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的灵魂爆发出火花。”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诠释着人生的酸甜苦辣,表达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创设音乐情境能扩大学生的思维。长时间使用直接教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学生会感到枯燥、无趣,学习兴趣下降。而在适当的时机运用音乐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情绪,引发思考。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增强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关键词:教学情境;背景音乐;方法
一、课前导入,渲染课堂气氛
洛扎诺夫认为,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最有利于激发人的超强记忆能力。利用音乐手段导人新课,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里把情感活动和理智活动统一起来,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的开端。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无意识潜能,關键是要找到激发兴趣的触发点,利用这个触发点能够把学生从心理上和情感上引入老师设计的课堂隋景中,使学生尽快融入课文意境中。用精选的音乐片段导人课文,使文章在原有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韵味。学生的心灵在音乐的感染下,能够很快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与作者一同感受文章的魅力,一同欢欣鼓舞。在此之下,再通过简要分析使学生理解作者在课文中所表现的情感,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了。音乐给人的感染作用,更加的直接和强烈。
当然,对于音乐的选择,必须和文章的基本情调一致才行。不然,选择的音乐非但不能促进情境的设置,反而会影响课文本身的感情色彩。教师在讲课时,可尝试采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音乐导人,用情调和课文情调基本一致的音乐作为背景,促进学生尽快进人特定情境。比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之前,教师可选用《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导人,让凄美哀婉的琴声飘荡在教室中,安抚学生上课前浮躁的心绪。事实证明,必要的音乐教育,可以达到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教师抓住这些有利因素,在授课前,选择典雅、明快等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音乐来播放,再抓住时机导人新课并板书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中,可以先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同时渲染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不屈精神,让学生在强劲有力的音符中,感受主人公頑强坚毅的品质。在教授古代的文学作品时,诸如王勃的散文、李清照的词、自居易的诗等,适当配以古代乐器琴、筝、琵琶等演奏的名曲来渲染课堂的氛围,一定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并且牢固掌握。比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诗歌《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精读散文《梅花魂》和略读课文《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这些内容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在初学课文时,教师可以播放哀愁伤感的旋律《异乡寒夜曲》,让学生很快进入“状态”,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由此可见,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在语文教学中能烘托气氛、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走进文学作品。
二、配乐朗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音乐具有很直接、很强烈的感染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以情调和谐的音乐为背景,便更能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更加强烈的情感氛围。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既有生动的引导,又有声情并茂的朗读与音乐的双重影响,学生的全部身心就能很快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与作者一同进入文本内容。此时,再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作者在课文中表现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就比较容易了。学生一般都爱幻想,好奇心强。教学中,配以和谐音乐的朗读,能够大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汉语言富有音乐节奏美,平仄声韵错落有序的特点。如果在朗读时配以情调一致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熏陶感染,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如《我与地坛》这篇课文,一位教师先让大家选取感人的段落并有感情地去朗读,等到学生有表现欲望时,发动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都被母亲的行为举止感动了,准备表达对母亲的看法。为了使学生对母亲的理解更加深刻,该教师又让学生代表配乐朗读母亲去世后作者写内心感受的那一段,其他同学则听着音乐去感悟母亲的爱和儿子的愧疚之情。听完这段配乐朗诵,教室里一片寂静,有的女生的眼睛都湿润了。此时,再巧妙的语言都是多余的了,学生已经通过自己的领悟,把文中那优美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不知不觉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和知识体系。
三、将音乐作为课后欣赏,陶冶情操
为了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可以积极鼓励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也多听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作为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艺术欣赏活动。但是教师在布置相关课后欣赏任务时,一定要考虑到实际操作和实施的相关具体事项,要先对学生的课后欣赏任务进行讲解和辅导,最好能够和学生家长事先进行沟通,建议家长积极参与导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工作中来,避免学生出现自由主义心理,在课余时间听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音乐,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休息。
结语
根据教学内容和结合学生实际,借助音乐来辅助语文教学,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尤其在今天,教师的权威已不再建立于学生被动与无知基础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组织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引导学生怎样去思维,怎样去创新的课堂教学新背景下,借用音乐方法辅助语文教学更显得特别有意义。
关键词:教学情境;背景音乐;方法
一、课前导入,渲染课堂气氛
洛扎诺夫认为,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最有利于激发人的超强记忆能力。利用音乐手段导人新课,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里把情感活动和理智活动统一起来,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的开端。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无意识潜能,關键是要找到激发兴趣的触发点,利用这个触发点能够把学生从心理上和情感上引入老师设计的课堂隋景中,使学生尽快融入课文意境中。用精选的音乐片段导人课文,使文章在原有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韵味。学生的心灵在音乐的感染下,能够很快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与作者一同感受文章的魅力,一同欢欣鼓舞。在此之下,再通过简要分析使学生理解作者在课文中所表现的情感,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了。音乐给人的感染作用,更加的直接和强烈。
当然,对于音乐的选择,必须和文章的基本情调一致才行。不然,选择的音乐非但不能促进情境的设置,反而会影响课文本身的感情色彩。教师在讲课时,可尝试采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音乐导人,用情调和课文情调基本一致的音乐作为背景,促进学生尽快进人特定情境。比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之前,教师可选用《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导人,让凄美哀婉的琴声飘荡在教室中,安抚学生上课前浮躁的心绪。事实证明,必要的音乐教育,可以达到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教师抓住这些有利因素,在授课前,选择典雅、明快等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音乐来播放,再抓住时机导人新课并板书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中,可以先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同时渲染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不屈精神,让学生在强劲有力的音符中,感受主人公頑强坚毅的品质。在教授古代的文学作品时,诸如王勃的散文、李清照的词、自居易的诗等,适当配以古代乐器琴、筝、琵琶等演奏的名曲来渲染课堂的氛围,一定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并且牢固掌握。比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诗歌《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精读散文《梅花魂》和略读课文《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这些内容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在初学课文时,教师可以播放哀愁伤感的旋律《异乡寒夜曲》,让学生很快进入“状态”,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由此可见,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在语文教学中能烘托气氛、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走进文学作品。
二、配乐朗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音乐具有很直接、很强烈的感染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以情调和谐的音乐为背景,便更能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更加强烈的情感氛围。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既有生动的引导,又有声情并茂的朗读与音乐的双重影响,学生的全部身心就能很快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与作者一同进入文本内容。此时,再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作者在课文中表现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就比较容易了。学生一般都爱幻想,好奇心强。教学中,配以和谐音乐的朗读,能够大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汉语言富有音乐节奏美,平仄声韵错落有序的特点。如果在朗读时配以情调一致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熏陶感染,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如《我与地坛》这篇课文,一位教师先让大家选取感人的段落并有感情地去朗读,等到学生有表现欲望时,发动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都被母亲的行为举止感动了,准备表达对母亲的看法。为了使学生对母亲的理解更加深刻,该教师又让学生代表配乐朗读母亲去世后作者写内心感受的那一段,其他同学则听着音乐去感悟母亲的爱和儿子的愧疚之情。听完这段配乐朗诵,教室里一片寂静,有的女生的眼睛都湿润了。此时,再巧妙的语言都是多余的了,学生已经通过自己的领悟,把文中那优美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不知不觉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和知识体系。
三、将音乐作为课后欣赏,陶冶情操
为了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可以积极鼓励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也多听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作为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艺术欣赏活动。但是教师在布置相关课后欣赏任务时,一定要考虑到实际操作和实施的相关具体事项,要先对学生的课后欣赏任务进行讲解和辅导,最好能够和学生家长事先进行沟通,建议家长积极参与导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工作中来,避免学生出现自由主义心理,在课余时间听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音乐,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休息。
结语
根据教学内容和结合学生实际,借助音乐来辅助语文教学,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尤其在今天,教师的权威已不再建立于学生被动与无知基础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组织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引导学生怎样去思维,怎样去创新的课堂教学新背景下,借用音乐方法辅助语文教学更显得特别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