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并进一步剖析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以期为解决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以及减少剩余劳动力人口状况提供依据。
[关键词]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现状 产生原因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16-01
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现并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規律。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此引发的问题较为广泛。[1]由于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地域广大,导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当前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上。因此,对当前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对今后我省剩余劳动力转移及指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全省人口总数约为268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数为1349万人,约占全省人口总数的50%。当前,我省农村劳动力人口669万,而从事劳动生产仅需要200万人,除去转移的240万劳动人口仍有230万的剩余劳动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十分丰富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尽管吉林省的剩余劳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普遍素质偏低。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吉林省农村人口中绝大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未上过学的占6.49%,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有79.53万人,占15岁及其以上人口的比重为7.47%。由此可见,我省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偏低,人口的文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女性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与文化水平就更低。[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农民接受农业现代化技术和知识的欲望不高,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一)人多地少现状日趋严重
虽然吉林省素有“黑土地之乡”,总耕地面积553.78万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2.18倍。但我省的农村人口基数大,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镇化建设的占地建房,导致可耕种土地的数量和人均耕地数量都在逐年减少,人多地少矛盾现象严重。加上近些年吉林省大面积土地流失及矿产资源的开采都对土地造成严重破坏,土质降低,土地效益不高,人多地少矛盾日益尖锐。加之人口仍在继续增加,可耕用地的面积不断减小,土地对劳动力本来有限的“吞吐能力”越来越小,这种人多地少的矛盾将不断塑造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格局。[3]
(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提高,逐步走向了机械化和农业生产一体化道路。农业生产工具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劳动时间。譬如,吉林省联合收割机在平原地带小麦收割上的广泛使用,农用拖拉机作为交通工具的大量普及都有效地节省了农作时间。据调查,过去每户春季种地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现在只需要八九天,而一年当中农户纯农田作业时间更是仅需80天左右,这样以来,农民在一年当中就会有280天的闲暇时间。因此,很多农民都处于无业状态,我们把这种劳动力剩余称为“被动剩余”。
(三)农村教育事业落后,文化水平偏低
由于农村多数人不重视教育,致使大量未成年的学生早早辍学,使他们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这不仅降低了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更是大大扩充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队伍。尽管吉林省政府近些年来不断地在改善农村教育状况,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及优良的教师队伍,并敦促各地政府要积极筹资兴办农村教育事业,但终因吉林省农村地域广阔,农村人口分散,难以集中,并且人口速度增长较快等原因而收效甚微。这导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的情况下就被送入了农村生产第一线。最终,由于科技知识和文化水平落后而再次面临失业。如此的恶性循环,只会增加剩余劳动力的队伍。
(四)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导致农民错失就业机会
农业生产作为一种自然的生产过程,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在时间上会呈现出高度的密集和松散的格局。高度密集即是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春季和秋季是忙种忙收的季节,也是找工作的最佳季节,但是由于农忙,对劳动力的需要量骤增,因此错过了找工作的关键时期。但当农忙结束,松散农闲的时候,由于错过了外出打工的关键时期,只能闲在家里,导致农村里剩余了大量的劳动力,这种暂时增加的剩余劳动力加上本身就存在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不断增加。
(五)农村劳动力法制观念淡薄
由于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偏低,对国家的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对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是所知不多。有些农民工当权益受到不正当侵害时,不懂得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往往都是采取极端的方法,不是懦弱忍让就是威严恐吓,再者就是暴力相向,这些极端的行为,很多都严重地触犯了法律法规,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农民本身。这种现象的产生根本不利于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更是加剧了农民工在雇佣期间与企业生产者之间的矛盾,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罗世俊,吕祯婷,王秉建.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J].资源市场与开发,2007年12月.
[2]吉林省农村人口结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N].吉林日报,2005年5月.
[3]卢东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7(7):10-11.
[关键词]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现状 产生原因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16-01
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现并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規律。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此引发的问题较为广泛。[1]由于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地域广大,导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当前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上。因此,对当前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对今后我省剩余劳动力转移及指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全省人口总数约为268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数为1349万人,约占全省人口总数的50%。当前,我省农村劳动力人口669万,而从事劳动生产仅需要200万人,除去转移的240万劳动人口仍有230万的剩余劳动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十分丰富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尽管吉林省的剩余劳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普遍素质偏低。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吉林省农村人口中绝大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未上过学的占6.49%,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有79.53万人,占15岁及其以上人口的比重为7.47%。由此可见,我省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偏低,人口的文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女性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与文化水平就更低。[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农民接受农业现代化技术和知识的欲望不高,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一)人多地少现状日趋严重
虽然吉林省素有“黑土地之乡”,总耕地面积553.78万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2.18倍。但我省的农村人口基数大,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镇化建设的占地建房,导致可耕种土地的数量和人均耕地数量都在逐年减少,人多地少矛盾现象严重。加上近些年吉林省大面积土地流失及矿产资源的开采都对土地造成严重破坏,土质降低,土地效益不高,人多地少矛盾日益尖锐。加之人口仍在继续增加,可耕用地的面积不断减小,土地对劳动力本来有限的“吞吐能力”越来越小,这种人多地少的矛盾将不断塑造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格局。[3]
(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提高,逐步走向了机械化和农业生产一体化道路。农业生产工具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劳动时间。譬如,吉林省联合收割机在平原地带小麦收割上的广泛使用,农用拖拉机作为交通工具的大量普及都有效地节省了农作时间。据调查,过去每户春季种地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现在只需要八九天,而一年当中农户纯农田作业时间更是仅需80天左右,这样以来,农民在一年当中就会有280天的闲暇时间。因此,很多农民都处于无业状态,我们把这种劳动力剩余称为“被动剩余”。
(三)农村教育事业落后,文化水平偏低
由于农村多数人不重视教育,致使大量未成年的学生早早辍学,使他们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这不仅降低了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更是大大扩充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队伍。尽管吉林省政府近些年来不断地在改善农村教育状况,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及优良的教师队伍,并敦促各地政府要积极筹资兴办农村教育事业,但终因吉林省农村地域广阔,农村人口分散,难以集中,并且人口速度增长较快等原因而收效甚微。这导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的情况下就被送入了农村生产第一线。最终,由于科技知识和文化水平落后而再次面临失业。如此的恶性循环,只会增加剩余劳动力的队伍。
(四)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导致农民错失就业机会
农业生产作为一种自然的生产过程,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在时间上会呈现出高度的密集和松散的格局。高度密集即是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春季和秋季是忙种忙收的季节,也是找工作的最佳季节,但是由于农忙,对劳动力的需要量骤增,因此错过了找工作的关键时期。但当农忙结束,松散农闲的时候,由于错过了外出打工的关键时期,只能闲在家里,导致农村里剩余了大量的劳动力,这种暂时增加的剩余劳动力加上本身就存在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不断增加。
(五)农村劳动力法制观念淡薄
由于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偏低,对国家的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对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是所知不多。有些农民工当权益受到不正当侵害时,不懂得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往往都是采取极端的方法,不是懦弱忍让就是威严恐吓,再者就是暴力相向,这些极端的行为,很多都严重地触犯了法律法规,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农民本身。这种现象的产生根本不利于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更是加剧了农民工在雇佣期间与企业生产者之间的矛盾,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罗世俊,吕祯婷,王秉建.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J].资源市场与开发,2007年12月.
[2]吉林省农村人口结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N].吉林日报,2005年5月.
[3]卢东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7(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