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是化学概念、化学理论,还是元素化合物知识,都需要通过化学实验创设各种情境,一切从实验所提供的化学事实和数据出发,这就是化学学科教学的最大特点。搞好化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兴趣 探究 能力 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是化学概念、化学理论,还是元素化合物知识,都需要通过化学实验创设各种情境,一切从实验所提供的化学事实和数据出发,教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這就是化学学科教学的最大特点。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讲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它又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各种能力的最佳途径,是教学工作中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呢?
一、 以趣味实验开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开学伊始,在高一的第一节课就要抓好,让学生热爱化学。在实际教学中,演示“浸有氢氧化钠的白纸遇酚酞变红、碘遇沾有淀粉溶液的白纸变蓝、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等显色实验。浸有白磷、二硫化碳溶液的滤纸在空气中不经点燃而自燃、酒精与浓硫酸混合加入高锰酸钾粉末使得“水下生火”、氢气在氯气中没有氧气而燃烧以及往燃着的蜡烛上撒镁粉或铝粉使得“星光灿烂”等燃烧实验,以及水中花园、不老的金属树等实验。课后由学生分别去探索、验证。这样在实验中既复习了初中的概念,为高中要学的广义燃烧概念打下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同学的兴趣,随着高中阶段的学习就会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解释更多的现象。
二、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实验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模式以实验吸引学生,再以实验启发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尽可能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实验环境中,即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并且和课本原理性知识相关的实验问题,让学生发表看法,参与讨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特别注意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缜密性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有目的、有条理的观察,才能从复杂的化学现象中发现问题。如镁条的燃烧实验,耀眼的白光非常容易刺激学生的感官,却忽略了燃烧时上升的一缕白烟,而恰是这一小缕白烟才是问题的关键,化学变化的本质新物质——氧化镁。因此,实验时,要教育学生,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须细观察、深思考。
2.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因为学生再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中,特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蒸馒头时,为什么加些碱,碱大了又可倒些醋?液化气灶、煤炉都要留有通风口?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
三、精心设计探究性实验
“演示实验”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主要采用“知识介绍型”手法,以前我们照本宣科地表演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探究过程,忽略了探究性实验在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如: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时,课本提供的方案:小块大理石+稀盐酸。而后,教师仍要解释为什么不用碳酸钠粉末、稀硫酸、浓盐酸等。那么,学生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机械的。现在,我们试设计三种方案: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稀硫酸、浓盐酸)、碳酸钙粉末+稀盐酸(稀硫酸、浓盐酸)、碳酸钙颗粒+稀盐酸(稀硫酸、浓盐酸)。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从反应速度、现象等各因素进行分析,做出最佳选择。这种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从“做”中得出结论,进而解释、交流、反思评价,学生参与整个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自主参与,以求新知。启发思维、分析装置的基础上,又将个别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的反应,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能更准确地观察它们消耗酸的量、放出二氧化碳的量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明确与盐酸反应的不同之外。同时又通过碳酸钠与盐酸的互滴反应实验现象的不同,得出不加任何试剂就可以区分它们的方法。
这些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后引导学生按科学的研究程序:“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究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展课外化学实验的能力,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得出结论的能力。在此氛围中,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沟通合作、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四、以探究性实验为引擎,培养学生质疑、思维的习惯。
化学是自然科学,源于生活,在化学教学中,把严密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日常生活教学能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便全面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如讲“分子的运动”之后,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种装满液体的瓶子,醋瓶、汽水瓶、香水瓶等,比较之后,得出尽管其材料、形状、颜色各异,但均瓶口细小,为什么?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加油站、液化气站、汽车站、火车站为什么“严禁烟火”?铁锅生锈了,用久了的暖瓶、水壶会沉积水垢,鸡蛋放入有醋的茶杯有气泡,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这些质疑性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空间。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生活中化学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激发了发自内心的探究化学的激情。
化学实验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是体现人的认识过程从思维到再创造应用的最生动典范。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它诠释了梦想、勇气与探险精神。它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究的情境中,勇于提出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出的那种积极参与、善于合作的潜在意识,乐于求真、勇于创新的精神,将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兴趣 探究 能力 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是化学概念、化学理论,还是元素化合物知识,都需要通过化学实验创设各种情境,一切从实验所提供的化学事实和数据出发,教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這就是化学学科教学的最大特点。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讲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它又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各种能力的最佳途径,是教学工作中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呢?
一、 以趣味实验开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开学伊始,在高一的第一节课就要抓好,让学生热爱化学。在实际教学中,演示“浸有氢氧化钠的白纸遇酚酞变红、碘遇沾有淀粉溶液的白纸变蓝、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等显色实验。浸有白磷、二硫化碳溶液的滤纸在空气中不经点燃而自燃、酒精与浓硫酸混合加入高锰酸钾粉末使得“水下生火”、氢气在氯气中没有氧气而燃烧以及往燃着的蜡烛上撒镁粉或铝粉使得“星光灿烂”等燃烧实验,以及水中花园、不老的金属树等实验。课后由学生分别去探索、验证。这样在实验中既复习了初中的概念,为高中要学的广义燃烧概念打下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同学的兴趣,随着高中阶段的学习就会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解释更多的现象。
二、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实验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模式以实验吸引学生,再以实验启发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尽可能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实验环境中,即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并且和课本原理性知识相关的实验问题,让学生发表看法,参与讨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特别注意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缜密性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有目的、有条理的观察,才能从复杂的化学现象中发现问题。如镁条的燃烧实验,耀眼的白光非常容易刺激学生的感官,却忽略了燃烧时上升的一缕白烟,而恰是这一小缕白烟才是问题的关键,化学变化的本质新物质——氧化镁。因此,实验时,要教育学生,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须细观察、深思考。
2.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因为学生再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中,特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蒸馒头时,为什么加些碱,碱大了又可倒些醋?液化气灶、煤炉都要留有通风口?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
三、精心设计探究性实验
“演示实验”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主要采用“知识介绍型”手法,以前我们照本宣科地表演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探究过程,忽略了探究性实验在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如: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时,课本提供的方案:小块大理石+稀盐酸。而后,教师仍要解释为什么不用碳酸钠粉末、稀硫酸、浓盐酸等。那么,学生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机械的。现在,我们试设计三种方案: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稀硫酸、浓盐酸)、碳酸钙粉末+稀盐酸(稀硫酸、浓盐酸)、碳酸钙颗粒+稀盐酸(稀硫酸、浓盐酸)。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从反应速度、现象等各因素进行分析,做出最佳选择。这种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从“做”中得出结论,进而解释、交流、反思评价,学生参与整个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自主参与,以求新知。启发思维、分析装置的基础上,又将个别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的反应,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能更准确地观察它们消耗酸的量、放出二氧化碳的量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明确与盐酸反应的不同之外。同时又通过碳酸钠与盐酸的互滴反应实验现象的不同,得出不加任何试剂就可以区分它们的方法。
这些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后引导学生按科学的研究程序:“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究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展课外化学实验的能力,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得出结论的能力。在此氛围中,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沟通合作、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四、以探究性实验为引擎,培养学生质疑、思维的习惯。
化学是自然科学,源于生活,在化学教学中,把严密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日常生活教学能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便全面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如讲“分子的运动”之后,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种装满液体的瓶子,醋瓶、汽水瓶、香水瓶等,比较之后,得出尽管其材料、形状、颜色各异,但均瓶口细小,为什么?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加油站、液化气站、汽车站、火车站为什么“严禁烟火”?铁锅生锈了,用久了的暖瓶、水壶会沉积水垢,鸡蛋放入有醋的茶杯有气泡,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这些质疑性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空间。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生活中化学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激发了发自内心的探究化学的激情。
化学实验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是体现人的认识过程从思维到再创造应用的最生动典范。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它诠释了梦想、勇气与探险精神。它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究的情境中,勇于提出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出的那种积极参与、善于合作的潜在意识,乐于求真、勇于创新的精神,将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