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膺每觉心还热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dagong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1999年、2004年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珍贵藏品共419件(套)捐赠给广州艺术博物院后,6月18日上午,广州市委原书记、省老促会顾问欧初同志再次向该院捐赠6件青铜器、1件铜器。同时,欧老还向广州图书馆捐赠书籍2208册,谱写了一段“真情系广图,书香传万家”的佳话。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这位92岁高龄的抗日志士、文化名人。
  也许因为土生土长,又在广东闹了多年革命,欧初在老辈人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革命老干部、文化名人等多重身份,令他在社会备受尊崇。记者见到欧初,第一印象就是精神矍铄,风采依旧。他个子不高,清瘦的脸庞上,架着一副细框眼镜,看起来文绉绉的。须眉皆白的欧老虽然已经92岁高龄,但思维清晰,言谈爽朗。在知晓记者的来意后,欧老记忆深处的闸门很快一点点打开,追述起那些无法磨灭的往事,时而神情肃然,时而激情飞扬。
  投笔从戎
  1921年欧初生于广州西关,原籍中山。父亲欧成逵是一名粤汉铁路的小职员,欧初是长子,幼年曾在广州八和会馆办的八和小学念书,后在广州市一中、二中念初中。1937年,16岁的他考上了广东省立广雅中学,以当记者周游四方、针砭时弊为理想的他接到入学通知书后,兴奋莫名。
  然而,喜悦的心情尚未平伏,卢沟桥事件发生。那时欧初在广雅读高中,正遇上日军对广州大轰炸,学校被迫搬到顺德。每逢周末回广州,沿途看到街道被炸成瓦砾场,无辜百姓血肉横飞,他心情十分沉重。“1937年9月的一个星期天,几十架敌机轰炸广州,我的家被炸了,我冒着危险四处狂奔,终于在六二三路骑楼下找到了满身泥污的母亲,她正紧紧地搂着早已吓坏的妹妹……”苦难和压迫在年少的欧初胸膛孕育出强烈的反抗精神。
  欧初说,自己一辈子都记得1938年5月,时任十八集团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到广雅中学演讲的那一天。叶剑英号召“大家都能投身到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来,以求得整个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叶帅慷慨激昂的演说,深深地震撼了欧初这个热血男儿的心灵。“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叶帅,他正气凛然,举止从容,一派儒将风度。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党伟大、光辉的形象,从此决心永远跟着共产党,打鬼子、干革命!”欧初于是投笔从戎,参加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广雅支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慰劳抗日将士、街头募捐等活动。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欧初被迫中断学业,回到祖籍地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任教。因在广雅求学期间奠下思想进步的基础,欧初一回乡就投身抗日救亡工作,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做一名革命人,就是我的最高理想。”从此,信仰鼓舞着欧初,把他带领到追求整个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事业当中。
  转战敌后
  1939年7月的横门保卫战打响了中山抗日的第一枪,也开启了欧初戎马倥偬的一生。在这场战斗中,欧初任支前指挥部总务部长,积极组织输送弹药和抢救伤员。“虽是第一次上战场,我们并不胆怯。大家对日寇恨之入骨,只有满腔怒火。”说起打鬼子伪军的痛快,欧初容光焕发,神采奕奕。
  1940年5月,欧初在中山九区大南沙组建中山抗日游击小队,身为党代表的他带领部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扎根于群众,站稳脚跟,逐步发展力量。在他和战友们的努力下,中山抗日武装力量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初期创建的13人发展到1000多人,先后建立了中山人民抗日游击中队、中山人民抗日游击大队、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欧初先后任中队政训员、大队训室主任、政治委员、大队长、支队长。此后,在党的领导下,欧初等率领的中山抗日游击队转战珠江三角洲敌后战场,经历了大小战斗140多次,创造了不少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从1940年6月起,中山人民抗日游击队先后袭击了雍陌、长洲、崖口、唐家、翠微等地的日伪政权,为建立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方面,欧初同样表现出色,为争取地方实力派共同抗日,他只身入虎穴,与国民党“挺三”部属雷雄谈判,打通了五桂山交通要隘石鼓挞。他与他的战友们还争取到孙中山元配夫人卢慕贞及四姐孙妙茜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支持;利用澳门中立区这一特殊关系,与澳门当局达成一定合作关系的协议,使游击队在澳门不仅募筹得款项,采购到弹药,争取到镜湖医院协助救治伤病员,还为游击队培训了一批医护人员。而游击队则配合维护澳门外围治安,打击骚扰澳门的伪军和土匪,拓展了珠江敌后游击战争的空间。据说,“欧初仔”部队威镇中山乃至珠三角、澳门一带,中山游击队员穿戴的竹帽和胶鞋,亦成为当时群众的流行时尚,被称之为“欧初帽”、“欧初鞋”。
  出生入死
  “对敌斗争是残酷的,随时都可能会有牺牲。”欧初说,那个时候,早已把生命置之度外。但对自己经历过的一次次危险,欧初还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抗战胜利后,由于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曾一度渴望脱下战衣当记者的欧初接受组织的安排,留在广东坚持武装自卫,任江北(东江北岸)副特派员。北撤之前,区党委指示要留下来的同志积蓄力量,长期隐蔽。部队北撤后,江北的斗争非常艰苦,在地方党的协助下,欧初在增城正果附近的乱石坑山上搭起草棚指挥斗争。当时欧初身份已经暴露,所以隐蔽期间,他们不能入村,只能蹲山头,钻山洞。后来尹林平提出,欧初是一个早已暴露了的干部,不能在江北从事隐蔽斗争,应该立即撤退到香港。接到尹林平指令后,欧初将工作交给了杨添同志,“杨添早年在中山便和我一起从事游击斗争,是一个优秀的青年干部。他毫无保留地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我把一切事务向他交待清楚,把筹集的经费也统统交给他去处理。”欧初说,没料到他到了香港不久,就获悉杨在添带病从乱石坑山寮外出联系工作途中遇害。“我们住的山寮很秘密的,只有少数几个村民知道,解放后才查明,其中一个村民知道我临走前交了相当数量的钱款给杨添,于是谋财害命,在杨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下了毒手。如果我當时没及时离开,可能牺牲的人就是我了。”
  1947年,为了加强和领导各地区的武装斗争,许多留港的军事干部,陆续被派往各区,欧初被派往粤桂边地区。欧初等带领部队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连串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遂溪、廉江、化县、吴川根据地的清剿。同年冬,中共香港分局要求粤桂边区高雷部队抽调主力向东西挺进,转向外线作战以保存力量。1948年,粤桂边区人民武装组成东征支队,欧初任司令员兼政委,率领800多人的队伍从廉江县誓师出发,途经化州、茂名、信宜、云浮、罗定、阳春、阳江、恩平、以及广西陆川等11个县,历时1个月,行程近千公里。一路上,缺医少药、断粮和敌人的围追堵截,仍难不倒这支钢铁铸成的部队,他们边行军边战斗,穿插迂回在碉堡封锁和统治强固的敌占区;经过大小战斗数十次,共歼敌160多人,胜利完成了进军粤中的任务。之后,曾在粤中地区大搞武装斗争,指导广阳支队等以反“清剿”、拔“钉子”、填“空格”为主要目标的春季攻势,控制了粤中大片的地区,使人民武装发展至16000余人,为迎接南下解放大军主力进军本区作战打下了良好基础。   1949年6月,身为粤中纵队副司令的欧初,率独立第一团,向恩、阳沿海地区挺进,10月下旬,配合南下大军解放了江门五邑,“我还缴获了敌人一匹马,后来骑在马上照了一张相作为留念。”在这张老照片上,我们看到,骑在马上的欧初气宇轩昂,意气风发。
  弘扬文化
  战争岁月中140多场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来位居要职的参政从政,欧初谈得并不多。而当说到文博之事,他却津津乐道。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光辉灿烂,我们有责任保留好它,爱护它,弘扬它。”欧初是爱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心人。他在领导岗位时,虽公务繁忙,仍极为关注文化艺术事业。如他倡建的广州图书馆、广州市文德路文化街,推动修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重建春睡画院,妥善保存南越王墓遗址,为省博物馆、广州市美术馆筹集名家书画等,至今为人称道。
  原来,受学堂文化的熏陶,欧初从小就对书画有着特别的兴趣爱好。上世纪50年代,欧初在工作之余,开始鉴赏字画,或在广州文德路各古玩店探访,或假出差闲暇,徜徉北京琉璃厂、上海广东路等文物市场,披沙拣金,乐此不疲。欧初为人随和,广交天下名士,其中有高层领导、名士、著名的书画家、诗人、文学作家、科学理论家、表演艺术家以及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而且与不少名家结下深厚的情谊。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使欧初对书画心领神会。60年代末,他开始习书法,临汉碑。80年代初由书而入画。所作兰竹松石,老来红等兴至笔随,很是洒脱。那些与名家合作的书画作品,更是他们友情与雅好的见证。
  离休后的欧初,仍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他曾是孙中山基金会创会会长、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会长和广州诗社创会社长,现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国际易学联合会顾问等多项社会职务。他组织社会力量,抢救岭南文化,开展学术活动,在发掘、整理、研究、储存岭南文化的优秀遗产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主编的《岭南文丛》成为世人了解岭南文化的最权威资料之一,他与友人合编的《屈大均全集》,先后获得国家和广东社会科学成果奖。此外他还编著了《我亲见的名人逸事》、《欧初书画集》、《五桂山房诗文集》、《五桂山房藏古书画题跋选》,编印了《黄节蒹葭楼诗定稿本》、《清康熙本宋诗钞》等。
  谈起自己的藏品,欧老认为自己从这些艺术品中得到的最大收获即是健康。正是多年对艺术品的欣赏和研究,他的心胸才越发宽广,看待问题的眼光愈发长远,对待各种磨难的态度也更加豁然。
  “一个民族,若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又如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本国,而且对世界都是宝贵的遗产,善待它好重要!”欧初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由此可见一斑。
  公益慈善
  欧初说,他曾看到过一副对联——“睡到二三更时,凡功名必成幻影;想到一百年后,无老少皆是古人”。元朝名臣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填的一首 《渔父词》,他也记忆犹新:“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他说,自己从中品到的并非 “四大皆空”,而是悟到人对物质的需求愈少,精神上的自由就愈多。2008年,欧初将自己收藏了几十年的94件明清名家书画精品公开拍卖。谈起这件事,欧初面露欣慰,“当时,每拿出一件,女儿都问我‘心疼不心疼?’说一点都不心疼,那也是假的啊!但我不能永远保存它们,将来也不能带走它们。‘舍’也是‘得’,我早想通了,拍卖的钱用来做慈善事业,一样可以为党和人民作贡献。”
  欧初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那年4月底,这批字画拍卖筹得3300万元。在此之前,他早已发表公开声明,这些钱既不留作自己用,也不留给儿女一分,而是成立欧初文化艺术教育基金,全部拿来持续地做慈善、教育、文化济困的工作。正如一位人大干部总结的,欧老无论是年轻时义无反顾投身革命,还是为官时时刻不忘公仆责任,乃至退休后捐卖字画,都缘于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
  “最初,我们是跟民间公益慈善团体联系,或者和有关机构合作,通过他们资助那些读完高中、上大学又有困难的学生,后来找到民间组织乐助会,对他们资助的高中生,我们继续资助他上大学第一年的费用5000元,确保他们能顺利进入大学的校门。目前已经做了三年,共资助了200多名贫困大学生。”据欧老的女儿欧小云介绍,乐助会成立于2004年,是一个专业助学的民间志愿团体,目前在广东、湖南、江西、河北、甘肃、四川、贵州等省份40个县(市)开展助学活动。为了帮助这些贫困学生健康成長,他们还开展了大学生培训活动,并动员中心城市的志愿者去关注来自老区山区的贫困大学生,了解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受助的过程中也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很多受助对象毕业后也会到乐助会当志愿者。”欧初说,文化艺术教育基金成立的理念就是把爱心、人生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一代代传递下去。
  “永远都有希望,永远都看到前途,永远都有事情做,永不停息。”采访末了,谈起自己的健康养生之道,欧初意味深长地说。
  “俯仰人生八十年,为民劳逸到华颠。丹心不贰惟兴国,跬步临深自凛渊。热血虽曾捐点滴,庸工犹感失雕镌。抚膺每觉心还热,不为老龄卸仔肩。”欧初在80岁时所作《八十回眸》中的这首诗,正是他一生戎马倥偬、不改共产党员本色、廉洁勤政、淡泊名利,以及不遗余力做慈善、教育、文化济困工作的真实写照。
其他文献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6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由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粤桂边分会、广东南路中共党史研究会筹委会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南路粤桂边革命风云录》展览开幕式,于8月1日上午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行。  展览反映了广东一处曾命名南路(后来也称粤桂边地区)的地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  该展在筹备工作中,广东南路中共党史研究会筹备组成员、南路革命武
期刊
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支持主办的“红色记忆延安儿女书画摄影集邮作品联展”,7月20日在广州文化公园展览中心开幕。广东省省长朱小丹,革命后代代表陈昊苏、苏希胜、胡木英、郭庶英、郑京生、宋扬之、邓北生等,以及社会各界代表、群众、新闻媒体共六百余人参加开幕式。  从2011年8月至今,“红色记忆”作品联展先后在北京、南昌、深圳、珠海等地成功举办,获得了
期刊
7月13日是农历六月初六,怀集县桥头镇一年一度的民间传统“耍岩节”。当地和周边县、市及省内外的数千名游客齐聚“中国最佳溶洞奇观”燕岩,观赏万千金丝燕漫天飞舞和被称为“中华一绝”的徒手攀岩掏燕窝表演。  怀集燕岩因岩洞中有无数的金丝燕在这里筑巢繁衍生息,故得名。它是我国内陆惟一有金丝燕栖息的地方,是风景区最迷人的景点。燕岩洞高66米,宽40米,深900米,面积近3000平方米,一溪清流贯穿洞中,溪水
期刊
《源流》今年第7期专题“关爱烈士后裔,促进老区发展”,介绍了广东省老促会坚持18年为烈士后裔助学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开展烈士后裔助学工作的经验、做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内容厚重,非常有社会意义、指导意义的深度报道,读后让人感触颇多。  我們知道,正因为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其子孙后代理应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怀。多宣传革命烈士的事迹,对革命烈士后裔学生求学给
期刊
据中国医师学会最近统计,90%的医患矛盾其实是由沟通不当导致的,尤其是医生们对病人“不会说话”加剧了医患矛盾。为此,吴孟超、汤钊猷、钟南山、樊代明、吴咸中、郎景和、赵玉沛等七位院士和卢光琇、胡大一、凌锋、何裕民等四位教授最近在一个研讨会上发出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倡议,医生要善于对病人“说话”,认真践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关爱生命,呵护生命。  据媒体报道,著名肿瘤专家何裕民教授以“谈心式”治疗,使一
期刊
5月10日,怀集县汶朗镇汶塘村的一个农庄里,绿树成荫,种养大户黄似凤正在树底下休闲漫步。他笑着对记者说:“农民的中国梦,就是致富梦。我的梦就是搞好种养业,办好家庭农场,潇潇洒洒奔小康,过幸福生活。”  黄似凤是汶塘村农民、村干部,1998年就开始在村里创办了立体种养基地。“这里以前是当地的立体种养示范基地,共150多亩,有鱼塘、果场,现在还养鸡、养猪和种植绿化树。”他介绍说。  记者环观农庄四周,
期刊
乐昌素有“楚越要冲”和“广东北大门”之称,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原经济文化影响岭南的重要门户之一。独特的地理区位,秀美的山水田园,孕育了乐昌人开放包容、多元和谐的人文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古色古香的村落建筑,绘声绘色的传统文艺,更为这座古城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异彩纷呈的民间文化艺术  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和西南文化交融发展,演绎出富有特色、独具魅力的民间文化。  九峰山
期刊
马安镇新楼村是革命老区村,2007年被确定为惠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是2011年度马安镇名村建设示范村。全村面积2.24平方公里,辖有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22人。近几年来,村“两委”从提高老区人民的幸福指数出发,锐意进取,实现了大发展,先后获得“惠州市生态示范村”、“惠州市科普示范村”等荣誉称号。现在的新楼村,处处呈现出朝气蓬勃的喜人景象。  ○ 农田全面规范整治,基本达到田园化标准。投入资
期刊
乐昌属亚热带气候,常年雨水均匀,水力充沛,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种植多样的农作物。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乐昌盛产驰名省内外甚至享誉全国的农业名牌。在众多农业名牌的带动下,乐昌市加强了农业产品的开发,较好地实现了农业产业化。  除了香芋、马蹄、白毛茶等农业名牌外,乐昌市还有许多为人所熟知的名优农产品,如九峰镇的柰李、油桃、西瓜等等。丰富多样的农产品资源,尤其是远近闻名的农业名牌,已经成为乐昌农业的
期刊
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在贵州息烽集中营关押一大批我党的优秀党员和进步人士。1945年7月14日,曾打入国民党军统局心脏的七烈士:张露萍、张蔚林、冯传庆、赵力耕、杨洸、陈国柱、王锡珍就是在息烽县快活岭被军统特务杀害的,现在息烽集中营门前矗立着一座纪念碑,表达人民对他们的敬意和思念。  12年前,我到这里参观,看到烈士们为党为国而忠贞不屈,感慨万分,吟诗四句:“烈士墓前献花圈,世代敬仰永怀念。此处青山埋
期刊