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之一,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个性。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课上要读出“味”来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学生能够把课文读出来,有感情地读出来,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不同的人对文章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情,能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教师要把好以下两关。
第一关,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这要当作硬任务来抓,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人都达到要求,教师要“严”字当头,连标点符号也能不放过,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都要读出来,并且读出不同来。该记的要记住,该背的要能背。如在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要求学生全部背诵下来,并要会断句,标点和章节都要读出来,并以此文为主,开展朗读比赛。这次比赛全体学生不仅顺利过关,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关,要求学生读懂。要求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来,读到课文里面去,进入角色。开始时教师可以范读,甚至领读,要像窦桂梅老师那样,一句一句地教,让学生走进课文当中,将课文读出感情来,读出纸面背后的意思来。根据不同的文章,还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朱自清的《背影》,体现父子情感,文章写到父亲的最后一次来信,“举箸不便,惟膀子疼痛,我在晶莹的泪光中,看见了父亲的背影”。读到这里问学生:“你会想到什么?说说你的感受。”学生是会产生共鸣的。而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和《故乡》两文时,要求学生从文体、写作手法、人物心理、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发出感叹:“鲁迅不愧是我国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能看透当时的社会,用笔作为战斗的武器,打破封建观念,冲破束缚,激发人们创造新生活的斗志。他是一代文豪,是文学巨匠。”学生能有这样的感言,是因为对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后,理解得较为透彻,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些方法都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课下要读出“量”来
毋庸置疑,要提高阅读能力,单靠教科书和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从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总是有近乎雷同的答案。因此,要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激发阅读兴趣是开发课外阅读的原动力。人们常说文艺作品对读者起作用的方式是“潜移默化,感染熏陶”,而兴趣又是“潜移默化,感染熏陶”的前提,再好的课外书,如果阅读的人对它没有兴趣,就不可能完成对它的阅读,更不可能受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启发、引导。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教师为学生推荐高层次的作品,使之产生兴趣。折服权威、崇拜名人是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之一。他们纯洁幼稚、热情冲动,一旦崇拜某人某事便会着迷,而优秀的作家、作品往往也具有权威性。我们可以利用头脑中的权威意识和名人效应,把优秀作家、作品的权威地位和名人对其经典性的评价介绍给学生,引起他们对作品的关注。而名家的作品往往也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产生阅读欲望。所以一定要认真审慎地选读品位高、质量好的书,这样才能获得有益的知识营养和精神粮食。而且,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的确有限,实在不容随意耗费,教师应指导学生择优阅读。
二是关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尽量把这种兴趣导向阅读。比如重大社会新闻往往是学生关心的热点,可以利用他们在这方面的热情,由此及彼推荐有关的读物供其阅读。如电视剧《西游记》受到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教师可以由此激发学生阅读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再延伸到四大名著。
另外,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就能拓宽视野,在语文学习中得心应手,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要做好阅读积累的工作,就要做好读书笔记。一个未见过的字、词、成语、一个精彩的句子、一段优美典雅的话、一个典型的事例、读后的感想、鉴赏评价等,都可以记到读书笔记上。经过初中三年的不断积累,就能形成一笔数量可观的资源,使学生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
校园是一方净土,是读书的圣地,我们要努力在校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得整个校园成为学生广泛自主阅读的文学百花园。为此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
1.在能力范围内切实有效地为学生减负
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要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和建构低负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任务力求在课内完成,作业要精选,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完成,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2.充分利用图书馆
可以合理安排学校图书阅览室的开放时间,充分发挥图书阅览室的效益,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读书难”、“借书难”的问题,让图书馆真正为广大学生服务。
3.建立班级图书角
为了使课外阅读健康有效地开展下去,还得从物质上给予保证,建立班级“互助”图书角。几个班级的学生联合起来,大家凑些书籍、报刊、杂志,教师为学生提供可供中学生阅读的书目,学生自主选择购买、订阅,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和阅读。
自主性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长期坚持。而习惯一旦养成,就会终身受益。
“打铁要靠本身硬”。教师要上好阅读课,当然要靠过硬的阅读分析的真本领,但更要悉心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读开阔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视野,以读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阅读是基础,阅读课底子打得扎实,打得深厚,语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责任编辑 吕 行)
一、课上要读出“味”来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学生能够把课文读出来,有感情地读出来,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不同的人对文章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情,能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教师要把好以下两关。
第一关,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这要当作硬任务来抓,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人都达到要求,教师要“严”字当头,连标点符号也能不放过,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都要读出来,并且读出不同来。该记的要记住,该背的要能背。如在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要求学生全部背诵下来,并要会断句,标点和章节都要读出来,并以此文为主,开展朗读比赛。这次比赛全体学生不仅顺利过关,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关,要求学生读懂。要求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来,读到课文里面去,进入角色。开始时教师可以范读,甚至领读,要像窦桂梅老师那样,一句一句地教,让学生走进课文当中,将课文读出感情来,读出纸面背后的意思来。根据不同的文章,还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朱自清的《背影》,体现父子情感,文章写到父亲的最后一次来信,“举箸不便,惟膀子疼痛,我在晶莹的泪光中,看见了父亲的背影”。读到这里问学生:“你会想到什么?说说你的感受。”学生是会产生共鸣的。而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和《故乡》两文时,要求学生从文体、写作手法、人物心理、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发出感叹:“鲁迅不愧是我国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能看透当时的社会,用笔作为战斗的武器,打破封建观念,冲破束缚,激发人们创造新生活的斗志。他是一代文豪,是文学巨匠。”学生能有这样的感言,是因为对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后,理解得较为透彻,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些方法都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课下要读出“量”来
毋庸置疑,要提高阅读能力,单靠教科书和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从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总是有近乎雷同的答案。因此,要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激发阅读兴趣是开发课外阅读的原动力。人们常说文艺作品对读者起作用的方式是“潜移默化,感染熏陶”,而兴趣又是“潜移默化,感染熏陶”的前提,再好的课外书,如果阅读的人对它没有兴趣,就不可能完成对它的阅读,更不可能受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启发、引导。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教师为学生推荐高层次的作品,使之产生兴趣。折服权威、崇拜名人是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之一。他们纯洁幼稚、热情冲动,一旦崇拜某人某事便会着迷,而优秀的作家、作品往往也具有权威性。我们可以利用头脑中的权威意识和名人效应,把优秀作家、作品的权威地位和名人对其经典性的评价介绍给学生,引起他们对作品的关注。而名家的作品往往也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产生阅读欲望。所以一定要认真审慎地选读品位高、质量好的书,这样才能获得有益的知识营养和精神粮食。而且,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的确有限,实在不容随意耗费,教师应指导学生择优阅读。
二是关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尽量把这种兴趣导向阅读。比如重大社会新闻往往是学生关心的热点,可以利用他们在这方面的热情,由此及彼推荐有关的读物供其阅读。如电视剧《西游记》受到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教师可以由此激发学生阅读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再延伸到四大名著。
另外,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就能拓宽视野,在语文学习中得心应手,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要做好阅读积累的工作,就要做好读书笔记。一个未见过的字、词、成语、一个精彩的句子、一段优美典雅的话、一个典型的事例、读后的感想、鉴赏评价等,都可以记到读书笔记上。经过初中三年的不断积累,就能形成一笔数量可观的资源,使学生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
校园是一方净土,是读书的圣地,我们要努力在校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得整个校园成为学生广泛自主阅读的文学百花园。为此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
1.在能力范围内切实有效地为学生减负
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要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和建构低负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任务力求在课内完成,作业要精选,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完成,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2.充分利用图书馆
可以合理安排学校图书阅览室的开放时间,充分发挥图书阅览室的效益,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读书难”、“借书难”的问题,让图书馆真正为广大学生服务。
3.建立班级图书角
为了使课外阅读健康有效地开展下去,还得从物质上给予保证,建立班级“互助”图书角。几个班级的学生联合起来,大家凑些书籍、报刊、杂志,教师为学生提供可供中学生阅读的书目,学生自主选择购买、订阅,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和阅读。
自主性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长期坚持。而习惯一旦养成,就会终身受益。
“打铁要靠本身硬”。教师要上好阅读课,当然要靠过硬的阅读分析的真本领,但更要悉心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读开阔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视野,以读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阅读是基础,阅读课底子打得扎实,打得深厚,语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