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草堂小学是当前中国小学教育改革成功的一个范例,其以“植养人文气韵,奠基诗意人生”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是对杜甫诗性智慧、诗意人生、家国情怀等诗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草堂小学 校园文化 杜甫诗学精神 继承与发展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理应承担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责任与使命。在全球化高度急速推进的今天,我们的小学教育也存在一种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为导向的风气,相比之下,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明显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说,草堂小学诗意的校园文化建设,无疑为我们今天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启了一扇打通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隔膜的大门。
一、校园文化的立足点
一所学校,建校伊始,必定会确立其相应的校园文化,只是有的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显得大众化,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这方面,以蓝继红为校长的草堂小学走出了一条既立足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又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路子。由于学校紧邻具有千年诗歌文化底蕴的杜甫草堂,所以,正如蓝继红校长所说的那样——从草堂小学诞生的那一刻起,她注定要与杜甫的诗学精神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相应地,草堂小学的孩子们徜徉在得天独厚的诗歌海洋里,耳濡目染、感受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接受诗歌艺术的熏陶,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奠基诗意的人生。可见,蓝校长对草堂小学的定位,是植根于得天独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之中的。应该说,这是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领会与灵活运用的范例。
二、校园文化的诗性建设
(一)校园外景建设。未入校门,先观其神。学校大门左边墙上,刻着草堂博物馆副馆长王飞先生手书的学校校诗——人谓浣花好,文宗百代高。草堂留圣迹,小学传大道。紧邻大门的墙上刻着稚嫩的儿童字体的校训——诗意的方向,最好的自己。如此用心良苦的设计,其目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充满诗意的校园文化,同时也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诗意的人生之门。
(二)校园内部环境建设。走进草堂小学的校门,就已经走上了“诗路歌语”之路,即诗歌大道,路旁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在大路的尽头,矗立着一幢草绿色的教学楼,大门两侧刻着一副由该校师生和家长创意的对联——茅屋秋风蔚起人文钟百代,草堂秀色列成桃李诵三千。正所谓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优美的育人环境。从踏入校门开始,孩子们就会触景生情,徜徉在学校浓郁诗意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既关系到学校在学生心中的第一印象,又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正如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亲身践行的诗意教育(兴于诗)一样,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说,草堂小学校园文化的诗性建设,不仅在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找到了契合点,而且通过具体可行的措施打通了二者之间存在的障碍。
三、校园文化中的诗意人生
正如李正涛所说的,“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也就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有时候,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行的时间长了,会忘记我们出发的原点,更何况我国的现代教育正处于与国际接轨的特殊阶段。所以,让我们从教育的原点出发,了解小学生独特的天性,重建教育不可逾越的逻辑起点,无疑显得十分迫切。对小学生活而言,他们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正好与诗歌创作与欣赏的思维方式(艺术想象与联想)是相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意的教育方式恰好是契合小学生天性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诗歌文化熏陶与感悟
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经典诵读全面融入到草堂小学生的校园生活世界,以每周一次的校级诵读、每周三次的经典晨读、天天坚持的个人诵读为特色,成为草小国学教育一道最为美丽的风景。每周一节经典赏析课,孩子们赏诗、吟诗、赛诗、唱诗、舞诗、演诗、写诗,自主地把詩歌活动开展得多姿多彩,师生先后开发出《我们的诗意课堂》、《经典赏析》等众多校本教材和200多本《草堂诗社》个性诗集……草小的小学子们,在诗意校园中,放飞属于他们自己的诗意童年。
开展诗社创建活动。“好雨轩”诗社,是2001年5月由草堂小学的孩子们自发创建的。“好雨”二字,取自杜诗《春夜喜雨》的首句,喻示着在肥沃的这块校园热土上,滋养孕育着如碧草一般的草堂孩子们。孩子们在诗社里自由、自主地开展着各项活动,在这里充分地展示着他们的才华、能力、爱好和个性。好雨轩里有间颇具盛唐遗韵的小屋,就是诗社的孩子们古朴、典雅的会议室和活动室。摆放在桌上的一本本精美的诗集本,就是孩子们从他们诵读和创作的成千上万首诗中挑选出来的他们最喜欢的诗和他们自己创作的最得意的诗——《草堂诗社读本》和《学生诗集本》。这间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小屋是诗社的孩子们最爱来的地方,闲暇时孩子们在这里开开会,读读诗,商讨商讨诗社的各项工作。
(二)诗意的课堂教学活动
就课堂教学而言,自执行校长制度建立以来,在执行校长一系列主题活动的推出,将活动的内涵延伸到课堂教学中。比如,“我为花草代言”的年级护绿活动延伸到课堂上,和有关自然的课文结合起来教育孩子要树立关爱自然的意识。通过活动的开展,使课堂成为一个展示学生个性的多姿多彩的舞台,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紧紧地吸引住了孩子们的心,他们全身心投入,积极地参与,仔细地观察,周密地思考,丰富地想象。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张扬,能力在课堂中发展。
(三)创先争优的诗意氛围
与童心对接,让小学生当执行校长。我们常说学生是学校的小主人,那么作为小主人就应该拥有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可是学校总是强调学生索要履行的义务,要求孩子遵守这样那样的规章制度,却往往忽略了学生应该拥有的权力,这显然是不平等的。传统的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方式”,压制了学生的自主、自理、自制能力的发挥,不利于现代人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一些负面效应。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倡——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小校长们的工作(在教师执行校长的指导下)开展得有条不紊。他们直接向校长反映了孩子们的心声,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以学生的视角真正地进入学生的生活与心灵世界。比如,有的男孩撒尿总是搞恶作剧弄的地上到处都是,学校对这尴尬的事情不得不严肃地三令五申,可是一点也不管用。一天,一个孩子提出一个金点子,能不能再小便池的墙壁上贴一些花花草草的图案,让男孩们来浇灌,这样既好玩又保持了清洁。这个想法实施之后,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争创好习惯。由于当选执行校长的孩子毕竟只是少数,而且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执行校长仅在高年级学生中选举。而对占绝大多数的其他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来说,显然是不够的。于是,草堂小学通过习惯连锁店的学生社团活动来营造争创好习惯的良好氛围。开设习惯连锁店,旨在养成学生良好行为,激励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帮助孩子养成成就一生好习惯。争创点涵盖了“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道德习惯”和“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孩子们通过为自己的“习惯充值卡”充值的形式,以订、争、评、奖四个争创环节,以校级、班级、个人三级评价,家庭、社区两方督促的机制来保障争创活动的成功开展。每学期经过考核争创到三个好习惯就可以申请为一星会员,以此类推,二星、三星直至终生会员,孩子们在争星升级中不断培养好习惯,不断奠定自己的成长基础。学生们由衷的感受到——当你加入习惯连锁店,当你拥有了这张小小充值卡,你就拥有了一位不会对你过于严厉但会起到激励、帮助、督促作用的提醒者,提醒着你,充值习惯,收获快乐。
四、校园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正如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葛景春所指出的,杜甫对任何事情都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来对待处理,最终以实现一个家家安居乐业,社会和睦太平的和谐社会,甚至实现一个与自然万物和谐的宇宙。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的诗歌蕴涵着丰富的引人向善的道德伦理。孩子们通过这些诗歌的阅读和体验,可以进一步明白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从而建构起合理的情感态度与人生价值观。因为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基础阶段,但孩子们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到快餐文化、垃圾文化等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杜甫诗歌家国情怀潛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进而激发起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做人的朴素道理,懂得善待生命,与人友善相处,并且以此方式不断地充盈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比如,孩子们受到诗歌中朴实自然的人性之美的影响,越来越懂得珍惜平凡的生活和身边的亲情与友情。一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讲述了一件事:他们在讨论自然灾害时,孩子突然插话:“给受灾地区捐钱应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能为了得到别人的称赞、表扬或是完成任务才去做,杜甫诗中不是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吗?就算别人不知道也要这样做。”从这位三年级学生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诗歌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植养人文气韵,奠基诗意人生”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充满诗意的教育中让每一位小学生都能以自信、自立、自强的人生情感与态度来书写生命的风采。
[基金项目:德宏师专校级课题(DSK2010161023);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一般项目(2015C128Y)]
(作者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关键词:草堂小学 校园文化 杜甫诗学精神 继承与发展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理应承担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责任与使命。在全球化高度急速推进的今天,我们的小学教育也存在一种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为导向的风气,相比之下,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明显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说,草堂小学诗意的校园文化建设,无疑为我们今天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启了一扇打通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隔膜的大门。
一、校园文化的立足点
一所学校,建校伊始,必定会确立其相应的校园文化,只是有的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显得大众化,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这方面,以蓝继红为校长的草堂小学走出了一条既立足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又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路子。由于学校紧邻具有千年诗歌文化底蕴的杜甫草堂,所以,正如蓝继红校长所说的那样——从草堂小学诞生的那一刻起,她注定要与杜甫的诗学精神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相应地,草堂小学的孩子们徜徉在得天独厚的诗歌海洋里,耳濡目染、感受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接受诗歌艺术的熏陶,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奠基诗意的人生。可见,蓝校长对草堂小学的定位,是植根于得天独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之中的。应该说,这是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领会与灵活运用的范例。
二、校园文化的诗性建设
(一)校园外景建设。未入校门,先观其神。学校大门左边墙上,刻着草堂博物馆副馆长王飞先生手书的学校校诗——人谓浣花好,文宗百代高。草堂留圣迹,小学传大道。紧邻大门的墙上刻着稚嫩的儿童字体的校训——诗意的方向,最好的自己。如此用心良苦的设计,其目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充满诗意的校园文化,同时也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诗意的人生之门。
(二)校园内部环境建设。走进草堂小学的校门,就已经走上了“诗路歌语”之路,即诗歌大道,路旁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在大路的尽头,矗立着一幢草绿色的教学楼,大门两侧刻着一副由该校师生和家长创意的对联——茅屋秋风蔚起人文钟百代,草堂秀色列成桃李诵三千。正所谓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优美的育人环境。从踏入校门开始,孩子们就会触景生情,徜徉在学校浓郁诗意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既关系到学校在学生心中的第一印象,又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正如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亲身践行的诗意教育(兴于诗)一样,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说,草堂小学校园文化的诗性建设,不仅在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找到了契合点,而且通过具体可行的措施打通了二者之间存在的障碍。
三、校园文化中的诗意人生
正如李正涛所说的,“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也就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有时候,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行的时间长了,会忘记我们出发的原点,更何况我国的现代教育正处于与国际接轨的特殊阶段。所以,让我们从教育的原点出发,了解小学生独特的天性,重建教育不可逾越的逻辑起点,无疑显得十分迫切。对小学生活而言,他们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正好与诗歌创作与欣赏的思维方式(艺术想象与联想)是相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意的教育方式恰好是契合小学生天性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诗歌文化熏陶与感悟
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经典诵读全面融入到草堂小学生的校园生活世界,以每周一次的校级诵读、每周三次的经典晨读、天天坚持的个人诵读为特色,成为草小国学教育一道最为美丽的风景。每周一节经典赏析课,孩子们赏诗、吟诗、赛诗、唱诗、舞诗、演诗、写诗,自主地把詩歌活动开展得多姿多彩,师生先后开发出《我们的诗意课堂》、《经典赏析》等众多校本教材和200多本《草堂诗社》个性诗集……草小的小学子们,在诗意校园中,放飞属于他们自己的诗意童年。
开展诗社创建活动。“好雨轩”诗社,是2001年5月由草堂小学的孩子们自发创建的。“好雨”二字,取自杜诗《春夜喜雨》的首句,喻示着在肥沃的这块校园热土上,滋养孕育着如碧草一般的草堂孩子们。孩子们在诗社里自由、自主地开展着各项活动,在这里充分地展示着他们的才华、能力、爱好和个性。好雨轩里有间颇具盛唐遗韵的小屋,就是诗社的孩子们古朴、典雅的会议室和活动室。摆放在桌上的一本本精美的诗集本,就是孩子们从他们诵读和创作的成千上万首诗中挑选出来的他们最喜欢的诗和他们自己创作的最得意的诗——《草堂诗社读本》和《学生诗集本》。这间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小屋是诗社的孩子们最爱来的地方,闲暇时孩子们在这里开开会,读读诗,商讨商讨诗社的各项工作。
(二)诗意的课堂教学活动
就课堂教学而言,自执行校长制度建立以来,在执行校长一系列主题活动的推出,将活动的内涵延伸到课堂教学中。比如,“我为花草代言”的年级护绿活动延伸到课堂上,和有关自然的课文结合起来教育孩子要树立关爱自然的意识。通过活动的开展,使课堂成为一个展示学生个性的多姿多彩的舞台,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紧紧地吸引住了孩子们的心,他们全身心投入,积极地参与,仔细地观察,周密地思考,丰富地想象。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张扬,能力在课堂中发展。
(三)创先争优的诗意氛围
与童心对接,让小学生当执行校长。我们常说学生是学校的小主人,那么作为小主人就应该拥有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可是学校总是强调学生索要履行的义务,要求孩子遵守这样那样的规章制度,却往往忽略了学生应该拥有的权力,这显然是不平等的。传统的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方式”,压制了学生的自主、自理、自制能力的发挥,不利于现代人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一些负面效应。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倡——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小校长们的工作(在教师执行校长的指导下)开展得有条不紊。他们直接向校长反映了孩子们的心声,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以学生的视角真正地进入学生的生活与心灵世界。比如,有的男孩撒尿总是搞恶作剧弄的地上到处都是,学校对这尴尬的事情不得不严肃地三令五申,可是一点也不管用。一天,一个孩子提出一个金点子,能不能再小便池的墙壁上贴一些花花草草的图案,让男孩们来浇灌,这样既好玩又保持了清洁。这个想法实施之后,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争创好习惯。由于当选执行校长的孩子毕竟只是少数,而且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执行校长仅在高年级学生中选举。而对占绝大多数的其他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来说,显然是不够的。于是,草堂小学通过习惯连锁店的学生社团活动来营造争创好习惯的良好氛围。开设习惯连锁店,旨在养成学生良好行为,激励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帮助孩子养成成就一生好习惯。争创点涵盖了“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道德习惯”和“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孩子们通过为自己的“习惯充值卡”充值的形式,以订、争、评、奖四个争创环节,以校级、班级、个人三级评价,家庭、社区两方督促的机制来保障争创活动的成功开展。每学期经过考核争创到三个好习惯就可以申请为一星会员,以此类推,二星、三星直至终生会员,孩子们在争星升级中不断培养好习惯,不断奠定自己的成长基础。学生们由衷的感受到——当你加入习惯连锁店,当你拥有了这张小小充值卡,你就拥有了一位不会对你过于严厉但会起到激励、帮助、督促作用的提醒者,提醒着你,充值习惯,收获快乐。
四、校园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正如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葛景春所指出的,杜甫对任何事情都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来对待处理,最终以实现一个家家安居乐业,社会和睦太平的和谐社会,甚至实现一个与自然万物和谐的宇宙。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的诗歌蕴涵着丰富的引人向善的道德伦理。孩子们通过这些诗歌的阅读和体验,可以进一步明白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从而建构起合理的情感态度与人生价值观。因为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基础阶段,但孩子们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到快餐文化、垃圾文化等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杜甫诗歌家国情怀潛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进而激发起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做人的朴素道理,懂得善待生命,与人友善相处,并且以此方式不断地充盈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比如,孩子们受到诗歌中朴实自然的人性之美的影响,越来越懂得珍惜平凡的生活和身边的亲情与友情。一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讲述了一件事:他们在讨论自然灾害时,孩子突然插话:“给受灾地区捐钱应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能为了得到别人的称赞、表扬或是完成任务才去做,杜甫诗中不是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吗?就算别人不知道也要这样做。”从这位三年级学生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诗歌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植养人文气韵,奠基诗意人生”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充满诗意的教育中让每一位小学生都能以自信、自立、自强的人生情感与态度来书写生命的风采。
[基金项目:德宏师专校级课题(DSK2010161023);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一般项目(2015C128Y)]
(作者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