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结线虫病是黄秋葵生产中的重要地下病害,危害黄秋葵植株的生长,降低其产量。采用序列特异性扩增区聚合酶链反应(SCAR-PCR)技術鉴定不同地区黄秋葵上根结线虫的种类,并通过4种不同措施防治黄秋葵根结线虫。结果表明,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和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黄秋葵根结线虫的种类为南方根结线虫,10.2%阿维噻唑膦颗粒剂的防治效果最好,为今后黄秋葵根结线虫病的防治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黄秋葵;根结线虫;SCAR;防治
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 L.)属锦葵科(Malvaceae)秋葵属(Abelmoschus)[1],别称秋葵(okra)、补肾草、咖啡葵等,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20世纪20年代初从印度引入我国,现在国内各地均有栽培。黄秋葵作为一种特色的保健型蔬菜,在广东、福建、山东等地区均有大规模种植[2],在福建省不同地区,每年的黄秋葵种植面积累计达到2 000 hm2,在福建建宁、泰宁和将乐等地区,黄秋葵品种洋辣、痴椒的种植历史已有百年之久[3]。由于黄秋葵生产的规模化、设施化和连作化且绝大部分黄秋葵易受根结线虫侵染[4],根结线虫病已经成为世界上黄秋葵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植物寄生线虫之一,严重影响了黄秋葵的生长和产量[5]。因此,黄秋葵根结线虫病防控技术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内容包括黄秋葵嫁接玫瑰茄砧木[6]、筛选抗病品种[4-5,7-8]等手段。本研究采用序列特异性扩增区聚合酶链反应(SCAR-PCR)快速检测技术鉴定黄秋葵根结线虫种类,并研究不同技术措施对黄秋葵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以期为今后黄秋葵根结线虫病的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参考。1 材料与方法
1.1 SCAR-PCR鉴定
1.1.1 样品采集 于2019年7月分别采集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三明市永安市、莆田市秀屿区黄秋葵生长后期的根样。采样方法以5点式为主,剪去植株地上部后将5~10株黄秋葵的根系放在1个塑料袋中作为根样。
1.1.2 线虫的分离 在解剖镜下直接用挑针挑出发病根样中的雌虫,用液氮处理后于-70 ℃冰箱中保存。
1.1.3 单条线虫DNA的提取 线虫DNA提取参考王江岭等的方法[9]。将单条根结线虫雌虫放入含有8 μL ddH2O、1 μL 10×Ex Taq buffer(Mg2 free)的200 μL PCR管中,在液氮中冷冻1 min后,于95 ℃处理2 min,重复3次,向PCR管中加入1 μL 1 mg/mL蛋白酶K,于65 ℃温育1 h后,于 95 ℃ 静置10 min。用掌上离心机瞬时离心,上清液即可用于PCR扩增或置于-20 ℃冰箱中备用。
1.1.4 PCR引物 本研究采用的SCAR标记引物见表1。
1.1.5 PCR扩增与电泳 PCR扩增反应采用 25 μL 体系,包括5 μLDNA模板,1 μL F引物,1 μL R引物,12.5 μL 2×Taq MasterMix(含染料),4.5 μL ddH2O。PCR扩增程序:94 ℃预变性4 min;94 ℃ 变性30 s,退火30 s(温度参照表1),72 ℃延伸1 min,40个循环;72 ℃延伸10 min,4 ℃保存。取5 μL PCR扩增产物在浓度为1.2%的琼脂糖凝胶上检测扩增片段的大小,以DNA marker DL 2000作为分子量对照。电泳完毕后在溴化乙锭(EB)染液中染色10 min,用凝胶成像仪观察并拍照。
1.2 防治技术研究
1.2.1 材料与药剂 供试黄秋葵品种闽秋葵3号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选育[14]。淡紫拟青霉颗粒剂(含5亿活孢子/g,处理1)、10%阿维菌素颗粒剂(处理2)、10.2%阿维噻唑膦颗粒剂(处理3)、生菜(处理4)种子均为市售。
1.2.2 试验方法 2019年8月,选择根结线虫发生较重的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登科村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蔬菜种植基地进行试验,设3次重复,每个重复设1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24 m2。处理1~3的施药方法严格按照说明进行,处理4为黄秋葵幼苗定植前20 d,在栽培垄两侧条播诱集根结线虫的生菜种子,黄秋葵定植 35 d 后,将生菜连根拔除。黄秋葵移栽60 d后,采用5点随机取样法,每个点取3株,每个小区共取样15株,取样后记录发病级数。CK为清水处理。
1.2.3 根结线虫病分级标准 0级,无根结;1级,仅有少量根结,1% ≤根结百分率
关键词:黄秋葵;根结线虫;SCAR;防治
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 L.)属锦葵科(Malvaceae)秋葵属(Abelmoschus)[1],别称秋葵(okra)、补肾草、咖啡葵等,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20世纪20年代初从印度引入我国,现在国内各地均有栽培。黄秋葵作为一种特色的保健型蔬菜,在广东、福建、山东等地区均有大规模种植[2],在福建省不同地区,每年的黄秋葵种植面积累计达到2 000 hm2,在福建建宁、泰宁和将乐等地区,黄秋葵品种洋辣、痴椒的种植历史已有百年之久[3]。由于黄秋葵生产的规模化、设施化和连作化且绝大部分黄秋葵易受根结线虫侵染[4],根结线虫病已经成为世界上黄秋葵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植物寄生线虫之一,严重影响了黄秋葵的生长和产量[5]。因此,黄秋葵根结线虫病防控技术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内容包括黄秋葵嫁接玫瑰茄砧木[6]、筛选抗病品种[4-5,7-8]等手段。本研究采用序列特异性扩增区聚合酶链反应(SCAR-PCR)快速检测技术鉴定黄秋葵根结线虫种类,并研究不同技术措施对黄秋葵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以期为今后黄秋葵根结线虫病的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参考。1 材料与方法
1.1 SCAR-PCR鉴定
1.1.1 样品采集 于2019年7月分别采集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三明市永安市、莆田市秀屿区黄秋葵生长后期的根样。采样方法以5点式为主,剪去植株地上部后将5~10株黄秋葵的根系放在1个塑料袋中作为根样。
1.1.2 线虫的分离 在解剖镜下直接用挑针挑出发病根样中的雌虫,用液氮处理后于-70 ℃冰箱中保存。
1.1.3 单条线虫DNA的提取 线虫DNA提取参考王江岭等的方法[9]。将单条根结线虫雌虫放入含有8 μL ddH2O、1 μL 10×Ex Taq buffer(Mg2 free)的200 μL PCR管中,在液氮中冷冻1 min后,于95 ℃处理2 min,重复3次,向PCR管中加入1 μL 1 mg/mL蛋白酶K,于65 ℃温育1 h后,于 95 ℃ 静置10 min。用掌上离心机瞬时离心,上清液即可用于PCR扩增或置于-20 ℃冰箱中备用。
1.1.4 PCR引物 本研究采用的SCAR标记引物见表1。
1.1.5 PCR扩增与电泳 PCR扩增反应采用 25 μL 体系,包括5 μLDNA模板,1 μL F引物,1 μL R引物,12.5 μL 2×Taq MasterMix(含染料),4.5 μL ddH2O。PCR扩增程序:94 ℃预变性4 min;94 ℃ 变性30 s,退火30 s(温度参照表1),72 ℃延伸1 min,40个循环;72 ℃延伸10 min,4 ℃保存。取5 μL PCR扩增产物在浓度为1.2%的琼脂糖凝胶上检测扩增片段的大小,以DNA marker DL 2000作为分子量对照。电泳完毕后在溴化乙锭(EB)染液中染色10 min,用凝胶成像仪观察并拍照。
1.2 防治技术研究
1.2.1 材料与药剂 供试黄秋葵品种闽秋葵3号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选育[14]。淡紫拟青霉颗粒剂(含5亿活孢子/g,处理1)、10%阿维菌素颗粒剂(处理2)、10.2%阿维噻唑膦颗粒剂(处理3)、生菜(处理4)种子均为市售。
1.2.2 试验方法 2019年8月,选择根结线虫发生较重的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登科村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蔬菜种植基地进行试验,设3次重复,每个重复设1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24 m2。处理1~3的施药方法严格按照说明进行,处理4为黄秋葵幼苗定植前20 d,在栽培垄两侧条播诱集根结线虫的生菜种子,黄秋葵定植 35 d 后,将生菜连根拔除。黄秋葵移栽60 d后,采用5点随机取样法,每个点取3株,每个小区共取样15株,取样后记录发病级数。CK为清水处理。
1.2.3 根结线虫病分级标准 0级,无根结;1级,仅有少量根结,1% ≤根结百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