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虚拟数字博物馆的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科教与传播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对非物质文化产生的过程、展品独特性特征展陈方式以及浏览过程中的交互性和体验性方式的研究有所欠缺。本文以具有扁平化和动态性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州皮影为研究对象,进行皮影数据库的建立及符号库的应用研究。以皮影人物定制和戏曲场景对白组合两个方面进行交互性组织框架的创建,以充分发挥虚拟数字博物馆的形态及浏览方式自由性与视觉体验互动方面的优势。立足皮影自身的符号特征研究,尊重其真实性、文化性和进行时代性延续的根本,为其他类型展品的虚拟数字博物馆在交互性和体验性的多样性提供一定的方法参照。
【关键词】复州皮影;虚拟数字博物馆;交互;体验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一、复州皮影与形象特征
中国辽南皮影是中国皮影艺术体系中的重要支脉,据《盖县志》记载:皮影是从清中期从关内过来的,辽南皮影分南北两派南派,复州则是南北两派都有的地方[1],主要分布在海城、营口、岫岩、普兰店、盖州、瓦房店等地。复州皮影经历活跃、迫停、兴复几个阶段,目前,长篇、大剧、小剧种类较多,但传承情况及创新延伸形式不容乐观;与海宁皮影相比,缺少对于整个城市的文化代表和文化立场的整体统筹。[2]
(一)静态扁平化特征
皮影艺术的主要形象特征是扁平化,这与独特的工艺材料与展演光影表现形式密切关联。由于皮影融合了剪纸镂空艺术的抽象性,同时要传达戏剧人物生、旦、净、末、丑形象的丰富性,会对皮影进行局部特征的着重刻画和夸张处理(见表1花小儿形象)。重点采用阳刻与阴刻(见表1)的方式对于面部特征的表达,准确反映出人物的年龄和性格。同时,通过戳子纹样表达人物身份,职业和地位信息。二维人物形象通过光影投射,显现出三维特征,利用人物关系和对故事情节的组织,逐渐延伸了视觉上对于人物活动空间,引导观众对故事发生的场景进行还原联想。扁平化的处理,也考虑到方便展演“捻、拔、提、按、挑、压”操控及储存携带。
虚拟数字博物馆网站平台是浏览者了解皮影戏及皮影文化的第一窗口,主要应用于移动端,在图文版式、色彩搭配和内容的简洁准确性表达等方面进行调研和考究。网站基本的框架按钮包含缘起、版派介绍、传承人及传承谱系、制作工艺与技艺、表现形式、推广应用、多媒体交互平台、数字网络游戏平台以及数字评价系统等部分。[3]展示平台的核心是皮影数据库的建立。研究平台的建立和研究的开展,都将以数字化平台和数字技术为手段,因此,研究的主要工作是将前期搜集到的资料成果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化档案,即数字化存档。[4]皮影数据库的完整和丰富决定了皮影体验的多样性,为皮影符号体系的提取和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多种选择。
(二)虚拟数字博物馆的空间叙事性
皮影的静态特征与一般非遗性质或馆藏文物物品匹别较少,但在展示方式上却有较大区别,这就是皮影戏表现力和生命力的动态特征。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前的对于皮影的静态展示过多,缺少契合皮影动态特征的实体展示形式,在这一方面虚拟空间的展示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个缺陷。
皮影戏中的空间过渡和情节发展,对虚拟空间的串联过渡有重要的启示。如图1,同样以经典皮影戏《西厢记》室内外场景局部元素组织关系分析为例,皮影戏表演主要通过场景布置进行空间的暗示,室內场景的营造通过建筑与室内的空间嵌套实现,将视线引向视觉中心;室外场景的营造依靠建筑、景观边界与人物场景形成三段并列式的布局。在大的嵌套或并列基础上,通过局部特征较为明显的装饰元素例如家具、花草台进行空间氛围的营造。
人物形象也是空间过渡的重要方式,其中头茬模块样式在同一地方皮影戏中形象相对固定,戳子模块则会根据剧情需要进行更换,并辅助道具布景传达不同空间的过渡和转场。
个性化皮影定制的前提是以皮影数据库的建立为基础的,通过数据库的建立方便不同地域和角色的皮影形象进行提取。利用解构的原则与人的性格、年龄、身份和图像信息进行形象的匹配,同时利用动作库或图像捕捉技术进行动作模拟,弥补了实体博物馆中现场互动周围干扰或排队对于体验的影响。
(二)基于经典片段对白及戏曲场景定制下的古戏新编
除了皮影动态性展演形式能够有吸引力,各种地域性的唱腔和经典对白也能够引起浏览者的兴趣。由于以往对于皮影的传承都是以形象传承为主,导致皮影戏中唱腔唱词的神秘色彩越来越重,这对皮影戏的传承影响不利。基于对白音频的经典片段改编,既能够实现场景和人物的形象定利互动,又能够通过自身声音的语音语调表达,更加深切地体会戏剧中的情感,是能够全面参与和体验皮影传承创新的重要形式。
四、总结
通过对皮影静态扁平化特征的分析,为数据库的平台应用提供了分类和元素化应用框架。动态性特征是皮影戏的灵魂,也是虚拟数字博物馆应用的优势。在虚拟展示空间设计中,借鉴传统皮影戏中人物和场景的空间过渡进行虚拟展馆的场景还原,同时以个性化的形象定制和声音对白深入体验和参与到皮影戏曲的编曲展演中。
数字虚拟博物馆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体验的品质和深度,是未来非遗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非遗数据库在建立的过程中重视对展示物品的特征分析,只有在此基础之上的形式开发才有助于非遗文化的良性延续,从而发挥其在科教和教育传播上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力群.中国民俗传承:皮影[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4):109.
[2]郑晓丽.城市皮影戏传承发展探析——以复州和海宁皮影戏比较为例[J].大连大学学报,2016(4):100.
[3]达妮莎,姚远.复州皮影数字博物馆的视觉体验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1(2):92.
[4]姚远.复州皮影的数字化保护与再生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21.
作者简介:郭剑(1988-),男,汉族,山东省临朐县,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理论与方法。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基于主流文化下的辽宁省复州皮影戏保护、传承的方法研究(项目编号:L19CKG002)。
【关键词】复州皮影;虚拟数字博物馆;交互;体验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一、复州皮影与形象特征
中国辽南皮影是中国皮影艺术体系中的重要支脉,据《盖县志》记载:皮影是从清中期从关内过来的,辽南皮影分南北两派南派,复州则是南北两派都有的地方[1],主要分布在海城、营口、岫岩、普兰店、盖州、瓦房店等地。复州皮影经历活跃、迫停、兴复几个阶段,目前,长篇、大剧、小剧种类较多,但传承情况及创新延伸形式不容乐观;与海宁皮影相比,缺少对于整个城市的文化代表和文化立场的整体统筹。[2]
(一)静态扁平化特征
皮影艺术的主要形象特征是扁平化,这与独特的工艺材料与展演光影表现形式密切关联。由于皮影融合了剪纸镂空艺术的抽象性,同时要传达戏剧人物生、旦、净、末、丑形象的丰富性,会对皮影进行局部特征的着重刻画和夸张处理(见表1花小儿形象)。重点采用阳刻与阴刻(见表1)的方式对于面部特征的表达,准确反映出人物的年龄和性格。同时,通过戳子纹样表达人物身份,职业和地位信息。二维人物形象通过光影投射,显现出三维特征,利用人物关系和对故事情节的组织,逐渐延伸了视觉上对于人物活动空间,引导观众对故事发生的场景进行还原联想。扁平化的处理,也考虑到方便展演“捻、拔、提、按、挑、压”操控及储存携带。
虚拟数字博物馆网站平台是浏览者了解皮影戏及皮影文化的第一窗口,主要应用于移动端,在图文版式、色彩搭配和内容的简洁准确性表达等方面进行调研和考究。网站基本的框架按钮包含缘起、版派介绍、传承人及传承谱系、制作工艺与技艺、表现形式、推广应用、多媒体交互平台、数字网络游戏平台以及数字评价系统等部分。[3]展示平台的核心是皮影数据库的建立。研究平台的建立和研究的开展,都将以数字化平台和数字技术为手段,因此,研究的主要工作是将前期搜集到的资料成果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化档案,即数字化存档。[4]皮影数据库的完整和丰富决定了皮影体验的多样性,为皮影符号体系的提取和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多种选择。
(二)虚拟数字博物馆的空间叙事性
皮影的静态特征与一般非遗性质或馆藏文物物品匹别较少,但在展示方式上却有较大区别,这就是皮影戏表现力和生命力的动态特征。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前的对于皮影的静态展示过多,缺少契合皮影动态特征的实体展示形式,在这一方面虚拟空间的展示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个缺陷。
皮影戏中的空间过渡和情节发展,对虚拟空间的串联过渡有重要的启示。如图1,同样以经典皮影戏《西厢记》室内外场景局部元素组织关系分析为例,皮影戏表演主要通过场景布置进行空间的暗示,室內场景的营造通过建筑与室内的空间嵌套实现,将视线引向视觉中心;室外场景的营造依靠建筑、景观边界与人物场景形成三段并列式的布局。在大的嵌套或并列基础上,通过局部特征较为明显的装饰元素例如家具、花草台进行空间氛围的营造。
人物形象也是空间过渡的重要方式,其中头茬模块样式在同一地方皮影戏中形象相对固定,戳子模块则会根据剧情需要进行更换,并辅助道具布景传达不同空间的过渡和转场。
个性化皮影定制的前提是以皮影数据库的建立为基础的,通过数据库的建立方便不同地域和角色的皮影形象进行提取。利用解构的原则与人的性格、年龄、身份和图像信息进行形象的匹配,同时利用动作库或图像捕捉技术进行动作模拟,弥补了实体博物馆中现场互动周围干扰或排队对于体验的影响。
(二)基于经典片段对白及戏曲场景定制下的古戏新编
除了皮影动态性展演形式能够有吸引力,各种地域性的唱腔和经典对白也能够引起浏览者的兴趣。由于以往对于皮影的传承都是以形象传承为主,导致皮影戏中唱腔唱词的神秘色彩越来越重,这对皮影戏的传承影响不利。基于对白音频的经典片段改编,既能够实现场景和人物的形象定利互动,又能够通过自身声音的语音语调表达,更加深切地体会戏剧中的情感,是能够全面参与和体验皮影传承创新的重要形式。
四、总结
通过对皮影静态扁平化特征的分析,为数据库的平台应用提供了分类和元素化应用框架。动态性特征是皮影戏的灵魂,也是虚拟数字博物馆应用的优势。在虚拟展示空间设计中,借鉴传统皮影戏中人物和场景的空间过渡进行虚拟展馆的场景还原,同时以个性化的形象定制和声音对白深入体验和参与到皮影戏曲的编曲展演中。
数字虚拟博物馆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体验的品质和深度,是未来非遗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非遗数据库在建立的过程中重视对展示物品的特征分析,只有在此基础之上的形式开发才有助于非遗文化的良性延续,从而发挥其在科教和教育传播上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力群.中国民俗传承:皮影[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4):109.
[2]郑晓丽.城市皮影戏传承发展探析——以复州和海宁皮影戏比较为例[J].大连大学学报,2016(4):100.
[3]达妮莎,姚远.复州皮影数字博物馆的视觉体验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1(2):92.
[4]姚远.复州皮影的数字化保护与再生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21.
作者简介:郭剑(1988-),男,汉族,山东省临朐县,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理论与方法。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基于主流文化下的辽宁省复州皮影戏保护、传承的方法研究(项目编号:L19CKG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