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育的教育系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与成长需要,实行“五位一体”育化学生,推动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发展成为当下基础教育直面的问题。文章结合调查走访的访谈记录与查询的资料,剖析并总结了当前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瓶颈,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以“内外联动,双向开放”为目标的教师、学校、社会三方联动的解决对策,以期助力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3-0002-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背景下,中小学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活动开展,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小学至高中所有年级的必修课[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手脑并用,让学生亲历体验过程。随着综合实践活动在各类学校的实施,一些问题与局限开始显现,如缺少权威指导与专家鉴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成体系,教师工作多有局限;学校与社会疏于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与把握,教学活动关注度低、支持力度小;相关实践基地不得当的方式方法使实践活动脱离正轨,逐步沦为走过场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文献分析及调研,笔者做了以下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马鞍山市区及周边城镇、偏远乡村等不同区域的小学教师,以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为主,目的是了解当前小学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态度与建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研共回收问卷486份,有效问卷453份,问卷发放存在部分非随机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安徽省芜湖市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现状。参与调查的教师中,7年教龄以上的教师占总人数的35%,教龄在3~6年和3年以内的教师分别占总人数的45.4%和19.6%。参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占总人数的80%以上,其反馈建议具有较高参考价值。调研的教师中,50%的教师负责教学工作同时参与学校管理,近一半教师身兼多职,教师与教师的工作范围差异性较大,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压力也不盡相同,负责行政工作的教师基本涵盖学校各级部门,涉及学校各类事务,对学校学科发展与规划有一定的了解,这对调查开放了多角度。
通过对城镇与乡村这两地工作环境差异较大的教师进行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对课程开展态度不同。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约60%的教师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但存在相当数量的教师反对开设,且乡村教师反对人数超过城镇教师反对人数。具体分析,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学校与社会合作甚少,课程认同度低。作为世界教育史上独具特质的教育新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价值,学校对此缺乏了解,重视与支持不够,教师没有发挥空间。同时,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缺乏校企合作精神,学校没有自己的综合实践基地,缺乏充足的社会支持,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指导上存在细节疏忽,学生接收信息受限,课程收获大打折扣,导致家长等社会人士的担忧与不信任。
第二,学校和教师单兵作战,缺乏资源统筹。目前学校课程规划仅限于当下,没有形成完备系统,是课程实施中的突出问题之一。课程种类丰富,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课程种类繁多也使教师教学陷入困境。一方面,学校课程不集中,教师缺乏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另一方面,课程之间过于独立,缺乏联结,同时还面临教师资源短缺、教学质量打折扣等问题。
大部分学校将课程探索重任直接交给教师,教师面临压力大、授课难的问题,缺乏授课经验与详细的规划指导,课程的正式开设与完善是摸着石头过河,不仅课程效果不尽如人意,还徒增了学生的课业压力。学校以国家发布的文献为纲领指导,缺乏充足的资源,这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第三,教师和社会缺乏沟通,教学能力有限。通过参加社会活动进行学习,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在行动中得到锻炼,这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要义。这里提到的活动或行动,要从深层次发掘它的内涵——知行合一、动手与动脑的统一。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工作压力,不仅要选择学生感兴趣并且难度适中的课题,还要设计学生接受度高且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不但要求教师进一步提升授课水平,而且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严格。教师对课程的设计与把握,将直接影响活动开展的进程与效果。教师与企业的有效合作,将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然而由于学校与企业的关联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提升自我。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困难的解决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课程理念和实践形态的先进性,成为新课改亮点。学校是教育孵化人才的基地,社会是教育锻炼人才的地方,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性需要结合学校与社会两大阵地,刷新教育历史的同时也让教师进行自我更新教育。如图1,通过“内外联动,双向开放”对策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纵深发展,保障其对学生发展持续影响效果得以实现。
(一)学校与社会联动,提升课程认同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四部分。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切入,确定课题,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得出判断。劳动技术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的劳动观念,训练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社会生存技能。社区服务即学生在社区内参加服务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体验为他人服务,养成吃苦耐劳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主要是军训和工农业生产两种方式,加强国防教育,树立正确的国防意识;参与劳动生活,养成不畏苦难的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给予学生创造空间,破除传统课程成绩对学生的定义,让学生在自我锻炼的同时,释放课业压力。学校应当树立公平公正的学科态度,最大限度地按照参考方向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自我提升与进步。 (二)学校与教师联动,丰富教师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参与指点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指导引领作用,教师对课程的熟悉度与应用度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度与接受度,因此,学校应在师资培养上予以经费倾斜。
学校可以邀请校外知名专家、权威教师来校参观与交流,或组织教师团队出校访学;也可以向有关机构寻求帮助或达成合作关系,进行长期的人才培养。此外,教师也应花费精力在提升自我方面,组织有经验的教师面对面授课指导,提高授课能力;通过视频教学或是阅读专业书籍提高专业能力,重视研究优质课程的模式与教学方式,在学习借鉴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
(三)教师与社会联动,关注学生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承载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追求,不拘泥于教师授课的环境与方式,在开展时,尽可能与学校、家庭、图书馆等熟悉的社会领域展开联系。因此,无论是在课程选题还是课堂氛围,教师都应当从学生角度出发,并以此为教学方向开展教学,结束后进行评价研究。
如图2所示,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社会应当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派遣专业团队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提高教师执教水平;根据课程研究需要,提供合適的场地、需要的道具等物资方面的支持,力求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序开展,让学生的学习乐趣得到激发,提高并巩固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
以教育部文件为纲领,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以教师的教学模式为辅助,三管齐下,相辅相成,结合社会的支持、学校的统筹规划、教师的专业教学,三方联动,综合实践课程才能真正做实、做精。
结 语
要想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为中小学必修课,就要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和独特的育人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质增效”,不仅要靠学校与教师的付出,还要靠社会全体公民共同努力。企业支援学校,学校配合教师,教师提升自我,三方联动,不断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活动内容等方面完善、推进,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再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黄 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立意与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8(2):68-7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0106/t20010608_167343.html,2001-06-08.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参与度调查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为例”(201910370093)的研究成果;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培育计划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濮楠楠(1998— ),女,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校青芒创客社团团长,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负责人;
陶 佳(1981— ),女,安徽芜湖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网络教育应用与新媒体传播、信息技术教育。
关键词:小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3-0002-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背景下,中小学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活动开展,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小学至高中所有年级的必修课[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手脑并用,让学生亲历体验过程。随着综合实践活动在各类学校的实施,一些问题与局限开始显现,如缺少权威指导与专家鉴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成体系,教师工作多有局限;学校与社会疏于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与把握,教学活动关注度低、支持力度小;相关实践基地不得当的方式方法使实践活动脱离正轨,逐步沦为走过场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文献分析及调研,笔者做了以下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马鞍山市区及周边城镇、偏远乡村等不同区域的小学教师,以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为主,目的是了解当前小学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态度与建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研共回收问卷486份,有效问卷453份,问卷发放存在部分非随机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安徽省芜湖市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现状。参与调查的教师中,7年教龄以上的教师占总人数的35%,教龄在3~6年和3年以内的教师分别占总人数的45.4%和19.6%。参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占总人数的80%以上,其反馈建议具有较高参考价值。调研的教师中,50%的教师负责教学工作同时参与学校管理,近一半教师身兼多职,教师与教师的工作范围差异性较大,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压力也不盡相同,负责行政工作的教师基本涵盖学校各级部门,涉及学校各类事务,对学校学科发展与规划有一定的了解,这对调查开放了多角度。
通过对城镇与乡村这两地工作环境差异较大的教师进行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对课程开展态度不同。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约60%的教师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但存在相当数量的教师反对开设,且乡村教师反对人数超过城镇教师反对人数。具体分析,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学校与社会合作甚少,课程认同度低。作为世界教育史上独具特质的教育新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价值,学校对此缺乏了解,重视与支持不够,教师没有发挥空间。同时,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缺乏校企合作精神,学校没有自己的综合实践基地,缺乏充足的社会支持,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指导上存在细节疏忽,学生接收信息受限,课程收获大打折扣,导致家长等社会人士的担忧与不信任。
第二,学校和教师单兵作战,缺乏资源统筹。目前学校课程规划仅限于当下,没有形成完备系统,是课程实施中的突出问题之一。课程种类丰富,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课程种类繁多也使教师教学陷入困境。一方面,学校课程不集中,教师缺乏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另一方面,课程之间过于独立,缺乏联结,同时还面临教师资源短缺、教学质量打折扣等问题。
大部分学校将课程探索重任直接交给教师,教师面临压力大、授课难的问题,缺乏授课经验与详细的规划指导,课程的正式开设与完善是摸着石头过河,不仅课程效果不尽如人意,还徒增了学生的课业压力。学校以国家发布的文献为纲领指导,缺乏充足的资源,这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第三,教师和社会缺乏沟通,教学能力有限。通过参加社会活动进行学习,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在行动中得到锻炼,这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要义。这里提到的活动或行动,要从深层次发掘它的内涵——知行合一、动手与动脑的统一。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工作压力,不仅要选择学生感兴趣并且难度适中的课题,还要设计学生接受度高且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不但要求教师进一步提升授课水平,而且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严格。教师对课程的设计与把握,将直接影响活动开展的进程与效果。教师与企业的有效合作,将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然而由于学校与企业的关联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提升自我。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困难的解决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课程理念和实践形态的先进性,成为新课改亮点。学校是教育孵化人才的基地,社会是教育锻炼人才的地方,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性需要结合学校与社会两大阵地,刷新教育历史的同时也让教师进行自我更新教育。如图1,通过“内外联动,双向开放”对策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纵深发展,保障其对学生发展持续影响效果得以实现。
(一)学校与社会联动,提升课程认同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四部分。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切入,确定课题,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得出判断。劳动技术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的劳动观念,训练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社会生存技能。社区服务即学生在社区内参加服务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体验为他人服务,养成吃苦耐劳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主要是军训和工农业生产两种方式,加强国防教育,树立正确的国防意识;参与劳动生活,养成不畏苦难的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给予学生创造空间,破除传统课程成绩对学生的定义,让学生在自我锻炼的同时,释放课业压力。学校应当树立公平公正的学科态度,最大限度地按照参考方向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自我提升与进步。 (二)学校与教师联动,丰富教师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参与指点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指导引领作用,教师对课程的熟悉度与应用度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度与接受度,因此,学校应在师资培养上予以经费倾斜。
学校可以邀请校外知名专家、权威教师来校参观与交流,或组织教师团队出校访学;也可以向有关机构寻求帮助或达成合作关系,进行长期的人才培养。此外,教师也应花费精力在提升自我方面,组织有经验的教师面对面授课指导,提高授课能力;通过视频教学或是阅读专业书籍提高专业能力,重视研究优质课程的模式与教学方式,在学习借鉴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
(三)教师与社会联动,关注学生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承载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追求,不拘泥于教师授课的环境与方式,在开展时,尽可能与学校、家庭、图书馆等熟悉的社会领域展开联系。因此,无论是在课程选题还是课堂氛围,教师都应当从学生角度出发,并以此为教学方向开展教学,结束后进行评价研究。
如图2所示,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社会应当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派遣专业团队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提高教师执教水平;根据课程研究需要,提供合適的场地、需要的道具等物资方面的支持,力求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序开展,让学生的学习乐趣得到激发,提高并巩固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
以教育部文件为纲领,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以教师的教学模式为辅助,三管齐下,相辅相成,结合社会的支持、学校的统筹规划、教师的专业教学,三方联动,综合实践课程才能真正做实、做精。
结 语
要想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为中小学必修课,就要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和独特的育人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质增效”,不仅要靠学校与教师的付出,还要靠社会全体公民共同努力。企业支援学校,学校配合教师,教师提升自我,三方联动,不断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活动内容等方面完善、推进,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再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黄 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立意与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8(2):68-7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0106/t20010608_167343.html,2001-06-08.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参与度调查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为例”(201910370093)的研究成果;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培育计划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濮楠楠(1998— ),女,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校青芒创客社团团长,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负责人;
陶 佳(1981— ),女,安徽芜湖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网络教育应用与新媒体传播、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