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教育人的德育课程,理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人是生活中的人,学生品德的发展不是离开生活的,他们理解品德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开始。学生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长期以来,在传统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下,旧课程建设方面最大的失误就在于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脱离,课程过于强调道德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把学生局限在道德知识世界里,而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在这种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教学也往往热衷于对学生进行长篇大论的道德说教,把道德仅仅作为一种知识来灌输,试图依靠强制、灌输的方式把道德规范“嫁接”到学生的身上。这种与学生生活世界相去甚远的课程迫使学生在教学中戴着面具,做着痛苦的表演,致使学生感到无尽的厌倦和压抑,从而制约着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针对旧课程的上述弊端,回归生活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强音。新课程设立了三个基本理念:第一个理念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第二个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第三个理念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三个理念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完整体系,字里行间充分地体现了课程内容力求回归学生生活的价值取向。回归生活,就是要以学生生活事件为叙事题材,紧扣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活逻辑,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线索,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和教学的主要依据,必须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新教材的建设,正是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将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法律和国情知识进行有机整合,构建生活主题模块;教材内容的呈现,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选取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事件为主要素材,把道德理论知识的阐述寓于生活实例之中,创设各种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基于情境、案例和问题的探究、体验的学习,激发、引领学生感悟生活、思考人生、积极进行实践,使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较好地实现了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这种生活化的教材,为教学回归生活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因此,新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给教师们的一个启示就是:让学生的生活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用生活事件来激活道德知识,从而把学生从道德知识的窒息中解放出来,让其重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自主建构思想品德。
长期以来,在科学认识论的支配下,课堂教学是教师为教知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学知识而学习;教师是道德的说教者、知识的占有者和灌输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的知识教学,效果低微。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程鲜明的生活化特征,决定了生活才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以提升生活质量为宗旨的教学,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才能实现其应有 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科学认识论的局限,从学生生活世界的视角重新认识和理解教学活动。教学不应再是以教材为媒介的师传生的特殊认识活动,而是一种学生的特殊的生活过程。教学活动不应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而应成为学生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生活化、个性化的过程。
新课程特强调教师不应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把教材当作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全部的课程资源;意味着教学内容应依托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这是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具有 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性,与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和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相比,教材的内容受其时空、地域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内容中引用的案例、材料也难免会显得陈旧、老化。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变通教材中学生不感兴趣、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适时适度地把一些现实生活中更贴近学生的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要善于赋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促使学生的生活是健康的、积极的。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并不是白板一块,而是有着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起着深刻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肥沃土壤。从学科教学的功能来看,思想品德课较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上的引导,促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以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发展,过上健康的、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把握其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努力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回模拟化的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辨认、讨论、分析生活现象,让他们在矛盾冲突中进行正确的价值抉择,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我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针对旧课程的上述弊端,回归生活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强音。新课程设立了三个基本理念:第一个理念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第二个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第三个理念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三个理念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完整体系,字里行间充分地体现了课程内容力求回归学生生活的价值取向。回归生活,就是要以学生生活事件为叙事题材,紧扣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活逻辑,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线索,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和教学的主要依据,必须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新教材的建设,正是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将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法律和国情知识进行有机整合,构建生活主题模块;教材内容的呈现,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选取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事件为主要素材,把道德理论知识的阐述寓于生活实例之中,创设各种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基于情境、案例和问题的探究、体验的学习,激发、引领学生感悟生活、思考人生、积极进行实践,使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较好地实现了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这种生活化的教材,为教学回归生活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因此,新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给教师们的一个启示就是:让学生的生活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用生活事件来激活道德知识,从而把学生从道德知识的窒息中解放出来,让其重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自主建构思想品德。
长期以来,在科学认识论的支配下,课堂教学是教师为教知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学知识而学习;教师是道德的说教者、知识的占有者和灌输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的知识教学,效果低微。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程鲜明的生活化特征,决定了生活才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以提升生活质量为宗旨的教学,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才能实现其应有 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科学认识论的局限,从学生生活世界的视角重新认识和理解教学活动。教学不应再是以教材为媒介的师传生的特殊认识活动,而是一种学生的特殊的生活过程。教学活动不应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而应成为学生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生活化、个性化的过程。
新课程特强调教师不应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把教材当作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全部的课程资源;意味着教学内容应依托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这是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具有 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性,与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和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相比,教材的内容受其时空、地域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内容中引用的案例、材料也难免会显得陈旧、老化。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变通教材中学生不感兴趣、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适时适度地把一些现实生活中更贴近学生的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要善于赋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促使学生的生活是健康的、积极的。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并不是白板一块,而是有着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起着深刻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肥沃土壤。从学科教学的功能来看,思想品德课较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上的引导,促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以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发展,过上健康的、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把握其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努力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回模拟化的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辨认、讨论、分析生活现象,让他们在矛盾冲突中进行正确的价值抉择,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我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