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期盼,都希望孩子经过教育后成为有出息、有本事的国家栋梁之才。无形中,家中就将自己年轻时没有实现的心愿寄托在子女的身上。在这样的心理指示下,以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成为了家庭教育的经典,被中国式的父母所推崇。但是家长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多数都会感到很茫然。摆在眼前的问题是,如何将孩子培养成正直、善良,社会所需要,能够适应社会的人。“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童心犹如白纸一张,父母如何用心去体会,在这张纸描绘出画的轮廓,值得每一位家长去深思。家长天天都在看着孩子成长,都自称是最了解他们的人。但是,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少,不能实现情感上的互动,这样的结果就会出现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情感距离。
本文笔者主要谈一下,家长在早教中,如何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如何实现亲子的情感良性互动与交流。笔者提出的方法就是——不用居高临下的做长辈,蹲下来和做孩子做朋友,与孩子一同成长,准确给自己定位,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做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和最好的朋友。
一、从威严面对,到做孩子的朋友。
在家庭早教中,我们经常看到国外的家庭中,在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跟孩子谈话,经常是跪在地上,用目光平视孩子。将孩子定位与自己平等。孩子和家长在辈分上有差距,孩子对家长的尊重是应该的。但是,我们不能让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上,烙印上——爸爸妈妈就是威严的人,是孩子最惧怕的人。这样的亲子关系,使得孩子产生了严重的防备畏惧的潜意识。在中国很多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慢慢地就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原因就在此。
我们都知道言传身教可以影响孩子,家长是孩子的老师,需要家长利用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态度影响孩子。首先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经过研究孩子的心理,笔者发现要首先维护孩子的自尊,在孩子能力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放权。不是袒护而是在了解其内心需求之后的最大维护。维护孩子的正当权利和需求,如家长在与孩子说话时,尽量地蹲下来与孩子保持平视,让孩子感觉到自动存在和父母的存在是平等的。人子在平视的氛围中有受到尊重的感觉。一个人的自尊,来自外界的尊重,有自尊的孩子才有可能去尊重别人,才能在朋友间树立自己的威信。
父母做孩子的朋友,但是并不是要家长放弃权威性,只是强调对孩子的充分的民主性。比如,对于孩子的事情,我们家长在做决定时,我们需要尊重孩子,让孩子参与到决策中来,给孩子以更多的发言权,征求孩子的意见。在讨论的过程中,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可以不同于父母的意见。这样的亲子间的情感,才是父母子女间该有的亲情和朋友间平等的友谊。家长在早教中,主动的引导,平等对待,尊重孩子的发言权,无条件地给爱,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维护孩子的自尊。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体现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告别粗鲁,做文明榜样。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大或小的都会犯错误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更多些。有的家长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发雷霆,不是骂就是打,处理方式相当的粗暴,但是这样的效果,只是当时的,家长对待犯错误的孩子要学会宽容。还有的家长由于就这一个子女,对孩子娇生惯养,无条件的许诺和答应孩子的无理要求。这也不是正确的家教方式。会将孩子培养成蛮横和任性的习惯。还有的家长对待孩子根据自己的情绪而定,心情好了,对孩子是百看不厌;心情不佳时,看着孩子那儿都不顺眼。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因为家长的情绪起伏会迁怒于孩子。孩子的任性与“野蛮”,其实就受家长的影响很深。家長要学会在孩子面前,控制住我们的消极情绪,高兴就宠孩子上天,发怒就打骂孩子。
我们作为家长的都是成年人,教育孩子为孩子做文明的榜样,需要以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的所作所为。通过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寻求认同,发泄情绪,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净化孩子的心灵。首先承认人并非完美无缺,孩子们犯错是正常的。成年人要占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孩子不能期望值超乎孩子的能力范围,用心听孩子的情感宣泄,客观冷静看待孩子的对与错,是与非。将犯错视为孩子成长的必然经过的自然现象。我们必须平等对待他们帮助孩子,自己成长,而不去征服孩子,听自己的安排。告别打骂的粗鲁的、不明智的教育方式,采取友好的,孩子乐于能接受的文明方式方法。提高我们作为家长的自身的素养,为孩子树立榜样。
三、对孩子放手,做旁观者。
每一个家长都会希望自己的子女很听话,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中,常用词语是“你真是个听话的乖孩子”,可见对于孩子的行为评价标准的定位在——听家长话。认为孩子听话就是好孩子。无形中将孩子的思想和做法与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拉到了同样的水平上,但是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而应该用“驯服”更为合适。所以,当我们作为家长的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我们必须用最大的爱心去对待孩子,但是绝不要对孩子提出不科学的教育要求,不要对孩子提出“听爸爸妈妈话”的要求,不要让孩子服从自己,权威的家长是在民主的放手的环境中培养起来的。在潜意识中,把孩子真正平等对待,学会放手,做孩子行动的旁观者。正如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写道“家长和孩子都不要去控制对方,都要努力去做一个‘旁观客’、一个‘倾听者’。”
在家庭早期的教育中,我们家长处于强势和主导地位,不妨我们和孩子换个位置,我们首先来做个“听话”的家长,用心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放手,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在孩子能自己去做的事情上“放权”。让孩子是个思想上独立的人。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心理需求去做,家长尊重孩子独立性生长需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变“呵护”、“指导”,为放权“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激发孩子的潜在能力。因此,在孩子面前,做“旁观客”,把动手的机会留给孩子自己完成,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自我责任承担意识,自己处理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总之,以交流替代灌输,蹲下来做孩子朋友,尊重孩子的意愿。爱孩子,就与孩子平等相待,敢于适度的对孩子放手,培养孩子的自主、独立。勇敢地放开手,做孩子的朋友,是检验一个家长给孩子最佳的爱的试金石!
参考文献
[1] 《幼儿教育》2001年第七期 北京版
[2] 俞国良. 创造力心理学[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94.
[3] 万瑛. 直觉思维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育中的发展和培养[J]. 教学与管理,2006,(10):60-61.
[4] 汪安圣,朱祖祥. 思维心理学习[M].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325.
本文笔者主要谈一下,家长在早教中,如何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如何实现亲子的情感良性互动与交流。笔者提出的方法就是——不用居高临下的做长辈,蹲下来和做孩子做朋友,与孩子一同成长,准确给自己定位,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做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和最好的朋友。
一、从威严面对,到做孩子的朋友。
在家庭早教中,我们经常看到国外的家庭中,在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跟孩子谈话,经常是跪在地上,用目光平视孩子。将孩子定位与自己平等。孩子和家长在辈分上有差距,孩子对家长的尊重是应该的。但是,我们不能让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上,烙印上——爸爸妈妈就是威严的人,是孩子最惧怕的人。这样的亲子关系,使得孩子产生了严重的防备畏惧的潜意识。在中国很多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慢慢地就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原因就在此。
我们都知道言传身教可以影响孩子,家长是孩子的老师,需要家长利用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态度影响孩子。首先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经过研究孩子的心理,笔者发现要首先维护孩子的自尊,在孩子能力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放权。不是袒护而是在了解其内心需求之后的最大维护。维护孩子的正当权利和需求,如家长在与孩子说话时,尽量地蹲下来与孩子保持平视,让孩子感觉到自动存在和父母的存在是平等的。人子在平视的氛围中有受到尊重的感觉。一个人的自尊,来自外界的尊重,有自尊的孩子才有可能去尊重别人,才能在朋友间树立自己的威信。
父母做孩子的朋友,但是并不是要家长放弃权威性,只是强调对孩子的充分的民主性。比如,对于孩子的事情,我们家长在做决定时,我们需要尊重孩子,让孩子参与到决策中来,给孩子以更多的发言权,征求孩子的意见。在讨论的过程中,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可以不同于父母的意见。这样的亲子间的情感,才是父母子女间该有的亲情和朋友间平等的友谊。家长在早教中,主动的引导,平等对待,尊重孩子的发言权,无条件地给爱,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维护孩子的自尊。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体现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告别粗鲁,做文明榜样。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大或小的都会犯错误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更多些。有的家长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发雷霆,不是骂就是打,处理方式相当的粗暴,但是这样的效果,只是当时的,家长对待犯错误的孩子要学会宽容。还有的家长由于就这一个子女,对孩子娇生惯养,无条件的许诺和答应孩子的无理要求。这也不是正确的家教方式。会将孩子培养成蛮横和任性的习惯。还有的家长对待孩子根据自己的情绪而定,心情好了,对孩子是百看不厌;心情不佳时,看着孩子那儿都不顺眼。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因为家长的情绪起伏会迁怒于孩子。孩子的任性与“野蛮”,其实就受家长的影响很深。家長要学会在孩子面前,控制住我们的消极情绪,高兴就宠孩子上天,发怒就打骂孩子。
我们作为家长的都是成年人,教育孩子为孩子做文明的榜样,需要以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的所作所为。通过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寻求认同,发泄情绪,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净化孩子的心灵。首先承认人并非完美无缺,孩子们犯错是正常的。成年人要占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孩子不能期望值超乎孩子的能力范围,用心听孩子的情感宣泄,客观冷静看待孩子的对与错,是与非。将犯错视为孩子成长的必然经过的自然现象。我们必须平等对待他们帮助孩子,自己成长,而不去征服孩子,听自己的安排。告别打骂的粗鲁的、不明智的教育方式,采取友好的,孩子乐于能接受的文明方式方法。提高我们作为家长的自身的素养,为孩子树立榜样。
三、对孩子放手,做旁观者。
每一个家长都会希望自己的子女很听话,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中,常用词语是“你真是个听话的乖孩子”,可见对于孩子的行为评价标准的定位在——听家长话。认为孩子听话就是好孩子。无形中将孩子的思想和做法与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拉到了同样的水平上,但是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而应该用“驯服”更为合适。所以,当我们作为家长的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我们必须用最大的爱心去对待孩子,但是绝不要对孩子提出不科学的教育要求,不要对孩子提出“听爸爸妈妈话”的要求,不要让孩子服从自己,权威的家长是在民主的放手的环境中培养起来的。在潜意识中,把孩子真正平等对待,学会放手,做孩子行动的旁观者。正如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写道“家长和孩子都不要去控制对方,都要努力去做一个‘旁观客’、一个‘倾听者’。”
在家庭早期的教育中,我们家长处于强势和主导地位,不妨我们和孩子换个位置,我们首先来做个“听话”的家长,用心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放手,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在孩子能自己去做的事情上“放权”。让孩子是个思想上独立的人。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心理需求去做,家长尊重孩子独立性生长需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变“呵护”、“指导”,为放权“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激发孩子的潜在能力。因此,在孩子面前,做“旁观客”,把动手的机会留给孩子自己完成,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自我责任承担意识,自己处理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总之,以交流替代灌输,蹲下来做孩子朋友,尊重孩子的意愿。爱孩子,就与孩子平等相待,敢于适度的对孩子放手,培养孩子的自主、独立。勇敢地放开手,做孩子的朋友,是检验一个家长给孩子最佳的爱的试金石!
参考文献
[1] 《幼儿教育》2001年第七期 北京版
[2] 俞国良. 创造力心理学[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94.
[3] 万瑛. 直觉思维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育中的发展和培养[J]. 教学与管理,2006,(10):60-61.
[4] 汪安圣,朱祖祥. 思维心理学习[M].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