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下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才能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主动且饶有兴趣地去学习数学。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渔场”,让他们激情四射、充满活力,真正动起来,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捕捉到更多的“鱼”——数学知识。
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玩”的天性,创造“玩”境,让他们在“玩”中学到知识、学会技能、学会交际,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1.导入游戏,点燃激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基于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玩游戏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作为切入点,精心设计各种游戏,让他们对数学心动,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在教《6的加法》一课时,一上课,我就问学生:“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他们有的说:“抓沙包。”有的说:“打扑克牌。”……“既然你们喜欢玩这些游戏,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好不好?”于是,我让学生们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但在玩的过程中,必须用到数字6。
学生们领到任务后快速地进入游戏状态。游戏结束后,我让他们把在游戏中遇到的有关6的加法算式都找出来,然后写在本子上,从中找出规律。由于游戏带来了乐趣,学生们更乐于接受新知识。
2.游戏贯穿,延续激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鲜活的游戏场景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寻找信息资源,在“玩”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有关简单推理的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为了避免学生们产生排斥心理,我一直在思索如何呈现课本上的内容,让他们快乐地接受并理解。
经过反复实践、论证,我决定将“猜一猜”游戏贯穿课堂。在课堂上,从一个条件的推理猜到两个、三个、四个条件的推理,学生通过几轮猜测,明白了数学信息的重要性,知道该从哪条信息入手,怎样去推理才能又快又准地猜出正确答案。就这样,学生在“猜一猜”中将激情延续到了课堂最后,轻松达到了学习目的。
著名科学家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并将这种冲突转化为求知欲,从而多动脑,掌握知识。
1.以疑促教,激活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设置一些悬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数学的奥秘。
教授《比高矮》一课时,我挑选了两名差不多高的男生来进行比较。他们站在不同的位置,而学生看到的只是他们的上身,猜想他们的身高,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产生疑问。
在悬疑中探究,一旦拨开迷雾,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这个比高矮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2.练习设疑,拓展思维
教师安排作业,需要精挑细选练习,真正发挥其作用,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不可替代的精品。练习题的设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有一定的深度,要营造思维场,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学习了《克和千克》这课后,我给他们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哪个重?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认为棉花重,因为它的体积很大;有的认为铁重,因为铁的手感很重;还有的学生说一样重,都是一千克。
针对这种情况,我让他们辩论,每个学生都要用合适的理由说服其他学生。经过一场激烈的辩论,他们明白了思考问题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而要理解题意,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通过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简单化、枯燥的事物生动化。这样,学生才会越学越有劲,在“动手”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增长智慧。
1.自主操作,建立表象
儿童的几何是自发的几何,也就是说,儿童是通过自主活动来认识和建构自己的几何的。教学时,教师要从“操作”入手,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观察、辨析、建立图形的表象。
在上《图形的变换》这一课前,我抓住学生爱折纸、剪纸这一特点,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长方形的纸、一张正方形的纸和一张圆形的纸。在课堂上,我让他们动手折一折、拼一拼,在对边折、对角折的过程中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通过剪一剪,他们把长方形变成了正方形,然后又把正方形变成了风车。风车转起来,成了圆。这样,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掌握了图形的特点和图形之间的变换,感受到了数学的奇妙。
2.启迪操作,理解本质
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借助直观的操作来理解抽象的概念。教师应指导学生操作,引导他们将操作过程变成探究知识的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教《11-20各数的认识》这课时,为了让学生们真正理解各个数字的意义,记住这些数字,我设计了“捆小棒”活动。有的学生将8根小棒捆在一起,有的将5根捆在一起,有的将10根捆在一起。到底哪种捆小棒的方法最好呢?我让他们自己判断并想一想如何使方法最优化。
在练习用最优化方法捆小棒的活动中,他们既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又理解了数的组成。
轻松活跃的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心动、脑动、手动,学生们动起来,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并乐在其中。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渔场”,让他们激情四射、充满活力,真正动起来,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捕捉到更多的“鱼”——数学知识。
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玩”的天性,创造“玩”境,让他们在“玩”中学到知识、学会技能、学会交际,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1.导入游戏,点燃激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基于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玩游戏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作为切入点,精心设计各种游戏,让他们对数学心动,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在教《6的加法》一课时,一上课,我就问学生:“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他们有的说:“抓沙包。”有的说:“打扑克牌。”……“既然你们喜欢玩这些游戏,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好不好?”于是,我让学生们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但在玩的过程中,必须用到数字6。
学生们领到任务后快速地进入游戏状态。游戏结束后,我让他们把在游戏中遇到的有关6的加法算式都找出来,然后写在本子上,从中找出规律。由于游戏带来了乐趣,学生们更乐于接受新知识。
2.游戏贯穿,延续激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鲜活的游戏场景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寻找信息资源,在“玩”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有关简单推理的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为了避免学生们产生排斥心理,我一直在思索如何呈现课本上的内容,让他们快乐地接受并理解。
经过反复实践、论证,我决定将“猜一猜”游戏贯穿课堂。在课堂上,从一个条件的推理猜到两个、三个、四个条件的推理,学生通过几轮猜测,明白了数学信息的重要性,知道该从哪条信息入手,怎样去推理才能又快又准地猜出正确答案。就这样,学生在“猜一猜”中将激情延续到了课堂最后,轻松达到了学习目的。
著名科学家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并将这种冲突转化为求知欲,从而多动脑,掌握知识。
1.以疑促教,激活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设置一些悬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数学的奥秘。
教授《比高矮》一课时,我挑选了两名差不多高的男生来进行比较。他们站在不同的位置,而学生看到的只是他们的上身,猜想他们的身高,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产生疑问。
在悬疑中探究,一旦拨开迷雾,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这个比高矮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2.练习设疑,拓展思维
教师安排作业,需要精挑细选练习,真正发挥其作用,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不可替代的精品。练习题的设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有一定的深度,要营造思维场,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学习了《克和千克》这课后,我给他们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哪个重?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认为棉花重,因为它的体积很大;有的认为铁重,因为铁的手感很重;还有的学生说一样重,都是一千克。
针对这种情况,我让他们辩论,每个学生都要用合适的理由说服其他学生。经过一场激烈的辩论,他们明白了思考问题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而要理解题意,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通过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简单化、枯燥的事物生动化。这样,学生才会越学越有劲,在“动手”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增长智慧。
1.自主操作,建立表象
儿童的几何是自发的几何,也就是说,儿童是通过自主活动来认识和建构自己的几何的。教学时,教师要从“操作”入手,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观察、辨析、建立图形的表象。
在上《图形的变换》这一课前,我抓住学生爱折纸、剪纸这一特点,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长方形的纸、一张正方形的纸和一张圆形的纸。在课堂上,我让他们动手折一折、拼一拼,在对边折、对角折的过程中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通过剪一剪,他们把长方形变成了正方形,然后又把正方形变成了风车。风车转起来,成了圆。这样,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掌握了图形的特点和图形之间的变换,感受到了数学的奇妙。
2.启迪操作,理解本质
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借助直观的操作来理解抽象的概念。教师应指导学生操作,引导他们将操作过程变成探究知识的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教《11-20各数的认识》这课时,为了让学生们真正理解各个数字的意义,记住这些数字,我设计了“捆小棒”活动。有的学生将8根小棒捆在一起,有的将5根捆在一起,有的将10根捆在一起。到底哪种捆小棒的方法最好呢?我让他们自己判断并想一想如何使方法最优化。
在练习用最优化方法捆小棒的活动中,他们既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又理解了数的组成。
轻松活跃的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心动、脑动、手动,学生们动起来,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并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