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刍议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kof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柏拉图说:荷马教育了希腊。
  庞德说:诗人是一个民族的触角。
  朱光潜说:诗是文学的精华,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
  诗是最古老的艺术,又是最年轻的艺术。因为它是文学的发端,而又最富于激情。我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反映在文学上,其滥觞当在诗歌。且不说鲁迅所说的“杭育杭育派”是由于“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而成为最早的诗歌创作者。(见《门外文谈》),即以形成文字的最早的文学样式而言,也是诗歌,如三千年前的《尚书.汤誓》中的“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便可视为韵律铿锵,读来悦耳的诗句。至于最初与音乐、舞蹈紧密相连的《弹歌》、《蜡辞》,则更是很完整很像样的诗了。此后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当代受域外诗歌影响而产生的新诗,两三千年,汩汩滔滔,一脉相承,不仅弹奏出汉语独有的音律美,也演唱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在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能认识到“诗”这个最为精粹而又来自民间的艺术在“教化”臣民上的作用,从而把它纳入教育体系之中,使人们在受教育的开始便能接触它,然后继之以系统的训练,如古代黉门家塾,学童发蒙之初,识字教育尚未结束,老师便要教以“对对子”(“对子”便是更为精炼的诗),继而教吟诗。待稍有诵读积累,便授以体式和韵律。于是,经过“十年寒窗”的苦读,不会作诗的怕只有少数了。这般陈陈相因,诗,能不代代相传吗?
  然而,时至今日,这种传统却濒于断绝。由小学到大学,尽管语文教材均选有诗词,但老师的传授则只限于串解和赏析。其特定的规矩(如诗的平仄律),概不涉及。因此,即使读完大学中文系,学生们也不知声律韵律为何物,青年一代能写出合律的传统诗词已是凤毛麟角。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诗词学会风起云涌,诗词刊物更是雨后春笋,但涉足其间的中青年却绝无仅有,诗,几乎成了老年人的专利,想听一听“雏凤清于老凤音”实在难了!这样下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的诗词,不到山穷水尽那才怪哩!
  可令人回味的是,现在还有另一类现象,中青年们自己无缘学诗,但一旦添了“小皇帝”或“小公主”,在他们牙牙学语之时,便要孜孜不倦的读熟几首唐诗,再来不厌其烦的教会他们诵读。像李白《静夜思》之类的短歌,孩子们不会背诵的很少。每当宾客盈门,便让宝宝抑扬顿挫的朗诵一番,以一博客人的鼓掌、喝彩,父母的目的也便达到了。
  此种局面的形成,与时下文化教育观念的局限性不无关系。如教育部门存在功利主义倾向,以为诗词是一种点缀,没有多大的社会作用,其格率繁难,语言古奥,何苦耗时费力来传授莘莘学子?文化界也不无失之偏颇的定见,认为诗词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形式已经“陈腐”,在当今科学文化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已无传播价值……这样一来,诗词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便如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一样,难免“断流”的厄运了。
  还有一种现象也令人担忧,即当我们自己有些人视诗词为敝履之时,不少外国,特别是受我们的文化影响较深的近邻如日、韩等国的诗人和汉学家,却奉为至宝,而不断的欣赏、研究、创作。这说明,他们已认识到汉诗集中体现了汉语的凝练、准确、含蓄、铿锵、丰富等等美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无与伦比的艺术样式。
  是的,我们的传统诗词不是少数人的创造,而是数千年来诗人词家汲取人民大众的智慧,持续不断的从事艺术实践的成果。形式虽“旧”,却无“新”可代,他十分精练而又合乎语言科学,以至难以更易。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名人是通过学习诗歌与儿歌接受启蒙教育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很小便在母亲指导下接受诗歌启蒙。他从五六岁开始学诗,到了九岁,已经能够“谙识声韵”。十六岁便写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名句。柳宗元四岁开始由母亲口诵,进行诗歌启蒙,不久就能背诵十四首古代辞赋,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自幼在父亲亲自指导下熟读《诗 经》《楚辞》,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陶渊明等诗人的作品,并开始作诗。清代著名诗人和画家、“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从三岁开始由父亲教识字写字,五六岁就学读诗背诗,十岁时就能与老师用诗唱和,而且应答如流,受到老师称赞。许多伟大的革命家兼文学家如毛泽东、鲁迅等都曾原封不动的按“平平仄仄”高歌豪吟,就足以说明他生命力的强大了。同时,这种形式又是高雅的精神文明载体。一堂课,一番演说,一篇文章,乃至一场外交谈判,如能恰到好处的引用一两句诗词,不仅文采斐然,思想容量也会大增。这么好的东西,岂容“我弃人取”!
  上述种种,令我们不能不大声疾呼:必须改变对传统诗词的虚无主义态度,家庭、社会、特别是教育部门必须重视“诗教”。不仅让学生多读诗,在古往今来的名人名作中汲取艺术的精神营养,而且要传授他们关于诗词的知识内容,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更应开设诗词格律专业课,让所有中小学语文教师从掌握包括格律在内的诗词基本知识,再将诗词作法讲授纳入语文教学计划。有关诗词常识应编入语文教材,作文训练应适当安排诗词习作。每个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前,不但要能读懂读熟足够数量的诗词精品,也应能够写出合乎格律的诗作。至于一般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和中文系科,则更应有更高层次的诗词教学安排。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语),其社会功能千百年来已被充分证实。我们如能将各级各类学校作为阵地,将诗词欣赏、创作推向全社会,我们就必能大大增进既高雅又广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大提高国民素质,从而大大促进经济、文化的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单位:221006江苏省徐州市湖滨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尽管我们这里是农村,但信息技术已经充分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如何让人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是目前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信息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要有目的地进行,依据教学进度,有条不紊地进行。要面对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虽然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和制作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课前的精心设计
期刊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探究式学习正是这一经典的体现。所谓的“探究式学习”,就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前辈化学家们的探索历程,体味他们的思维方法,学习他们的经验,学会自主学习。  中学生学习时所实行的探究性学习,更多地是为了通过主动地观察和比较、思考和总结,更好地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且逐步地有效地转化成为自己的经验。简单地说,其主要目的虽然仍然是认
期刊
音乐是一门艺术,而音乐教学是传授艺术的艺术。因此,作为音乐教学工作者,应该把美的、经典的音乐、流行美的音乐以艺术化的方法教给同学们,激发他们的共鸣,使精神得到进化,进一步塑造完美的人格。本文旨在从美学角度对现代教学艺术的发展作一概括性的描述,并作些初步分析。  那么我们老师应该如何把握好当前音乐美的教育呢?    首先:音乐教师须拥有立体美    教师是学识和教养的统一体。端正的仪表,优雅的风度,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优势,探讨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及课堂教学的原则。  【关键词】多媒体 网络 课堂教学    现代媒体应用于教学,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而且是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实验证明,单靠听觉,可获知识的60%,单靠视觉可获知识的10%,而视听并用,可达到86.3%以上;就保持三天左右的记忆率来看,单用听觉是15%,单用视觉是40%,视听觉并用
期刊
每个学期结束时,老师总给学生写评语,我突然想起,为什么不让学生给老师写评语呢?只是在平时的交流中听过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偶尔会在孩子们的日记中看到他们写到自己的文字,而这样一个评价性的文字至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过。中午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老师写给你们的话你们已经看过了,老师想知道你们给我的评语。怎么样?”学生给老师写评语,有助于师生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们十分喜欢这种形式,在评语中畅
期刊
数学后进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在数学学习中成绩较差的学生。数学后进生一般都是逻辑思维较差,而培养其逻辑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使数学后进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学习者  后进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一般是“注意力分散”、“勉强参与”,甚至于“不参与”数学活动。他们怕上数学课,怕教师提问,怕自己回答问题出错。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的作风
期刊
教育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需要社会、家长、学校的大力配合,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要使学生真正成才,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力量缺一不可。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三者的力量,特别是家长的力量,调动家长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呢?我认为,老师应该恰当地进行家访。  第一、老师要充分认识家访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甚至孩子还没有出生前,父母就开始了对孩子的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论是
期刊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读写而忽视学生口语能力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说话。我对我班学生作了听说测试,所听内容是“孔雀个体较大,雄鸟的体长连同尾屏可达2.3米,有的甚至3米以上。全身灰翠蓝绿色,下背部闪耀紫铜色光辉。头顶部有一簇冠羽,身后后方拖曳着长达1.5米左右的尾长羽。”这段话有七个要点,根据测试结果,发现听后记住四个要点以上的仅占32%,记住四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发“校本课程”这一极富创意的工作值得研究和探讨。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是办学主体,应根据学校的自身特色、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及所具备的课程资源,自主地进行课程开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校内、校外),拓展学生视野,使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之一就是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就目前各校各班的学生状况看,就学习成绩而言,参差不齐,且差异较大。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全体,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开发,都能获得较大的收益,这就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法,给出了一种尝试。  所谓“低起点”,就是在分析教学内容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适当放低教学过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