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育缺位看育人的重要性及其对策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me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全社会对孩子的道德关怀越来越细微,许多孩子变得自私狭隘、破坏欲强、缺少爱心、对他人漠不关心、缺少集体观念、没有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合作精神。他们仿佛成了“垮掉的一代”,提起他们的行为,总让人摇头叹息。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除家庭、社会风气以及其他不良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外,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主流评价机制中对学生道德所求的缺位,对学校教育产生了误导
  
  虽然说素质教育已经开展了许多年,但学校都发现,真正决定学生以至学校命运的仍然是学生的分数,这导致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及技能培养,而忽略甚至完全放弃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因为他们认为过多的德育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来说一点帮助都没有,相反,只是浪费时间罢了。
  
  二、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错误解读
  
  邓小平同志说:“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学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包括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他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也不认为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而我们现在许多学校却把教育与教学强行分割开来,甚至丢弃。正如杜威所认为的那样:“学校的智力训练和道德训练之间非常可悲的分割,获得知识和性格成长之间的可悲分离”,受分数决定论的影响,许多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教育的根本目的——育人的观念,却正变得越来越淡漠。育人,仿佛成了学校可有可无的附属行为。
  
  三、教育者心在低处,自身素质不高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传授道理,就是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在这一行为序列中,作为教育者,对学生灵魂的锻造即“传道”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授业、解惑”。先前,提起老师的职业,我们总想起一句话: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就是说,教师最重要的角色是育人!从古至今,这其实已经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了。可现在许多老师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面前迷失了,他们逐渐忘却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忘记了作为教育者的责任,忘记了自己肩负的育人的重任,他们只把当教师看作养家糊口的工具。作为育人者的老师,自己的道德意识却先变得麻木了。
  要让学生走上社会能为社会服务,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健全的人格与道德修养。那么,如何育人呢?
  首先,我们必须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队伍。“德”是赋予人类灵魂的基石,道德的高低,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陶行知先生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诚然,高尚的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至人类的生命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素质高低,关系着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道德水平高低决定着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
  马卡连柯指出:“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而这些素质的提高则主要有赖于教育,依赖于具有崇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者。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二)教育者职业道德的高低决定着教学的效果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是学校永恒的主题,高尚的师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由良好师德派生出来的师能、师风,对勤奋的学风、优良的校风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出色的师能、良好的师风,学生在心理上就会接受他,并与教育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育才能自觉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教育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表率作用
  高尚的师德观念要求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只有对学生有了爱,才会不再把当老师仅仅当成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才会自觉刻苦钻研,用自己的执著与敬业精神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求知欲。因此,教育者的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身心的发展。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在道德行为上有着更强烈的示范性。
  其次,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彻底变“教书育人”为“育人教书”。“育人教书”的教育强调树立“全人”、“完整人”的教育理念。为此,教师必须首先提升自己的观念,教育者不光要育人、要教书,还要对教育的对象加以深入细致的研究,教师要从教书状态转变为研究状态。教育者要研究的对象不光是自己的教学内容,还包括学生及教育教学规律和育人教书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把传统教学的传承方式转变为创新行为。只有在研究中不断创新,“育人教书”这一新的教育理念才能转化为现实。
  第三,改革学校思想教育课程,真正让思想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我们必须彻底摒弃应试教育,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课程内容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并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课程设置要寓思想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注重教育性、实践性、可操作性。让学校教育真正走进和融入社会实践之中,不断扩大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领地和影响,逐步把社会生活的健康内容、基本机制和方式全面引入学校,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和创造出适宜的环境条件,充分保障每一个学生参与和享受社会生活的权利和机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另外,学校的育人不光是思想品德课的专属,它更需要学校所有学科的综合努力。学校的智育、体育、科学教育以及艺术教育等都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而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更应当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仅仅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首先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工程师的崇高价值是通过教学行为得以实现的,是在学生的心灵上精心施工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和道德观,让学生做一个思想、行为都很健康的人,做一个知识、能力都很健全的人。这就要求广大教育者,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以德育教育为首,做到既育人又教书。
  第四,必须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一个整体的教育氛围。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理解、支持和呵护。学校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主阵地走在了最前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学校上。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分数决定一切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道德评价方法,并在全社会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整体教育氛围,我们育人的伟大事业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务院.1993.
  (责任编辑 黄 晓)
其他文献
在“减负”、“增效”的新政背景下,如何突破僵局,活跃思品课堂气氛、打造高效的思品课堂呢?最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要学,乐学。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看法。  一、巧设情境,唤醒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若能根据教学内容巧设教学情境,必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网络的普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从网上下载音乐、电影,然后从下来慢慢欣赏,可令人扫兴的是下载回来的文件却因种种原因而损坏,但还好,这些坏文件也是可以修复的,我们常接触的
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外需减少,出口收汇坏帐增加.资金链断裂。在资金和市场双双受压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都陷入了停产或倒闭的困境中。面对困境,企业的经营环境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怎样才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居住要求的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民生话题。住宅的各种渗漏问题直接影响居住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住宅质量投诉中最为敏感和突出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屈光矫正后AC/A的变化。方法:选取近视眼患者119例(238眼),常规LASIK术前检查,应用遮盖法及三棱镜联合Maddox杆法术前术后分别测量患者裸眼及配戴矫正眼镜时固
保护环境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为了抑制地球变暖,主要的手段之一是减少CO2排放量。与此有关的防水技术包括与建筑物使用寿命有关的耐久性、屋顶绿化、保温隔热等。与减排有关的
期刊
复习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巩固学生已学知识、提高学生整合知识能力的关键,如何上好复习课,是每一位教师传授知识效率高低的体现,因为复习课绝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和机械的重复,而是学生对已有的知识重新梳理和归纳,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查漏补缺。如何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呢?  一、切合实际、帷幄全局的复习预案  不论是单元复习还是学期复习,都有共同特点,就是时间紧,任务重。在有限的
排水固结堆载预压法是处理软土地基的常用方法。该方法有较成熟的计算理论,处理效果良好,施工工艺简便,造价低廉;但通常情况下,该方法的工期较长,满载预压时间常长达6—8个月才能达
XP现在已经为我们广泛应用,工作和学习结束了,当然就要关闭计算机了,最普通的方法就是用鼠标单击“开始”→“关闭系统”(或按“Alt+F4”组合键)调出关机窗口进行关机,可这种方法是
一直认为人情、人性是知识的属性,知识的每一个字符都诉说着人们的生活,沉淀着生命的意义,知识那丰富的“精神意义”能唤醒、启迪学生的心灵。也许正是因为抱着这样的观点,在学科教学中,笔者总想让学生学会倾听知识的“言说”,体悟其丰富的“精神意义”,或尽量使知识穿越时空,抵达学生的心灵。然而在不少时候,还是发现要么有学生听不懂知识的“言说”,要么是知识敲不开学生的心门。笔者还能清晰地记起,那一次课堂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