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各种审美起源的学说,来引发对审美的思考,通过对世界不同地方的原始资料的分析,找出共同点,科学地引出美的起源。
关键词:审美;起源;原始艺术
在艺术里精神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不可分割的。
——黑格尔
当我们再次提起审美起源这一话题时,就不得不面对过于深厚的理论传统和过多的理论遗产。脑海里就不断涌现各式各样的哲学论说,诸如:模仿说、表现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等等。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地了解前人的精神遗产,才能对现有的材料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在我的这篇文章里,我不想过多发表个人对审美的见解,只是基于对原始美术遗产的一种兴奋和发现,来谈一谈审美这一人皆有之的感知。
何谓审美,顾名思义,就是人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过程。何为美?为什么人们对事物要区分出美与丑,而尽量去对美的事物感知,使自我得到娱乐?可至今对美的诠释仍然是一个谜。因为判定它的因素太多,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学说,都给了它不同的定义。因为美是一种表现形式,它源于精神内容,它的超越性又推动了它的精神内容的发展,产生另外一种美的形式。当今社会,人类对美的感知打上了太多的历史和社会的烙印,在还没有来得及对美的事物原本的自然面貌进行感知的情况下,就在头脑里增添了各种功利的砝码,忘却了自然美的本质。正如当代美学家何新所说:“自然物之所以美,是由于主体在其中获得了一种超自然理性秩序的发现,如果主体没有这种心灵的感知,就不可能感知自然美(即使这种美就在他的身边)。”所以,要谈论这一话题,我们就不得不回到最单纯的年代——史前。因为那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时代,没有复杂的社会和历史的沉积,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洞查出人类心理最深层次的感受。
归纳前人学者的美的起源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巫术说。史前文化的研究表明,地球上所有的原始民族当其由蒙昧期、野蛮期向文明化的过程,都曾经历过 “巫教文化”的阶段,其普遍具有两种特征:①在观念形态上以氏族(灵魂)崇拜,图腾(动植物)崇拜,自然界(山、日、月、等)崇拜为特征;②以艺术活动作为巫术的手段。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
(2)模仿说。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
(3)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4)劳动说。是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恩格斯也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原始社会留下来的没有文字可以作为直接的考究,仅有的只是一些洞窟壁画和他们曾用过的器皿、工具。如果仅对某一遗物联想猜测,要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去考察原始人类审美的起源,无非又是一次天马行空的联想。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以及尊重材料、尊重史实的作风才能有新的思想的产生。
原始人类为生存而制作工具,诸如石斧、骨针之类的物品,这些物品都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原始人制作它们唯一的目的,是为了生活,他们的功能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审美,也许还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吧。先就原始陶器上的纹样来说吧,因为陶器的使用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陶器上的纹样的使用不得不说是人类审美的一个结晶体,要从纹样中来审识人审美的初衷,就不得不从世界的不同地域进行考察分析。一个地方的纵向的比较,得出的也许只能是普遍中的特殊,而我要寻求的是人类普遍的审美的意识,一种人皆有之的审美意识。在杨志明与章建刚合著的《艺术起源》中有这样的一句,我特别的赞成:“一个艺术家可以创作出一件伟大的作品,却无法创造出全社会的艺术活动方式或审美方式。”所以我的观点是将人类生存的每一个空间都与之联系,共同分析,而不是对一个地方的纵向比较。
从尼罗河流域现代克罗地来博物馆收藏的花鱼纹青釉陶钵来看,中心以一花鱼为主体,四周以叶子环绕对称分布,其造型近乎自然实物,其排序符合树叶的自然生长规律。
在两河流域出土的一只彩绘陶盘,中心以菊花的花瓣为基本造型,向四周发射,四周以小四瓣花环绕组成,其造型摆脱了对自然的直接模仿,但其对形体的几何化和对物体的分面都符合了植物的一般生长规律。
南亚的刻纹填色陶罐,其主体的三只鱼的前后排序,明显的写实的手法,很容易辨认出是亚热带鱼的特征。与之相匹配的其他造型,皆以鱼鳞的组合方式重复排序。
在地中海区域基克拉迫斯群岛出土的平锅形陶器,中心以太阳为主体,四周以旋涡形线条旋转组成,同时以简单的鱼的造型加以配合,形式皆以线描。
在美洲,印第安人留下了不朽的工艺文化,如墨西哥出土的人物纹圆筒形陶罐,磨制光亮,呈橙黄色,人物造型以写实为主,表现了人物的不同神态表情和动势,而在人物头上皆戴有怪兽的帽子,或为装饰或作驱赶猛兽之用。
在大洋洲陶器很少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木、石、植物纤维等。在一幅为某种仪式而准备的树皮画中,橙红色的画面上,用动物拟人化的造型流动在画面的主要位置上,似乎在海中自由地游荡,很小的人物保持着劳作的动作,这与他们以农业和捕鱼为主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黄河流域,半坡文化的人面纹彩陶盆,以人头和鱼的组合,生动地描绘出人与鱼的关系,对人与鱼描绘都以抽象的形体加以归纳,使其符合了人与鱼的基本特征。
以上图典及描述皆以世界原始工艺美术图典为依据。从图例中不难看出,人类在满足了生活基本需求的情况下,有了一种非功利的劳动付出。把美的图案用来装饰器物或是直接创作美的视觉图型,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这些创作也使原始人超越了简单的使用工具的阶段,加上了人性化的审美趣向。从世界的不同创作中不难看出人们在创作时认为美的东西都是符合了自然的发展规律,按照了自然秩序去创作的,正如叶子的对称生长,几何纹样的鱼纹排序等;符合了地域特征的创作规律,不然就不会有南亚鱼与半坡鱼的区别;符合了人的生活环境及生存条件,在原始社会生活的氏族部落多半傍水而居,过着狩猎与捕鱼的生活,所以在不同的地域对鱼的描绘都成为了一个统一的主题,包括在大洋洲上人物头上的怪兽形象也是为获取猎物的猛的一种象征;符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今天的人类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地注重美的运用,人们对美的渴望也就越来越強烈。什么是美?也许多一点原始审美感知,你会发现——美就在身边。
参考文献:
[1] 杨志明,章建刚.艺术的起源[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
[2] 李蒲星.外国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3] 王逊.中国美术史[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9.
[4] 何新.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辨[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 姜松荣.中国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6]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第2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 张也夫.外国工艺美术图典[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审美;起源;原始艺术
在艺术里精神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不可分割的。
——黑格尔
当我们再次提起审美起源这一话题时,就不得不面对过于深厚的理论传统和过多的理论遗产。脑海里就不断涌现各式各样的哲学论说,诸如:模仿说、表现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等等。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地了解前人的精神遗产,才能对现有的材料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在我的这篇文章里,我不想过多发表个人对审美的见解,只是基于对原始美术遗产的一种兴奋和发现,来谈一谈审美这一人皆有之的感知。
何谓审美,顾名思义,就是人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过程。何为美?为什么人们对事物要区分出美与丑,而尽量去对美的事物感知,使自我得到娱乐?可至今对美的诠释仍然是一个谜。因为判定它的因素太多,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学说,都给了它不同的定义。因为美是一种表现形式,它源于精神内容,它的超越性又推动了它的精神内容的发展,产生另外一种美的形式。当今社会,人类对美的感知打上了太多的历史和社会的烙印,在还没有来得及对美的事物原本的自然面貌进行感知的情况下,就在头脑里增添了各种功利的砝码,忘却了自然美的本质。正如当代美学家何新所说:“自然物之所以美,是由于主体在其中获得了一种超自然理性秩序的发现,如果主体没有这种心灵的感知,就不可能感知自然美(即使这种美就在他的身边)。”所以,要谈论这一话题,我们就不得不回到最单纯的年代——史前。因为那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时代,没有复杂的社会和历史的沉积,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洞查出人类心理最深层次的感受。
归纳前人学者的美的起源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巫术说。史前文化的研究表明,地球上所有的原始民族当其由蒙昧期、野蛮期向文明化的过程,都曾经历过 “巫教文化”的阶段,其普遍具有两种特征:①在观念形态上以氏族(灵魂)崇拜,图腾(动植物)崇拜,自然界(山、日、月、等)崇拜为特征;②以艺术活动作为巫术的手段。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
(2)模仿说。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
(3)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4)劳动说。是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恩格斯也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原始社会留下来的没有文字可以作为直接的考究,仅有的只是一些洞窟壁画和他们曾用过的器皿、工具。如果仅对某一遗物联想猜测,要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去考察原始人类审美的起源,无非又是一次天马行空的联想。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以及尊重材料、尊重史实的作风才能有新的思想的产生。
原始人类为生存而制作工具,诸如石斧、骨针之类的物品,这些物品都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原始人制作它们唯一的目的,是为了生活,他们的功能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审美,也许还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吧。先就原始陶器上的纹样来说吧,因为陶器的使用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陶器上的纹样的使用不得不说是人类审美的一个结晶体,要从纹样中来审识人审美的初衷,就不得不从世界的不同地域进行考察分析。一个地方的纵向的比较,得出的也许只能是普遍中的特殊,而我要寻求的是人类普遍的审美的意识,一种人皆有之的审美意识。在杨志明与章建刚合著的《艺术起源》中有这样的一句,我特别的赞成:“一个艺术家可以创作出一件伟大的作品,却无法创造出全社会的艺术活动方式或审美方式。”所以我的观点是将人类生存的每一个空间都与之联系,共同分析,而不是对一个地方的纵向比较。
从尼罗河流域现代克罗地来博物馆收藏的花鱼纹青釉陶钵来看,中心以一花鱼为主体,四周以叶子环绕对称分布,其造型近乎自然实物,其排序符合树叶的自然生长规律。
在两河流域出土的一只彩绘陶盘,中心以菊花的花瓣为基本造型,向四周发射,四周以小四瓣花环绕组成,其造型摆脱了对自然的直接模仿,但其对形体的几何化和对物体的分面都符合了植物的一般生长规律。
南亚的刻纹填色陶罐,其主体的三只鱼的前后排序,明显的写实的手法,很容易辨认出是亚热带鱼的特征。与之相匹配的其他造型,皆以鱼鳞的组合方式重复排序。
在地中海区域基克拉迫斯群岛出土的平锅形陶器,中心以太阳为主体,四周以旋涡形线条旋转组成,同时以简单的鱼的造型加以配合,形式皆以线描。
在美洲,印第安人留下了不朽的工艺文化,如墨西哥出土的人物纹圆筒形陶罐,磨制光亮,呈橙黄色,人物造型以写实为主,表现了人物的不同神态表情和动势,而在人物头上皆戴有怪兽的帽子,或为装饰或作驱赶猛兽之用。
在大洋洲陶器很少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木、石、植物纤维等。在一幅为某种仪式而准备的树皮画中,橙红色的画面上,用动物拟人化的造型流动在画面的主要位置上,似乎在海中自由地游荡,很小的人物保持着劳作的动作,这与他们以农业和捕鱼为主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黄河流域,半坡文化的人面纹彩陶盆,以人头和鱼的组合,生动地描绘出人与鱼的关系,对人与鱼描绘都以抽象的形体加以归纳,使其符合了人与鱼的基本特征。
以上图典及描述皆以世界原始工艺美术图典为依据。从图例中不难看出,人类在满足了生活基本需求的情况下,有了一种非功利的劳动付出。把美的图案用来装饰器物或是直接创作美的视觉图型,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这些创作也使原始人超越了简单的使用工具的阶段,加上了人性化的审美趣向。从世界的不同创作中不难看出人们在创作时认为美的东西都是符合了自然的发展规律,按照了自然秩序去创作的,正如叶子的对称生长,几何纹样的鱼纹排序等;符合了地域特征的创作规律,不然就不会有南亚鱼与半坡鱼的区别;符合了人的生活环境及生存条件,在原始社会生活的氏族部落多半傍水而居,过着狩猎与捕鱼的生活,所以在不同的地域对鱼的描绘都成为了一个统一的主题,包括在大洋洲上人物头上的怪兽形象也是为获取猎物的猛的一种象征;符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今天的人类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地注重美的运用,人们对美的渴望也就越来越強烈。什么是美?也许多一点原始审美感知,你会发现——美就在身边。
参考文献:
[1] 杨志明,章建刚.艺术的起源[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
[2] 李蒲星.外国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3] 王逊.中国美术史[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9.
[4] 何新.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辨[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 姜松荣.中国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6]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第2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 张也夫.外国工艺美术图典[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