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州医学院护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摘 要: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贫困资助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就如何建立、实施发展型资助进行了探讨。文章重点就发展型资助的定义、做法以及实效进行了探索,以期为我国高校更好地开展贫困资助工作,实现育人的长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贫困资助;发展型资助;德育
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推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学生群体的变化等,资助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部分学生产生了“等靠要、吃补助、高消费”等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在资助工作实际操作中,只关注解决学生的经济情况,忽视了对贫困生在成长过程中思想、人格、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因此,建立实施发展型高校贫困资助工作,实现高校育人的长效机制是非常紧迫而有必要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从如何建立发展型资助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高校育人长效性方面做一点探讨。
发展型资助是指高校根据教育规律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规律,以资金、项目、物品、人力、时间等多种更加贴近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求的方式,帮助贫困学生在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提高自身实践技能,更好地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功能性”资助、“造血型”资助(马彦周,高复阳,2011) 。从发展型资助的内涵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以受资助者为主体地位的主体性、资助方式的多样性、资助过程的实践性。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三个方面通过资助来实现高校德育的功能。
第一,发展型资助充分尊重贫困学生的个人意愿,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要实施资助。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力求让学生在平等、自主、自愿的情况下接受资助,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社会和他人对他们的关爱。笔者在工作中曾出现这种情况,学生A入学即有困难证明,其班级同学也都向我表示她家庭经济情况非常困难,A同学平时生活非常简朴,因此有资助机会时大家都主动让给她。起初该同学没有表现出任何状况,默默接受大家的好意,继续自己的简朴生活。随后该同学在课余时间做家教兼职,基本能够支持她的学习生活。但由于大家都认为她是贫困生,还是一有资助机会就推荐给她。她给我发短信,表达了感谢之意,同时也说出希望不要再给她资助,因为她现在已经可以凭着自己的努力保证学习生活,她不想再因此在同学心中处于弱势的地位。这条短信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们之前一直注重的是保证资助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却忽视了被资助者的主观愿望。而这种愿望却是会影响受资助人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以后做人做事的态度。因此,教师在资助工作的一开始就要和学生做好沟通,确认他们愿意接受资助、资助多少和资助方式,要保证资助工作是否真的落实到了实处、真正给学生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收益。
第二,发展型资助体现了资助的多样性。具体来讲,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群体需求的多样性。现在的学生已经由单一的经济需求向心理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等多样化实际需求转变。因此,在做资助工作时,教师应切实调查学生的需求,因人、因需做工作。在做调查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其他信息,便于开展其他教育工作,这远远胜过单纯看贫困调查表或证明便判断是否给予资助的简单判断。二是资助方式多样性。发展型资助以资金、物品、人力、时间、项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资助,改变了单一的经济资助方式。这种方式更适合多样性的受资助者群体需求,实现个性化资助,给贫困生提供动力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曾任职的高校里有一个社会资助的项目,所有受该项目资助的学生都加入“雁行自强社”。在该社团里,学生们互相交流、鼓励,同时开展各种公益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受到了经济上的资助,又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在彼此的鼓励中,大家对贫困、对人生的认识都有极大的提高。所以,实行这种多样化资助方式,可以给贫困生提供良性的发展,从实际生活中完成大学生德育工作。
第三,发展型资助更加关注贫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人文关怀,把被动资助变成主动参与,具有实践性。这种实践性使贫困学生在自主参与资助决策、实施和评估的过程中,主动揭示自身的问题,提出自身的需要,谋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上文提到的“雁行奖学金”的操作方式,它在给予贫困学生经济帮助的同时也积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不仅获得经济收益,同时也使自己从付出、创造中获得成就感,这提高了贫困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综上所述,发展型资助根据贫困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需求,在帮助解决其经济困难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注重对贫困学生思想、人格、情感、技能等方面的支持和培育,以更好地达到高校育人的效果。
摘 要: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贫困资助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就如何建立、实施发展型资助进行了探讨。文章重点就发展型资助的定义、做法以及实效进行了探索,以期为我国高校更好地开展贫困资助工作,实现育人的长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贫困资助;发展型资助;德育
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推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学生群体的变化等,资助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部分学生产生了“等靠要、吃补助、高消费”等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在资助工作实际操作中,只关注解决学生的经济情况,忽视了对贫困生在成长过程中思想、人格、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因此,建立实施发展型高校贫困资助工作,实现高校育人的长效机制是非常紧迫而有必要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从如何建立发展型资助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高校育人长效性方面做一点探讨。
发展型资助是指高校根据教育规律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规律,以资金、项目、物品、人力、时间等多种更加贴近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求的方式,帮助贫困学生在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提高自身实践技能,更好地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功能性”资助、“造血型”资助(马彦周,高复阳,2011) 。从发展型资助的内涵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以受资助者为主体地位的主体性、资助方式的多样性、资助过程的实践性。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三个方面通过资助来实现高校德育的功能。
第一,发展型资助充分尊重贫困学生的个人意愿,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要实施资助。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力求让学生在平等、自主、自愿的情况下接受资助,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社会和他人对他们的关爱。笔者在工作中曾出现这种情况,学生A入学即有困难证明,其班级同学也都向我表示她家庭经济情况非常困难,A同学平时生活非常简朴,因此有资助机会时大家都主动让给她。起初该同学没有表现出任何状况,默默接受大家的好意,继续自己的简朴生活。随后该同学在课余时间做家教兼职,基本能够支持她的学习生活。但由于大家都认为她是贫困生,还是一有资助机会就推荐给她。她给我发短信,表达了感谢之意,同时也说出希望不要再给她资助,因为她现在已经可以凭着自己的努力保证学习生活,她不想再因此在同学心中处于弱势的地位。这条短信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们之前一直注重的是保证资助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却忽视了被资助者的主观愿望。而这种愿望却是会影响受资助人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以后做人做事的态度。因此,教师在资助工作的一开始就要和学生做好沟通,确认他们愿意接受资助、资助多少和资助方式,要保证资助工作是否真的落实到了实处、真正给学生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收益。
第二,发展型资助体现了资助的多样性。具体来讲,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群体需求的多样性。现在的学生已经由单一的经济需求向心理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等多样化实际需求转变。因此,在做资助工作时,教师应切实调查学生的需求,因人、因需做工作。在做调查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其他信息,便于开展其他教育工作,这远远胜过单纯看贫困调查表或证明便判断是否给予资助的简单判断。二是资助方式多样性。发展型资助以资金、物品、人力、时间、项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资助,改变了单一的经济资助方式。这种方式更适合多样性的受资助者群体需求,实现个性化资助,给贫困生提供动力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曾任职的高校里有一个社会资助的项目,所有受该项目资助的学生都加入“雁行自强社”。在该社团里,学生们互相交流、鼓励,同时开展各种公益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受到了经济上的资助,又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在彼此的鼓励中,大家对贫困、对人生的认识都有极大的提高。所以,实行这种多样化资助方式,可以给贫困生提供良性的发展,从实际生活中完成大学生德育工作。
第三,发展型资助更加关注贫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人文关怀,把被动资助变成主动参与,具有实践性。这种实践性使贫困学生在自主参与资助决策、实施和评估的过程中,主动揭示自身的问题,提出自身的需要,谋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上文提到的“雁行奖学金”的操作方式,它在给予贫困学生经济帮助的同时也积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不仅获得经济收益,同时也使自己从付出、创造中获得成就感,这提高了贫困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综上所述,发展型资助根据贫困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需求,在帮助解决其经济困难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注重对贫困学生思想、人格、情感、技能等方面的支持和培育,以更好地达到高校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