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全社会对孩子的道德关怀越来越细微,许多孩子变得自私狭隘、破坏欲强、缺少爱心、对他人漠不关心、缺少集体观念、没有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合作精神。他们仿佛成了“垮掉的一代”,提起他们的行为,总让人摇头叹息。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除家庭、社会风气以及其他不良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外,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主流评价机制中对学生道德所求的缺位,对学校教育产生了误导
虽然说素质教育已经开展了许多年,但学校都发现,真正决定学生以至学校命运的仍然是学生的分数,这导致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及技能培养,而忽略甚至完全放弃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因为他们认为过多的德育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来说一点帮助都没有,相反,只是浪费时间罢了。
二、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错误解读
邓小平同志说:“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学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包括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他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也不认为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而我们现在许多学校却把教育与教学强行分割开来,甚至丢弃。正如杜威所认为的那样:“学校的智力训练和道德训练之间非常可悲的分割,获得知识和性格成长之间的可悲分离”,受分数决定论的影响,许多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教育的根本目的——育人的观念,却正变得越来越淡漠。育人,仿佛成了学校可有可无的附属行为。
三、教育者心在低处,自身素质不高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传授道理,就是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在这一行为序列中,作为教育者,对学生灵魂的锻造即“传道”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授业、解惑”。先前,提起老师的职业,我们总想起一句话: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就是说,教师最重要的角色是育人!从古至今,这其实已经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了。可现在许多老师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面前迷失了,他们逐渐忘却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忘记了作为教育者的责任,忘记了自己肩负的育人的重任,他们只把当教师看作养家糊口的工具。作为育人者的老师,自己的道德意识却先变得麻木了。
要让学生走上社会能为社会服务,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健全的人格与道德修养。那么,如何育人呢?
首先,我们必须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队伍。“德”是赋予人类灵魂的基石,道德的高低,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陶行知先生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诚然,高尚的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至人类的生命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素质高低,关系着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道德水平高低决定着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
马卡连柯指出:“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而这些素质的提高则主要有赖于教育,依赖于具有崇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者。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二)教育者职业道德的高低决定着教学的效果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是学校永恒的主题,高尚的师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由良好师德派生出来的师能、师风,对勤奋的学风、优良的校风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出色的师能、良好的师风,学生在心理上就会接受他,并与教育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育才能自觉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教育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表率作用
高尚的师德观念要求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只有对学生有了爱,才会不再把当老师仅仅当成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才会自觉刻苦钻研,用自己的执著与敬业精神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求知欲。因此,教育者的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身心的发展。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在道德行为上有着更强烈的示范性。
其次,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彻底变“教书育人”为“育人教书”。“育人教书”的教育强调树立“全人”、“完整人”的教育理念。为此,教师必须首先提升自己的观念,教育者不光要育人、要教书,还要对教育的对象加以深入细致的研究,教师要从教书状态转变为研究状态。教育者要研究的对象不光是自己的教学内容,还包括学生及教育教学规律和育人教书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把传统教学的传承方式转变为创新行为。只有在研究中不断创新,“育人教书”这一新的教育理念才能转化为现实。
第三,改革学校思想教育课程,真正让思想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我们必须彻底摒弃应试教育,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课程内容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并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课程设置要寓思想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注重教育性、实践性、可操作性。让学校教育真正走进和融入社会实践之中,不断扩大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领地和影响,逐步把社会生活的健康内容、基本机制和方式全面引入学校,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和创造出适宜的环境条件,充分保障每一个学生参与和享受社会生活的权利和机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另外,学校的育人不光是思想品德课的专属,它更需要学校所有学科的综合努力。学校的智育、体育、科学教育以及艺术教育等都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而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更应当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仅仅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首先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工程师的崇高价值是通过教学行为得以实现的,是在学生的心灵上精心施工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和道德观,让学生做一个思想、行为都很健康的人,做一个知识、能力都很健全的人。这就要求广大教育者,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以德育教育为首,做到既育人又教书。
第四,必须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一个整体的教育氛围。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理解、支持和呵护。学校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主阵地走在了最前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学校上。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分数决定一切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道德评价方法,并在全社会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整体教育氛围,我们育人的伟大事业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务院.1993.
(责任编辑 黄 晓)
一、社会主流评价机制中对学生道德所求的缺位,对学校教育产生了误导
虽然说素质教育已经开展了许多年,但学校都发现,真正决定学生以至学校命运的仍然是学生的分数,这导致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及技能培养,而忽略甚至完全放弃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因为他们认为过多的德育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来说一点帮助都没有,相反,只是浪费时间罢了。
二、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错误解读
邓小平同志说:“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学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包括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他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也不认为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而我们现在许多学校却把教育与教学强行分割开来,甚至丢弃。正如杜威所认为的那样:“学校的智力训练和道德训练之间非常可悲的分割,获得知识和性格成长之间的可悲分离”,受分数决定论的影响,许多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教育的根本目的——育人的观念,却正变得越来越淡漠。育人,仿佛成了学校可有可无的附属行为。
三、教育者心在低处,自身素质不高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传授道理,就是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在这一行为序列中,作为教育者,对学生灵魂的锻造即“传道”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授业、解惑”。先前,提起老师的职业,我们总想起一句话: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就是说,教师最重要的角色是育人!从古至今,这其实已经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了。可现在许多老师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面前迷失了,他们逐渐忘却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忘记了作为教育者的责任,忘记了自己肩负的育人的重任,他们只把当教师看作养家糊口的工具。作为育人者的老师,自己的道德意识却先变得麻木了。
要让学生走上社会能为社会服务,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健全的人格与道德修养。那么,如何育人呢?
首先,我们必须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队伍。“德”是赋予人类灵魂的基石,道德的高低,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陶行知先生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诚然,高尚的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至人类的生命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素质高低,关系着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道德水平高低决定着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
马卡连柯指出:“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而这些素质的提高则主要有赖于教育,依赖于具有崇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者。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二)教育者职业道德的高低决定着教学的效果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是学校永恒的主题,高尚的师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由良好师德派生出来的师能、师风,对勤奋的学风、优良的校风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出色的师能、良好的师风,学生在心理上就会接受他,并与教育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育才能自觉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教育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表率作用
高尚的师德观念要求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只有对学生有了爱,才会不再把当老师仅仅当成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才会自觉刻苦钻研,用自己的执著与敬业精神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求知欲。因此,教育者的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身心的发展。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在道德行为上有着更强烈的示范性。
其次,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彻底变“教书育人”为“育人教书”。“育人教书”的教育强调树立“全人”、“完整人”的教育理念。为此,教师必须首先提升自己的观念,教育者不光要育人、要教书,还要对教育的对象加以深入细致的研究,教师要从教书状态转变为研究状态。教育者要研究的对象不光是自己的教学内容,还包括学生及教育教学规律和育人教书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把传统教学的传承方式转变为创新行为。只有在研究中不断创新,“育人教书”这一新的教育理念才能转化为现实。
第三,改革学校思想教育课程,真正让思想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我们必须彻底摒弃应试教育,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课程内容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并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课程设置要寓思想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注重教育性、实践性、可操作性。让学校教育真正走进和融入社会实践之中,不断扩大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领地和影响,逐步把社会生活的健康内容、基本机制和方式全面引入学校,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和创造出适宜的环境条件,充分保障每一个学生参与和享受社会生活的权利和机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另外,学校的育人不光是思想品德课的专属,它更需要学校所有学科的综合努力。学校的智育、体育、科学教育以及艺术教育等都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而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更应当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仅仅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首先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工程师的崇高价值是通过教学行为得以实现的,是在学生的心灵上精心施工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和道德观,让学生做一个思想、行为都很健康的人,做一个知识、能力都很健全的人。这就要求广大教育者,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以德育教育为首,做到既育人又教书。
第四,必须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一个整体的教育氛围。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理解、支持和呵护。学校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主阵地走在了最前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学校上。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分数决定一切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道德评价方法,并在全社会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整体教育氛围,我们育人的伟大事业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务院.1993.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