明材料9篇、文件摘录2篇、主要物证50多件、民国政府有关历史文献档案资料13份、参考史书5部(摘录)、史料摄影照片10张,编成了《要求确认大埔县属于中央苏区范围主要依据》和《关于要求明确认定大埔县属于中央苏区范围的请示》组成配套材料,于2008年6月由曾昭明带队上送省委党史研究室、省老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经专家组审核后终于同意联合具文报中央党史研究室审批。
2009年1月8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以“中史厅函[2009]3号”作出确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今大埔县属中央苏区范围(中央苏区县)”的批复,大埔由此成为广东省第一个被确认的“中央苏区县”。
大埔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恢复了大埔县作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地位。中央苏区县的成功申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为大埔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也为大埔县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