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民间剪纸是一种流传广泛的艺术形式,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特征,在中华文明的统一框架之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图形语言。在当今文化广泛深入交流的“全球化”背景下,剪纸已经成为重要的“中国符号”,既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面对文化多元性的冲击,传统民间剪纸图形语言有待创新解构,以形成更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包容性的优势,本文据此展开研究,并提出一些合理途径。
【关键词】民间剪纸;图形语言;创新;解构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民间剪纸的图形语言主要表现形式
所谓“图形语言”,即以图形为视觉符号的言说形式,相对文字、数字等视觉符号而言,其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内涵容载量。同时,作为一种文化喻体而言,其具有直观性、标志性、装饰性、媒介性等特征,一个图形可以代表一系列的描述,以此为单位的“图形语言”,其表达的丰富性就可想而知了。
立足不同的民族、地域和文化背景,图形语言在整体上表现出较强的排他性,保障了在文化领域较高的识别度。例如,“剪纸”无论属于何种图案,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均归属“中华民族”的特点,恰如“浮世绘”之于日本、“纱丽服”之于印度;当然,每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民间艺术不止一种,但在图形语言结构上却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针对民间剪纸而言,其图形语言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具象形式
所谓“具象形式”,即对现实事物的具体化描绘,追求形神合一、高度逼真,类似于传统国画中的“工笔”,是传统民间剪纸类型中最吃功夫的一种,追求“黄金分割”带来几何美感,同时在符号、纹路的加工方面事无巨细,点面结合、阴阳相济。其图形语言表达具体、准确,但留给受众的想象空间较少。
(二)抽象形式
“抽象”与“具象”截然相反,具象形式下的剪纸图形将实物转化为点、线、面,并将众多元素进行组合,在空间视角中形成更具有灵动性的效果,例如以“线”代替水。抽象形式在图形语言层面的运用,蕴含了强烈的主观意识,其表现元素本质上是一种实物的“符号化”转化,且这种“符号化”不仅针对实物,也进一步针对语言文字等“常规符号”,如常见的“福字纹”“喜字纹”等。
(三)意象形式
意象本质上属于中国传统美学及哲学的范畴,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通过对真实事物的图像化处理,删减掉表现力较弱的部分,形成简洁的图形结构,进而对主要特征进行抽象,实现可识别度更高的“夸张”。较为常见的如“人物”剪纸形象,正面表现出“头大身小”的特点,重点突出眼睛的刻画,侧面则以五官、发髻、服饰等突出部分为重点。意象形式下的图形语言,局部的表达能力较弱,而整体却蕴含丰富的内容,可以通过联想、谐音、寓意等手段实现构图。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誉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图案,以及象征着“连年有余”的莲花、鱼图案,在传统民间剪纸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都是典型的“代表意象”。
二、传统民间剪纸的图形语言创新解构途径
解构主义理论创始人雅克·德里达指出,对“形而上学”稳固性的结构及其中心进行消解,从而实现固有结构的分裂或析出,是为“解构”的核心,通过解构可以形成新的结构。这一观点置于传统民间剪纸的图形语言创新层面,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本土的民族性、区域性、传统性文化面对“他文化”,通过固有结构解析的形式,从分类状态下重新提炼、组合,以形成更具有广泛传播和认同价值的“图形语言”,而这一过程即为“创新”;从传统民间剪纸艺人(设计师)的角度出发,对所生产的剪纸产品一味地传承,难免其中一些元素或意义会出现过时现象,而外部涌现的新文化元素也会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渗透。基于此,剪纸图形语言创新解构又意味着“去旧增新”,立足时空维度的连续性,重新整合图形组成部分,创作出新颖别致的“新形象”。
(一)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直接撷取单一素材
现代设计理念追求简洁高效,有着强烈的工业特征,认为过于繁复的构图反而会抵消剪纸的美感,因此体现出较明显的实用主义、形式主义特色。例如,大量西方广告设计、平面设计中的“logo”图案,大多以字母或形象的简洁形式,例如路易斯威登的设计为“LV”,IT巨头Google、奢侈品牌香奈儿等,在近代科技理性思维的影响下,单一素材在设计中的使用比例很高。
基于中国哲学精神的复杂性、包容性,中国文化艺术形式也大量表现出“不胜其繁”的特征。尤其传统民间剪纸中大量存在抽象、意象的表现元素,结合现代设計理念,均可以采取直接撷取的方式应用于现代设计中。当然,这一过程中需要做必要的处理,如线条粗细、密度,组合分布、数量等,现实中不乏应用案例。例如,“中国联通”的标志,就是从剪纸艺术中的“盘长纹”演变而来,虽然仅仅撷取了一个元素,但很全面地表现出了企业的文化,象征着网络四通八达、处处联通。
(二)结合中外交流需要、实现图形有机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同时,大量西方文化也涌进来,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源自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最具有标识功能,确保中西交融过程中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也可以称之为“文化特色”——但同时,要注意“高低语境”的问题,例如在英语文化语境中出现中国书法广告牌,会表现出强烈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排他性,人们不会将这一图形语言与非中国文化进行关联。但在中国语境中出现“字母型”广告牌,却并非一定会被认为是固定国家、地区、民族(如英语),这是因为中文是一种较高语境的语言,而英文、德文等属于较低语境的语言——结合美国人类文化学家爱德华·霍尔对“高低语境”的特征分析,指出“高语境”缺少清晰的编码,信息广泛地存储于“物质语境”,而“低语境”却完全相反,人们必须看到清晰编码才能理解信息内容,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可以从一副枣、花生、桂圆、莲子构成的剪纸作品中体会到“早生贵子”的内涵。
基于此,中西交流过程中西方较低语境介入中国较高语境的过程中,图形有机融合可以提高认同感,因此,许多民族传统文化往往成为国外品牌争相利用的形式。以剪纸为例,通过元素、形式的结构,与国外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一种全新的语言表达机制。例如,象征着美国现代城市文化的“可口可乐”与剪纸图形相结合,并融入“福”“云纹”“鞭炮”等传统元素,构成了对比强烈的融合形态。 (三)结合主题创作需要、进行元素独立组合
传统民间剪纸成品往往是“一剪到底”,所有元素均被罗列在一个图形组合之内,如常见的“喜鹊登枝”“三阳开泰”等主題剪纸作品,在构图上往往需要考虑多种符号及纹样,为了实现不同组成部分的区分,必须做到阳刻、阴刻的明显对比,实现主要部位的夸张和突出,这样才能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
显而易见,在表现出高超剪纸技艺的同时,也局限了剪纸图形语言的表达能力,在图形语言表达上显得刻板、单调,并不符合互联网文化时代“碎片化”的信息追求。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要实现继承与创新的同步发展,必须遵循新时代发展过程中人们文化解读的规律,通过对图形语言“解构、同化、重构”的创新方式,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阅读方式。例如,可通过对不同元素的解构,基于同一主题实现元素的“独立”,进而以组合的形态呈现,达到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表现效果,也增加了趣味性。以“三阳开泰”这一传统剪纸作品为例,将其从一个独立作品发展为“主题”剪纸作品,采取“阴阳切换”的处理方法,同一构图形式下提供三组作品,每一作品中轮换一只羊以阴刻表达、其余两只以阳刻表达,从而将其中一只“解构”出来,三组结合之后形成的效果更为震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剪纸是蕴含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乡土社会中又多以“窗花”称谓,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待见”(喜爱)。作为一种萌生于原始文化的传承形式,剪纸又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和强大的表现力,传统节日、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要素与之充分融合,基于地域文化差异形成了剪纸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演绎出独特的图形语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领域不断与国际交流,西方现代设计理论及观念也不断向国内传播交流,赋予了“剪纸”这一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创新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不仅有利于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走向世界,同时也丰富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闫奇峰,张莉平.民间剪纸艺术语汇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艺术表达[J].中国包装,2018,38(12):70-72.
[2]王小芹.现代套层剪纸的工艺创新与现实意义[J].美术,2018(7):150-151.
[3]马皎,张斌.旬邑彩贴剪纸符号提取与创新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12):249-253.
作者简介:张丽君(1980-),女,中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关键词】民间剪纸;图形语言;创新;解构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民间剪纸的图形语言主要表现形式
所谓“图形语言”,即以图形为视觉符号的言说形式,相对文字、数字等视觉符号而言,其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内涵容载量。同时,作为一种文化喻体而言,其具有直观性、标志性、装饰性、媒介性等特征,一个图形可以代表一系列的描述,以此为单位的“图形语言”,其表达的丰富性就可想而知了。
立足不同的民族、地域和文化背景,图形语言在整体上表现出较强的排他性,保障了在文化领域较高的识别度。例如,“剪纸”无论属于何种图案,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均归属“中华民族”的特点,恰如“浮世绘”之于日本、“纱丽服”之于印度;当然,每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民间艺术不止一种,但在图形语言结构上却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针对民间剪纸而言,其图形语言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具象形式
所谓“具象形式”,即对现实事物的具体化描绘,追求形神合一、高度逼真,类似于传统国画中的“工笔”,是传统民间剪纸类型中最吃功夫的一种,追求“黄金分割”带来几何美感,同时在符号、纹路的加工方面事无巨细,点面结合、阴阳相济。其图形语言表达具体、准确,但留给受众的想象空间较少。
(二)抽象形式
“抽象”与“具象”截然相反,具象形式下的剪纸图形将实物转化为点、线、面,并将众多元素进行组合,在空间视角中形成更具有灵动性的效果,例如以“线”代替水。抽象形式在图形语言层面的运用,蕴含了强烈的主观意识,其表现元素本质上是一种实物的“符号化”转化,且这种“符号化”不仅针对实物,也进一步针对语言文字等“常规符号”,如常见的“福字纹”“喜字纹”等。
(三)意象形式
意象本质上属于中国传统美学及哲学的范畴,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通过对真实事物的图像化处理,删减掉表现力较弱的部分,形成简洁的图形结构,进而对主要特征进行抽象,实现可识别度更高的“夸张”。较为常见的如“人物”剪纸形象,正面表现出“头大身小”的特点,重点突出眼睛的刻画,侧面则以五官、发髻、服饰等突出部分为重点。意象形式下的图形语言,局部的表达能力较弱,而整体却蕴含丰富的内容,可以通过联想、谐音、寓意等手段实现构图。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誉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图案,以及象征着“连年有余”的莲花、鱼图案,在传统民间剪纸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都是典型的“代表意象”。
二、传统民间剪纸的图形语言创新解构途径
解构主义理论创始人雅克·德里达指出,对“形而上学”稳固性的结构及其中心进行消解,从而实现固有结构的分裂或析出,是为“解构”的核心,通过解构可以形成新的结构。这一观点置于传统民间剪纸的图形语言创新层面,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本土的民族性、区域性、传统性文化面对“他文化”,通过固有结构解析的形式,从分类状态下重新提炼、组合,以形成更具有广泛传播和认同价值的“图形语言”,而这一过程即为“创新”;从传统民间剪纸艺人(设计师)的角度出发,对所生产的剪纸产品一味地传承,难免其中一些元素或意义会出现过时现象,而外部涌现的新文化元素也会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渗透。基于此,剪纸图形语言创新解构又意味着“去旧增新”,立足时空维度的连续性,重新整合图形组成部分,创作出新颖别致的“新形象”。
(一)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直接撷取单一素材
现代设计理念追求简洁高效,有着强烈的工业特征,认为过于繁复的构图反而会抵消剪纸的美感,因此体现出较明显的实用主义、形式主义特色。例如,大量西方广告设计、平面设计中的“logo”图案,大多以字母或形象的简洁形式,例如路易斯威登的设计为“LV”,IT巨头Google、奢侈品牌香奈儿等,在近代科技理性思维的影响下,单一素材在设计中的使用比例很高。
基于中国哲学精神的复杂性、包容性,中国文化艺术形式也大量表现出“不胜其繁”的特征。尤其传统民间剪纸中大量存在抽象、意象的表现元素,结合现代设計理念,均可以采取直接撷取的方式应用于现代设计中。当然,这一过程中需要做必要的处理,如线条粗细、密度,组合分布、数量等,现实中不乏应用案例。例如,“中国联通”的标志,就是从剪纸艺术中的“盘长纹”演变而来,虽然仅仅撷取了一个元素,但很全面地表现出了企业的文化,象征着网络四通八达、处处联通。
(二)结合中外交流需要、实现图形有机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同时,大量西方文化也涌进来,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源自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最具有标识功能,确保中西交融过程中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也可以称之为“文化特色”——但同时,要注意“高低语境”的问题,例如在英语文化语境中出现中国书法广告牌,会表现出强烈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排他性,人们不会将这一图形语言与非中国文化进行关联。但在中国语境中出现“字母型”广告牌,却并非一定会被认为是固定国家、地区、民族(如英语),这是因为中文是一种较高语境的语言,而英文、德文等属于较低语境的语言——结合美国人类文化学家爱德华·霍尔对“高低语境”的特征分析,指出“高语境”缺少清晰的编码,信息广泛地存储于“物质语境”,而“低语境”却完全相反,人们必须看到清晰编码才能理解信息内容,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可以从一副枣、花生、桂圆、莲子构成的剪纸作品中体会到“早生贵子”的内涵。
基于此,中西交流过程中西方较低语境介入中国较高语境的过程中,图形有机融合可以提高认同感,因此,许多民族传统文化往往成为国外品牌争相利用的形式。以剪纸为例,通过元素、形式的结构,与国外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一种全新的语言表达机制。例如,象征着美国现代城市文化的“可口可乐”与剪纸图形相结合,并融入“福”“云纹”“鞭炮”等传统元素,构成了对比强烈的融合形态。 (三)结合主题创作需要、进行元素独立组合
传统民间剪纸成品往往是“一剪到底”,所有元素均被罗列在一个图形组合之内,如常见的“喜鹊登枝”“三阳开泰”等主題剪纸作品,在构图上往往需要考虑多种符号及纹样,为了实现不同组成部分的区分,必须做到阳刻、阴刻的明显对比,实现主要部位的夸张和突出,这样才能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
显而易见,在表现出高超剪纸技艺的同时,也局限了剪纸图形语言的表达能力,在图形语言表达上显得刻板、单调,并不符合互联网文化时代“碎片化”的信息追求。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要实现继承与创新的同步发展,必须遵循新时代发展过程中人们文化解读的规律,通过对图形语言“解构、同化、重构”的创新方式,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阅读方式。例如,可通过对不同元素的解构,基于同一主题实现元素的“独立”,进而以组合的形态呈现,达到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表现效果,也增加了趣味性。以“三阳开泰”这一传统剪纸作品为例,将其从一个独立作品发展为“主题”剪纸作品,采取“阴阳切换”的处理方法,同一构图形式下提供三组作品,每一作品中轮换一只羊以阴刻表达、其余两只以阳刻表达,从而将其中一只“解构”出来,三组结合之后形成的效果更为震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剪纸是蕴含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乡土社会中又多以“窗花”称谓,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待见”(喜爱)。作为一种萌生于原始文化的传承形式,剪纸又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和强大的表现力,传统节日、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要素与之充分融合,基于地域文化差异形成了剪纸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演绎出独特的图形语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领域不断与国际交流,西方现代设计理论及观念也不断向国内传播交流,赋予了“剪纸”这一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创新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不仅有利于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走向世界,同时也丰富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闫奇峰,张莉平.民间剪纸艺术语汇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艺术表达[J].中国包装,2018,38(12):70-72.
[2]王小芹.现代套层剪纸的工艺创新与现实意义[J].美术,2018(7):150-151.
[3]马皎,张斌.旬邑彩贴剪纸符号提取与创新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12):249-253.
作者简介:张丽君(1980-),女,中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