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要以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为前提,并以提升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目标,在音乐渗透于小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选取音乐,并让学生体验到音乐音响效果下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为音乐所吸引,为音乐所陶醉,并在欣赏音乐之美的过程中,陶冶小学生的性能,净化小学生的心灵,产生较好的音乐审美趣味。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基础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之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教学内容中,音乐教学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它不仅要传授学生以必要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内在的兴趣,以及对音乐鉴赏和审美的能力,要关注在小学生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性,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进行多样化的音乐教学,从而使小学生建构良好的音乐情感和科学的价值观体系。
一、小学音乐知识教学中的审美内涵特性
音乐打动人心的要点在于它能够与人的个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特殊的音乐语言中,欣赏者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节奏、速度、强弱的对比,通过对音乐的聆听,可以在体验音乐之美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且音乐还蕴含有不同层面的审美特性:
(一)音乐审美教学中的情感性
音乐教学的情感性是音乐审美过程中的心理特性,它在不同音乐的速度、节奏、强弱的变化中,抒发了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进行音乐基本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强调音乐的审美特性之一——情感性,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再现,并从音乐的情感、情境、涵义之美完整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音乐技能的演唱更为自然而富于情感,在好的声音、准确的音高、强烈的音乐表现力的渲染之下,演绎出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性。
(二)音乐审美教学的表现特性
音乐的审美教学还要注重音乐的表演特性,要让优秀的音乐作品富于感染力,就需要良好的表现能力,要通过对音乐的表演赋予音乐全新的生命,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向学生讲解音乐作品相关的创作背景内容等,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作品的特殊风格,同时,还可以对音乐进行适当的舞蹈创编,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个性化的理解,进行舞蹈创编,用富于张力的舞蹈动作,完善地演绎和传达音乐的内涵,表现出音乐作品的不同风格。
(三)音乐审美教学的实践特性
音乐审美教学还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形式,它通过演唱和演奏的方式,进行音乐的表达,为了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轻松自如地学习,需要把握音乐演唱和演奏之中的强弱记号、歌曲风格、节拍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根据歌曲的节奏特点,设计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要素中的作用和意义,产生真正的、实践意义上的音乐审美体验。
(四)音乐审美教学中的创作特性
音乐审美教学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创作欲望,它在提升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在学生随口哼唱、简单节奏敲击的过程中,产生即兴的想象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既有的歌词,进行自我的想象和编排,以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前提,根据自己的想象恣意发挥,创作出具有个性化内容的音乐作品。
二、提升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音乐审美教学误区,树立正确的小学音乐教学观
在小学音乐教学之中,不能过于关注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避免对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过度关注或过度弱化。要以音乐审美教学为核心,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选取适宜的音乐教学方法,增强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纠正学生的音准问题,还要引导小学生注意歌曲演唱之时的自我情绪控制和音乐强弱控制,培养学生以音乐审美为重点的音乐学习,增强小学生的音乐创作意识和观念。
(二)音乐知识的审美教学策略
1.模仿记忆音乐教学法
在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教学中,可以引入自然的模仿方式,让小学生对教师的语言、形体和动作、演唱技巧等,进行自然的重复和模仿,这是对低年级小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音乐节奏的模仿式训练,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音乐基础知识中的“小附点、切分、前十六、后十六”等音乐术语的理解有限,对音乐的节奏及其组合也不是特别清晰,可以采用模仿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记忆,如在讲解切分节奏连接一个小附点的音乐中,如果单纯分析每个音符地时值,对于小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而,可以让学生认真聆听教师拍打的节奏,并进行模仿式的记忆,在短时记忆的条件下,模仿击打出音乐节奏,使学生快速地把握音乐节奏。还有对四三拍节奏的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模仿和想象三角形的画法,对学生进行感性的节拍训练。
2.对比教学法
不同音乐的审美特点和风格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尤其是具有强烈反差的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更为清晰地对音乐作品进行记忆。例如:让学生欣赏《船歌》和《龙船调》,可以让学生对比这两首音乐作品的不同风格和特点,从这两首歌曲的速度、音乐体裁、地域文化等,进行区分和辨别,然后融合端午节划龙舟的风俗,用方言演唱“哪个来推我吗?”、“我就来推你嘛”,让学生在对比之下,了解不同歌曲的曲调、曲式、旋律、体裁风格,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这种对比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在节奏训练中采用,也可以在音乐术语、连跳音的对比中采用,让学生熟悉不同的音乐魅力。
3.情感共鸣引导法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竞技类比赛场上缓缓升起的时候,最为催人泪下,能够唤起人们心中共同的情感,那就是发自内心的祖国自豪感和荣誉感,在教唱这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候,可以由我国的国旗导入,让小学生了解国旗的颜色、形状等,并对《国歌》创作者进行了解,在知道了国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的前提下,能够使学生产生对歌曲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果没有渗透爱国主義情感,只是让学生反复地演唱歌曲的旋律,而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背景,产生怜惜现代幸福生活的情感,则是不成功的音乐教学。在音乐作品的教学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题材内容,并把握好音乐歌唱的要素内容,从而表达出音乐作品所蕴含的内涵与情感。 4.审美想象引导法
在对小学生的音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欣赏地方民歌,在学生接触到生动、活泼、热辣的民歌时,可以运用想象的引导方法,一提到民歌,就可以联想到相关的地方民俗及场景,如:《关东大秧歌》是东北典型的民歌,在这首民歌欣赏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东北人民手舞红绸、摆动身躯,欢天喜地表达庆祝和愉悦之情的场景,让学生运用红绸、扇子、手绢、鼓等进入民歌演唱的学习,并且还可以联系东北特定地域文化和风俗特点,让学生在歌曲演唱的同时联想到东北特有的文化特点和音乐风格,进行音乐的审美欣赏和学习。还有一些音乐作品,其旋律较为轻盈、舒缓,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高山绿水、泉水潺潺;在欣赏音乐《野蜂飞舞》时,可以联想到盛夏时节野蜂采花忙的场景。等等。
三、音乐技能的审美教学策略
(一)激发小学生兴趣的教学法
小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需要激发,在小学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兴趣法,激发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兴趣,调动学生学音乐的兴趣,对小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可以有多种方法,如:谜语导人、图片导人等,教师还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角色的扮演,从而让学生喜爱音乐学习。例如:在《这是什么》这首歌曲的音乐欣赏和学习中,可以采用谜语导人的兴趣激发法,让学生猜一个谜语:会说却没有嘴,会走却没有腿,但是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简单的谜语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在猜谜的过程中对歌词进行记忆,并将音乐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轻松自然地理解音乐的特点和内容,也容易对歌曲进行轻松的记忆和学习。还有在学习音乐作品《大鹿》的歌曲时,可以从动物的相关故事入手,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集中记忆的前提下,增强对音乐的欣赏理解能力,同时,还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动作的创编,在小学生扮演相应动物角色的过程中,感受到歌曲的速度和节奏,并体验到歌曲所描绘的情境,对于音乐审美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体态教学法
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节奏感强、富于民族风情的音乐,可以结合舞蹈动作,让学生的身体跟随音乐的节拍进行律动,在富于韵律的音乐表现形式下,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进行音乐的学习。例如:在模仿傣族民族歌曲《金孔雀》时,可以引领学生模仿一些关于孔雀舞蹈的简单动作,如:拇指和食指对捏、其他指头高翘的孔雀头冠动作,并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自然地舞动身体,从而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学习到民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真正体验和享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美。
(三)多通道审美的CAI音乐教学法
也即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它是指音乐教师利用图片、动画的形式,播放音乐课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音乐每一小节的第一拍有一个节奏提示,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有益的帮助,对于把握音乐的节奏有极大的辅助功能,在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演唱同步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多通道的音乐审美。
四、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生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音乐导入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提高审美品位,在教师精心创设的音乐情境中,感受到不同音樂的风格和特点,理解音乐作品内在的思想内涵,逐步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艺术感,净化小学生的心灵,达到提升音乐艺术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基础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之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教学内容中,音乐教学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它不仅要传授学生以必要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内在的兴趣,以及对音乐鉴赏和审美的能力,要关注在小学生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性,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进行多样化的音乐教学,从而使小学生建构良好的音乐情感和科学的价值观体系。
一、小学音乐知识教学中的审美内涵特性
音乐打动人心的要点在于它能够与人的个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特殊的音乐语言中,欣赏者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节奏、速度、强弱的对比,通过对音乐的聆听,可以在体验音乐之美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且音乐还蕴含有不同层面的审美特性:
(一)音乐审美教学中的情感性
音乐教学的情感性是音乐审美过程中的心理特性,它在不同音乐的速度、节奏、强弱的变化中,抒发了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进行音乐基本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强调音乐的审美特性之一——情感性,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再现,并从音乐的情感、情境、涵义之美完整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音乐技能的演唱更为自然而富于情感,在好的声音、准确的音高、强烈的音乐表现力的渲染之下,演绎出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性。
(二)音乐审美教学的表现特性
音乐的审美教学还要注重音乐的表演特性,要让优秀的音乐作品富于感染力,就需要良好的表现能力,要通过对音乐的表演赋予音乐全新的生命,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向学生讲解音乐作品相关的创作背景内容等,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作品的特殊风格,同时,还可以对音乐进行适当的舞蹈创编,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个性化的理解,进行舞蹈创编,用富于张力的舞蹈动作,完善地演绎和传达音乐的内涵,表现出音乐作品的不同风格。
(三)音乐审美教学的实践特性
音乐审美教学还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形式,它通过演唱和演奏的方式,进行音乐的表达,为了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轻松自如地学习,需要把握音乐演唱和演奏之中的强弱记号、歌曲风格、节拍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根据歌曲的节奏特点,设计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要素中的作用和意义,产生真正的、实践意义上的音乐审美体验。
(四)音乐审美教学中的创作特性
音乐审美教学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创作欲望,它在提升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在学生随口哼唱、简单节奏敲击的过程中,产生即兴的想象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既有的歌词,进行自我的想象和编排,以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前提,根据自己的想象恣意发挥,创作出具有个性化内容的音乐作品。
二、提升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音乐审美教学误区,树立正确的小学音乐教学观
在小学音乐教学之中,不能过于关注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避免对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过度关注或过度弱化。要以音乐审美教学为核心,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选取适宜的音乐教学方法,增强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纠正学生的音准问题,还要引导小学生注意歌曲演唱之时的自我情绪控制和音乐强弱控制,培养学生以音乐审美为重点的音乐学习,增强小学生的音乐创作意识和观念。
(二)音乐知识的审美教学策略
1.模仿记忆音乐教学法
在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教学中,可以引入自然的模仿方式,让小学生对教师的语言、形体和动作、演唱技巧等,进行自然的重复和模仿,这是对低年级小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音乐节奏的模仿式训练,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音乐基础知识中的“小附点、切分、前十六、后十六”等音乐术语的理解有限,对音乐的节奏及其组合也不是特别清晰,可以采用模仿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记忆,如在讲解切分节奏连接一个小附点的音乐中,如果单纯分析每个音符地时值,对于小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而,可以让学生认真聆听教师拍打的节奏,并进行模仿式的记忆,在短时记忆的条件下,模仿击打出音乐节奏,使学生快速地把握音乐节奏。还有对四三拍节奏的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模仿和想象三角形的画法,对学生进行感性的节拍训练。
2.对比教学法
不同音乐的审美特点和风格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尤其是具有强烈反差的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更为清晰地对音乐作品进行记忆。例如:让学生欣赏《船歌》和《龙船调》,可以让学生对比这两首音乐作品的不同风格和特点,从这两首歌曲的速度、音乐体裁、地域文化等,进行区分和辨别,然后融合端午节划龙舟的风俗,用方言演唱“哪个来推我吗?”、“我就来推你嘛”,让学生在对比之下,了解不同歌曲的曲调、曲式、旋律、体裁风格,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这种对比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在节奏训练中采用,也可以在音乐术语、连跳音的对比中采用,让学生熟悉不同的音乐魅力。
3.情感共鸣引导法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竞技类比赛场上缓缓升起的时候,最为催人泪下,能够唤起人们心中共同的情感,那就是发自内心的祖国自豪感和荣誉感,在教唱这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候,可以由我国的国旗导入,让小学生了解国旗的颜色、形状等,并对《国歌》创作者进行了解,在知道了国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的前提下,能够使学生产生对歌曲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果没有渗透爱国主義情感,只是让学生反复地演唱歌曲的旋律,而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背景,产生怜惜现代幸福生活的情感,则是不成功的音乐教学。在音乐作品的教学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题材内容,并把握好音乐歌唱的要素内容,从而表达出音乐作品所蕴含的内涵与情感。 4.审美想象引导法
在对小学生的音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欣赏地方民歌,在学生接触到生动、活泼、热辣的民歌时,可以运用想象的引导方法,一提到民歌,就可以联想到相关的地方民俗及场景,如:《关东大秧歌》是东北典型的民歌,在这首民歌欣赏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东北人民手舞红绸、摆动身躯,欢天喜地表达庆祝和愉悦之情的场景,让学生运用红绸、扇子、手绢、鼓等进入民歌演唱的学习,并且还可以联系东北特定地域文化和风俗特点,让学生在歌曲演唱的同时联想到东北特有的文化特点和音乐风格,进行音乐的审美欣赏和学习。还有一些音乐作品,其旋律较为轻盈、舒缓,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高山绿水、泉水潺潺;在欣赏音乐《野蜂飞舞》时,可以联想到盛夏时节野蜂采花忙的场景。等等。
三、音乐技能的审美教学策略
(一)激发小学生兴趣的教学法
小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需要激发,在小学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兴趣法,激发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兴趣,调动学生学音乐的兴趣,对小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可以有多种方法,如:谜语导人、图片导人等,教师还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角色的扮演,从而让学生喜爱音乐学习。例如:在《这是什么》这首歌曲的音乐欣赏和学习中,可以采用谜语导人的兴趣激发法,让学生猜一个谜语:会说却没有嘴,会走却没有腿,但是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简单的谜语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在猜谜的过程中对歌词进行记忆,并将音乐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轻松自然地理解音乐的特点和内容,也容易对歌曲进行轻松的记忆和学习。还有在学习音乐作品《大鹿》的歌曲时,可以从动物的相关故事入手,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集中记忆的前提下,增强对音乐的欣赏理解能力,同时,还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动作的创编,在小学生扮演相应动物角色的过程中,感受到歌曲的速度和节奏,并体验到歌曲所描绘的情境,对于音乐审美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体态教学法
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节奏感强、富于民族风情的音乐,可以结合舞蹈动作,让学生的身体跟随音乐的节拍进行律动,在富于韵律的音乐表现形式下,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进行音乐的学习。例如:在模仿傣族民族歌曲《金孔雀》时,可以引领学生模仿一些关于孔雀舞蹈的简单动作,如:拇指和食指对捏、其他指头高翘的孔雀头冠动作,并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自然地舞动身体,从而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学习到民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真正体验和享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美。
(三)多通道审美的CAI音乐教学法
也即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它是指音乐教师利用图片、动画的形式,播放音乐课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音乐每一小节的第一拍有一个节奏提示,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有益的帮助,对于把握音乐的节奏有极大的辅助功能,在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演唱同步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多通道的音乐审美。
四、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生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音乐导入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提高审美品位,在教师精心创设的音乐情境中,感受到不同音樂的风格和特点,理解音乐作品内在的思想内涵,逐步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艺术感,净化小学生的心灵,达到提升音乐艺术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