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满汉全席是汲取各民族饮食文化中的精髓的一场盛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而合理的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符号,不论是从民族文化的表面形式还是其本质都可以提取中华智慧,使民族交往更加和睦、民族交流更加通畅、民族交融更加和谐。各族人民的智慧都在满汉全席中有体现,满汉全席是对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一场盛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反映形式,促进了民族团结,使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共同进步,推动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满汉全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
习总书记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国家高度重视。在第七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总书记要求我们“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国在民族关系上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要想将这一原则贯彻落实,就少不了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古国,在各民族的文化积淀中,就形成了满汉全席这样集饮食文化精髓于一身的盛宴。而其传统的制作工艺,原材料的来源,菜色的呈现上都完美的展现了南北、满汉在饮食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我们要对这一文化符号加以开发利用,促进民族团结,通过“满汉全席”多元化的面向展示、多层次的有机结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满汉全席既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可以增强中国人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符号这一崭新理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找到了一条新路径,为理论创新寻到一个新视角。
一、满汉全席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满汉全席兴起于清朝的宫廷盛宴,在其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的演进后,现如今依然保留着的民族饮食文化。满汉全席的历史发展和现状都刻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符号,从古至今都是民族之间交往融合后的产物,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满汉全席的由来
满汉全席兴起于清代,是当时的宫廷盛宴。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六司百官食次”可知,满汉全席的起源不是来自宫廷的,而是表明满汉全席是源自江南的官场菜,是扬州“大厨房”专为到扬州巡视的“六司百官”办的。
满汉全席起先是以北京、东北、山东、浙江的菜系为主,其后也加入了闽粤的菜肴,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包揽各种山珍海味。菜式荤素搭配,有甜有咸,丰富多彩。满汉全席上至少108道菜,其中南北菜系各54道。满汉全席相当之讲究,入席前需先上两炷香以表敬意,还要奉上茶水和手碟;台面上要成双成对奉上鲜果、干果、看果和蜜饯,代表美好寓意。入席后菜品也按程序严格上桌,先是凉菜,其次热菜,再大菜,最后是甜菜。宴席一般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的宴名都是以清宫著名大宴得来的,共六宴,分别是蒙古亲潘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
(二)满汉全席的历史演进
满汉全席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汲取了满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菜系之精华。满汉全席既有宫廷菜肴的高标准,又有地方小吃的精华,奢华中不失风味。满汉全席经历了满—汉席位分立,到满汉席,再到满汉全席三个不同的阶段。康熙年间,皇帝为了巩固政权,不断强化满族文化的优势地位,在康熙二十三年决定实行“满—汉席”分立的宫廷宴事的礼制。“满席”得到“国宴”级别的待遇一直维系到道光初年,渐渐地被“满汉席”这种合一的筵式所取代。这是因为此时官场中的满汉等级观念有所削减。光绪初期,“满汉全席”代替了“满汉席”,且“满汉全席”的规模更加盛大,这也体现了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有所进步。满汉全席的历史演进不仅在饮食文化上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交融,在民族政治、经济等方面也显现出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并最终通过某一文化符号相互交融。
(三)满汉全席的现状
当今的满汉全席虽然在菜色上有所改变,但原有的基本形式还是很好的保留了下来,在原来菜的品种上加入了更多民族地区的菜系,做法上也融入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使其更加丰富。因为满汉全席费时费力,所以只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几个饭店在坚持,大多也都在北京和东北等地。
现如今,在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0号的长城大酒店还有满汉全席,共有288道菜,一共需要1500多种原材料,且要新鲜存活的,这就表明原材料的采集要跑遍大江南北。北京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五方杂处, 首善之区”, 是汉族和满、蒙、回等少数民族交融共居之处, 很多饮食习惯都是多民族文化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因此京式菜系中保留并发展了多民族的饮食风味。
现今北京的北海公园里有一个由御厨创办,一直延续至今的仿膳,因御厨手艺代代相传,其“满汉全席”做的非常正宗。相比之下,不同的是白家大院,虽然也在北京,也做宫廷菜,不过它根据当代人的胃口,加以创新,在原有的“满汉全席”上加以发展。
沈阳大清花,是一个经营满族菜肴的餐馆,保留着地道的满族飲食文化。沈阳大清花饭店总经理胡大民说:“满族因地处东北山地众多,所以其牲畜极多,是一个狩猎民族,饮食也多以烧烤为主;而汉族地处平原,物产资源丰富,在饮食上清淡可口,多以羹汤为食。满汉全席最初好多原材料的采集也来自东北这样一个白山黑水土地肥沃的地方。虽然现如今不能再用熊掌、鹿筋等食材,但我们还有松绒、羊头菌等。”满汉全席是各民族智慧结晶的彰显,所以它才能历久弥新,得以传承。
二、满汉全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民族众多,因此民族团结便显得尤为重要。满汉全席不论在其菜色等一些表面形式的呈现上还是其内在所传达的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都能很好地促进民族团结。“满汉全席”这一民族文化符号,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上提供了新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思路,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首先要做到求同存异。我们要尊重差异,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满汉全席就是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之后留下的一个鲜明的求同存异的民族文化符号。满汉全席将蒸、煮、煎、炸、炒、炖、焖等烹调手法一一展现,有甜有咸,有荤有素,冷荤、热肴、点心、茶食、酒水样样俱到,将民族的饮食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满汉全席的制作不仅仅局限于北京、东北等地,因其取材来源于中国各地,菜系更是丰富多彩,将满汉全席推广到全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未尝不可,在原材料的使用上进行取舍,在菜的制作手法上进行创新,不光可以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可以展现民族文化,更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形势。当今的满汉全席更多的不是展现国家的昌盛,也不是森严的等级制度,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融。
(二)促进文化自信
党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符号,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汉全席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神韵,增添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满汉全席浓缩了千年中华美食,是各族文化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彰显。我们一提到满汉全席,就会心生骄傲,我们佩服古人的智慧,也感谢现在的坚持,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界面前得以展现。我们要借助当今新媒体、互联网的优势,做好满汉全席的文化传播,以达到促进文化自信的效果。
(三)加强民族团结
满汉全席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文化符号,不仅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坚定了文化自信还加强了民族团结。发挥满汉全席的民族文化作用,塑造民族团结的心理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满汉全席虽以满族和汉族命名,是因为其内容的主要成分是以满族和汉族菜系为主的,但绝不是只有这两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因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所以在民族特色文化突出之外的地方,也必然会有文化交融的地方。新时代,民族团结是构建共同体意识的基础,要加强民族文化对民族团结心理的塑造,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符号,以达到奠定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增强民族凝聚力
满汉全席兴盛于清朝,而清朝的政治中心在北京,北京是一个民族之间交融共居的地方。清朝时,北京多有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杂居。民族凝聚力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满汉全席就是各民族共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饮食文化的集中体现。满汉全席是中国所独有的,如今一提到满汉全席我们是满满的自豪感,骄傲油然而生时必定会增强民族凝聚力。而民族凝聚力是团结、维系和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开发利用满汉全席这一民族文化符号,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三、结语
在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这个大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思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而本文选择的的是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符号这一新的视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人民的文化认同,从而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满汉全席兴起于清代,是宫廷盛宴,在历史的长河中由满汉分席到满汉席再到满汉全席,说明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更好地融合在一起。然而现在还在坚持做满汉全席的酒店虽为数不多,但也仍在坚持,且完好的将这一民族文化符号保留下来。满汉全席是各民族在饮食文化上共有的智慧结晶,精髓所在。其只是中华文化当中的一个缩影,以满汉全席为例,充分说明对民族文化符号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促进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要点解读 [N]. 新华时政.2014.5.31.
[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3]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4]同宣.省委民族工作会议暨全省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J].四川统一线,2015(03):6.
[5]焦蕴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N]. 中国水运报,2019-11-18(001).
[6]常文清.内蒙古社科院、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 内蒙古日报(汉),2019-11-12(010).
[7]杨原.满汉全席——精美的北京饮食文化[A]. 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食文化发展大会论文集[C].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食文化研究会,2015:20.
[8]本报评论员.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N]. 西藏日报(汉),2019-10-24(001).
[9]曲扎. 坚定文化自信 共建精神家园[N]. 西藏日报(汉),2019-11-08(001).
关键词:满汉全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
习总书记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国家高度重视。在第七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总书记要求我们“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国在民族关系上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要想将这一原则贯彻落实,就少不了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古国,在各民族的文化积淀中,就形成了满汉全席这样集饮食文化精髓于一身的盛宴。而其传统的制作工艺,原材料的来源,菜色的呈现上都完美的展现了南北、满汉在饮食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我们要对这一文化符号加以开发利用,促进民族团结,通过“满汉全席”多元化的面向展示、多层次的有机结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满汉全席既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可以增强中国人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符号这一崭新理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找到了一条新路径,为理论创新寻到一个新视角。
一、满汉全席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满汉全席兴起于清朝的宫廷盛宴,在其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的演进后,现如今依然保留着的民族饮食文化。满汉全席的历史发展和现状都刻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符号,从古至今都是民族之间交往融合后的产物,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满汉全席的由来
满汉全席兴起于清代,是当时的宫廷盛宴。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六司百官食次”可知,满汉全席的起源不是来自宫廷的,而是表明满汉全席是源自江南的官场菜,是扬州“大厨房”专为到扬州巡视的“六司百官”办的。
满汉全席起先是以北京、东北、山东、浙江的菜系为主,其后也加入了闽粤的菜肴,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包揽各种山珍海味。菜式荤素搭配,有甜有咸,丰富多彩。满汉全席上至少108道菜,其中南北菜系各54道。满汉全席相当之讲究,入席前需先上两炷香以表敬意,还要奉上茶水和手碟;台面上要成双成对奉上鲜果、干果、看果和蜜饯,代表美好寓意。入席后菜品也按程序严格上桌,先是凉菜,其次热菜,再大菜,最后是甜菜。宴席一般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的宴名都是以清宫著名大宴得来的,共六宴,分别是蒙古亲潘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
(二)满汉全席的历史演进
满汉全席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汲取了满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菜系之精华。满汉全席既有宫廷菜肴的高标准,又有地方小吃的精华,奢华中不失风味。满汉全席经历了满—汉席位分立,到满汉席,再到满汉全席三个不同的阶段。康熙年间,皇帝为了巩固政权,不断强化满族文化的优势地位,在康熙二十三年决定实行“满—汉席”分立的宫廷宴事的礼制。“满席”得到“国宴”级别的待遇一直维系到道光初年,渐渐地被“满汉席”这种合一的筵式所取代。这是因为此时官场中的满汉等级观念有所削减。光绪初期,“满汉全席”代替了“满汉席”,且“满汉全席”的规模更加盛大,这也体现了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有所进步。满汉全席的历史演进不仅在饮食文化上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交融,在民族政治、经济等方面也显现出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并最终通过某一文化符号相互交融。
(三)满汉全席的现状
当今的满汉全席虽然在菜色上有所改变,但原有的基本形式还是很好的保留了下来,在原来菜的品种上加入了更多民族地区的菜系,做法上也融入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使其更加丰富。因为满汉全席费时费力,所以只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几个饭店在坚持,大多也都在北京和东北等地。
现如今,在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0号的长城大酒店还有满汉全席,共有288道菜,一共需要1500多种原材料,且要新鲜存活的,这就表明原材料的采集要跑遍大江南北。北京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五方杂处, 首善之区”, 是汉族和满、蒙、回等少数民族交融共居之处, 很多饮食习惯都是多民族文化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因此京式菜系中保留并发展了多民族的饮食风味。
现今北京的北海公园里有一个由御厨创办,一直延续至今的仿膳,因御厨手艺代代相传,其“满汉全席”做的非常正宗。相比之下,不同的是白家大院,虽然也在北京,也做宫廷菜,不过它根据当代人的胃口,加以创新,在原有的“满汉全席”上加以发展。
沈阳大清花,是一个经营满族菜肴的餐馆,保留着地道的满族飲食文化。沈阳大清花饭店总经理胡大民说:“满族因地处东北山地众多,所以其牲畜极多,是一个狩猎民族,饮食也多以烧烤为主;而汉族地处平原,物产资源丰富,在饮食上清淡可口,多以羹汤为食。满汉全席最初好多原材料的采集也来自东北这样一个白山黑水土地肥沃的地方。虽然现如今不能再用熊掌、鹿筋等食材,但我们还有松绒、羊头菌等。”满汉全席是各民族智慧结晶的彰显,所以它才能历久弥新,得以传承。
二、满汉全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民族众多,因此民族团结便显得尤为重要。满汉全席不论在其菜色等一些表面形式的呈现上还是其内在所传达的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都能很好地促进民族团结。“满汉全席”这一民族文化符号,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上提供了新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思路,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首先要做到求同存异。我们要尊重差异,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满汉全席就是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之后留下的一个鲜明的求同存异的民族文化符号。满汉全席将蒸、煮、煎、炸、炒、炖、焖等烹调手法一一展现,有甜有咸,有荤有素,冷荤、热肴、点心、茶食、酒水样样俱到,将民族的饮食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满汉全席的制作不仅仅局限于北京、东北等地,因其取材来源于中国各地,菜系更是丰富多彩,将满汉全席推广到全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未尝不可,在原材料的使用上进行取舍,在菜的制作手法上进行创新,不光可以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可以展现民族文化,更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形势。当今的满汉全席更多的不是展现国家的昌盛,也不是森严的等级制度,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融。
(二)促进文化自信
党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符号,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汉全席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神韵,增添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满汉全席浓缩了千年中华美食,是各族文化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彰显。我们一提到满汉全席,就会心生骄傲,我们佩服古人的智慧,也感谢现在的坚持,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界面前得以展现。我们要借助当今新媒体、互联网的优势,做好满汉全席的文化传播,以达到促进文化自信的效果。
(三)加强民族团结
满汉全席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文化符号,不仅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坚定了文化自信还加强了民族团结。发挥满汉全席的民族文化作用,塑造民族团结的心理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满汉全席虽以满族和汉族命名,是因为其内容的主要成分是以满族和汉族菜系为主的,但绝不是只有这两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因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所以在民族特色文化突出之外的地方,也必然会有文化交融的地方。新时代,民族团结是构建共同体意识的基础,要加强民族文化对民族团结心理的塑造,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符号,以达到奠定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增强民族凝聚力
满汉全席兴盛于清朝,而清朝的政治中心在北京,北京是一个民族之间交融共居的地方。清朝时,北京多有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杂居。民族凝聚力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满汉全席就是各民族共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饮食文化的集中体现。满汉全席是中国所独有的,如今一提到满汉全席我们是满满的自豪感,骄傲油然而生时必定会增强民族凝聚力。而民族凝聚力是团结、维系和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开发利用满汉全席这一民族文化符号,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三、结语
在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这个大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思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而本文选择的的是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符号这一新的视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人民的文化认同,从而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满汉全席兴起于清代,是宫廷盛宴,在历史的长河中由满汉分席到满汉席再到满汉全席,说明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更好地融合在一起。然而现在还在坚持做满汉全席的酒店虽为数不多,但也仍在坚持,且完好的将这一民族文化符号保留下来。满汉全席是各民族在饮食文化上共有的智慧结晶,精髓所在。其只是中华文化当中的一个缩影,以满汉全席为例,充分说明对民族文化符号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促进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要点解读 [N]. 新华时政.2014.5.31.
[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3]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4]同宣.省委民族工作会议暨全省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J].四川统一线,2015(03):6.
[5]焦蕴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N]. 中国水运报,2019-11-18(001).
[6]常文清.内蒙古社科院、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 内蒙古日报(汉),2019-11-12(010).
[7]杨原.满汉全席——精美的北京饮食文化[A]. 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食文化发展大会论文集[C].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食文化研究会,2015:20.
[8]本报评论员.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N]. 西藏日报(汉),2019-10-24(001).
[9]曲扎. 坚定文化自信 共建精神家园[N]. 西藏日报(汉),2019-11-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