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佳境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feng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正如赵柏田先生自己所言,《南华录》既是一部明万历年后中国的艺文志,也是一本关于已经消逝了的南方珍异世界的书。①《南华录》中所展现的,既有物质生活的穷奢极欲,也有精神生活的任性逍遥。物质上的享受来自世俗之乐,而精神上的享受则来自高雅艺术的熏陶。倘若要活出真性情,达到真正的洒脱,必定要进入世俗与高雅相结合的佳境,在世俗中追求高雅,将人生艺术化,生活审美化。
  关键词:晚明文人 世俗 高雅 艺术 审美
  明末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首先,朝政混乱,官场凶险,导致科举道路壅塞,入仕比率极低,文人想通过科考进入仕途异常艰难。其次,明代经过前期的经济积累,到了中晚期,经济实力还是较为雄厚的,商业经济尤为发达。然而商业发达所形成的奢侈之风对文人价值观的冲击非常大,导致晚明很多文人都不再视科考为唯一出路,很多人要么以笔墨为生,成为名士、山人和隐士,要么下海经商,亦儒亦商。有趣的是,一些人经商致富以后,还是脱离不了自己的文化人身份,继续与琴棋书画为伍,好结交文人墨客,喜收藏古玩字画。这无形中也提高了富商巨贾们的文学造诣和艺术气质。再者,崛起于明中叶,盛行于晚明的“心学”运动,对晚明文人的思想和文化品格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心学”强调人的意志、主观精神的巨大作用。这种主张内省之风的发起,使得程朱理学先验的伦理本体转向“心学”的心理本体,带有一种很强的反传统的精神追求。由于这些启蒙思想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桎梏,具有人文主义精神,因而拉近了文人与世俗的距离,鼓动了他们对世俗享乐的追求和对欲望的放纵。
  因而《南华录》既描绘了晚明的文士、才女、奇人、梦境,也记载了南方的香料、古物、园林、戏剧。②在此种“物质上充裕,精神上逍遥、追求真我”的两相交替的社会背景下,使得晚明文人生活也呈现出了两种姿态:既沉迷于世俗玩物不可自拔,又追求艺术生活,讲究精神上的洒脱无为,堪称世俗与高雅两相融合。
  一、世俗享受 这种世俗享受,若要细分的话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对“尤物”的追求,其二是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而无论是“尤物”,还是“功名利禄”,都属于“食色性”的范围,是人之正常生存的需求及追求。
  说起“尤物”,不外乎两者,一是奇珍异品,二是女子。首先,对于奇珍异品的追求,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嘉靖、万历年间的大收藏家项元汴了,他把一生中所有的时间都耗在了古书古画上,可谓一边潜心守护自己的古物王国,一边于书画中寻求快乐。他那摆满珍玩的“天籁阁”里面的藏品,就连他自己全部看完都要花上两个月的时间,更别说其他人了。据后人推算,他的书画藏品总数达二千一百九十余件,收藏量几乎是故宫博物院的一半。数量上也就足以证明这位收藏家对奇珍异品之喜爱痴迷的程度了。当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项氏一样以鉴古家兼收藏家闻名于世的还有很多人,有生于项氏之前的安国,有项氏之友人郭五游,还有算不上收藏家,但是受项氏深深影响的李日华等等。他们也都陷入对“物”的痴迷当中,都享受坐拥古物藏品的满足感。其次,是对“女子”的贪恋,这一点最明显的就是文人的“狎妓”了,在明末,文人“饮酒狎妓”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当然那时候的红尘女子也不乏洁身自好且聪慧过人、有情有义之辈,这样一来,男子更是会为情所困。无论是终成佳话的钱谦益和柳如是,还是放荡风流的屠隆和袁宏道,都代表了文人“情欲”的一面。连喜爱做梦、听雨、焚香的董若雨,常常出现其梦中的也都是一些与美女行鱼水之欢的情景。当然,也有文人对此有所反思,比如袁小修,他虽然也深知早年的粉黛之癖已经致使自己气亏血虚,但是他只要一回到风月场中,依然是不能自控的。寻其根源,还是受“心学”的启蒙思想影响,使得他们往往不拘泥于道德约束,随心所欲地受自己意识的支配。纵使他们偶尔也会检讨自己的酒色之癖,但是其骨子里还是会认为情欲出之天性,是无法铲除干净的。正所谓“刚骨腻情,亦人之常态”,才子也是需佳人与之相配的。
  晚明文人虽不以入仕作为唯一出路,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对“功名利禄”有所排斥。项元汴一家,虽然在当时可谓富甲江南,但是对于功名还是有所追求的,其祖父和大哥都曾捐过小官,二哥则自己去考过功名。对于他们而言,毕竟已经不用再为生计而愁,所以在功名上,留下一些面子上的东西,也是没有坏处的。相对于项家而言,一直在仕途不得意的汤显祖就显得没那么好运了,他屡次科考,但是屡次名落孙山,实际上也是他耿直的性格使得他生不得志,注定他此生无法于官场上立足。就是在这样一次次失败之后,他才终于心灰意冷,彻底断了自己的功名梦,好多年都没有再去触碰那些带给人名利荣耀的时文,转而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戏剧事业当中。③同汤显祖一样,大半生都在为入仕而劳神的还有袁小修,尽管也是一直抱着心中求取功名的信念不放弃,但他也是屡次落第又“名根未断”。只是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他第十次科考中,取得梦寐以求的进士资格。相比陈继儒29岁弃绝仕途、隐居山林,张岱终生不仕,汤显祖、袁小修他们这些人,真如《南华录》中所说的:“半边身体享受着此间的声色,而另外半边,则像一张绷紧的弦,时刻等待着来自高处庙堂的感召”。
  二、闲情雅趣 在《南华录》当中,文人墨客鉴赏书画、收藏古董、养花种竹、听琴弈棋、饮酒品茶、建造园林、焚香研墨,无不体现出一种闲适而有趣的艺术生活。“闲适”需要的是时间的充裕,是文人的一种生命的状态;而趣味则是爱好所致,是文人的一种心理的趋向。
  晚明文人的这种“闲趣”总体上来看,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随性而发之趣。袁宏道说,这世上大抵有两种人:“若能屏绝尘虑,妻山侣石,此为最上;其不然,放情极意,抑其次也。”袁宏道所言的这两类人,都是遵从内心去生活,放下世俗顾虑,率性而为之人。就好比沉浸于汤显祖的《牡丹亭》不能自拔的三位女子——陈同、谈则、钱宜,先后嫁与一夫,又先后为一个“情”字所困。真应了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另一方面,精于“长物”之趣。在高度积累的物质文明之下,一群文人雅士中有钟情于古玩字画的收藏家、鉴赏家;有倾心于奇香异墨的制香者、墨工;还有长于装饰设计的园林艺术家等等,他们都在通过世俗消遣,追求感官的延伸、情感的寄托和生命的承载,因而一遍一遍地把自己的器官磨砺得细腻而敏感。文震亨的《长物志》,就是在以“长物”构建一种审美化的文人生活,所有的空间规划、器物赏玩、景物观赏、食物品尝、美观装饰,都不是汲汲于利益增值的,也不是为现实生计经营的。其目的是将“长物”纳入个人感官世界之中,感官与物交会,以此营造幽雅情境,并承载“长物”主人的情感与意趣。这种精神上的追求,实则也是一种寄托。生活上不愁生计,势必要在精神上有所追求。这种艺术化的追求所呈现出来的闲情雅致,体现了极强的诗意韵味。可贵的是,这种“雅”,不孤、不清、不冷,因为它是从日常生活中所提炼出来的艺术化的“雅”,带有生命感性的气息。   三、雅俗共之 袁宏道在尺牍《徐汉明》中说,世间有四种人:不把现实放在眼里的玩世者,超脱现实的出世者,调和现实的谐世者,从现实中追求享乐的适世者。袁宏道说他自己最喜欢成为的是第四种人——适世者。这种人,学佛,受不了佛家的清规戒律;学儒,不务实务,这种人最自由。其实晚明文人大部分都是追求这种“自适”生活的适世者。而这种生活,其实就是高雅文化与世俗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既有老庄思想的超脱,禅境的体验,魏晋名士的风度,同时又不失世俗的享乐。既有物质满足又有精神满足,其核心就是闲趣与自由。世俗享受与高雅艺术追求,不仅要有所结合,最重要的是,还要有所超越。袁宏道还说过,这世上有五种“真乐”,这其间既有金钱美女,又有美食美货,可谓极尽欲望之极。但同时又不乏精神追求,也有读好书,长识见的雅趣。可见他想要提倡的是做这样一种人:既要过享受世俗欲望的生活,也要在世俗中寻求一种不受约束、率性而为的独立自由人格,以达到精神的超越。不难发现,很多晚明文人也正是如此:既好货好色,饮酒狎妓,又酷爱读书,精通音乐,舞文弄墨。总而言之,既离不开世俗,又有闲情逸趣,而追求闲情逸趣实际上就是一种对世俗生活的超越,这种超越的方式是审美化的,是对世俗生活的审美化。将生活中的一切都视为审美的对象,那么审美的情趣就能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古物字画、园艺装饰、奇香异墨等等无一不是审美的载体。这样一来,审美便成了世俗与雅趣相联系相融合的一道桥梁,通过审美,达到雅俗共之。
  从生活的态度来看,晚明文人既世俗又雅致,甚至雅俗共之的生活态度,确实呈现出一种独特气韵。这种气韵既是生活的本质,又超出生活的本质,而审美关注的,往往就是人类最粗俗又最为可知的那一方面。④从审美的眼光来看,他们对现世生活的享受,对自由人格的追求,都是对生活本质的关注,因而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与反叛色彩。这就是《南华录》里所构建的南方佳境。
  ①②③ 赵柏田:《南华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第68页,第189页。
  ④ [英]特里·伊格尔顿:王杰等译,《审美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参考文献:
  [1] (明)文震亨.长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龚鹏程.晚明思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 黄卓越,党圣元.中国人的闲情逸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苏状.“闲”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D].上海;复旦大学,2008.
  [5] 吴功正.明代赏游美学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9).
  [6] 高建立.论晚明启蒙思潮与晚明人的觉醒[J].河南大学学报,2007(9).
其他文献
摘 要:迟子建与萨娜都出生于大兴安岭地区,两位女作家以鄂温克民族为题材的小说在创作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两篇小说中家园变迁的主题,对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和萨娜的《敖鲁古雅,我们的敖鲁古雅》进行对比分析。两部小说都在略带哀伤的叙述中描绘了鄂温克民族的历史与生活现状,并表达了作者对如梦幻般美丽的桃花源逐渐消失的反思:在现代文明与本土文明的激烈碰撞间,人们受到了巨大冲击,产生了人与自然、人与人
期刊
摘 要:金庸武侠名作《雪山飞狐》情节曲折,历史背景丰富,向读者呈现了中国武侠文化之精髓。学者莫锦屏在将其译成英语向西方世界译介的过程中,采用了归化、增译、改写等翻译策略。这一系列策略有利于西方读者理解并接受这部名作中的中国元素,让它更好地“走出去”。同时,这些“走出去”的翻译策略也为其他金庸武侠小说更好地向西方译介传播带来启示。  关键词:武侠小说 翻译策略 《雪山飞狐》  武侠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学
期刊
摘 要:徐峥和王宝强主演的《人在囧途》和《人在囧途之泰囧》都获得了巨大成功,《人在囧途》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成功的喜剧,而影片《泰囧》的文化内涵却不是喜剧所能涵盖的,我们用一个新名词“嘻剧”来概括电影《泰囧》。本文着重分析《人在囧途》的喜剧性和《泰囧》的嘻剧性,以及影视作品由喜剧向嘻剧演变的社会文化原因。  关键词:喜剧 《人在囧途》 嘻剧 《泰囧》  由徐峥、王宝强主演的《人在囧途》于2010年暑假
期刊
摘 要: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在其处女作《女勇士》中所要探讨的是如何在消解中美文化二元对立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作者采用后殖民理论中的“挪用”原则塑造了四个女性勇士形象:移植合并中国神话、混合运用东西方神话对经典著作和传说中的人物进行变形;对于作品中以生活原型为基础的人物采取过滤、筛选、增补、删除的手法。无论是具有西方精神内蕴的无名女子和花木兰,抑或是生活在异域他乡的蔡琰和勇兰,在她们身上都体现
期刊
摘 要:《人就是人》是布莱希特早期的戏剧代表作品,以主人公“变身”为另一个人结构全剧。在这一转变中,主人公从一个憨厚老实、与世无争的人,彻底变成一个战斗英雄,而这一转变实际源于群体力量的促发。该剧揭示的是个人融入集体之后,个体生命所发生的化学效应。  关键词:布莱希特 人就是人 个人 集体  布莱希特的助手伊丽莎白·霍普特曼夫人在其1926年的日记中写道:“布莱希特说:‘……一旦有人认识到现代世界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晋剧《于成龙》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全戏故事结构的安排、演员出色的表演、音律组合和唱腔美感方面入手,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后续在剧本的创作思路、演出方式和如何拓宽受众面、激发现代观众对晋剧热情三个方面做出相应的反思和建议。  关键词:晋剧欣赏 《于成龙》 戏曲评论 廉政  随着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廉政”成为我国各界关注的一大热点。三晋文化同样注重“重德重廉”,历史上更是涌现出诸多廉政
期刊
摘 要:李秀芝是电影《牧马人》中塑造的优秀荧屏形象,她勤劳聪慧又稚气可爱,平实敞亮且乐观果敢。这一形象基本达到编剧李准在人物创造所追求的真实性和丰富性,是作家电影剧本创作上的一次自我超越。这一形象也体现出李准电影剧本真实、朴素、明朗、自然的风格。  关键词:李秀芝 李准 电影改编  电影《牧马人》上映后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与荧屏上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有很大关系。1983年5月,《中国青年报》举办了“
期刊
摘 要:阿来的《尘埃落定》与众多的“新历史小说”不同,其价值就在于面对家族历史的强权,作者开启了个人历史的书写并挖掘属于“人”的历史意义。文本从民族历史的终结于个人历史的开启两方面论述小说文本的深刻含义,同时从作者赋予“傻子”主人公对抗家族历史的论据方面讨论文本的不足,以此来更加客观地看待这部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关键词:家族历史 个人历史 《尘埃落定》  历史就是历史,想像就是想像,这一点在
期刊
摘 要:从《菊与刀》出发,阐述讨论日本及日本文化的必要性。和《菊与刀》以美国日本做比较不同,该讨论以《菊与刀》为基础,本文从中国和日本思想和制度的不同两方面入手。思想上,以“仁”和“礼”为切入点,围绕“孝”展开,阐释中日两国孝道的区别;制度上,以“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为切入点,围绕“天皇制”展开,阐释中日两国君主制度的区别。  关键词:日本 日本文化 思想 制度  伴随着日本文化研究的滔滔热浪
期刊
摘 要:1964年的电影《阿诗玛》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故事片。它除了具有音乐歌舞片通常所必备的基本元素如旋律歌曲、优美的舞蹈之外,云南的石林风光以及撒尼族的民风民俗也洋溢其中,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富于东方情调的银幕时空,使这个浪漫忧伤、带着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独具魅力。回顾这部经典电影的形成过程,探讨剧本产生的艰难历程,提醒我们不忘创作的初衷。  关键词:《阿诗玛》 电影 音乐 政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