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居斯塔夫·卡耶博特是印象派绘画的重要人物之一,本文结合印象派绘画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具体的作品《巴黎,雨天》进行分析,认为这幅作品通过对于雨伞的处理,构筑出多层文化空间:第一,物理空间;第二,消费文化空间;第三社会异化空间。
【关键词】雨伞;商业街;消费;异化;空间
一、《巴黎,雨天》产生的社会背景
《巴黎,雨天》是印象派画家居斯塔夫·卡耶博特的作品,作品描述了巴黎商业街的雨天,路上的行人打着雨伞,行走在路上的情景。在奥斯曼对于巴黎城进行改造后,极大地扩展了中产阶级的活动空间,艺术家们也踊跃地表现自己所处的时代。
印象派绘画的产生与巴黎时尚消费文化的产生相一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印象派的很多艺术家描绘户外的活动,包括人们在户外行走、逗留、休闲、逛街等等。而《巴黎,雨天》就是产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就是对中产阶级的休闲生活场景的刻画。
二、《巴黎,雨天》中作品构成要素
(一)雨伞
雨伞的祖先是阳伞,巴黎生产的第一批雨伞,成为了男士们的时尚饰品。但是1769年,巴黎警察署设立了“公共雨伞”制度1,使得雨伞开始走出奢侈品市场。到19世纪,雨伞已经完全走出奢侈品市场。在《巴黎,雨天》中,伞充斥着整个画面,几乎每个行人都携带一把雨伞,伞占据画面的大部分,也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二)商业街
在《巴黎,雨天》中,观众正视画面,可以看到有两条宽阔的大马路,也就是商业街,沿着商业街还有4栋大楼,每个大楼都有橱窗,在向观众走来的绅士和淑女的伞下远远望去,都可以看到橱窗展示商品。
(三)中产阶级
巴黎的商业街上,行走着形形色色的中产阶级绅士和淑女,他们在雨天漫步,同时观察其他行人,他们充当着观看与被观看的角色,相互观看,成为巴黎景观社会中的风景,他们衣着新潮,举止优雅,绅士多带礼帽、携带雨伞,女士多携带阳伞。
三、《巴黎,雨天》构筑的多层空间
(一)物理空间
《巴黎,雨天》中作者如实描绘了巴黎的宽敞的商业街,这种作者精心构筑的巴黎商业空间。这样宽敞的商业街的出现,得益于奥斯曼对于巴黎旧城的改造。在19世纪50-70年代,奥斯曼对于巴黎旧城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改造之后的巴黎街景焕然一新。在宽阔的道路两边出现了大型百货商店、咖啡馆和其他娱乐场所,这为资产阶级进行消费、休闲等提供了新的空间,时髦的女性和绅士,追逐新潮、时尚,并希望在新的休闲和消费空间中展示自己的新潮。虽然巴黎旧城改造之处是为了营造帝都恢弘的气度,然后随着时光的流逝,商业景观占据了上风。
(二)消费空间
在卡耶博特的《巴黎,雨天》,雨伞被作者一一进行了描绘,很多行人走在巴黎街头都打着伞。雨伞被描绘的如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雨伞一样大,画面中绅士和淑女穿着当时最新潮的服装,举着就像刚在货架上取下来的商场雨伞。莱佩莱蒂尔说:“卡耶博特处理画面的雨伞——商场里購买的配饰——就像处理它的人一样认真······巨大整洁的雨伞如此一直地被描绘,泄露了它们是工业产品并且大宗销售的事实”2。画面中如此众多的雨伞都被进行了精心的刻画描绘,甚至这是大宗销售,代表的是一种巴黎的消费文化。除此之外,在雷诺阿的作品《伞》中,作者描绘了大量的雨伞,这同样是雨伞大宗销售的见证。
(三)异化空间
伴随着资本社会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异化现象,人与人之间开始出现隔离,冷淡和疏离感。在卡耶博特的《巴黎,雨天》中,伞将每个人划分为一个独立的空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离,黑色的雨伞不仅增加了雨天的阴冷,更加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冷漠。茱莉亚·萨格雷夫斯讨论这把伞的时候,认为它强加了“社会的分隔,从公共空间隔离出私人领域”3。伞尖暗示了右边前景中即将迫近的将会是一次尴尬的擦身而过——男子和靠近的女子不得不调整他们各自在人行道上的位置。
这一人际关系的疏离,是社会异化的现象,人与人之间是陌生的。在这幅画面中,伞的数量之多,分散了画面的重心,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伞可以引导人的视线,沿着伞往下看,每个行人都各自忙碌行走着,人与人之间唯一的“接触”就是作为配饰的伞的偶然碰撞,就如在《巴黎,雨天》中打着伞,作者描绘了画面中迎面走来的绅士的伞与最右边打着的雨伞相互碰撞,以至于右边的行人不得不调整雨伞的倾斜度才能保证不要迎面走来的绅士和女性的伞发生碰撞。
四、结语
《巴黎,雨天》这幅作品,艺术家通过对于画面中雨伞、商业街和中产阶级的刻画,传达出了三层空间,物理空间的如实刻画,能够真实记载了巴黎的商业街改造。商业空间的刻画,可以作为巴黎商业时尚消费文明的见证,社会异化空间的巧妙处理,说明艺术家敏感地捕捉到了商业社会带来人类之间的疏离感。“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今天我们反观印象派和巴黎的历史,卡耶博特的《巴黎,雨天》传达出的信息足以使其称为经久流传的佳作。
作者简介:刘黛瑶(1993.5-),女,汉族,籍贯:甘肃兰州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装饰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美)露丝·E.爱斯金著.印象派绘画中的时尚女性与巴黎消费文化.南京市: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2](英)克拉克,沈语冰、诸葛沂译.《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注释:
1.在卢浮宫或者路易十五的宅邸等重要场合不分昼夜地出租雨伞。
2.(美)露丝·E.爱斯金著.印象派绘画中的时尚女性与巴黎消费文化.南京市: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173
3.(美)露丝·E.爱斯金著.印象派绘画中的时尚女性与巴黎消费文化.南京市: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175
【关键词】雨伞;商业街;消费;异化;空间
一、《巴黎,雨天》产生的社会背景
《巴黎,雨天》是印象派画家居斯塔夫·卡耶博特的作品,作品描述了巴黎商业街的雨天,路上的行人打着雨伞,行走在路上的情景。在奥斯曼对于巴黎城进行改造后,极大地扩展了中产阶级的活动空间,艺术家们也踊跃地表现自己所处的时代。
印象派绘画的产生与巴黎时尚消费文化的产生相一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印象派的很多艺术家描绘户外的活动,包括人们在户外行走、逗留、休闲、逛街等等。而《巴黎,雨天》就是产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就是对中产阶级的休闲生活场景的刻画。
二、《巴黎,雨天》中作品构成要素
(一)雨伞
雨伞的祖先是阳伞,巴黎生产的第一批雨伞,成为了男士们的时尚饰品。但是1769年,巴黎警察署设立了“公共雨伞”制度1,使得雨伞开始走出奢侈品市场。到19世纪,雨伞已经完全走出奢侈品市场。在《巴黎,雨天》中,伞充斥着整个画面,几乎每个行人都携带一把雨伞,伞占据画面的大部分,也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二)商业街
在《巴黎,雨天》中,观众正视画面,可以看到有两条宽阔的大马路,也就是商业街,沿着商业街还有4栋大楼,每个大楼都有橱窗,在向观众走来的绅士和淑女的伞下远远望去,都可以看到橱窗展示商品。
(三)中产阶级
巴黎的商业街上,行走着形形色色的中产阶级绅士和淑女,他们在雨天漫步,同时观察其他行人,他们充当着观看与被观看的角色,相互观看,成为巴黎景观社会中的风景,他们衣着新潮,举止优雅,绅士多带礼帽、携带雨伞,女士多携带阳伞。
三、《巴黎,雨天》构筑的多层空间
(一)物理空间
《巴黎,雨天》中作者如实描绘了巴黎的宽敞的商业街,这种作者精心构筑的巴黎商业空间。这样宽敞的商业街的出现,得益于奥斯曼对于巴黎旧城的改造。在19世纪50-70年代,奥斯曼对于巴黎旧城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改造之后的巴黎街景焕然一新。在宽阔的道路两边出现了大型百货商店、咖啡馆和其他娱乐场所,这为资产阶级进行消费、休闲等提供了新的空间,时髦的女性和绅士,追逐新潮、时尚,并希望在新的休闲和消费空间中展示自己的新潮。虽然巴黎旧城改造之处是为了营造帝都恢弘的气度,然后随着时光的流逝,商业景观占据了上风。
(二)消费空间
在卡耶博特的《巴黎,雨天》,雨伞被作者一一进行了描绘,很多行人走在巴黎街头都打着伞。雨伞被描绘的如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雨伞一样大,画面中绅士和淑女穿着当时最新潮的服装,举着就像刚在货架上取下来的商场雨伞。莱佩莱蒂尔说:“卡耶博特处理画面的雨伞——商场里購买的配饰——就像处理它的人一样认真······巨大整洁的雨伞如此一直地被描绘,泄露了它们是工业产品并且大宗销售的事实”2。画面中如此众多的雨伞都被进行了精心的刻画描绘,甚至这是大宗销售,代表的是一种巴黎的消费文化。除此之外,在雷诺阿的作品《伞》中,作者描绘了大量的雨伞,这同样是雨伞大宗销售的见证。
(三)异化空间
伴随着资本社会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异化现象,人与人之间开始出现隔离,冷淡和疏离感。在卡耶博特的《巴黎,雨天》中,伞将每个人划分为一个独立的空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离,黑色的雨伞不仅增加了雨天的阴冷,更加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冷漠。茱莉亚·萨格雷夫斯讨论这把伞的时候,认为它强加了“社会的分隔,从公共空间隔离出私人领域”3。伞尖暗示了右边前景中即将迫近的将会是一次尴尬的擦身而过——男子和靠近的女子不得不调整他们各自在人行道上的位置。
这一人际关系的疏离,是社会异化的现象,人与人之间是陌生的。在这幅画面中,伞的数量之多,分散了画面的重心,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伞可以引导人的视线,沿着伞往下看,每个行人都各自忙碌行走着,人与人之间唯一的“接触”就是作为配饰的伞的偶然碰撞,就如在《巴黎,雨天》中打着伞,作者描绘了画面中迎面走来的绅士的伞与最右边打着的雨伞相互碰撞,以至于右边的行人不得不调整雨伞的倾斜度才能保证不要迎面走来的绅士和女性的伞发生碰撞。
四、结语
《巴黎,雨天》这幅作品,艺术家通过对于画面中雨伞、商业街和中产阶级的刻画,传达出了三层空间,物理空间的如实刻画,能够真实记载了巴黎的商业街改造。商业空间的刻画,可以作为巴黎商业时尚消费文明的见证,社会异化空间的巧妙处理,说明艺术家敏感地捕捉到了商业社会带来人类之间的疏离感。“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今天我们反观印象派和巴黎的历史,卡耶博特的《巴黎,雨天》传达出的信息足以使其称为经久流传的佳作。
作者简介:刘黛瑶(1993.5-),女,汉族,籍贯:甘肃兰州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装饰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美)露丝·E.爱斯金著.印象派绘画中的时尚女性与巴黎消费文化.南京市: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2](英)克拉克,沈语冰、诸葛沂译.《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注释:
1.在卢浮宫或者路易十五的宅邸等重要场合不分昼夜地出租雨伞。
2.(美)露丝·E.爱斯金著.印象派绘画中的时尚女性与巴黎消费文化.南京市: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173
3.(美)露丝·E.爱斯金著.印象派绘画中的时尚女性与巴黎消费文化.南京市: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