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对话,让散文教学更具情感张力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8546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绍振说散文天生就是抒情的,但纵观现在的散文教学,往往少了情感的张力,少了感人的力量,缺少审美意韵。教散文,离不开情感二字。而要使课堂具有情感张力,只有师生与作者、文本之间进行多元对话。《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多元对话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三股感情汇聚成河,不断撞击,从而汹涌澎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下面谨以《亡人逸事》一课为例来谈通过多元对话方式展开散文的教学。
  一、师本对话,挖掘情感的内涵
  教师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散文教学的第一步。师本对话并非消极接受文本和照搬教参,而是带着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和个性体验去反复揣摩文本,在对话过程中解读出新的意义,形成教师与文本的视界融合。师本对话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教的层面;二是学的层面。第一个层面必须弄清三个问题,即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对话过程。以《亡人逸事》为例,这篇文章收录在“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是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熔写人记事抒情于一炉,朴实的笔调中饱含深情。这类散文的鉴赏,需要反复阅读与揣摩,将感情的结晶重新融化,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奔腾。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因此教师对课文的处理应把教学重心放在细节描写上,通过找出相应的细节描写概括亡妻形象。这个设计紧扣“一花一世界”,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特征,找到鉴赏散文的途径。但如果光停留在这点上,就显得浅显单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入,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目的和意义在哪里。其实我们读《亡人逸事》,妻子的形象固然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但透过这个形象,更打动人心的是课文流露的浓浓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抓住这个情感教学点,深入挖掘情感内涵,把文字激活,披文入情。
  从学的层面来说,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自己解读出了散文的情感内涵,学生能否理解呢?怎样引领学生去理解呢?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要站在学生的经验世界看作者与作品,寻求学生与文本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点。温州中学的吴凡老师在执教该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找到课文的细节描写之后,进一步追问:“孙犁在文中说,悼亡妻子,‘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来写,而且,语言极其平淡。这样有没有削弱作品的感染力呢?”这就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抒发情感的作用,也让学生更好地透过平淡的语言、平凡的小事领会作者克制而又深沉的情感。有了教师与文本真实个性的对话,才能生成感人至深的课堂。
  二、生本对话,涌动情感的体验
  散文是一种载体,蕴涵着作者的生命体验、思想境界和情感历练。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让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学生主体与文本对话,赋予学生感知文本的契机,给予学生触摸文本的空间,鼓励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与文本的思想碰撞、与散文的情感交融。
  学习《亡人逸事》,应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前提,让他们在初读后自己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学生可以自己解决,有的则需要教师点拨帮助。如有学生曾经对课文的一句话产生疑问,当妻子问丈夫为什么直接把花布寄到娘家去,丈夫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这个方便该怎么理解,寄到婆家怎么就不方便了呢。学生就此问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寄到婆家妻子可能就不好意思把布都给自己做衣服,从中体现出丈夫对妻子的疼爱。
  文革后把主要精力转向散文创作的老作家巴金,在总结他自己写散文的“经验”时说道:“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因此学生文本对话的同时,还必须与文本后面的作者对话,进入人物情感世界。孙犁的妻子于1970年因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去世,终年60岁,七年后,孙犁才开始写《亡人逸事》,后来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又反复修改,最后定稿时间为1982年。作者为什么迟迟不写悼念亡妻的文章,这在文章最后一部分有交代,“我衰年多病,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这可能是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了。”这几句话简单却又蕴含着无尽的哀伤,言有尽而意无穷。如何理解孙犁的这份痛,一个重要方法是让学生经历作者同样的经验,至少让学生对作者创作时的情境有所了解。教师可于课前印发郭志刚、章无忌的《悼亡》,让学生更细致地了解他们在战争期间遭遇的种种灾难,了解他们在文革期间遭受的非人折磨,体会孙犁在快被解放之际妻子却离他远去的悲伤……背景的介绍,消除了时空的隔阂,让学生走近那段历史,走进孙犁的情感世界。语言作为媒介让两代人产生心灵的共振,情感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也让学生的心灵接受了精神的洗礼,更深切地体会那种持续而深沉的哀痛。只有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学生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师生对话,促进情感的生成
  师生对话,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与相互接纳。在师生多维对话中,学生带着各自的知识、经验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积淀生命的感悟。师生展开有效对话的环境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发自内心尊重学生,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师生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既有历史性的又具有开放性的自我创造者。
  新的课堂要打破教师话语霸权,一女生赏析课文“用力盯了我一眼”这句话,认为这个动作表现妻子生气,不敢多看,教师似乎对这一答案不满意,引导了很久,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该女生后面只得说“我不知道”,尴尬入座。实际上学生体会的这两点完全没有问题,妻子是个“礼教观念很重”的人,她觉得未婚夫偷偷前来看自己不合礼数,所以颇为生气,同时自己也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看看自己要嫁的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但又不敢多看,只是“一眼”,所以这句话很传神地写出妻子彼时的复杂心理。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的不同读解。只有平等对话,学生的情感才不会受到压抑,思维才能激发。   面对不同的声音,教师还要能多角度地倾听,能分辨对错,能分清深浅,并及时用艺术的语言加以点明、引导、肯定,使之或由模糊而变清晰,或由浅显而变深刻,或由平淡而变动人。做学生表达独特感受的谛听者和欣赏者,平等对话,促进情感的生成。如学生找到“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这一细节,并简单用一句话概括——体现了妻子对孩子的爱和担心,此时若只重复“爱和担心”这两个词,没有任何意义,不如以饱含感情的语言这样评价:什么是母爱,母爱是孩子在无助的时候最温暖的怀抱,母爱是一个困顿的家庭最强韧的支柱,她细腻无声,平凡而伟大!
  师生对话还可以借助朗读进行。散文的教学离不开朗读,教师如在课堂中加大朗读的比重,辅以方法的指导,课堂就能汇成澎湃的情感河流。在学生找到细节描写后,自由朗读体会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学生具体赏析时,再让他们个别朗读,表现解读出的相应情感特征。此时教师再针对学生的朗读作有针对性的评点和指导。对于这篇文章,朗读的节奏应是沉稳的,语速较缓,气足声强,表示庄重、压抑、悲痛。在个别细节的处理上,表喜之情态,语气宜气满声平,语调宜平稳舒缓;表忧之情态,语气宜气短声细,语调宜升降曲折。也可以请其他同学给出建议,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经过这两个阶段后,再请同学读,这时候,可能会出现不可预约的精彩,课堂也将达到一个高潮。
  因为时代的阻隔,一些学生很难理解孙犁平淡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情,这时候师生的对话尤其重要,它能使互为依存条件的两个主体的思考往纵深发展,情感得到积淀。一位教师这样和学生对话:“同样是描写,换一种语言风格,打破这种平淡,效果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来读一下我修改的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大家觉得是原文好还是我改的好?”多媒体展示教师修改后的语句: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像极了两个生姜头,)指甲也短了。(只剩半截,深深地嵌进了肉里。我看了痛心不已,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愧疚!)括号内的内容为教师补充。这个问题一出,学生经过阅读比较,马上领悟到原文的妙处,那就是文淡情深,回味无穷。这场对话,既让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写作风格,又获得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提升了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四、生生对话,实现情感的碰撞
  学生是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有个性的独特个体,生活经验、情感历练、生命体验、生存状态的差异预示着他们多维的思考,多元的理解,多样的解答。面对同一文本,学生与之对话后,每个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充满个性。通过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产生互动效应,或激起共鸣,或触动情思,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在生生对话中,实现着情感的沟通、凝聚和融合。
  学生在赏析细节描写时,注意到了妻子的一“哭”和婆婆的一“笑”,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生1:“她站起来哭了”,是惭愧地哭了,连背瓜都背不动,还摔了一跤。婆婆的笑则是嘲笑的意思。
  生2:我认为她哭是委屈,因为妻子在娘家比较娇惯,到了婆家以后要早起还要干重活,她觉得很苦。
  生3:婆婆笑不是嘲笑,而是一种宽容无心的笑。
  生4:妻子的哭包含了复杂的情绪,既有跌倒的不好意思,又有对自己不如婆婆会干活的愧疚,也隐隐有委屈,可见其要强的个性。艰难的生活最终磨砺了她,使她成长为“婆婆”。
  在这场对话中,学生之间有争论与维护,有合作与分享,他们互相启发、互相协作、互相鼓励,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和经验。在开放的氛围、个性化的言语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
  多元对话,是散文教学的新形态,是张扬个性和灵性的方式。教师应积极地呼唤对话,执著地拓展对话。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倾听,相互接纳;才能让生成闪光,使生命感动,使课堂更具情感张力。
其他文献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要必备一定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拥有独特的思维品质。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而不能简单地将语文教育视为单纯的知识传授。在职高教学中,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能力,设置疑问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疑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开端
电机是电能与动能转换的一个平台,同时电机是能量转换与动能传递的直接执行者。在电气自动化领域,电机通过长期运行后,容易发生各种故障,随着经济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设
针对水印抗几何攻击能力较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零水印算法。该算法先提取出原始图像的感兴趣区域,然后对所提取的区域进行分块的奇异值分解,通过分块奇异值的大小生成某一序
学困生群体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对象,转化学困生既是促进语文整体教学成效提升的内在需求,也是拓展学生成长空间的有效措施。开展学困生转化工作需要对症下药,细致分析学困生的“成困”原因,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进行转化,从学习情感、学习技巧以及学习基础等方面综合着力,有效转化学困生。本文结合笔者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进行学困生有效转化方面的简要分析。  一、教学理念应当全面兼顾,将学困生转化纳入整体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情者,心之所感也。简言之,情感是指对外界或事物的情愫和感受。如何实现思想和情感统一,潜移默化,启迪学生心扉,撞击学生情感的闸门,
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是全面落实新课改理念的主要途径。它的有效性对于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
SMT工艺技术,是SMT专业的核心课程。研究以SMT生产线要求为导向,构建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SMT工艺技术课程建设规划方案,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探究了课堂理论和SMT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