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合理喂养方法及护理注意事项。方法:对2007年7月~2008年7月在NICU科室住院的低体重儿喂养观察及护理。结果:63例低出生体重儿中,除5例由于病情危重出現并发症死亡,4例放弃治疗外,剩余的54例均达到出院标准出院。结论:合理喂养是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低出生体重儿 合理 喂养 护理
资料与方法
我科自2007年7月~2008年7月共收治63例,其中男婴35例,女婴28例。其中足月小样儿12例,1500~2000g为25例,双胞胎6对。入院后进行心电、呼吸、血压等监护,微量电子输液注射泵控制液体出入量,自动恒温箱及远红外线辐射台保暖与抢救等。
喂养与护理
(1)喂养:喂养时间:尽早喂养可防止低血糖酮尿症、高胆红素血症:补充蛋白质,减少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可防止发生低血糖酮尿症的发生,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时间。一般于出生后4~6小时即可开始试喂糖水,无吸吮功能者可用滴管或管饲法喂养。一般体重越低,喂养次数越多,同时还要考虑患儿对喂养的耐受情况。一般一周后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可执行按需哺乳。
喂养成分: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以母乳为主,在获取母乳困难情况下,可用早产儿配方奶。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其生长速度接近宫内生长水平,但配方奶缺乏免疫保护,所以我们采取混和喂养的方法,以母乳为主,配方奶为辅,母乳来源于健康产妇,关于配方奶,以蛋白质含量2g/100ml,热量供给75~80kal/100ml[1]。
喂养量:对于低出生体重儿喂奶量要根据患儿病情、体重及喂养耐受能力灵活掌握,随时调整。随出生时间的增长逐渐增加,在喂养初期1~3ml/kg,在能耐受的情况下,以后每日递增1~2ml/kg,10日以上每日奶量不超过体重的1/5。
喂养方法:根据患儿有无吸吮吞咽能力采用普通喂养、滴管喂养、鼻饲插管喂养。①普通喂养:对出生体重较重,一般情况良好,吸吮、吞咽功能良好的患儿,用普通喂养方法喂养。注意奶孔不可过大或过小,过大易引起呛奶,过小易导致患儿吸吮乏力。喂奶时轻轻托起患儿头部或抬高床头,使患儿处于30°~45°,倾余右侧卧位,喂后托起患儿直立轻拍背部,以排出吸入空气,防止吐奶。②滴管喂养:对于体重小、吸吮力差、吞咽和呼吸不协调的患儿采用滴管喂养。③鼻饲喂养:对既无吸吮能力而吞咽能力又差者,可插管鼻饲喂养。每次喂奶前测残余奶量,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同时了解胃肠功能。
(2)护理:口腔护理,经口喂养的患儿喂少许的温开水即可洗净口腔,鼻饲患儿要每日2次口腔护理。
对喂奶用具要严格消毒,护理治疗用品做到一次性使用,护理人员给患儿喂奶前后均应洗手。胃管开口端保持清洁、干燥,每次喂奶后闭合末端,用纱布包裹好后放于合适位置,鼻饲管每3~7天更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对滴管喂养、鼻饲喂养的患儿,喂奶前试吸吮,耐心训练其吸吮能力,促进吸吮反射的成熟,一旦发现有吸吮动作即可开始微量喂乳,将有利于胃肠功能的发育,缩短鼻饲喂养的时间。
每日测体重:体重是生长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喂养效果的重要参数,应认真测量,同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作为分析调整喂养方法的依据。
低出生体重儿注意维持中性温度,需置暖箱保暖,每次喂养时,护理人员均应保持箱温恒定,避免患儿着凉和体温上升。根据出生体重及时间来调节温度,出生前3天维持温度80%~90%,3~7天80%~65%,以后维持在55%~65%[2]。
低出生体重儿发育支持性护理,为患儿创造安静、舒适,有利于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尽量减少声、光、操作等刺激,合理摆放舒适体位。
对患儿父母进行喂养知识的指导,制定家庭喂养计划,在患儿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让患儿母亲给患儿哺乳,提供与患儿皮肤接触的机会,增加母子感情。
结 果
本组63例低出生体重儿,除5例由于病情危重出现并发症死亡,4例放弃治疗外,剩余54例均达到出院标准而出院,体重增长10~30g/天。
讨 论
低出生体重儿机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对外界反应力较差,出生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胎龄越小,死亡率越高[3]。近几年来随着营养条件的改善以及围生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技术的发展,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研究发现,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需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才能保证正常的发育,尤其是脑发育,虽然全胃肠道外营养可提供较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但插管等技术复杂[4],且长时间TPN可致肠黏膜萎缩,肠道细菌易位、继发感染等,因而尽早开始胃肠道喂养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是一个细致、复杂的工作,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责任心、爱心、耐心,且有丰富的学识及经验,稍有不慎即可导致喂养失败,甚至导致死亡。通过护理人员对喂养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注意喂养期间病情观察、异常情况处理及相应护理,对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成功率,提高生存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
2 袁熙,周琴,孙玉英,等.73例低出生体重儿发育支持护理.江苏医药,2007,33(3):323-324.
3 程玉娥,吴晓英,陈玉秋,等.早产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职业与健康,2004,20(2):154.
4 薛辛东.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喂养.小儿急救医学,2002,9(1):51-52.
关键词 低出生体重儿 合理 喂养 护理
资料与方法
我科自2007年7月~2008年7月共收治63例,其中男婴35例,女婴28例。其中足月小样儿12例,1500~2000g为25例,双胞胎6对。入院后进行心电、呼吸、血压等监护,微量电子输液注射泵控制液体出入量,自动恒温箱及远红外线辐射台保暖与抢救等。
喂养与护理
(1)喂养:喂养时间:尽早喂养可防止低血糖酮尿症、高胆红素血症:补充蛋白质,减少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可防止发生低血糖酮尿症的发生,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时间。一般于出生后4~6小时即可开始试喂糖水,无吸吮功能者可用滴管或管饲法喂养。一般体重越低,喂养次数越多,同时还要考虑患儿对喂养的耐受情况。一般一周后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可执行按需哺乳。
喂养成分: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以母乳为主,在获取母乳困难情况下,可用早产儿配方奶。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其生长速度接近宫内生长水平,但配方奶缺乏免疫保护,所以我们采取混和喂养的方法,以母乳为主,配方奶为辅,母乳来源于健康产妇,关于配方奶,以蛋白质含量2g/100ml,热量供给75~80kal/100ml[1]。
喂养量:对于低出生体重儿喂奶量要根据患儿病情、体重及喂养耐受能力灵活掌握,随时调整。随出生时间的增长逐渐增加,在喂养初期1~3ml/kg,在能耐受的情况下,以后每日递增1~2ml/kg,10日以上每日奶量不超过体重的1/5。
喂养方法:根据患儿有无吸吮吞咽能力采用普通喂养、滴管喂养、鼻饲插管喂养。①普通喂养:对出生体重较重,一般情况良好,吸吮、吞咽功能良好的患儿,用普通喂养方法喂养。注意奶孔不可过大或过小,过大易引起呛奶,过小易导致患儿吸吮乏力。喂奶时轻轻托起患儿头部或抬高床头,使患儿处于30°~45°,倾余右侧卧位,喂后托起患儿直立轻拍背部,以排出吸入空气,防止吐奶。②滴管喂养:对于体重小、吸吮力差、吞咽和呼吸不协调的患儿采用滴管喂养。③鼻饲喂养:对既无吸吮能力而吞咽能力又差者,可插管鼻饲喂养。每次喂奶前测残余奶量,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同时了解胃肠功能。
(2)护理:口腔护理,经口喂养的患儿喂少许的温开水即可洗净口腔,鼻饲患儿要每日2次口腔护理。
对喂奶用具要严格消毒,护理治疗用品做到一次性使用,护理人员给患儿喂奶前后均应洗手。胃管开口端保持清洁、干燥,每次喂奶后闭合末端,用纱布包裹好后放于合适位置,鼻饲管每3~7天更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对滴管喂养、鼻饲喂养的患儿,喂奶前试吸吮,耐心训练其吸吮能力,促进吸吮反射的成熟,一旦发现有吸吮动作即可开始微量喂乳,将有利于胃肠功能的发育,缩短鼻饲喂养的时间。
每日测体重:体重是生长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喂养效果的重要参数,应认真测量,同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作为分析调整喂养方法的依据。
低出生体重儿注意维持中性温度,需置暖箱保暖,每次喂养时,护理人员均应保持箱温恒定,避免患儿着凉和体温上升。根据出生体重及时间来调节温度,出生前3天维持温度80%~90%,3~7天80%~65%,以后维持在55%~65%[2]。
低出生体重儿发育支持性护理,为患儿创造安静、舒适,有利于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尽量减少声、光、操作等刺激,合理摆放舒适体位。
对患儿父母进行喂养知识的指导,制定家庭喂养计划,在患儿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让患儿母亲给患儿哺乳,提供与患儿皮肤接触的机会,增加母子感情。
结 果
本组63例低出生体重儿,除5例由于病情危重出现并发症死亡,4例放弃治疗外,剩余54例均达到出院标准而出院,体重增长10~30g/天。
讨 论
低出生体重儿机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对外界反应力较差,出生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胎龄越小,死亡率越高[3]。近几年来随着营养条件的改善以及围生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技术的发展,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研究发现,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需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才能保证正常的发育,尤其是脑发育,虽然全胃肠道外营养可提供较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但插管等技术复杂[4],且长时间TPN可致肠黏膜萎缩,肠道细菌易位、继发感染等,因而尽早开始胃肠道喂养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是一个细致、复杂的工作,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责任心、爱心、耐心,且有丰富的学识及经验,稍有不慎即可导致喂养失败,甚至导致死亡。通过护理人员对喂养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注意喂养期间病情观察、异常情况处理及相应护理,对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成功率,提高生存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
2 袁熙,周琴,孙玉英,等.73例低出生体重儿发育支持护理.江苏医药,2007,33(3):323-324.
3 程玉娥,吴晓英,陈玉秋,等.早产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职业与健康,2004,20(2):154.
4 薛辛东.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喂养.小儿急救医学,2002,9(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